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筆記】常用保健穴位與應用(廣州中醫藥大學)

【課程介紹】

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大傢都有身體健康、延年益壽的願望。您在用什麼方法養生保健呢?想瞭解省時省力又經濟的養生保健方法嗎?請您關註廣州中醫藥大學李素荷教授等為您傾情講授的精品視頻課程《常用保健穴位與應用》。該課程介紹瞭中醫針灸學中常用又易懂的穴位定位、保健和治療作用,以及保健治療的操作方法(如保健按摩)和註意事項。使您能夠快速、正確地應用常用穴位,達到養生保健的目的,並能對常見病、多發病進行預防和治療。

主講人:李素荷 教授,邵瑛 教授,易瑋 教授

【緒論】什麼是穴位

穴位一經絡—臟腑

  • 穴位(腧穴)是人體臟腑經絡之氣輸註出入的特殊部位。
  • 是疾病的反應點。
  • 是針灸、推拿等療法刺激的部位。

【第1集】 面部穴位

一 眼部穴位

1 睛明

歸經:足太陽膀胱經

定位:目內眥角稍上方凹陷處

2 攢竹

歸經:足太陽膀胱經

定位:眉頭凹陷中

3 絲竹空

歸經:手少陽三焦經

定位:眉梢凹陷處

4 瞳子髎[liáo]

歸經:足少陽膽經

定位:目外眥旁,當框外側緣處

5 太陽

歸經:經外奇穴

定位:在顳部,當眉梢與目外眥之間,向後約一橫指的凹陷中

6 承泣

歸經:足陽明胃經

定位:目正視,瞳孔直下,眼球與眶下緣之間

7 四白

歸經:足陽明胃經

定位:目正視,瞳孔直下,當眶下孔凹陷中

眼部穴位的作用

(1)預防和治療眼睛疾病:眼睛保健

  • 目赤腫痛(紅眼病)
  • 迎風流淚
  • 視物不清(近視、遠視、老花眼等等)

(2)治療面部其他疾病

  • 眼瞼瞤動,面肌痙攣
  • 面痛
  • 面癱

(3)其他作用:頭痛

  • 眉心痛——攢竹
  • 偏頭痛——太陽,絲竹空,瞳子髎

二 鼻部穴位

1 迎香

歸經:手陽明大腸經

定位:鼻翼外緣中點旁,當鼻唇溝中

2 上迎香

歸經:經外奇穴

定位:當鼻翼軟骨與鼻甲的交界處,近鼻唇溝上端處

3 印堂

歸經:督脈。

定位:兩眉頭之中間

鼻部穴位的作用

(1)預防和治療鼻的疾病

  • 鼻塞
  • 鼻衄
  • 鼻淵(鼻竇炎)
  • 鼻鼽(過敏性鼻炎、慢性鼻炎,鼻出血)
  • 鼻窒

(2)其他作用

  • 迎香—面癱,面腫,面痛,面肌矙動
  • 印堂—頭痛,頭暈

刺激方法

  • 手指按揉
  • 艾灸
  • 針刺

三 口周穴位

1 人中

歸經:督脈

定位:人中溝上1/3與下2/3的交點處

2 地倉

歸經:足陽明胃經

定位:目正視,瞳孔直下,口角外側

3 頰車

歸經:足陽明胃經

定位:下頜角前上方約一橫指,當咀嚼時咬肌隆起處

口周穴位的作用

(1)預防和治療面部疾病

  • 面癱
  • 面痛
  • 面腫

(2)其他作用

  • 人中—急救:昏迷,暈厥,中暑,癲狂,癲癇,小兒驚風
  • 地倉—流涎
  • 頰車—齒痛

刺激方法

  • 手指按揉
  • 艾灸
  • 針刺

【第2集】 頭部穴位

一 耳周穴位

1 翳風

歸經:手少陽三焦經

定位:耳垂後方,當乳突下端前方凹陷中

2 耳門

歸經:手少陽三焦經

定位:耳屏上切跡前,下頜骨髁狀突後緣,張口呈凹陷中

3 聽宮

歸經:手太陽小腸經

定位:耳屏前,下頜骨髁狀突的後緣,張口呈凹陷處

4 聽會

歸經:足少陽膽經

定位:耳屏間切跡前,下頜骨髁狀突的後緣,張口呈凹陷處

5 下關

歸經:足陽明胃經

定位:顴骨弓與下頜切跡之間的凹陷中

耳周穴位的作用:

