細節中的歷史—再看《大決戰之遼沈戰役》(5)

親愛精誠

註意背景上的字“親愛精誠”。

親愛精誠”是黃埔軍校成立後孫中山審定的軍校校訓,意在將黃埔軍校學員打造成真正的革命軍人。在1926的元旦中,作為校長的蔣介石對黃埔軍校學生訓話也曾詳細闡述瞭“親愛精誠”的含義:“親愛”是要所有的革命同志能“相親相愛”,本校的宗旨“精”是“精益求精”,“誠”是“誠心誠意”。“中國以血灑花,以校作傢,臥薪嘗膽,努力建設中華”。1924年制訂的校歌中也將“親愛精誠”放入瞭首要的位置。可見孫中山、蔣介石對當年建立黃埔軍校報有很高的期望,希望其成為革命的搖籃。

不過,歷史卻對這句著名的校訓開瞭不小的玩笑。“相親相愛”的革命同志們在4.12政變後反目成仇,一夜之間血雨腥風,自此持有不同政見的黃埔生們隻能兵戎相見再無轉圜馀地。而所謂的“精誠”更是失去瞭底氣,對上司阿諛奉承,對同級橫眉冷對,避之不及,對下屬趾高氣昂,耀武揚威。全無革命軍人之風貌,全是一股老舊軍閥做派。遼沈戰役中,這種問題更是展現的淋漓盡致,廖耀湘的小算盤、闕漢騫、侯鏡如、羅奇間的小動作都對國軍產生瞭不利的影響。即使趕來救場的杜聿明已經明顯看出瞭這種問題,卻也無從插手,隻能盡量避免更大的損失。國民黨在解放戰爭中的失敗,有相當部分責任需要各級軍事將領負責。

廖耀湘的心思

國軍中的廖耀湘是個不得不說的人物,廖是一名相當優秀的軍事將領,早年間因成績優異被國民政府派往法國聖西爾軍校專門進修機械化騎兵專業。抗日戰爭中,廖耀湘率部參與昆侖關會戰、遠征軍入緬作戰、湘西會戰等多次重大戰役,給當面日軍以重大殺傷。因為出身自黃埔軍校,廖耀湘是蔣介石的嫡系將領,其掌握的也多是裝備精良的國軍嫡系部隊。遼沈戰役中,他手中的第9兵團是東北戰場上國軍的骨幹,號稱“五大主力”的新6軍和新1軍都在其編制內。

廖耀湘作為軍事指揮官,對國共軍力有著清醒的判斷,到遼沈戰役發起前,他已明白國軍的野戰能力已遠不如東北野戰軍,隻有憑借城防工事才能獲得一定的優勢,此時再去執行援錦任務無異於羊入虎口。所以,廖耀湘不僅反對西進增援錦州同樣也不願死守沈陽(怕成為第二個長春),而是一直盤算著要把9兵團全部撤出東北。因此,在戰況最激烈的時候,你會發現廖兵團行動最不積極,行動遲疑,戰鬥緩慢,一直在戰場上搖擺不定。

在真實的歷史中,1948年10月6日,廖耀湘兵團5個軍12個師又2個旅共12萬人開始在沈陽附近集結。集結完畢後,廖兵團沒有西進支援錦州反而向北攻占瞭彰武以妄圖切斷東野的交通運輸線(這個情節在電影中也有所體現)。之後悲觀的廖耀湘以各種理由困坐於彰武,坐等錦州攻堅戰,這也和影片中的情節相呼應。14日,被逼急瞭的蔣介石強令廖耀湘率部西進,可等9兵團渡過新開河後即收到瞭錦州失陷的消息,至此東西兵團分進合擊破東北野戰軍的計劃終於因為廖耀湘的小心思而破滅。

自己人的吐槽遼沈戰役中廖兵團對援救錦州很不積極,將重兵一直囤積在彰武附近

錦州失守後的混亂

錦州失守後,國軍認為東北野戰軍在攻擊錦州時一定傷亡慘重,短時間內無法再次發動大規模作戰行動,於是又起瞭收復錦州的心思。蔣介石於錦州失守後連續召開軍事會議,要求東西兩個兵團繼續按原來計劃行動,和共軍展開決戰。但是,此時國軍內的高層已經矛盾重重,蔣要收復錦州,衛立煌堅持要求西進兵團撤回沈陽,廖耀湘則直陳杜聿明9兵團必須迅速從營口“轉進”,被臨時抓包的杜聿明夾左右為難,不停地乘飛機在幾人間斡旋,力圖尋找最佳方案。

經過瞭多番討論後,杜提出瞭最後的折衷方案:東進兵團繼續攻擊塔山,西進兵團向西盡快攻占黑山、大虎山一線,如果形勢有利則繼續向錦州方向攻擊前進,否則就從黑山、大虎山向南“轉進”至營口一帶,從海路撤出東北戰場。這一方案看似四平八穩攻守皆可,但卻有一個致命的弱點,國軍高層遲緩的反應錯過瞭最佳的時間段。當廖耀湘正式執行杜聿明的命令時,已經是21日清晨,距離錦州被攻克(14日)前後過去瞭一個星期的時間。而此時的東北野戰軍已於20日下達瞭第二階段的作戰命令,主力轉向遼西要徹底殲滅第9兵團,廖耀湘終於要為自己的小算盤付出代價瞭。

