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氣象之大唐朋友圈——東亞文化圈的形成與發展 編輯: @李威龍
望之盛唐,疆域龐宏。如此龐大的疆域,如此強勢的老大哥怎麼會沒有一些小老弟和一個龐大的朋友圈呢?
今天我們就來聊一聊大唐的朋友圈,那麼當我們談及大唐朋友圈的時候首先進入腦海的是哪些國傢呢,我想應該是日本和朝韓(新羅)吧。而東亞文化圈所呈現出的基本特征便是中國之中心與日、韓之邊緣, 因此今天我便借日本和新羅這兩個愛慕老大哥的小老弟來講講東亞文化圈的形成與發展。
首先,亞洲存在幾個文化圈呢?據學術界研究劃分,古代亞洲存在著三大文化圈即以阿拉伯伊斯蘭文化為中心的西亞文化圈,以印度教、佛教以及相應的梵文和巴利文經典為共同經典的南亞文化圈,和以漢文化尤其是儒學為中心、以漢文經典尤其是儒傢經典為共同經典的東亞文化圈。
對於東亞文化圈來說,其所呈現的基本特征則為中國之中心與日、韓之邊緣, 宗藩關系的政治紐帶作用,儒傢學說的思想統治地位, 佛教成為普及的宗教, 以及漢字成為共同的文字等。
那麼東亞文化圈的范圍到底有多大呢?復旦大學吳松弟教授則以歷史地理學角度論述瞭該問題,他認為東亞文化圈的中心在古代中國文明的核心地區中原,中原文化是它形成的大本源;東亞文化圈的地理范圍,東邊是朝鮮、日本,東南是越南及其以南、以東的東南亞國傢,太平洋構成它的海洋界限;西南越過內、外蒙古大草原直達西伯利亞大森林,東北到達外興安嶺內外,高山大漠構成它的陸地界線。
在東亞文化圈為什麼奉大唐為老大哥以及大唐文化對東亞影響這一問題上,堀敏一老先生在《隋唐帝國與東亞》中談到:
由此可見,大唐的絕代風華飄蕩於東亞文化圈的每一個角落,浸染著大唐蔭蔽下的國傢。
接下來,我將以日韓為例來講講大唐之風如何浸潤東亞。
在《日本書紀》推古卅一年(623)秋七月條曾有這樣一段文字記載:
由此說明,留學大唐是一件無比光榮的事情。且留學生歸國之後便是可以委以重任的高學歷海歸。因此,留學大唐便是當時的大趨勢。無數遣唐使前赴後繼的奔向中國。
下圖為日本遣唐使的目錄
遣唐使中有許多著名人物,空海便是其中一例,他隨第17次遣唐使於德宗貞元二十年(804)至唐。
早在隋 唐時期就有不少日本,朝鮮留學生來中國。還有一種是留學僧.即留學的和尚。唐朝的時候,國子監裡的新羅留學生有200多人,有些人還考中瞭中國的進士,在唐朝做官。
645年,孝德天皇模仿中國,建年號為“大化”,遷都難波(今大阪)。次年設教官,以留唐回國的學問僧僧旻、留學生高向玄理為博士,參與革新。
日本自大化改新以後,開始全面地吸取唐文化,吸收的重點在於學習和模仿唐的政治制度,完善各級統治機構。這種對唐朝的封建統治制的學習和模仿,到奈良時代(710-794),達到瞭頂點。
對於同樣學習大唐的小老弟新羅又是什麼樣子呢?
金春秋掌權時期,649年新羅導入唐朝的衣冠制,650年采用瞭唐朝的年號。654年,金春秋即位,馬上制定瞭理方府格。
朝鮮半島從668年新羅滅高句麗起,到935年新羅敬順王歸降高麗王建止,稱為新羅統一時代。
與日本一樣,新羅在社會生活各個領域都向唐朝學習,並受到唐朝文化的強烈影響。
在新羅本國文獻中也有所記載,
可見,大唐的國盛不僅使自己的樹幹更加健壯,並且其散發的枝葉也愈加繁茂。
唐太宗曾言:
根據唐太宗此言以及東亞文化圈的歷史進程,我們可以發現,它的存在必然有一個核心的主體,一直承擔這個角色的就是中國,東亞文化圈的興盛期就是處在中國最強盛的時期,它的衰落和瓦解也同中國的國運走勢相吻合。那麼理論上可以認為隨著中國的不斷發展強大,當若幹年後中國具備重新整合東亞的能力時,東亞文化圈就會得到復興。當然,東亞文化圈的復興還隻見雛形,未來發展面臨諸多困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