(1)預防和治療耳部疾病

  • 耳鳴
  • 耳聾
  • 耳部腫痛

(2)面癱,面痛

(3)齒痛,下頜關節痛(配地倉、頰車)

刺激方法:

  • 揉搓耳朵前後穴位
  • 針刺直刺0.5~1寸

二 頭部穴位

1 上星

歸經:督脈

定位:前發際正中直上1寸

2 頭維

歸經:足陽明胃經

定位:當額角發際直上0.5寸

3 陽白

歸經:足少陽膽經

定位:瞳孔直上,眉上1寸

4 率谷

歸經:足少陽膽經

定位:當耳尖直上入發際1.5寸

5 百會

歸經:督脈

定位:當前發際正中直上5寸,或兩耳尖連線的中點處

6 四神聰

歸經:經外奇穴

定位:當百會穴前後左右各1寸,共四穴

7 風池

歸經:足少陽膽經

定位:枕骨之下,胸鎖乳突肌與斜方肌上端之間的凹陷處

頭部央位的作用:

(1)頭痛,眩暈

  • 前頭痛——頭維,上星,陽白,印堂
  • 偏頭痛——率谷,太陽,頭維
  • 後頭痛——風池
  • 頭頂痛——百會,四神聰

(2)其它作用

  • 頭維、陽白、上星、風池——目赤痛,迎風流淚,視物不明
  • 頭維、陽白——面癱,眼瞼瞤動
  • 風池、上星——感冒,發熱,鼻淵,鼻鼽,鼻衄
  • 百會——暈厥,眩暈(艾灸)
  • 百會,四神聰——中風,癲癇,失眠

(3)頭面部穴位預防(保健)、治療頭面五官局部病變

刺激方法:

  • 手指按揉穴位
  • 針刺平刺0.5~0.8寸
  • 艾灸

【第3集】 胸腹部穴位

胸腹部的經脈分佈

  • 任脈
  • 足少陰腎經
  • 足陽明胃經
  • 足太陰脾經
  • 足厥陰肝經
  • 足少陽膽經

一 胸部穴位

1 天突

歸經:任脈

定位:胸骨上窩中央,前正中線上

天突的作用:預防和治療咽喉和氣管的病變

  • 咽喉腫痛
  • 暴暗
  • 梅核氣
  • 咳嗽
  • 氣喘

天突刺激方法:

  • 按揉
  • 艾灸
  • 針刺:針刺時不能直刺,先直刺0.2寸,然後把針尖轉向下方緊靠胸骨後方刺入1~1.5寸。不宜垂直深刺,免傷氣管;不宜左右橫刺,免傷大血管。

2 膻中

歸經:任脈

定位:前正中線上,兩乳頭連線的中點。平第四肋間隙

膻中的作用(氣會—八會穴)

(1)心胸疾病

  • 胸悶
  • 胸痛
  • 心悸
  • 心痛

(2)乳腺疾病

  • 乳房脹痛
  • 乳腺炎
  • 乳汁少

(3)氣機不暢的病癥

  • 咳嗽
  • 氣喘
  • 嘔吐
  • 呃逆

膻中刺激方法

  • 按揉
  • 艾灸
  • 針刺:針刺宜平刺。膻中穴皮層下便是胸骨,無法進行直刺

3 期門

歸經:足厥陰肝經

定位:前正中線旁開4寸,平第六肋間隙

期門作用(肝的募穴):防治胸脅、乳腺疾病

  • 胸脅脹痛(肝膽病變)
  • 乳房脹痛

期門刺激方法:

  • 按揉
  • 艾灸
  • 針刺。註意:斜刺或平刺0.5~0.8寸。不宜垂直深刺,免傷及內臟

二 上腹部穴位

腹部穴定位標志和尺寸

要找前正中線旁開的穴位時,就要利用規定的骨度分寸來定穴位。在人體的前正中線上有兩段骨度分寸:在胸部有一個叫做胸劍聯合的位置,從胸劍聯合到臍中是8寸,從臍中到恥骨聯合上緣中點是5寸。

恥骨聯合:恥骨聯合上緣中點如何找呢?在人體下部的前面是恥骨,兩側的恥骨連在一起的位置,就是恥骨聯合。從臍部往下推,覺到有骨頭頂住手的位置,就是恥骨聯合上緣。這個位置與臍中的距離是5寸。

