巨型熊版阿拉斯加?“頭版誇張,骨量震撼”?

不止一次聽到“巨型熊版阿拉斯加”瞭。

 國人創新能力很強,小編早已見怪不怪,可巨型就巨型吧,熊版又是什麼?下面是我在百度上找到的介紹 ↓

 “7,8個月就100斤,種公動不動達到150、160斤。”

 “成犬肩高80cm+,頭版誇張,骨量震撼。”

 小編帶著好奇進行瞭一番調研,果然被“震撼”到瞭。

先來看看標準的阿拉斯加雪橇犬(震撼的在後面):

阿拉斯加比同樣是極地雪橇犬的哈士奇和薩摩耶骨量大,外表看上去結實強壯,有深的胸部和強壯、肌肉發達的身體。

頭寬且深,不顯粗糙或笨拙,與身體比例協調。表情柔和,體現出溫和的性情。

結構緊湊但接合不短。沒有多餘的體重,骨量與尺寸大小成比例。

理想肩高:公犬25英寸(63.5厘米),母犬23英寸(58.5厘米)

理想體重:公犬85磅(38公斤),母犬75磅(34公斤)

步態穩健、協調、有力。其大小和體格使其很敏捷。

再來看看巨型熊版長什麼樣:

(確認過技術,應該不是p的)

(就問你怕不怕!)

通常來說,體型大的狗能給人一種安全感。

如果喜歡大大大狗,小編真誠推薦伯恩山、聖伯納、紐芬蘭、高加索、大白熊、蘭伯格……等等等等,選擇蠻多的,這些狗本身就是特別大的犬種。

(夠大不)

(給你安全感)

但是港真,雖然阿拉斯加肩高和體重會有一定的浮動范圍並且是合理的,但他們並不屬於體型巨大的犬種。至少,體重達到標準的2倍(150斤),必然是故意追求誇張體型的結果。

生活環境塑造瞭動物們的外觀,這些來自寒冷貧瘠地區的人類得力小幫手,能在惡劣環境下生存下來,靠的不是一身肉。

01. 耐寒

歷史上,愛斯基摩人從西伯利亞向東遷移,越過白令海峽到達美洲。早期愛斯基摩人靠遊牧為生,狗和雪橇是他們生活中必不可少的兩樣東西,是他們的珍貴財富,在那樣嚴酷的環境下,沒有狗和雪橇簡直寸步難行。

愛斯基摩人不僅用狗拉雪橇,也用狗捕獵北極熊和極地其他哺乳動物作為食物的來源。他們的狗非常強壯,並且已經能適應阿拉斯加地區極低的氣溫。這些狗是現代阿拉斯加的祖先,“Malamute”的名字取自阿拉斯加的伊努皮克人馬拉繆特部落方言。

02. 扛餓

和他們的體型相比,很多極地犬種好養活,能“扛餓”,吃一頓管好幾天,畢竟那樣的環境下食物並不充裕,不能扛餓的狗很快就會餓死瞭。如果你的狗很能吃也不要懷疑,誰叫咱現在條件好瞭。也許是以前總吃不上飯吧,不控制食量的話容易變成阿拉斯豬。

03. 性格好

生活在城市中的我們,隻見過雪橇犬,沒坐過雪橇犬拉的車,對這樣的體驗心生向往。這種好奇心也曾被商人利用,一些個人或組織把狗拉雪橇作為“旅遊項目”賺取利潤,讓狗狗們瘋狂幹活,很多狗疲憊不堪,吃不上喝不上,有些瘦的都站不穩瞭。

然而馬拉繆特人是怎麼做的?他們努力工作,好好養狗,把狗養的強壯,聰明又可靠。他們總是把自己的食物分享給狗狗,如此人性化的喂養方式讓阿拉斯加的性格十分親人。他們隻用最優秀和最有前途的犬隻繁殖後代,由於食物短缺,狗的繁殖量也不多。

過去的雪橇犬:阿拉斯加老照片_騰訊視頻

也是由於阿拉斯加的數量不多還很珍貴,白人很難買到。1896年淘金熱開始,探險傢迫切需要雪橇犬和狗隊,阿拉斯加成為最受追捧的雪橇犬,他們臉上的花紋也深受人們喜愛。然而就在這一時期,阿拉斯加和很多外來犬種發生雜交,包括更小、更快的競速犬,以及體型更大、拖重物的聖伯納。

04. 尖嘴犬的外觀

阿拉斯加屬於尖嘴犬種,盡管和其他品種雜交,雜交的一代犬也能具有北方尖嘴犬的外觀,三代以後你都很難看出雜交的痕跡瞭。這是為什麼呢?

極地犬作為大的分類,已經統治該地區多個世紀之久,顯然,那些沒有繼承極地犬特征的狗是無法生存下去的。適合生存環境的基因會被選擇性的遺傳下來。相似的特征你也可以在北極狼、北極狐這些肉食動物身上看到:和頭相比,相對小的三角形耳朵,耳朵內側毛茸茸……

北 灰

北極狐

阿拉斯加作為一種北極地區運輸用雪橇犬,其身體結構必須符合功能性。上面的短片都是雪橇犬的老照片,裡面沒有如今宣傳的“巨型”版本。

現代阿拉斯加的發展史上,出現過三種血系:Kotzebue系、M'Loot系和Hinman-Irwin系。現代阿拉斯加主要是從Kotzebue系和M'Loot系的基礎上發展而來的。Kotzebue的創始人是Eva Seeley,美國1950年以前註冊的阿拉斯加都是Kotzebue系,體重60-85磅。後來Paul Voelker把Kotzebue和M'Loot這兩種完全不同的type融合在一起。

Eva Seeley,Kotzebue的創始人

Moosecat M'Loot

Hinman的阿拉斯加

至1950年AKC阿拉斯加註冊量變得很低,才重新開放註冊,接受非Kotzebue的狗註冊為阿拉斯加,M'Loot和Hinman-Irwin的狗也加入進來。這些狗的加入,為阿拉斯加種群帶來的是大骨量、大毛量、長毛、紅色、性格差,相應的,犬種標準也折中為公犬85磅、母犬75磅。即使這樣也遠非“巨型”身材啊。標準裡明明寫著:當犬隻在犬種樣式、比例、步態等條件上水平同等時,尺寸最接近要求的為最佳。

調查完整個阿拉斯加發展史,根本找不到“成犬肩高80cm+,頭版誇張,骨量震撼”的起源,到底是怎麼來的!網上有人說喂豬飼料、打激素,小編不才,私以為人為增重不如雜交來的快,況且喂得多也不能讓肩高增加到80+吧?

說到底,“巨型熊版”怎麼來的不重要,重要的是,好的繁育者不會一味追求體型大大大,而犧牲狗的健康,你們說對嗎?

赞(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