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押題 | 2020年高考作文押題素材(十七):文化與傳承

—————————– ↓ 上期押題素材:人與自然 ↓ —————————–

—————————– ↓ 本期押題素材:文化與傳承 ↓ —————————–

文化是一條浩浩湯湯的長河,從遠古奔流而來,翻越崇山峻嶺,穿過柳林繁花,容納人生代代,沉淀滄海桑田。

文化是一面晶瑩剔透的明鏡,照亮心靈的面容,倒映歷史的影子,既有慷慨高歌,亦有細語婉轉;既有吟風弄月,亦有躬身沉思。

文化雖不能即時果腹,卻是精神的生命源泉。疏離文化之人,無法追尋靈魂的喜悅;忽視文化之民族,難以自尊、自信、自強;失去文化的社會,是灰暗的、死寂的、病態的,即使表面繁華美麗,也終究是沒有根的浮木。

當世界因功利而激發的競爭越來越沉重,文化恰是那個能放飛心靈風箏的滾輪。正如馬大·安諾德所言:“文化的視野超越機械,文化仇恨著仇恨;文化有一個偉大的激情,追求和美與光明的激情。”


不伴隨力量的文化,到明天將成為滅絕的文化。——丘吉爾

【紙條用戶@蘇紫瑤. 的素材運用】

文化,以文而就。一闕詩賦歌辭,婉轉悠揚,蕩漾在古道西邊;一落尺素丹青,墨間山水,沉醉於江南古城。

文化的意義到底是什麼?是古城朱雀的小街,抑或是太白唱醉的明月?是杜甫贊過的春雨,抑或是王維心裡的空山?是倉頡創造的文字,抑或是孔孟儒傢的學說?

日升月落,春秋更迭,世間萬物在不停地變化。而先人的智慧和血汗交織成的華夏五千年文化,卻如窖藏老酒,被時光層層堆疊,然後醇香。從新石器時代的彩陶到殷商時代的青銅器皿,從戰國的帛畫到漢代的雕塑,從唐宋的詩詞到明清的小說,從民間的剪紙到宮廷中的繪畫,大氣磅礴,質而不俚,令人嘆為觀止——這,是我們中華民族獨一無二的文化!

文化,為人化成。文化絕不是一幅死的掛在墻上已完成的畫——油墨已幹,不容任何增添塗改。相反,文化似三月陽春,革故鼎新,多元化地呈現自身的魅力,從《中國詩詞大會》到《經典詠流傳》,文化正以符合當下信息渠道的方式漸漸滲透於生活。

《經典詠流傳》中,當現代化的科技與古典文化藝術碰撞,不僅唱出瞭古人的婉轉情思,而且適應瞭“互聯網+”時代的發展;《國傢寶藏》的播出,讓一件件不知名的古物在人們面前一一亮相,使我們為華夏深厚文化底蘊而感到自豪;紀錄片《我在故宮修文物》,更是展現瞭朱紅宮墻中紫禁城的風光無限,讓“網紅故宮”成為人們的熱議,威嚴與活潑並存,現代與傳統共生。新時代文化介質,讓泱泱華夏幾千年的文化,一點一點地揭開她那神秘的面紗……

不伴隨力量的文化,到明天將成為滅絕的文化。文化有根源,但絕不是在原地不動的古樹,它隨著歷史的長河而奔流不息。隨著社會的進步,文化傳播的媒介也不僅僅是在那一方素箋上。人們改變形式,讓傳統文化與現代科學技術相融合,才使得華夏五千年的傳統文化生生不息。

“大風泱泱,大潮滂滂,浩蕩文化,為中華之無雙!”

(有刪減)


文化看上去無形無色,卻決定瞭我們的社會從何處來,往哪裡去。——柴靜

【紙條君的素材運用】

如果說經濟填飽瞭人的腸胃,那麼文化則塑造瞭人的靈魂。雖說“倉廩實而知禮節,衣食足而知榮辱”,但若是一味地追求物質生活而忽略精神的安放,即使人人都能豐衣足食,也不過是空有表面的華麗皮囊,內心卻被冰冷的計算和數字蠶食,逐漸變得麻木。

當金錢萬能的言論日漸甚囂塵上,當功利主義逐漸成為一種社會潮流,中華民族的文化根基正是那株綻放在物欲橫流中的青蓮,守住瞭我們的精神傢園。它告訴我們,“知足天地寬,貪得宇宙隘”;它勸誡我們,“謙受益,滿招損”。它讓我們知道,“救寒莫如重裘,止謗莫如自修”;它讓我們明白,“一簞食,一瓢飲”,也能覓得人生之樂。

“文化看上去無形無色,卻決定瞭我們的社會從何處來,往哪裡去。”和諧社會的建設,需要文化的滋養;中國夢的實現,需要文化的力量。


傳承中國文化的不僅僅是唐詩宋詞京劇昆曲,它包含著與我們生活相關的每一個細節。——《舌尖上的中國》

【紙條用戶@伊人 的素材運用】

“當我的女友已改名為瑪麗,我又如何送她一首《菩薩蠻》?”餘光中如是寫道。

渡過千載時光的河流,我們能聽到童子朗朗的讀書聲,士大夫儒雅的討論聲,中華文化在其中涓涓流淌。現如今,情人節、聖誕節等西方節日我們過得轟轟烈烈,反觀春節時我們卻坐在沙發上,無所事事地玩著手機,這種現象出現,怎麼能不讓我們深刻的反思一下,是否對西方的文化過度崇拜,而貶低瞭我們本身的文化。傳承中國文化的不僅僅是唐詩宋詞京劇昆曲,它包含著與我們生活相關的每一個細節。中國文化應該流淌在我們血液之中,成為每個中國人的一部分。

