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老奶奶與美國老奶奶

記得中學時,班主任給我們講瞭個故事:一個中國老奶奶省吃儉用,攢瞭一輩子錢,臨終前用這些錢買瞭房,僅住瞭幾年就去世瞭;而美國老奶奶在年輕時貸款買瞭房,邊生活邊還貸,臨終前貸款還完,房子也住瞭一輩子。兩個事例對比,令人唏噓不已。這個故事目的就是鼓勵大傢開放思想,摒棄傳統的落後思想,向國際先進思想學習。

中國人,自古就有“重儲蓄、輕消費”傳統,保守求穩。在大傢的認知中,我們中國人勤勞節儉,註重儲蓄,不願提前消費。如今,人們還是這樣嗎?

2010年至2021年,中國居民信貸規模從1.27萬億攀升至8.26萬億。其中居民中長期消費貸款(房貸)規模累計增長595%。過去十年,中國居民貸款年均增速達18.3%,高於居民收入增速(十年平均10%)。2022年中國居民傢庭債務收入比高達162% (美國的為120%),高出美國42%個百分點,在1990年的基礎上直接翻瞭三番。可謂是扶搖直上,一路狂飆猛進,其增長速度令西方發達國傢都瞠目。

(1、2008年至2020年)(2、2000年至2020年)

目前信貸模式開始大規模延伸(房貸、車貸、消費貸),如今動動手指就可以借貸(花唄借唄、京東白條、美團貸)。國民生活模式開始發生轉變,“提前消費,未來還貸”成為主流,特別是房地產市場的井噴式發展,很多人把雙方父母一輩子積蓄用來首付,把兩個年輕人的未來抵押還貸。短短十幾年,我們幾千年‘儲蓄’傳統就這樣消失瞭嘛,甚至比美國佬更能‘信貸’。

“轉變為啥如此之快?”答案是形勢所變、環境所變導致的。美國人也好,中國人也好,都是趨利避害的動物,為瞭生存下去都會去適應所在的環境。改革開放後,中國經濟社會迎來瞭春天,春天是生長擴張的年代,經濟復蘇,萬物伸張。最直觀的感受就是物價飛漲,房價飆升。30年前,有1萬元存款是巨額財產,如果把它存起來不動,30年後這1萬塊錢就不值錢瞭(我爺爺去世後整理遺物發現有一張七十年代的1000塊存折,讓我們感慨萬千,那時500就可以蓋房子,如今這1000還能買個啥)。形勢的變化,讓大傢逐漸明白瞭儲蓄隻會貶值,相反投資卻會帶來升值,30年前的一套房子,如今價值會翻幾倍。社會環境的轉變,讓人們開始由儲蓄轉為投資,進而再信貸。在當時的大趨勢下,誰擴張的大誰賺錢多。於是人們開始利用信貸工具將自己的資產加杠桿,十元變成一百,一百變成一千,隻要有10萬就先買上100萬的房子。誰的杠桿加地大,誰就能撬動更大的財富(許傢印,典型代表)。事實說明‘儲蓄’並非中國人本性,‘信貸’也並非美國人專屬。就像‘計劃’與‘市場’並非社會主義與資本主義的本質區別。

從整個社會層面分析,人們之所以敢以信貸模式投資消費,直接原因是大傢對未來充滿信心,相信將來可以償還債務,且信貸收益遠高於利息。根本原因是社會處於發展擴張階段,人們隻是在大浪下順勢而為。

但疫情發生以來,這種趨勢戛然而止,並又悄然逆轉。高速發展瞭40年的信貸模式開始出現危機征兆:首先是互聯網金融變天,P2P行業整體暴雷;其次是房地產進入寒冬,大規模破產重組;進而導致土地財政緊縮,各地方城投公司、平臺違約層出不窮。最大的隱患還是居民收入的下降,鄭州、西安、北京等多個城市樓市出現斷供潮,各地法拍房激增。今年央行公佈的數據顯示:居民儲蓄在急劇增加,而居民貸款卻大幅下降,甚至出現瞭大規模的提前還貸潮,各地銀行都在想盡辦法增加放貸、阻止還貸。種種跡象顯現出社會‘由貸轉儲’的趨勢再次形成。

深層次原因可能是:社會高速擴張的階段已經結束,逐步進入停滯期,甚至部分領域進入收縮期。為瞭預防寒冬的到來,居民自然也停止信貸,轉為儲蓄,以求自保。逆勢而為,必自取滅亡(社會階段的轉變,直接導火索是疫情,但其根本還是國內政治、經濟和外部環境等諸多因素綜合影響導致的)。從就業看,體制內再次吃香起來,鐵飯碗再次成為大傢的避風港。

話說回來,千年來中國人為啥愛儲蓄,不願提前消費呢。背後必然也有深厚的歷史原因:中華民族是一個多災多難的民族,就單看近代以來,天災頻發、人禍橫行,政權更替,你方唱罷我登場;政策時而左,時而右,變化莫測。老百姓始終處於最底層,被任意擺佈,社會缺乏穩定的福利保障,老百姓的安全感很差,遇到大災大難隻能靠自己。俗話說‘傢中有糧,心中不慌’,為瞭防備隨時可能發生的意外,他們隻好省吃儉用,存下點積蓄以防不測。久而久之,就形成瞭註重儲蓄、不願信貸的傳統。我們祖輩父輩,為啥普遍喜歡儲蓄,不願提前消費,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他們經歷過60年的大饑荒和可怕的文革,心裡對未來總怕再會有什麼變故,於是總想儲蓄地錢(糧)。現在的年輕人為啥敢於提前消費,因為他們心裡都默認未來一定會越來越好!

中國人擅於儲蓄並非就是我們的本性,而是生存環境和外部形勢所造成的,歸根到底還是體制機制的問題。故非人也,勢也,體也!舉個小例子:在中國很難‘富過三代’,在西方超過百年的企業、社團(株會)比比皆是(一直未中斷的),但這在中國幾乎是不可能的(現在所謂的同仁堂、全聚德百年老字號,在解放後消除私有制階段就已名存實亡,都是改革開放後又重新掛名而已)。

寒冬將至,深挖洞、廣積糧,莫投資、守好財。

赞(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