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粵菜看廣東——碗仔翅

受香港TVB影響,“魚翅撈飯”、“魚翅啷口(漱口)”不知道是多少人的夢想,但畢竟因為魚翅的價格,不是每個人都可以吃到。所以,碗仔翅就應運而生瞭。碗仔翅,有名無翅,說白瞭,就是粉絲當魚翅。但碗仔翅因為在味道上和真正的魚翅湯,還真有那麼一點類似,所以廣泛流程至今,成為一道坊間比較知名的美味小吃。

碗仔翅,看似是一碗濃稠的湯,清嘗一口,卻有種意想不到的細滑。滑入喉中,嘴中卻還留著香味。瘦肉切成肉絲、加入類似魚翅的粉絲,再加入胡椒粉和紅醋後,香氣劇增。一碗濃鬱的湯羹,總能讓人10塊錢就能吃出濃濃的滿足感。碗仔翅,最早在香港四五十年代發源。那時候的小販會向酒傢拿些魚翅的零碎料,然後加入諸如冬菇、木耳、雞絲、豬肉絲、高湯、馬蹄粉(或豆粉)混在一起煮,然後加入胡椒粉、紅醋、麻油來調味。因為加瞭馬蹄粉,所以整個湯都很濃稠,讓一般市民滿足一下口腹之欲。

而為什麼叫碗仔翅,是因為小販在街邊叫賣的時候,通常是用小碗來盛,所以就叫做碗仔翅瞭,碗仔在廣東話裡面就是小碗的意思。

其實,當年的香港還真不是後來的香港,物資也很匱乏,比較難想象,當年的碗仔翅還真的有魚翅,雖然是邊角料,但也是真材實料熬出來瞭。

當然,由於動物保護的角度,更重要是成本問題,現在的碗仔翅,除瞭會打出“真材實料”的招牌,大部分的都不敢也不會說自己的碗仔翅有魚翅。

看似簡單的碗仔翅,但要做一碗好的碗仔翅,還真不簡單。首先是備料,瘦肉要用手撕碎,不要用刀切,冬菇、木耳等材料也要切成絲。第二是勾芡,快煮好之後,加入馬蹄粉或者豆粉,而這一步就決定瞭整碗碗仔翅的濃度,而這最決定整個碗仔翅的口感。

然後再加入胡椒粉、紅醋、麻油。在香港一些地方,還有生菜魚頭湯賣,也就是把魚肉放入碗仔翅裡面,這稱之為“兩溝”,把生菜和魚肉都放入就叫做“三溝”,小小一碗碗仔翅,其實卻是小制作,大認真。

香港,當然不僅僅隻有碗仔翅一款小吃。小時候喜歡看港劇,當時TVB裡的主角們,每當下班,總會跑到街邊的小店裡、手推車旁、靠在路邊欄桿,吃起缽仔糕、煎釀三寶、臭豆腐、魚蛋、雞蛋仔、碗仔翅……品嘗起手中那份小吃,一邊吃一邊說著人生百態。

每當說起香港,你第一反應是什麼?高樓大廈?金融中心?紫荊花?這隻是它的標志,但不是所有。有人說,要瞭解一座城市,最快的辦法是用味蕾。在我看來,最能表達一個地方的情懷,應該是滿載感情的食物。

香港這個地方,繁華的現代建築和歷史濃厚的街道交相輝映,忙碌的人群和悠閑豐富的街頭文化相依共存。

在獅子山下,看著永遠擠滿人的街頭,密集的樓層,車來車往的道路,這一刻世界很大。

但可能一碗小小的碗仔翅,就包含整個世界。無論貧富貴賤,總能在這些小吃裡找到自己的共鳴點。

赞(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