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應使我們每個人都感到深深的自豪,因為我們擁有如此源遠流長的文化。我們有“繡口一吐就是半個盛唐”的李白,有“隻恐雙溪舴艋舟,載不動許多愁”的李清照,有“老夫聊發少年狂”的蘇軾……現在的《朗讀者》《國傢寶藏》《中國詩詞大會》等節目也向我們彰顯瞭中國文化的勃勃生機和現代人的文化意識的提高。中華文化一直在我們的靈魂中。

何不送一首《菩薩蠻》給名為瑪麗的女友?待到她描眉塗唇,“照花前後鏡”襲上心頭,自然會明白,類似溫庭筠的名字有多美。

何不送一首《滿江紅》給豪情滿志的少年?待到他感慨“靖康恥,猶未雪”,切齒拊胸,立志勿忘國恥,復興中華。

何不送一部《唐詩宋詞》給剛剛啟蒙的孩子?玩具不過娛樂一時,信手翻過的書頁,卻可能會成為他一生的文化種子。

莫放修蘆礙月生,月的銀輝從不允許任何陰翳的遮擋,亦如中華文化,從不允許他人幹擾。


單霽翔:喚醒故宮的“掌門人”

2015年,故宮博物院舉辦“石渠寶笈特展”,一如此前的多數特展,“故宮跑”現象再次上演,為瞭一睹藏品“真容”,人們不惜排長隊、沖刺跑,堪比運動會。

院長單霽翔認識到,186萬餘件文物藏品,數量繁多,而中軸線的遊覽路徑,無法讓遊客深入感受故宮的積蘊和魅力。

為瞭不讓99%的文物沉睡在庫房裡,“我們必須開放更多區域,舉辦更多展覽”。慢慢地,從過去隻開放30%的區域,故宮如今,已經開放到80%,那些“遊客止步”紛紛解禁。

“人們可以在裡面盡情歡笑,這就是博物館的責任。”在展示更多藏品後,單霽翔也向世人展現故宮墻內少為人知的一面。2019年2月19日,故宮舉行“元宵燈會”,這是故宮第一次大規模夜間開放,紫禁城的夜間風光展現人前。

不僅如此,在他的帶領下,品類繁多、玩法新奇的故宮文創紛紛上線,人們得以親近那些曾被“束之高閣”的文物藏品。

單霽翔曾許下心願,“要把壯美的紫禁城完美地交給下一個600年。”如今,故宮已拂去瞭歷史封塵,煥發活力,以更平易近人、青春生動的形象為大眾所熟悉。

(素材摘自紙條App內容《應考人物特輯 | 文化傳承與自信》)←戳一下跳轉查看全文及素材運用示例。


李子柒:熱愛跨越國界,文化打動人心

在李子柒的視頻中,鄉村是田連阡陌、桃花流水,充滿著詩情畫意,她置身於繁花碩果之間,一雙巧手可提闊刀可執繡針,仿佛無所不能。

有人質疑她的視頻不過是擺拍作秀,遮掩瞭真實農傢生活的臟污泥濘、粗糙樸素。而這幅“虛幻”的農村畫卷,恰恰迎合瞭西方對中國的刻板印象,與他們對中國傳統的詩意想象不謀而合。

長居於冰冷、剛硬的鋼筋水泥之間,誰又不渴望掬一捧清涼的泉水、嗅一口怡人的花香?“國之交在於民相親,民相親在於心相通”,外國觀眾在中國鄉村的青山綠水中、在中國傳統美食、傳統文化的包圍中能夠尋求到共情與共鳴,這不就是一種積極而正向的文化傳播嗎?

以李子柒為首,中國的民間網紅正越來越多地走出國門,火遍世界。比如雲南博主“滇西小哥”,以短視頻專門呈現雲南特色美食,襯以滇西鄉村風景,抓住瞭大批東南亞觀眾的心。還有農村老木匠“阿木爺爺”,傳承傳統木工手藝,將榫卯技術發揮到極致,巧制魯班鎖、魯班凳等木制工藝品,在外網斬獲超千萬的點擊量。

你所站立的地方,就是你的中國。當中國形象化為一個個心懷熱愛的中國人民,凝成一個個鮮活動人的中國故事,中華文化的交響樂也就能在全世界奏響。

李子柒走紅海外,應該收獲微笑與掌聲。正如白巖松所說:“現在不是李子柒有多少問題,而是‘李子柒’太少瞭。”講故事是傳播文化的最佳方式,我們需要更多的“李子柒”,帶著文化自信講好中國故事,讓更多的外國人願意聽、聽得懂。

(素材摘自紙條App內容《時事 | 李子柒的俗世桃源,能否為“外人”道也?》)←戳一下跳轉查看全文及素材運用示例。


近年的高考作文中有多次涉及“文化發展”“文化力量”“文化傳承”的立意呢~例如:


關於“文化與傳承”的素材就推送這5個啦~

崽們如果想要儲備更多與疫情相關的作文素材,可以在【紙條App】搜索“文化”等關鍵詞~

作文提不提分,就看你有沒有下載紙條啦!

(圖片均來自網絡,侵刪)

(文章版權屬於紙條App所有,轉載請聯系紙條君)

赞(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