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教先鋒” :用愛呵護特教孩子的成長

每周一,江西省贛州市上猶縣特殊教育學校,國歌聲中,4位聾啞學生將國旗緩緩升起,旗手們對時間和動作的精準把控都來源於旁邊一位老師的手語指引。操場上,一排排學生隊伍不算齊整,時不時有孩子從隊伍裡跑開。43歲的校長蒙芳站在操場盡頭,看著這熟悉的場景,這一張張稚嫩的面孔,期待每個特殊孩子未來都能綻放自己的光彩。

蒙芳在開學第一課上給孩子們講解安全常識

“我就想挑戰一些自己沒做過的事”

跑到特教學校還能有什麼前途和發展?教那些有障礙的孩子還能教出什麼名堂來?”

2013年,當蒙芳被任命為上猶縣特殊教育學校校長負責建校籌備時,身邊的同事、朋友都不看好。

8年後,蒙芳不但把特教學校辦成瞭、辦好瞭,而且讓越來越多普通民眾瞭解特殊教育,看到瞭殘障孩子的潛能。

1978年出生的蒙芳已經是教育一線的一名老兵。15歲時,她考入贛州師范高等專科學校,入讀普師專業。畢業後,她做過語文教師、教導主任、村小校長。2010年起,蒙芳擔任上猶二小副校長。

從知名小學到從零開始的特教學校,蒙芳坦言,當時沒想那麼多,“不同的崗位我都嘗試過瞭,也積累瞭一定的經驗,我就想挑戰一些自己沒做過的事。”

盡管做好瞭接受挑戰的準備,建校初期仍比蒙芳預想的艱難。“新校各方面不成熟,沒有老師願意來。”蒙芳回憶說,第一年,招兩個老師隻來瞭一個;第二年,招三個來瞭兩個。她把全縣老師的檔案找來看瞭一遍,給特殊教育專業畢業的老師逐一打電話。“縣裡給瞭特權,隻要他們願意,不需要考試,開綠燈進來。”即便如此,仍有“一半多不願意”。

生源也是個大問題。經過前期摸底,全縣有300多個特殊孩子,蒙芳給傢長一一打電話,“起碼讓這些傢庭知道有這麼一個學校。”但有的傢長完全不理解。甚至有傢長生氣地質問:“你怎麼有我的電話?我的孩子為什麼要到你這兒讀?”蒙芳明白,有些傢長心裡有個坎兒,不願承認孩子有問題。

資金更是個難題。中西部特殊教育建設項目資金和上猶縣配套投入資金解決瞭基礎設施建設和辦公設備采購等問題。校園綠化美化和部分設施的改善還需要資金。建校之初,蒙芳帶著老師們一鋤一鎬地去旁邊的小山坡上挖土,用手推車運到學校花圃裡,種上茶苗。“自己傢建房子都沒這麼苦過”,年輕老師差點掉眼淚。蒙芳什麼也沒說,換瞭條黑褲子,跟老師們一起推。

讓蒙芳措手不及的是,學校開辦第二天就發生瞭“流血事件”。當時,學生寢室與陽臺之間隔著一道玻璃推拉門,有個住校的孩子從陽臺回到寢室時直接撞瞭上去,把玻璃門撞破瞭。“這個孩子不會躲,就蹲在那,全身都是玻璃碴兒。”老師們趕緊把孩子送去醫院。

“太心疼瞭”,這件事深深刺痛瞭蒙芳。緊接著,她就和老師們一起,把所有帶玻璃的門全部拆除。教室地面、操場地面下瞭雨會積水,而且會打滑,容易摔跤,需要軟化;窗戶大且多,需要裝防盜網……蒙芳下決心,無論如何要消除一切安全隱患。‍

52個孩子、8個老師,一臺晚會

綠化、軟化,每一項設施的改善都需要錢。硬生生跑去要錢肯定不行,蒙芳想到瞭辦一場演出,“請大傢來看節目,來瞭解特殊孩子和特殊教育群體,獻愛心時能想到我們。”

