藥理學

藥理學是研究藥物與機體相互作用及作用規律的學科,既研究藥物對機體的作用及作用機制,即藥物效應動力學,也研究藥物在機體的影響下所發生的變化及其規律,即藥物代謝動力學。

藥物分子通過細胞膜的方式有濾過(水溶性擴散)、簡單擴散(脂溶性擴散)和載體轉運(包括主動轉運和易化擴散):絕大多數藥物是通過簡單擴散的方式通過生物膜。藥物通過細胞膜的速度與可利用的膜面積大小有關。膜表面大的器官,如肺、小腸,藥物通過其細胞膜脂層的速度遠比膜面積小的器官(如胃)快。藥物的體內過程:吸收、分佈、代謝、排泄;統稱為ADME系統。

•吸收:

藥物自用藥部位進入血液循環的過程稱為吸收,藥物隻有經吸收後才能發揮全身作用。

·口服

大多數藥物在胃腸道內是以簡單擴散方式被吸收的。從胃腸道吸收入門靜脈系統的藥物在到達全身血循環前必先通過肝臟,如果肝臟對其代謝能力很強,或由膽汁排泄的量大,則使進人全身血循環內的有效藥物量明顯減少,這種作用稱為首過消除。

·吸入

·局部用藥

·舌下給藥

·註射給藥

•分佈:

藥物一口被吸收進入血循環內,便可能分佈到機體的各個部位和組織。藥物吸收後從血循環到達機體各個部位和組織的過程稱為分佈。

大多數藥物在血漿中均可與血漿蛋白不同型度地結合而形成結合型藥物,它與未結合的遊離型藥物同時存在於血液中,並以一定百分數的合率而達到平衡。

•代謝:

代謝指體內各種組織對藥物的消除,肝是最主要的藥物代謝器官。

•排泄:

腎是最重要的排泄器官。

•一級消除動力學:

體內藥物在單位時間內消除的藥物百分率不變,也就是單位時間內消除的藥物量與血漿藥物濃度成正比,血漿藥物濃度高,單位時間內消除的藥物多。血漿藥物濃度降低時,單位時間內,消除的藥物也相應降低。

•零級消除動力學:

藥物在體內以恒定的速率消除,即不論血漿藥物濃度高低,單位時間內消除的藥物量不變。

•藥物清除半衰期(t1/2):

是血漿藥物濃度下降一半所需要的時間。其長短可反映體內藥物消除速度

半衰期恒定;一次給藥5個半衰期消除完畢;多次給藥5個半衰期達到穩態:表觀分佈容積:當血漿和組織內藥物分佈達到平衡後,體內藥物按此時的血漿藥物濃度在體內分佈時所需體液容積。生物利用度:經任何給藥途徑給予 一定劑量的藥物後到達全身血循環內藥物的百分率:

•藥物不良反應:

凡與用藥目的無關,並為病人帶來不適或痛苦的反應稱為不良反應。

·副反應:由於選擇性低,藥理效應涉及多個器官,當某一效應用做治療目的時,其他效應就稱為副反應(通常也稱副作用)。例如,阿托品用於解除胃腸痙攣時,可引起口幹、心悸、使秘等副反應。副反應是在治療劑量下發生的,是藥物本身固有的作用,多數較輕微並可以預料。

·毒性反應:毒性反應是指在劑量過大或藥物在體內蓄積過多時發生的危害性反應,一般比較嚴重。毒性反應一般是可以預知的,應該避免發生;急性毒性多損害循環、呼吸及神經系統功能,慢性毒性多損害肝、腎、骨髓、內分泌等功能。致癌、致畸胎和致突變反應也屬於慢性毒性范疇。

·後遺效應:後遺效應是指停藥後血藥濃度已降至閾濃度以下時殘存的藥理效應。

·停藥反應:停藥反應是指突然停藥後原有疾病加劇,又稱回跳反應。

·變態反應:非肽類藥物作為半抗原與機體蛋白結合為抗原後,經討接觸10天左右的敏感化過程而發生的反應稱為變態反應,也稱過敏反應。

·特異質反應:特異質反應是一類先天遺傳異常所致的反應,但與藥物固有的藥理作用基本一致,反應嚴重程度與劑量成比例,藥理性拮抗藥救治可能有效。這種反應不是免疫反應,故不需預先敏感化過程。

藥理效應與劑量在一定范圍內成比例,這就是劑量-效應關系,簡稱量-效關系。藥理效應按性質可以分為量反應和質反應兩種情況,效應的強弱呈連續增減的變化,可用具體數量或最大反應的百分率表示者稱為量反應。

•從量反應的量效曲線可以看出下列幾個特定位點:

最小有效量或最低有效濃度:即剛能引起效應的最小藥量或最小藥物濃度,亦稱閾劑量或閾濃度。

最大效應(Emax):隨著劑量或濃度的增加,效應也增加,當效應增加到一定程度後,若繼續增加藥物濃度或劑量面其效應不再繼續增強,這一藥理效應的極限稱為最大效應,也稱效能。

半最大效應濃度(EC50):是指能引起50%最大效應的濃度。

效價強度:是指能引起等效反應(一般采用50%效應量)的相對濃度或劑量,其值越小則強度大。藥物的最大效應與效價強度含意完全不同,二者並不平行。

•如果藥理效應不是隨著藥物劑量或濃度的增減呈連續性量的變化,而表現為反應性質的變化,則稱為質反應,質反應以陽性或陰性、全或無的方式表現,如死亡與生存、驚厥與不驚顏等,其研究對象為一個群體。從質反應的量效曲線可以看出下列特定位點:

半數有效量(ED50):即能引起50%的實驗動物出現陽性反應時的藥物劑量;如效應為死亡,則稱為半數致死量(LD50)。

治療指數:藥物的LD50/ED50的比值,用以表示藥物的安全性。

藥物安全性評價指標:治療指數大的藥物相對較治療指數小的藥物安全。但以治療指數來評價藥物的安全性,並不完全可靠。因為有效劑量與其致死劑量之間有重疊。為此,有人用1%致死量(LD1)與99%有效量(ED99)的比值或5%致死量(LD5)與95%有效量(ED50)之間的距離來衡量藥物的安全性。

根據藥物與受體結合後所產生效應的不同,習慣上將作用於受體的藥物分為激動藥、部分激動藥和拮抗藥(阻斷藥)3類。

激動藥:為既有親和力又有內在活性的藥物,它們能與受體結合並激動受體而產生效應。依其內在活性大小又可分為完全激動藥和部分激動藥。前者具有較強親利力和較強內在活性(a=1);後者有較強親和力,但內在活性不強(a<1),與激動藥並用還可拮抗激動藥的部分效應。

拮抗藥:能與受體結合,具有較強親和力面無內在活性(a=0)的藥物。根據拮抗藥與受體結合是否具有可逆性而將其分為競爭性拮抗藥和非競爭性拮抗藥。

競爭性拮抗藥能與激動藥競爭相同受體,其結合是可逆的。通過增加激動藥的劑量與拮抗藥競爭結合部位,可使量效曲線平行右移,但最大效能不變。

非競爭性拮抗藥與激動藥並用時,可使親和力與活性均降低,即不僅使激動藥的量效曲線右移,而且也降低其最大效能。與受體結合非常牢固,產生不可逆結合的藥物也能產生類似效應。

傳出神經系統

中樞神經系統

解熱鎮痛抗炎藥

心血管系統

呼吸系統

消化系統

激素類藥

化療藥

藥名速記

重要疾病速記

赞(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