黑山阻擊戰

前面說過,從20日起東北野戰軍就開始執行圍殲廖耀湘兵團的作戰行動。而為瞭遲緩廖耀湘的行動,東野則要求在黑山一帶實施機動防禦的梁興初部立刻固守黑山一線,堵住其西進錦州和南退營口的通道,確保圍殲戰的順利進行。

和塔山守防線相比,部署在黑山一帶的是梁興初的10縱加1縱1個師,10縱在東野中屬於2流部隊,3個師加起來不足2萬人,火炮少,炮彈數量也不足,而且由於命令緊急10縱也沒有太多的時間構築堅固的防禦工事,隻得依靠山地草草挖掘瞭阻擊陣地。但也是這一仗,將10縱從默默無聞打成瞭東野主力。

廖耀湘的9兵團從21日開始進攻,到23日才拿下瞭幾個外圍陣地,就是突破陣地後也無法固守,很快被東野反擊下去。到24日後感覺時間緊迫的廖耀湘下令實施總攻擊,國軍直接一線展開四五個師的兵力發起連續沖鋒,妄圖以兵力優勢一舉沖破防線。而東野方面,10官兵隻能利用殘存的工事和彈坑阻擊國軍的進攻,傷亡極大。一個營打不到一天就傷亡超過三分之二,防守主陣地的部隊到最後連預備隊都已無力組織,可見阻擊戰的慘烈。

最激烈的戰鬥發生在25日,打急瞭眼的廖耀湘換上新6軍再次發動攻擊,並調集所有火炮持續轟擊守軍陣地。這一日的戰鬥異常殘酷,國軍極其罕見的將地面炮火持續時間拉長到一個小時。在優勢炮火掩護下,國軍不顧傷亡地向核心主陣地101高地發起集團沖鋒,直到下午4時守軍官兵傷亡殆盡後,才終於占領瞭101高地,打開瞭通往沈陽的通路。不過為時已晚,東野主力馬上就要到瞭。

這場阻擊戰在歷史上的名氣遠不如塔山阻擊戰,但其實際意義要比塔山還要重大。梁興初以1個縱隊加2個師的兵力(後增加8縱一個師),在劣勢兵力、火力的條件下,利用臨時構成的簡易陣地抗擊東進兵團達5天之久,以重大犧牲堅守到東野主力的到來,不僅打破瞭國軍東西兵團合擊收復錦州的計劃,還為圍殲廖耀湘兵團抓住瞭戰機,為遼沈戰役第二階段的成功實施做出瞭巨大貢獻。

黑山阻擊戰的時間雖隻有五天,但其戰況遠比塔山殘酷和慘烈得多

207師和青年軍

在撤退途中,廖耀湘兵團部被意外襲擊,被襲後廖沒有找新1軍也沒有找新6軍,反而卻找瞭個207師,為什麼呢?

其實,207師是也並不是什麼無名之輩,它是大名鼎鼎的青年軍中下屬的一支。 青年軍是抗戰時期為響應國民政府“一寸山河一寸血,十萬青年十萬兵”的口號,由大批知識青年入伍組成的一支新部隊,青年軍前後共組建瞭9支師級建制的部隊,番號從201到209。這些部隊中的骨幹由青年知識分子組成,入伍前專門接受過國民黨的政治教育,因此天生傾向國民政府,戰鬥意志最堅決思想也最頑固。不過這支“政治過硬”的隊伍整體戰鬥力並不出眾,雖然裝備先進但訓練並不充足,也沒有經歷過戰火的考驗,基層官兵雖然戰鬥意志高昂但卻缺乏實際戰鬥經驗,同時也不太受友軍的歡迎。解放戰爭中青年軍是蔣介石手中最值得信任的部隊。

在東北戰場的207師,作為國民黨陸軍直屬部隊使用,地位可見一般。到1947年7月時207師已經擴編成3旅9團制,實際兵員超過瞭3萬人,相當於一個軍級建制。廖耀湘組建西進兵團時207師隻調出瞭一個旅供其指揮,但這個旅在兵團中十分活躍,不僅行動迅速,而且求戰欲望強。在攻擊黑山的戰鬥中,這個旅的作戰意志最堅決,給東野部隊造成瞭不小的傷亡,而留守在沈陽的207師另外兩個旅也同樣給東野部隊制造瞭不少的麻煩。廖耀湘兵團被消滅後,還困守在沈陽的國軍官兵紛紛投降,隻有207師還堅持抵抗拒絕放下武器,甚至一些軍官在被包圍後還逼迫士兵繼續作戰,最終被東北野戰軍全部消滅。

解放戰爭中,青年軍除瞭部分部隊轉進到對岸的小島後,其餘大部不是被殲滅就是被改編,本來因抗擊侵略者而組建的部隊最後卻消失在內戰之中,結局令人唏噓不已。(待續)

赞(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