能想到的機關單位、企業、個體工商戶,不管認不認識,蒙芳跑瞭個遍。

“如果是為我自己的事情,打死我都不會去。但我不是為自己,為瞭孩子們,別人對我什麼態度都無所謂,我也不覺得丟臉,隻希望他們來看一下節目,相信看到孩子們,他們一定會有感觸和改變。”蒙芳說。

2014年5月18日,全國助殘日,52個孩子、8個老師、十個節目,在人力、物力極其有限的條件下,蒙芳帶著師生們在上猶縣最繁華的茗馨廣場硬生生搞出來一臺晚會。舞蹈、健美操、情景劇、手指操……臺上孩子們在表演,臺下老師們用手語無聲指揮。

晚會反響大大超出瞭預期。總計八萬餘元的捐贈讓學校的很多設施得以改善,更重要的是,當地百姓都知道瞭上猶特教學校。

那時,特教學校還沒被社會認可。很多人認為特教老師就像福利院工作人員一樣,就是照看殘疾孩子,不需要專業知識、也沒有教學壓力,被淘汰的老師才會去特教學校。老師們也沒有底氣,不敢大大方方說自己是特教老師。

借這臺晚會,蒙芳讓社會重新認識特殊群體,讓他們知道特殊孩子也是有用之才,他們的能力是值得開發的;特教老師不僅僅是看孩子,而是要具備專業能力才能把孩子教好。

後來,每年的助殘日,特教學校的師生都堅持辦一場演出。截至目前,通過各種活動,學校爭取到社會各界愛心人士捐資捐物累計達180餘萬元,學校建起瞭文化長廊、糕點工作坊、職業培訓室、錄播教室等,更好地滿足孩子們在特長發展、康復訓練、職業培訓等方面的需要。‍

“我不怕做個‘惡婆婆’”

2013年9月,上猶縣特殊教育學校正式開學招生時,“門外漢”蒙芳發現有太多的未知和挑戰。

第一批招來的52個孩子,一人一個樣兒,有的不會說話,有的有情緒問題,有的是唐氏綜合征,有的是自閉癥……蒙芳感到瞭壓力:這該怎麼教啊?

在特教學校,僅僅是讓孩子們進教室,就已經讓老師們頭疼不已;好不容易開始上課,老師喊“上課”,全班同學都跟著喊“上課”;有些孩子情緒不穩定,老師被打是常有的事……

平均年齡在30歲以下的年輕教師團隊如何教好這些孩子?課程如何設置更科學合理……一系列的現實難題擺在蒙芳面前。上猶縣沒有可以學習借鑒的經驗,她就外出取經,把附近的南康、贛縣、安源跑瞭個遍。

之後,蒙芳結合所學和思考,制定瞭學校的五年發展規劃。她針對孩子們的不同情況,制定瞭四個層次的培養目標:好照顧、好傢人、好幫手、好公民。

她一手狠抓課程,一手狠抓教研。課程逐步體系化,涵蓋基礎課程、補償課程、特長課程和職業課程。基礎課程包含生活語文、生活數學等文化課程;補償課程為精細動作、言語或自理能力不好的孩子補償身體缺陷;特長課包括非洲鼓、小軍鼓、舞蹈等藝術類課程。

蒙芳鼓勵老師們用攻克課題的態度對待日常教學。“要愛孩子、懂孩子,要能上課、會上課,要懂康復、會特長,還要掌握一些職業技能……比普校老師的要求更高。”

上猶縣教師業務考試一般是一年一次,而特教學校從上個學期進行改革,考試一周一次,全校老師參加,還會公佈分數。

蒙芳常對老師講:“我不怕做個‘惡婆婆’,你們現在怨我、罵我都沒關系,十年之後覺得在這沒白幹就行。”她希望,特教老師能在這裡找到職業認同感、歸屬感和幸福感。‍

開殘障中專班,“多送孩子們一程”