胸劍聯合:胸骨體與劍突聯合處稱作胸劍聯合。胸劍聯合多在人體表面可以觸及,如果摸不到,也可以沿著兩側的肋弓向上,在兩側肋弓結合的地方,就是胸劍聯合的位置。它與臍中之間是8寸。

確定瞭這些標志之後,便很容易確定上腹部的穴位,同樣下腹部的穴位也很容易定位

1 中脘

歸經:任脈

定位:前正中線上,臍中上4寸

2 梁門

歸經:足陽明胃經

定位:臍中上4寸,前正中線旁開2寸

中脘、梁門的作用

(1)防治胃的病證

  • 胃脘痛
  • 納呆
  • 嘔吐
  • 吞酸
  • 失眠
  • 減肥

(2)中脘:痰多或痰濕引致之疾

3 天樞

歸經:足陽明胃經

定位:臍中旁開2寸

天樞的作用

(1)防治胃腸病證(大腸的募穴)

  • 便秘(減肥)
  • 泄瀉
  • 胃腹痛
  • 腹脹

(2)婦科病證

  • 月經不調
  • 痛經
  • 閉經

4 神闕

歸經:任脈

定位:肚臍中央

神闕的作用

(1)保健灸常用穴,用於元陽虛衰諸癥

(2)嘔吐,便秘,泄瀉,腹脹,腹痛,脫肛,臟器下垂,暈車

神闕的刺激方法:灸法、貼藥為主

5 帶脈

歸經:足少陽膽經

定位:側腹部,第11肋骨遊離端之下平臍處

帶脈的作用

(1)婦科病證

  • 赤白帶下
  • 月經不調
  • 閉經

(2)減肥

(3)腰脅痛

三 下腹部常用穴位

1 氣海

歸經:任脈

定位:臍中直下1.5寸

2 關元

歸經:任脈

定位:臍中直下3寸

氣海、關元的作用

(1)保健要穴。治各種虛證(氣虛、血虛、陰虛、陽虛,尤其是腎虛),多用灸法

(2)月經不調,痛經,帶下,陽痿,遺精

(3)腸腑病證。泄瀉,便秘,水谷不化,腹痛

3 中極

歸經:任脈

定位:臍中直下4寸,前正中線上

4 歸來

歸經:足陽明胃經

定位:臍中下4寸,前正中線旁開2寸

中極、歸來的作用

(1)生殖系統疾病:

  • 月經不調
  • 閉經
  • 痛經
  • 帶下
  • 子宮下垂
  • 陽痿
  • 遺精

(2)中極(膀胱的募穴)——泌尿系統疾病

  • 遺尿
  • 小便不利
  • 尿頻

腹部穴刺激方法:

  • 按摩
  • 溫灸(艾灸盒)
  • 針刺

腹部穴位的作用:

  • 調節胃腸
  • 調節生殖系統
  • 調節泌尿系統
  • 減肥

【第4集】 背腰部保健穴位與應用

背腰部很多穴位不僅可對背部腰部進行局部保健,同時可以對體內的內臟進行保健,對於一些常見病、多發病甚至一些經久難愈的沉珂,都有很好的保健效果。在日常生活當中,常用在背部刮痧的方法預防外感,或者在背部進行穴位敷貼,治療一些肺系方面的疾病,如過敏性鼻炎、哮喘等等;或在背部進行刺絡拔罐,治療痤瘡等熱病。早在唐代,人們就在背部的四花穴上施以艾灸,治療婦女更年期的骨蒸潮熱。現代,許多人會在背腰部用拔罐法,治療亞健康的諸多不適。

背腰部的經脈分佈

第一條走行在背腰部正中,從下向上走到頭部的是督脈;其次,從頭走向下肢的是膀胱經,在背腰部是膀胱經的兩條側線;第三,從手走至頭的是手太陽小腸經;還有一條膽經,從頭走向下肢;在肩背部有一個重要的保健穴位。

