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un.3 2019 安東尼奧·薩列裡:被冤枉瞭兩個世紀的音樂傢

Salieri’s Revenge

by Alex Ross

1791年12月5日,音樂天才莫紮特離開人世,年僅35歲。他從患病到去世隻有短短幾個月時間,死因至今未明。

莫紮特的主要病狀是全身浮腫和嘔吐,因此人們推測他可能死於急性腎炎、風濕熱、甚至是腦外傷。不過,最富有戲劇性,也最引起世人興味的一種說法是,他是被毒死的。

而毒殺莫紮特的兇手,則指向他的同僚、奧地利宮廷樂隊長安東尼奧·薩列裡(Antonio Salieri)。據維也納城中最流行的謠言說,薩列裡在晚年承認自己給莫紮特下毒,因而精神崩潰。

1830年,俄國詩人普希金根據這則謠言寫瞭戲劇《莫紮特與薩列裡》,將莫紮特描繪為不問世事的天才,而薩列裡則是躲在一旁,滿懷妒意的陰謀小人。

1979年,英國劇作傢彼得·謝弗(Peter Shaffer)又借用普希金的設定寫瞭講述莫紮特生平故事的戲劇《阿馬德烏斯(Amadeus)》。5年後,這部劇被改編成電影,獲得瞭包括最佳影片在內的八項奧斯卡大獎。

《阿馬德烏斯(Amadeus)》的電影海報,很有藝術感。

電影中的薩列裡由F·莫瑞·亞伯拉罕(F. Murray Abraham)飾演,是一個看上去文縐縐,實際滿肚子壞水的傢夥。亞伯拉罕憑這個角色獲得奧斯卡最佳男主角獎,薩列裡的庸才小人形象也更加深入人心。

【順便說下,阿馬德烏斯(Amadeus)是莫紮特的中間名,由拉丁文中的Ama(amare,愛)和deus(神)組成。他全名是沃爾夫岡·阿馬德烏斯·莫紮特(Wolfgang Amadeus Mozart),所以這部電影也被翻譯為《莫紮特傳》。】

當然瞭,這一切都是謠言。歷史上真實的薩列裡,並不是電影裡那個滿肚子酸水的失敗者,更不可能給莫紮特下毒——整個中毒的說法,多半都來自於這位敏感的音樂傢的臆想。

亞伯拉罕在電影中扮演的薩列裡。


薩列裡1750年出生於威尼斯共和國的萊尼亞諾。他少年時父母早逝,維也納宮廷音樂傢佛羅裡安·伽斯曼(Florian Gassmann)註意到瞭這位少年的音樂天才,把他帶到瞭維也納。

在維也納,薩列裡進入瞭奧地利大公約瑟夫二世的音樂機構。1969年,薩列裡19歲時,便創作瞭他的第一部歌劇。1774年,伽斯曼去世後,他取代老師的職位成為意大利歌劇院樂隊長和宮廷作曲傢。

薩列裡是一位富有魅力的音樂傢,與許多同時代的藝術傢和宮廷貴族都保持著良好關系。《費加羅的婚禮》等劇的詞作者洛倫佐·達·彭特( Lorenzo Da Ponte)稱贊他是“一個非常有教養和智慧的男人……不僅是朋友,更像是我的兄弟”。

薩列裡的畫像,由畫傢Joseph Willibrord Mähler在1815年創作。

1788年,薩列裡被任命為宮廷樂隊長,同時也擔任維也納音樂藝術社團的主席。幾乎維也納所有重要的音樂事務中,都有薩列裡的身影。在維也納之外,他也享有盛譽。

早在1780年代初,巴黎歌劇院邀請德國作曲傢格魯克(Christoph Willibald Gluck)撰寫一部歌劇。由於格魯克身體狀況不佳,便將這個任務轉交給瞭薩列裡。

薩列裡交出的作品《達那伊得斯姐妹(Les Danaïdes)》在首演時引起瞭轟動。這部歌劇完美體現瞭格魯克的風格,又加入瞭一絲意大利風味。人們評價說,薩列裡的這部作品為以後莫紮特以至羅西尼的歌劇開創瞭道路。

薩列裡一生創作瞭40多部歌劇。其中最有名的作品之一是《Tatare》。這部撰寫於法國大革命前夕的歌劇描繪瞭一位暴君被推翻的情景。在他的最後一部歌劇《Die Negar》中,薩列裡首次呈現瞭一段黑人男仆與白人女傭相愛的故事。

薩列裡的另一幅畫像,應該是比較年輕的時候。

除瞭音樂創作,薩列裡也喜愛教學。他沒有忘記,曾是孤兒的自己在伽斯曼的幫助下才來到維也納,開創瞭音樂事業。因此,他常常免費給學生們上課。貝多芬和舒伯特都曾是薩列裡的學生。

晚年的薩列裡遭遇瞭人生中最大的不幸。他唯一的兒子在1805年因病去世,兩年後妻子也隨之而去。在他職業生涯的最後幾年,薩列裡主要創作宗教音樂和給學生授課,閑時便在維也納城中漫步。

