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是什麼意思?

  五邑大學文學院龐光華教授,詳文參考《何九盈先生學行述論》(臺灣花木蘭出版社2022年)

  中國在佛教傳入以前到底有沒有宗教,這是一個必須面對的問題。學術界有人慣常用儒教、佛教、道教來總括中國的傳統宗教。這其實是很大的誤會。我們稍稍做一個簡要的辨析。

  我們打算從幾個方面來討論漢字中的信仰和神靈崇拜,其中有我們自己最新的研究,並不都是采取學術界已有的觀點:

  《說文》:“君,尊也。從尹。發號,故從口。古文象君坐形。”“君”的意思是“尊”,這是訓詁學中的聲訓,二者是同源詞(二者的聲母雖有區別,但在上古音也可以相通)。

  可見“君”的意思是來源於“尊貴”。尊貴的人是用口來發號施令,叫別人幹活,自己隻是用口指揮,不會去幹體力勞動,所以“君”字從“口”。

  “君”所從的“尹”,《說文》訓“治”,字形象用手握著權力杖。春秋戰國時代的南方大國楚國的各部行政長官的稱號都帶有“尹”字,楚國德 最高行政長官稱“令尹”。

  權力杖是最高統治者“王”授予的。所以,先秦時代所有的“君”和“尹”都不是國傢的最高權力者,對商王、周王絕不能稱“君”。

  但在春秋時代,“君”是用作對諸侯國君的尊稱,而且隻能用於諸侯國君,不能用於諸侯國的大臣;到瞭戰國時代,七國稱王,戰國時代的“君”都是用為有封地的大臣的稱號,例如齊國的孟嘗君、楚國的春申君、趙國的平原君、魏國的信陵君、秦國的武安君白起、商君等等,或小諸侯國的“國君”。

  這時“君”的地位與春秋時代已經不同。

  待續

赞(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