背腰部的骨性標志

(1)第七頸椎

人體七個頸椎最,下面最突出的就是第七頸椎棘突。比較瘦的人第七頸椎棘突很明顯,低頭就可以看到一個很明顯的突起;對稍微胖一點的人,低頭時就沒有一個很明顯的棘突,此時可摸到兩個比較突起的棘突,如下方法區分哪個是第七頸椎:用食指和中指分別按住這兩個突起,可以讓其轉動一下頭部,轉動時手指下會有感覺,當食指所觸摸到的棘突感覺隨著他的頭的轉動而擺動時,說明這個一定是頸椎,但並不一定是第七頸椎;接著,轉動頭部時如果中指按住的棘突感覺到其隨頭的擺動而擺動,這個就一定是第七頸椎;如果下面椎體中指感覺沒有擺動,說明下面這個是第一胸椎,上面擺動的這個椎體就是第七頸椎棘突。

(2)肩胛下角平第七胸椎棘突

首先可以讓其自然地站立,兩肩自然地下垂或手稍後伸,可觸摸到肩胛骨的下角,兩肩胛下角的水平連線與後正中線的交點即第七胸椎棘突。

(3)髖骨上緣平第四腰椎棘突

讓其自然地站立,摸到髂嵴最高點,髂嵴最高點兩點的連線,與後正中線的交點即第四腰椎棘突。

一 督脈穴位

概覽

分佈:後正中線上

腧穴:28穴,位於背部的重點穴:大椎、命門

主治:(1)腰骶、背、頭項等局部病癥及相應的內臟疾病;(2)與腎、腦、心相聯系,主治神志病

1 大椎

定位:在項部,當後正中線上,第七頸椎棘突下凹陷中

主治:

  • 外感熱病
  • 瘧疾
  • 咳嗽
  • 氣喘
  • 頭痛項強
  • 腰背痛
  • 腰脊強痛
  • 風疹

保健應用:

  • 擦大椎或刮痧可祛風清熱,適用於外感熱病
  • 放血或拔罐適用於發熱、痤瘡

2 命門

定位:在腰部,當後正中線上,第二腰椎棘突下凹陷中

主治:

  • 陽萎
  • 遺精
  • 遺尿
  • 尿頻
  • 帶下
  • 月經不調
  • 泄瀉
  • 腰脊強痛
  • 手足冷

保健應用:

  • 灸可益腎固精,調經止帶,適用於上述疾病

二 足太陽膀胱經穴位

概覽

分佈:頭部、背腰骶部第一、二側線上、下肢後側

腧穴:左右各67穴。本經位於背部的重點穴:大杼、風門、肺俞、心俞、脾俞、肝俞、腎俞、膈俞、膽俞、膏盲俞

主治:(1)經脈循行部位病癥;(2)調理其相關臟腑疾病;(3)頭痛、癲癇、癡呆等腦部疾病

1 大杼(八會穴一骨會)

定位:第一胸椎棘突下旁開1.5寸

主治:

  • 咳嗽,氣喘
  • 頭痛,項強,肩背痛
  • 發熱
  • 強筋骨

保健應用:

  • 灸可強身壯骨
  • 刮痧、拔罐可治頭、項、肩背痛

2 風門

定位:第二胸椎棘突下旁開1.5寸

主治:

  • 祛風要穴,治傷風
  • 咳嗽,氣喘
  • 發熱
  • 頭痛,項強,肩背痛

保健應用:

  • 配合大椎、大杼行擦法,可預防外感、減輕外感癥狀、治療鼻疾
  • 可行擦法,刮痧、走罐可治療外感
  • 灸或貼敷可提高免疫力,減少外感、過敏性鼻炎

3 膀胱經上的背俞穴

五個背俞穴與體內的五臟有關,分別為肺俞、心俞、肝俞、脾俞、腎俞。它們都分佈在膀胱經的第一側線上。肺俞是在第三胸椎棘突下,心俞是在第五胸椎棘突下,肝俞是在第九胸椎棘突下,脾俞是在第十一胸椎棘突下,腎俞是在第二腰椎棘突下。(T表示胸椎,L表示腰椎)

定位:

(1)肺俞

在第三胸椎棘突下旁開1.5寸。先讓其低頭找到第七頸椎棘突,然後往下數三個椎體的棘突。第三胸椎棘突下再旁開1.5寸,此處的1.5寸為肩胛骨內緣與後正中線連線的中點。這就是肺俞穴。

(2)心俞

在第五胸椎棘突下旁1.5寸。肺俞在第三胸椎棘突,再往下數兩個棘突。第五胸椎棘突下旁開1.5寸,這就是心俞所在的位置。

(3)肝俞

肝俞在第九胸椎棘突下旁開1.5寸。首先摸到肩胛下角,兩個肩胛下角水平連線與後正中線之間的交點就是第七胸椎棘突,再往下數兩個椎體棘突。第九胸椎棘突下旁開1.5寸,這就是肝俞所在的位置。