今年開學,蒙芳松瞭一口氣。“殘障中專班”順利開辦,長久以來困擾她的一塊“心病”終於解決瞭。

從特教學校畢業後,這些孩子將去向何方?這一直是蒙芳擔心的問題。雖然特教學校提供的是義務教育階段服務,畢業後安置問題本不是她必須承擔的責任。

對畢業生進行跟蹤瞭解後,蒙芳發現,20%的孩子就業,極少部分成傢,大部分孩子賦閑在傢,或是被傢長帶在身邊。這讓蒙芳特別難過。

“有些孩子本來能力還不錯,稍微再培養一下就可以就業,但卻沒有這樣的機會。如果他們再學三年,針對職業技術、勞動態度和紀律等進行訓練,他們是不是更容易被社會接受?”

一個大膽的想法在蒙芳心裡醞釀,“多送孩子們一程”,讓孩子們初中畢業後可以留校再學三年。2020年起,蒙芳就為辦“中專班”奔走。但這談何容易,方方面面都不成熟,隻好暫時擱置。

2020年6月,上猶縣特教學校舉辦瞭建校以來第一次正式的畢業典禮,首屆入學的孩子即將離開校園。擁抱孩子們的時候,蒙芳忍不住掉眼淚,“有點對不住這些孩子,有些孩子能力還好,走入社會還太小,有些擔心他們今後的生活和出路。”

今年,在縣領導的關心和支持下,蒙芳與上猶縣職業中專的劉科陽校長就聯合辦學達成一致。借用上猶中專的辦學資質,為特教學校的學生辦學,成立“殘障中專班”。

如今,十幾個孩子幸運地升入“殘障中專班”,成為第一屆學生。他們可以學到四門技能:糕點、園藝、酒店管理、烹飪,除瞭就業,這些技能對他們未來居傢生活也有幫助。

為殘障中專班尋找靠譜的合作單位和就業渠道、收集適合的崗位、持續跟蹤就業安置情況,是蒙芳接下來的工作重點之一。

2014年,開辦全縣第一個智力殘疾幼兒康復部,免費為全縣60多名0至7歲智力殘疾兒童提供早期康復治療教育;帶著老師利用周末時間,奔赴全縣14個鄉鎮,走進大山深處,為特殊孩子送教上門;2021年開辦“中專班”……很多人問蒙芳,為什麼要給自己攬這麼多事?蒙芳常笑而不答。

她並不奢望所有人理解。“我們自己教出來的孩子都不去操心,誰還會去操心?我覺得特教人要承擔這個社會責任。”‍

傳承

每朵花兒都有自己的春天,每個生命都有自己的精彩。讓每一個生命綻放光彩,這是我們特教人永恒的追求。我們願意用愛和專業服務殘疾兒童,為讓他們能以陽光、健康的心態融入生活,自食其力,幸福快樂地生活而努力。我們也希望更多的人關心關愛殘疾人群,營造助殘氛圍,創造公平機會,為殘疾人提供支持,讓他們與普通人一樣生活、一樣工作。

人物簡介

蒙芳,1978年11月生,中共黨員,江西省贛州市上猶縣特殊教育學校校長、教師。曾獲全國脫貧攻堅先進個人、全國巾幗建功標兵等榮譽。她秉持“一個都不能少”的教育理念,紮根一線從教24年,努力當好山溝裡特殊兒童的引路人。她積極爭取捐資捐物180多萬元,努力改善特教學校辦學條件。她在全市率先開辦智力殘疾幼兒康復部,免費為智力殘疾兒童提供早期康復治療教育。她探索在初中階段開展職業教育,讓孩子們學到一技之長,能夠自食其力。她熱心教育扶貧,帶領教師奔赴全縣14個鄉鎮,開展4800多人次送教上門活動。

赞(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