死鴨子嘴硬,《終戰詔書》裡的文字遊戲

剛剛過去不久的八月十五日,是日本投降日。七十四年前,中國人民歷經瞭十四年的艱苦抗戰,在全世界反法西斯盟國的支援下,終於迫使日本帝國主義侵略者宣佈投降。1945年8月15日,日本天皇裕仁發表全國廣播講話,宣讀瞭《終戰詔書》,正式接受美、中、英、蘇四國共同發表的《波茨坦公告》,向同盟國無條件投降。

然而,圍繞著《終戰詔書》的起草和發表,卻發生瞭一系列令人啼笑皆非的故事。比如裕仁天皇過於文言的講話不接地氣,導致日本一般民眾根本就沒有聽懂他老說瞭什麼;又比如日本內閣對逐字逐句地討論修改瞭四五天,最後卻幾乎沒有一字提及“戰敗”“投降”。

這麼一份可能是日本歷史上最重要的正式文書,在扭捏宣佈投降的正文第一段中就隱藏瞭多個不懷好意的文字陷阱,而其針對對象恰好就是英勇抵抗瞭日本法西斯十四年的廣大中國人民。為瞭便於讀者瞭解,我們先把這段文字和其不同版本單獨列出來看看——

這裡特別要註明一下的是,“復文”是日語中的一種術語,指將日文的“漢文訓讀體”(文言文)書寫的文本還原成漢文。《終戰詔書》原文就是用的這種文縐縐的“漢文訓讀體”,所以復文文本最能體現日文原文的文義。

仍然稱呼中國為“支那”

我們可以看到,雖然已經決定無條件投降,但是裕仁在《終戰詔書》的日文文本中仍然公開稱呼中國為“支那”。“支那”這個詞作為中國的代稱之一,原本隻是中性化的詞義,但是經過侵華戰爭時期日本軍國主義的宣傳,毫無疑問,已經成為瞭對中國極端貶義的蔑稱。裕仁為首的日本軍國主義政府,哪怕死到臨頭,仍然要在投降公告中占中國這點口頭上的便宜,可以說是無恥至極。

這時候,有的人可能要跳出來說:當時的日本就是稱呼中國為“支那”啊,這有什麼不對啦?

那麼,日本真的是不知道“支那”是什麼意思的“傻白甜”嗎?我們且看看日本政府當時發佈的中文版本又是怎麼說的——

對比原版,我們不難發現——日本官方發表的中文版本文書中,已經不動聲色地將“支那”改為瞭“中國”。如果起草《終戰詔書》的日本官僚沒有意識到“支那”的敏感性,又何必在發佈中文版時多此一舉,把“支那”改回“中國”呢?

這裡順便說一下《終戰詔書》的起草過程。1945年8月10日,由日本天皇裕仁以口語口述,內閣書記官長迫水久常記錄並起草瞭初稿。後來經過瞭漢學傢川田瑞穗、田尻愛義的潤色,又交由日本內閣會議全體討論修改之後,才形成瞭8月15日日本全國廣播放送的終稿。可以說,其中的日文、中文兩版文本,都是經過同一批具有深厚漢學功底的日本官僚反復斟酌決定的。

寫到這裡,我們好像看到瞭魯迅先生筆下的阿Q坐在瞭日本皇居的“玉座”上,正對著NHK的麥克風慢條斯理地說道:“我總算被兒子打瞭,現在的世界真不像樣……”於是也心滿意足的得勝的走瞭。

直到1946年,日本才通過外務省公文《關於避免支那稱呼事宜》正式禁止瞭這一蔑稱——“查‘支那’之稱素為中華民國所極度厭惡者。鑒於戰後該國代表曾多次正式及非正式要求停止使用該詞,故一律不得使用該國所憎惡之名稱。”

調整美中英蘇四國的順序

第二個幺蛾子還是出在這短短的正文的第一段文字,文中調整瞭發表《波茨坦宣言》的四國順序。

朕ハ帝國政府ヲシテ、米・英・支・蘇四國ニ對シ、其ノ共同宣言ヲ受諾スル旨通告セシメタリ。

裕仁講話裡提到的“共同宣言”指的是美、中、英、蘇共同發表的《波茨坦宣言》。眾所周知,1945年7月,蘇、美、英三國首腦和外長在德國波茨坦舉行會議,會議後發表《波茨坦宣言》,敦促日本無條件投降。中國雖未參加會議,但在公告發表前也通電征取瞭中國的同意,以美、中、英三國政府公告形式共同發表。蘇聯則是出於各種考慮,到瞭8月8日之後才宣佈加入該公告。

所以名為《終戰詔書》的日本無條件投降公告,所提及戰勝國的正確順序應該是美、中、英、蘇,而非“美、英、支、蘇”。

不知是出於多年“脫亞入歐”而不得的自卑心理作祟,還是出於對甲午戰爭以來中國積貧積弱的鄙視心理,經過長達四五天的討論,日本軍國主義政府還是決定把“米英鬼畜”(日本軍國主義對美國、英國的稱呼)放到“支那”和蘇聯之前。好好的一個投降公告,第一句話的短短幾十個字裡還要做瞭這麼多的“文章”。事實上,在戰時嚴格新聞管制的日本,別說一般民眾,就是大多數軍人和官僚,也根本就不知道什麼是“四國共同宣言”,純粹是拋媚眼給瞭瞎子看。

我們這裡再將《波茨坦宣言》的中、英、日三種語言的文本作為對照,和上面的《終戰詔書》比較一下,看看正確的文章第一句話應該怎麼寫!

第二歷史檔案館館藏《波茨坦宣言》中文抄錄副本《波茨坦宣言》英文版

附:《終戰詔書》中文版全文

——————————

本文來源:中國歷史研究院

本文作者: @紅茶魔術貓

赞(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