(4)脾俞

脾俞在第十一胸椎棘突下旁1.5寸。肝俞在第九胸椎棘突下,再往下數兩個椎體,這就是第十一胸椎棘突。第十一胸椎棘突下旁開1.5寸,就是脾俞所在的位置。

(5)腎俞

腎俞在第二腰椎棘突下旁1.5寸。首先讓其摸到髂嵴,髂嵴高點連線的中點就是第四腰椎棘突,再往上數兩個棘突。第二腰椎棘突下旁開1.5寸,這就是腎俞所在的位置。

作用:

五個背俞穴與五個內臟有關,代表瞭五臟輸註於體表的位置,可以治療相應臟腑的疾病,也可以治療與五臟相關的五官九竅、肌肉筋骨的疾病。它們的作用是雙向調節所對應的臟或者腑的功能:當五臟表現為虛弱性疾病時,選用相應的背俞穴可以起到補虛的作用;當五臟表現為實性疾病時,選用相應的背俞穴可以起到瀉實的作用。

(1)肺俞穴

  • 咳嗽、鼻塞、喘促等呼吸系統疾病
  • 皮膚瘙癢,癮疹(肺主皮毛)
  • 各種汗癥

(2)心俞穴

  • 驚悸、健忘、失眠等心相關疾病
  • 癲癇、癲狂等神志病

(3)肝俞穴

  • 與肝相關疾病,如脅痛、黃疸
  • 肝的功能不足以攝血導致的吐血、牙齒出血、鼻出血、衄血(肝藏血)
  • 肝火旺所致的目赤腫痛、夜盲、目翳、眼屎多等眼疾(肝開竅於目)
  • 肝風內動或肝陽上亢所致的眩暈

(4)脾俞穴

  • 主治消化系統疾病:胃脘痛、嘔吐、消化不良、胃脹
  • 脾為後天之本:脾虛所致的營養不良、月經不調;脾虛導致的氣虛、血虛;脾虛不能運化水濕所致的浮腫、痰飲、肥胖等

(5)腎俞穴

  • 遺尿、陽痿、早泄、遺精等泌尿系統疾病
  • 腎虛相關癥狀:腎不納氣所致的哮喘;腎虛導致的耳鳴、耳聾、月經量少;腎虛導致的局部腰膝酸痛

保健應用:

五個背俞穴可經常施按揉、擦、艾灸,可以達到相關臟腑的調節作用。可雙手拇指在背俞穴上行逐個按揉;或選所需要的臟器的背俞穴按揉;或可在背俞穴所在的膀胱經的第一條側線上行直擦法,可很好地調節五臟六腑。

4 “四花穴”:膈俞和膽俞

定位:

膈俞在第七胸椎棘突下旁1.5寸。肩胛下角水平連線與後正中線交點為第七胸椎棘突,第七胸椎棘突下凹陷旁開1.5寸,就是膈俞所在的定位。

膽俞在第十胸椎棘突下旁1.5寸。首先摸到肩胛下角水平連線與後正中線交點,為第七胸椎棘突,再往下數 八、九、十,這就是第十胸椎棘突。第十胸椎棘突下凹陷再旁開1.5寸,這就是膽俞所在的位置。

為什麼叫作“四花穴”呢?這兩對穴位在唐代被提出來運用,兩對穴位一起應用,直接艾灸。這四個穴位艾炷點燃後就像四朵盛開的小花,所以取名為“四花穴”。

保健應用:

灸之,適用於陰虛火旺所致的骨蒸潮熱、肺陰虛之肺痿、婦女絕經期的精神抑鬱、焦慮癥等

“四花穴”如果用於日常保健,有一定危險性,容易燙傷,建議大傢采用艾盒灸,六孔艾盒的前後四個孔基本在“四花穴”所在的位置上。

5 膏肓俞

定位:第四胸椎棘突下旁開3寸

主治:

  • 咳嗽
  • 氣喘
  • 吐血
  • 肺癆
  • 健忘
  • 遺精
  • 完谷不化

保健應用:

