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有姑臧,南有建康。一南一北,這兩座城市竟都是六朝古都

說到中國歷史上的古都,很多人頭腦中都隻會閃現出一座城市:“六朝古都”——南京。但是在西北偏北的甘肅,也有一座“六朝古都”,輝煌時期曾與南京齊名。

區域地理

建康(今武威市)

姑臧(今武威市)

武威郡,古稱涼州、雍州、雍涼、姑臧、休屠、西州,西北首府、六朝古都。意為彰顯大漢帝國的武功軍威到達祁連山的雍涼之地,西漢元狩二年(前121年)置,今甘肅省武威市,隸屬涼州刺史部,治所姑臧(今甘肅省武威市涼州區)。西漢元狩二年(前121年),西漢政府為顯示大漢帝國的武功軍威,在西北地區原休屠王領地置武威郡,武威由此得名,新朝王莽雍州州治,東漢獻帝雍州州治,曹魏時期涼州州治。

西漢時期的武威郡

新朝末期的竇融政權;東晉十六國時期的前涼、後涼、南涼、北涼;隋末時期的大涼;唐末時期的溫末、六谷吐蕃;西夏時期的齊國、夏神宗都曾在此建都,後歷代王朝都曾在武威設郡置府,統領西北,歷為涼州刺史、河西五郡大將軍府、雍州刺史、雍涼中都督府、征西大將軍府、涼州衛府、涼州總管府、涼州大都督府、河西節度府、西涼王(闊端)府。

雍州

武威郡是古西北的中心,中原與西域經濟、文化交流的中心樞紐,“絲綢之路”西段的要沖之地,中外商人雲集的中心,並一度成為西北地區的佛教中心。名揚天下的涼州詞(曲)、西涼樂、涼州伎都在這裡形成和發展,對保存古代的傳統文化、傳播西域文化起瞭很重要的作用,西北第一大城。

鳩摩羅什寺

建康是南京在六朝時期的名稱,東吳、東晉、劉宋、南齊、南梁、南陳六代京師之地,三百多年為京輦神皋所在,是當時中國的經濟、文化、政治、軍事中心,也是世界上第一個人口超過百萬的城市,當時世界上最大的城市。六朝皇宮建康宮,宮殿壯麗巍峨,殿閣崇偉,涼州工匠修建的北魏都城被東亞各國爭相效仿,由此姑臧遺風深遠影響瞭後世宮室建設的形制。

從城市沿革上看,姑臧城的建築規制,是洛陽、南京築城的范本(如“端門”、“宮北市南”)。《通鑒》記載:“河西兵馬使蓋庭倫與武威九姓商胡安門物等,殺節度使周泌,聚眾六萬。武威大城之中,小城有七,胡據其五,二城堅守。支度判官崔稱與中使劉日新以二城兵攻之,旬有七日,平之”。

胡三省註:“武威郡,涼州,治姑臧,舊城匈奴所築,南北七裡,東西三裡。張氏據河西,又增築四城,廂各千步,並舊城為五。餘二城未知誰所築也”。

《元和郡縣志》記載:涼州城“城不方,有頭尾兩翅,名為鳥城”。

《資治通鑒》記載:“姑臧城東西門外,湧泉合於城北,其大如河,自餘溝渠流入漠中,其間乃無燥地。故有此敕,以釋汝疑”。

《晉書·索靖傳》:“先時,靖行見姑臧城南石地曰:‘此後當起宮殿’。至張駿,於其地立南城,起宗廟,建宮殿焉”。

姑臧城,在歷史上一直是繁華之地。東晉時,前涼、後涼、南涼、北涼都曾建都於此。尤其前涼對姑臧城進行瞭擴建,並“大繕宮殿觀閣,采綺妝飾”(《水經註》引王隱《晉書》)。

七座城連接起來,建有二十二門,街衢相通,規模宏偉,氣象萬千;城內宮閣臺榭,設計精巧,裝飾華麗。

《晉書·張駿傳》記載:“太寧三年(325),張駿置左右前後四率官,繕南宮”。

《後涼錄》記載:“(呂)篡召呂弘妻及男女置東宮,厚撫之”。

《晉書·張重華傳》記載:“永和二年(346),重華即位,尊母嚴氏為太王太後,居永訓宮;生母馬氏為王太後,居永壽宮”。

段龜龍《涼州記》記載:“呂篡明光宮在漸臺西,以金玉珠璣為簾箔”。

《三輔錄事》卷二記載:“未央宮漸臺西有桂宮,中有明光殿,皆金玉、珠璣為簾箔,處處明月珠,金陛玉階,晝夜光明”。

表明姑臧城市建築有國王和王後處理政務與居住的宮、殿、寢;有舉行大典、宴請賓客和作為書齋用的堂、坊;有用於宗教信仰的觀、寺、塔;有祈求平安、供瀏覽觀賞的樓閣、池、臺。

上述臨淵池、閑豫池、靈泉池、萬秋閣、紫閣、逍遙園現已蕩然無存,但保存下來的靈鈞臺、海藏寺、羅什寺、大雲寺等建築,依稀可尋昔日古建築的特色。

總結:建康城的姑臧遺風來自涼州,因此。姑臧和建康同為六朝古都。

知乎網友及時批評,真的不好意思。不過我查瞭資料,北有姑臧南有建康。沒有錯啊,但本著求真務實的學術精神,我就把武威十三朝古都的圖貼上。希望南京的寶寶們,不要生氣~

赞(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