到瞭19世紀20年代,70歲的薩列裡精神和身體狀況急劇惡化。當時,維也納城中關於他承認自己毒殺瞭莫紮特的謠言甚囂塵上。甚至有謠言說薩列裡不堪精神重負試圖自殺。

不過薩列裡身邊的兩位醫護工表示,他從沒說過自己給莫紮特下毒。在薩列裡較為清醒的時候,他曾向身邊人澄清,謠言都是假的:“去跟全世界說,這是快要死去的老薩列裡的話。”


那麼,薩列裡毒殺莫紮特的謠言是怎麼傳出來的呢?這主要是因為,莫紮特這位敏感的天才總是懷疑有人在背後對自己搞鬼。

據莫紮特的妻子說,在他發病後,曾經有一次流著淚說:“我真的活不瞭多久瞭,我肯定是被下毒瞭。”雖然莫紮特懷疑的對象不一定是薩列裡,但這在他傢人的心中種下瞭一顆疑問的種子。

而對莫紮特的傢人來說,薩列裡這位掌握維也納宮廷音樂事務的權威,是最有可能對莫紮特造成威脅的人。在莫紮特父親1786年的一封信中,他曾寫道:“薩列裡和他的支持者將會再次動用一切力量毀掉他的歌劇(指莫紮特的《費加羅的婚禮》)”。

實際上,當時薩列裡大部分時間在巴黎,並沒有能力來組織莫紮特父親想象中的陰謀。除瞭莫紮特傢人的圈子,幾乎沒有人認為薩列裡會刻意針對莫紮特。

電影《阿馬德烏斯》中的莫紮特,由湯姆·哈斯(Tom Hulce)扮演,也入圍奧斯卡最佳男主角獎。

雖然薩列裡和莫紮特之間可能有些緊張的氣氛,但絕對不像後世的文學影視作品中描述得那麼壞。2015年,人們發現瞭一部由薩列裡、莫紮特和音樂傢康乃狄共同創作的清唱劇。這證明,薩列裡和莫紮特曾一起工作。

就在1791年10月,莫紮特去世的兩個月前,他還在寫給妻子的信中說,薩列裡等人對他的《魔笛》很是欣賞:“你簡直無法想象他們是多麼富有魅力,他們不僅喜歡我的音樂,還喜歡歌詞和所有的一切”。

在莫紮特去世前,薩列裡也曾去病榻造訪,並參加瞭他的葬禮。莫紮特留下的那部《安魂曲》的首次公開演出很有可能是由薩列裡指揮的。薩列裡晚年時評價說,《安魂曲》的作者是一位放蕩不羈的人,他通過音樂找到瞭通往永恒之路。

莫紮特的肖像畫,由畫傢Barbara Kraft在1819年創作。


可惜的是,相較以上種種證據,人們更喜歡那個包含瞭天才與庸才,嫉妒與謀殺的故事。這個故事在西方文化中有著深深的根。它可以追溯到該隱和亞伯,或者回頭的浪子和他的兄弟。

在這種故事裡,總有一個受寵的孩子,和一個盡職盡責卻不受喜愛的孩子;總有一個打破常規的孩子,和一個循規蹈矩的孩子。人們總是津津樂道於前者,而忽視後者。

【該隱和亞伯的故事很有名瞭,回頭浪子和兄弟的故事講一講吧,也來自於《聖經》。

大概講的是一個人有兩個兒子,小兒子是個浪子。他把父親分給他的傢產揮霍一空後隻能去給人牧豬為生,最後回傢要求父親原諒。父親不僅不責備小兒子,還給他穿最好的衣服,戴上戒指,宰肥牛慶賀他歸來。

在田裡勞作的大兒子看到後自然十分生氣,因為父親從來沒有這樣對待過勤懇忠實的自己。父親便說,你一直和我在一起,我的一切都是你的。

我不知道它在《聖經》中的寓意是什麼,但這個故事感覺還滿真實的,現實生活中這樣的事時常可見呢。】

薩列裡被貶低還有另一個因素。在他去世時的19世紀早期,也是德語國傢的民族主義精神迅速成長的時代。這位出生在威尼斯共和國,生活在維也納,能說意大利語、德語和法語的音樂傢無法被任何一個歐洲國傢完全吸納。

在謠言和故事中,他被類型化為一位外來的闖入者,一個來自意大利的陰謀傢。隨著歐洲民族國傢(nation-state)的出現,歷史上的薩列裡漸漸變成瞭一個無傢可歸的角色。這位曾創作出美妙藝術作品的音樂傢最終被遺忘瞭。

直到近兩個世紀後的今天,人們才開始重新發現和欣賞薩列裡的音樂。他創作的40多部歌劇,已經有十幾部重新登上瞭舞臺。他的故鄉意大利萊尼亞諾從2009年起,每年舉辦薩列裡音樂節,來紀念他的成就。

這位被冤枉瞭兩個世紀的音樂傢,或許終於能夠收獲他應得的評價和榮譽瞭。

薩列裡在維也納中央公墓裡的墳墓。


公眾號:NotesofTheNewYorker

赞(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