  • 灸可補虛健體,適用於體質贏弱者

三 手太陽小腸經經穴

概覽

分佈:上肢尺側、扇背部、頸部、面部

腧穴:左右各19穴,位於背部的重點穴:天宗

主治:頭、項、耳、目、咽喉病,能及經脈循行部位的其他疾病

1 天宗

定位:在肩胛部,當岡下窩中央凹陷處,與第四胸椎相平

保健應用

  • 灸或揉按可舒筋活絡,理氣消腫,以治療肩胛疼痛,緩解局部肌肉痙攣
  • 天宗是治療乳腺疾病常用穴,在產婦天宗穴上按揉可催乳
  • 在天宗上常施以按揉或刮痧可達到很好的緩解或者減輕乳腺增生的效果

四 足少陽膽經經穴

1 肩井

定位:當大椎與肩峰端連線的中點上。

保健應用:

  • 在局部進行按揉,可以緩解局部肌肉的痙攣,治療肩背疼痛
  • 在局部進行按揉或艾灸或刮痧,可以催乳、保健乳房
  • 常與天宗配合應用

五 經外奇穴

1 頸百勞

定位:位於項部,當大椎直上2寸,後正中線旁開1寸

主治:

  • 慢性咳嗽
  • 哮喘
  • 肺結核
  • 頸項強痛

保健應用:

  • 在局部進行按揉或艾灸或敷貼,可舒筋活絡,治療頸項勞累酸痛、酸軟無力,達到較好的強健頸肌作用
  • 三伏天藥物貼敷法,治療過敏性鼻炎、慢性咳嗽、哮喘等呼吸系統方面的疾病

2 定喘

定位:在背部,當第7頸椎棘突下,旁開0.5寸

主治:

  • 哮喘
  • 咳嗽
  • 頸項疼痛

保健應用:

  • 按揉或艾灸可治療哮喘、慢性咳嗽
  • 三伏天藥物貼敷,治療過敏性鼻炎、慢性咳嗽、哮喘,常與頸百勞一起配合應用

3 夾脊(華佗夾脊)

定位:在背腰部,當T1~L5棘突下兩側,後正中線旁開0.5寸,單側17穴,左右共34穴

主治:

  • 上胸部穴位治療心肺、上肢疾病
  • 下胸部穴位治療胃腸疾病
  • 腰部穴位治療腰腹及下肢疾病

保健應用:

  • 推、擦、按、揉、艾灸、刮痧、走罐
  • 可調理各臟腑功能
  • 用於日常保健

背腰部保健方法:捏脊

刺激部位:

  • 捏脊是用兩隻手分別在脊柱的兩側施行捏法,所刺激到的部位有中間的督脈、兩邊的夾脊穴、以及再旁開的膀胱經腧穴,所以有很好的保健作用。

操作:

  • 三指捏:是用拇指和食中二指捏起皮膚,也可把無名指加上去(四指捏),捏的時候拇指在下方捏起皮膚,然後雙手交替相對用力捻動向上。從下向上稱之為一行,一般小孩做5-8行,大人做8-10行。常用“三捏一提”手法,即捏三下提一下,“提一下”是為加強捏脊的作用。
  • 二指捏:用拇指的指腹與食指中節的橈側緣,相對用力捏起皮膚,然後交替捻動向上。
  • 二指捏和三指捏沒有作用上的區別,當人站立位或坐位的狀態下用二指捏比較方便,如果是俯臥位的狀態常用三指捏或四指捏。

作用:

  • 調陰陽、理氣血、通臟腑、培元氣,是常用保健法
  • 可治療失眠、疲勞綜合征等亞健康疾患

【第5集】 上肢部穴位

  • 手三陰經(手太陰肺經、 手厥陰心包經、手少陰心經)——從胸走手,循行在上肢內側
  • 手三陽經(手陽明大腸經、手少陽三焦經、手太陽小腸經)——從手走頭,循行在上肢外側

一 上肢陰經穴位

1 少商

歸經:手太陰肺經

定位:手拇指末節橈側,距指甲角0.1寸

功用:少商穴通常用於治療咽喉腫痛,常用點刺放血的方法。如果沒有條件進行放血操作,可以用手指按壓這個穴位。如果出現咽痛癥狀,按壓少商後,做吞咽動作會自覺咽喉舒適瞭。春季感冒多發,我們平時看書、看電視時可同時按壓手指少商穴,一舉多得。現代醫學認為感冒初期多為病毒侵犯咽喉部所引起,經常刺激少商穴,具有預防感冒和咽喉疼痛的作用。按揉時可雙手交替按揉,可起到很好的防治效果。

