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狐貍與我》:愛,不是占有,而是自由

【美可玩故事】,用夢想點亮孩子的未來!

大傢好,我是Maco.

最近,Maco發現一部特別有教育意義的電影《狐貍與我》,整部影片講述的是一個女孩想要馴服一隻狐貍的故事。

這個故事雖然非常的簡單,但是背後所表達的教育意義卻是非常深刻的,它告訴我們:愛,不是占有,而是自由。

一個清晨,小女孩貝蒂邂逅瞭一隻美麗的狐貍,她被吸引住瞭,從此念念不忘。之後的每一天,她都會來森林尋找狐貍,樂此不疲。

而我們都知道,狐貍的生活是處處充滿著危險的,被老虎追趕,死在獵人槍下……這是狐貍每一天都要經歷的,它們經常忍饑挨餓,拼命謀求生路。

殘酷的生存環境,讓狐貍的警惕性非常高。所以,當貝蒂在地上放瞭食物想引誘狐貍時,狐貍總是在遠處觀望,戒備地觀察著貝蒂。

可能是察覺到貝蒂的善意,狐貍開始慢慢地靠近她。她們就這樣建立瞭若即若離的關系,她來森林裡找它,很多時候會發現,狐貍也在等著她的到來。

有一天,貝蒂看到狐貍被幾隻狼堵在樹上,眼看就要掉下來,成為狼的食物。

不知是哪裡來的勇氣,她以“初生牛犢不怕虎”的氣勢,從大樹後面沖瞭出來,並大聲喊瞭起來,嚇得狼群一哄而散。

從此,她徹底“馴服”瞭狐貍,連狐貍的幾隻幼崽都成瞭她的朋友。

貝蒂跟狐貍度過瞭一段非常愉快的時光。

直到有一天,貝蒂拿出瞭絲帶,圍在狐貍的脖子上:“這是你的項圈,漂亮嗎?”,並拿出繩子,綁在項圈上。

狐貍開始拼命掙紮著,滿口鮮血的咬斷瞭繩子逃跑瞭。

貝蒂的占有欲,讓她忘記瞭狐貍的本性是害怕束縛的,忘記瞭她和狐貍是朋友,而狐貍是自由的,不是她的寵物。

第二天,狐貍去貝蒂的傢中找她,或許它是真的很愛這個朋友。

貝蒂把它帶進瞭自己的房間,關上瞭門。狐貍開始變得焦躁不安,撞破窗戶,摔瞭出去。

貝蒂抱起倒在血泊中的狐貍,帶它回到森林裡。小狐貍們都圍瞭過來,悲傷地送別媽媽。

這時,貝蒂才意識到自己的自私,傷心地解開瞭被鮮血染紅瞭、套在狐貍脖子上的項圈。

狐貍並沒有死,它看瞭貝蒂一眼,那眼神意味深長。

貝蒂說:“那一刻,我終於為什麼狐貍看見我們時,總會跑開。他們早就知道,我們不能真正成為朋友。”

最後,貝蒂和狐貍都選擇,各自離開。

多年後,已經長大瞭的貝蒂給自己的孩子講起瞭這件事。她說:

“我把愛和占有搞混瞭,我喜歡它,但不能占有它,因為它不屬於我,它有屬於自己的生活。”

現實生活中,相信有不少傢長想貝蒂一樣,想把“狐貍”圈養起來,但是事實證明,傢長對孩子管得越嚴,孩子就越叛逆。

就像影片中的貝蒂,她越是想抓住狐貍,狐貍越是不惜頭破血流也要跑。

所以,當孩子企圖用憤怒和叛逆來“掙脫”傢長的束縛時,可以試試換個方法,松開手,讓孩子先冷靜下來,自己做出選擇,這樣傢長和孩子的關系才不會越來越遠。

就像影片中的狐貍,它也曾在山林間期待著貝蒂的到來。當貝蒂用繩索企圖圈養它,它掙脫到流血,也依然還是會再來找貝蒂。

狐貍渴望著來自貝蒂的愛,但前提是它不喪失自己的自由。

孩子是愛我們的,就像我們愛他們一樣。但愛是有邊界感的,一旦突破瞭,就會出現問題。

這世上很多愛,都是指向彼此的靠近。隻有親子間的愛,是指向剝離的。

未來,孩子還會越來越獨立,他將建立一套屬於自己的價值觀,那是他用自己的親身經歷,生活帶給他的各種磨練形成的 ,而不是傢長來告訴他的。

他們有自己的人格和想法。正如影片說的那樣:“love is not possession”,愛不是占有,而是自由。

赞(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