2 尺澤

歸經:手太陰肺經

定位:在肘橫紋中,脹二頭肌腱橈側凹陷處

3 孔最

歸經:手太陰肺經

定位:當尺澤與太淵連線上,腕橫紋上7寸

4 列缺

歸經:手太陰肺經

定位:橈骨莖突上方,腕橫紋上1.5寸

肺經穴治療經脈所過、所屬臟腑病變:

  • 尺澤、孔最、列缺:咳嗽、哮喘、咽喉腫痛
  • 孔最(郄穴):哮喘發作、聲嘶
  • 少商:咽喉腫痛

5 內關

歸經:手厥陰心包經

定位:腕橫紋上2寸,掌長肌腱與橈側腕屈肌腱之間

6 神門

歸經:手少陰心經

定位:腕掌側橫紋尺側,尺側腕屈肌腱的橈側凹陷處

內關、神門的作用:

內關穴與神門穴一個是心包經的穴位、另一個是心經的穴位,均能主治與心有關的病變。可以治心悸(心慌 心跳或者胸悶)、心痛、心煩、胸脅痛。

內關穴尤其可用以調節心率,心跳很快或者胸悶(可能是心率過緩,即每分鐘少於60次)的情況下,都可以使用內關穴來進行調節。

兩個穴位對於治療心神方面的相關病變效果也很好,例如失眠、癲狂、癲癇,都是與心神不寧有關的。尤其是比較常見的失眠,內關穴和神門穴治療效果很好。治療失眠的時候,可以單取內關穴或者神門穴、兩個穴位交替使用,或兩個穴位同時使用,還可配合背部的心俞穴進行治療。中醫認為,失眠可能是心脾兩虛所致,也可能是心腎不交所致,也可能是肝氣鬱結所引起。辨證之後,可以適當配合取穴,比如心脾兩虛型的失眠可配合脾俞穴,心腎不交型的可配合腎俞穴,還可配合下肢部的穴位,比如三陰交穴、太溪穴等,都可以配合治療失眠。肝氣鬱結型的失眠可以配合肝俞穴和肝經的太沖穴。

內關穴還可治療胃痛、嘔吐、呃逆。胃痛時,內關穴有很好的止痛效果,治療嘔吐的效果也不錯。呃逆、嘔吐均是胃氣上逆所致,內關穴均能起很好的治療效果。頭頸部的翳風穴也可以止呃逆,可以配合一起運用。即使是翳風穴很快止住呃逆,如果要調理好胃氣上逆,這時需要用內關和下肢足三裡等進行調理與治療。內關穴在治療嘔吐方面,例如對乘車會暈車的人內關穴可以起到預防暈車的作用。容易暈車的人乘車之前,可敷貼傷濕止痛膏於神闕穴和內關穴,預防暈車和惡心嘔吐。

  • 心悸
  • 心痛
  • 心煩
  • 胸脅痛
  • 失眠
  • 癲狂癇
  • 內關:胃痛、嘔吐、呃逆

上肢陰經穴位的共同作用:

治療穴位所在部位病痛:肘、腕、臂——攣、痛、酸、麻、脹等

二 上肢陽經穴位

1 合谷

歸經:手陽明大腸經

定位:第1、2掌骨間,當第二掌骨橈側的中點處

2 曲池

歸經:手陽明大腸經

定位:完全屈肘,當肘橫紋外側端。或:屈肘成直角,肘橫紋外側端與肱骨外上髁連線中點處

合谷、曲池的作用:

  • 頭面五官疾病(頭痛、眩暈、面癱、面腫、目赤腫痛、鼻塞、流涕、齒痛、咽喉腫痛)
  • 熱病(感冒發熱)
  • 高血壓
  • 合谷:多汗、無汗
  • 曲池:皮膚病(風疹、濕疹、痤瘡)

3 外關

歸經:手少陽三焦經

定位:腕背橫紋上2寸,尺骨與橈骨之間

外關的作用:

  • 偏頭痛、耳聾、耳鳴、目赤痛
  • 熱病
  • 脅肋痛

4 養老

歸經:手太陽小腸經

定位:尺骨小頭近端橈側凹陷中

養老主治:

  • 目痛、目視不明
  • 肩背肘臂痛

5 後溪

歸經:手太陽小腸經

定位:微握拳,當第5掌指關節後掌橫紋頭赤白肉際處

後溪的作用(八脈交會穴——通督脈):

  • 頭項強痛(落枕)、腰背痛
  • 目赤痛、耳聾、咽喉腫痛
  • 癲狂癇

6 肩髃

歸經:手陽明大腸經

定位:臂外展,或向前平伸時,當肩峰前下方凹陷處

7 肩髎

歸經:手少陽三焦經

定位:肩後方,當臂外展時於肩峰後下方凹陷處

肩髃、肩髎的作用:

  • 肩臂痛

上肢陽經穴位的共同作用:

  • 上肢疼痛、酸、脹、麻、無力
  • 上肢癱瘓

刺激方法:

  • 手指按揉穴位
  • 針刺直刺1~1.5寸
  • 艾灸

【第6集】 下肢部穴位

下肢在我們人體結構當中承擔著非常重要的角色,它不僅支撐著我們的身體 ,而且還要承擔日常的行、走、跑、跳等功能。健康情況下我們可以隨意靈活地運動,但是當人體衰老、或者疾病發生時,下肢氣血衰退、正常的功能得不到發揮,甚至出現感覺運動障礙,有一些甚至需要攙扶才能正常行走。大量的臨床實驗告訴我們,下肢部有許多保健穴位,在延緩人體衰老和防治疾病方面發揮著非常重要的作用。

下肢部的經脈

下肢部的話一共有六條經脈:

  • 外側:足陽明胃經、足少陽膽經、足太陽膀胱經——從頭走足,氣血下行
  • 內側:足太陰脾經 、足厥陰肝經、足少陰腎經——從足走胸腹,氣血上行

一 膝關節周圍穴位

1 犢鼻

定位:屈膝,在膝部,髕骨與髕韌帶外側的凹陷中

2 足三裡

定位:小腿前外側,犢鼻穴下3寸,距脛骨前緣一橫指

3 血海

定位:在大腿內側,髕底內側端上2寸,股四頭肌內側頭的隆起處

4 委中

定位:在膕橫紋中點,股二頭肌腱與半腱肌腱中間

膝周穴健作用

  • 犢鼻、血海:膝關節疼痛,活動不利
  • 血海:月經不調、血虛、血瘀證、皮膚病
  • 委中:腰背痛、膕窩痛
  • 足三裡:調理脾胃,強身健體,“長壽穴”

二 小腿部穴位

1 豐隆

定位:小腿前外側,外踝尖上8寸,距脛骨前緣二橫指

2 承山

定位:小腿後面正中,當伸直小腿或足眼上提時腓腸肌肌腹下出現尖角凹陷處

3 三陰交

定位:小腿內側,足內踝尖上3時,脛骨內側緣後方

4 懸鐘

定位:當外踝尖上3寸,腓骨前緣稍前方

懸鐘穴和三陰交穴是成對應的關系,三陰交穴在內側,懸鐘穴在外側。在外踝尖上,用一夫法向上量取3寸,找到3寸所在的位置,接著要找出腓骨的前緣。在前面足三裡和豐隆的時候,我們曾經找過脛骨 ,脛骨的後側就是腓骨,因此我們順著外踝尖向上摸,可以找到腓骨和脛骨之間,也就是腓骨的前緣,與外踝尖上3寸有一個交點,這個就是懸鐘穴。

小腿部穴位作用

(1)下肢痿痹

(2)特殊作用

  • 祛痰要穴——豐隆
  • 腳抽筋、痔疾——承山
  • 頭痛、下肢痿軟——懸鐘
  • 婦科、泌尿系統疾病、失眠——三陰交

三 足周穴位

1 太溪

定位:在足內側。內踝後方,內踝尖與跟腱之間的凹陷處

2 太沖

定位:在足背側,當第1蹠骨間隙的後方凹陷處

3 湧泉

定位:足底部,卷足時足前部凹陷處

湧泉穴是在足底,卷足時足部前方會出現一個凹陷;如果卷足時凹陷出現的不明顯或者同時出現幾個凹陷,我們可以用這樣的方法來準確找到湧泉穴:找到足底二、三趾蹼的結合部和足跟,將這兩點連成一個線段,再將這條線段進行三等分,在上三分之一和中三分之一的交點處就是湧泉穴。

足周穴位保健作用

  • 湧泉——保健、強身健體
  • 太沖——降血壓、多夢
  • 太溪——耳鳴、咽喉腫痛
赞(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