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禁城裡的娛樂活動:宮廷藏書、讀書

宮廷藏書由來已久。早在漢代就建有天祿閣、石渠閣藏貯圖書;隋代的觀文殿,宋代的龍圖閣、天章閣、寶文閣也都是專供宮廷藏書的地方。明代宮廷藏書也十分豐富,明初營建北京宮殿時,設置文淵閣藏書庫,藏有宋元版舊籍甚多。

文淵閣

清代宮廷很重視藏書,除瞭收集歷代版本書籍外,自順治至嘉慶都很註重編纂刊刻書籍,乾隆時期達到頂峰。康熙年間,在武英殿開設修書處,專司刊刻書籍,參加各部書編纂的主要人員均由皇帝指派,多為大學士或翰林院官承擔。每部書的編纂都要動用眾多的人力物力,僅《四庫全書》編纂之時,參其事者就達4400餘人,其中乾隆朝名儒參加編修者即有360餘人,歷時10年方完成。

武英殿修書處設有刻印書籍的作坊,刻印的書籍用特制的墨和潔白細膩的開化紙印刷,質地精美,稱之為“殿本”。清一代所修書約有700多部(種),其中有幾部大書,一部可以包括數百種、數千種之多,如《四庫全書》《四庫全書薈要》《古今圖書集成》等。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

隨著宮廷編書、刻書的興盛和大量書籍收入宮廷,宮中藏書也越來越豐富,為此專門用來收貯書籍的樓堂殿閣,也在宮廷中相繼而設。其中以文淵閣、昭仁殿、摛藻堂等最具特色。

昭仁殿是乾清宮東側的一座3開間小殿,是清朝皇帝經常光顧讀書的地方。乾隆九年(1744年)下詔從宮中各處藏書中收集選出宋、元、明時期善本圖書呈覽,並列架於昭仁殿內收藏,乾隆皇帝親筆題匾“天祿琳瑯”,掛於殿內。乾隆四十年(1775年),又命大臣重新整理,剔除贗刻,編成《天祿琳瑯書目》10卷,記載瞭每一部書的刊印年代、流傳、收藏、鑒別等情況。當時昭仁殿共有宋、金、元、明版藏書429部。

昭仁殿“天祿琳瑯”藏書處

乾隆四十八年(1783年),乾隆皇帝認為南宋嶽珂所校刻的《書》《詩》《禮》《易》《春秋》五經十分重要,命諸臣在昭仁殿後室特辟一小室,賜名“五經萃室”,禦題匾額,懸於室內,並設圍屏,上刻“五經萃室記”,旁有對聯:“有秋歷覽登三輔;旰食惟期協九經”。後來嘉慶皇帝也常臨室閱覽,並作有《五經萃室觀書詩》。

嘉慶二年(1797年)十月,乾清宮失火,大火延燒昭仁殿,天祿琳瑯珍貴藏書被焚為灰燼。同月嘉慶皇帝命學士彭元瑞重輯《欽定天祿琳瑯書目續編》,於次年完成,所輯達659部,12258冊,宋、遼、金、元、明五朝刊本俱全。其中好的宋本,都有乾隆皇帝提識,鈐有“古稀天子之寶”“乾隆禦覽之寶”等印,以示珍貴。昭仁殿藏書宋、金版本用錦函,元版本用青絹函,明版本用褐色絹函,分架排列,備皇帝到此隨時覽閱。

《欽定天祿琳瑯書目》前編、後編

摛藻堂是宮中一處藏書之地,位於禦花園東北隅,坐北朝南,左靠高聳的堆秀山,前臨一池碧水,藏於浮碧亭後,環境幽雅寧靜。摛藻堂藏書以經史子集四部分置。

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在下令編修《四庫全書》時,復命擇其精華者錄為薈要,並說:“全書卷帙浩如煙海,將來庋弆宮庭,不啻連楹充棟,檢玩為難。惟摛藻堂,向為宮中陳設書籍之所,牙簽插架,原按《四庫》編排,朕每憩此觀書,取攜最便。著於全書中,擷其精華,繕為薈要,其篇式一如《全書》之列。蓋彼極其博,此取其精,不相妨而適相助,庶縹緗羅列,得以隨時流覽,更足資好古敏求之益。”

《四庫全書薈要》一共完成兩部,第一部成於乾隆四十四年(1779年)收貯於摛藻堂;第二部於次年完成,存圓明園內長春園的味腴書室。咸豐十年(1860年)英法聯軍火燒圓明園時被焚。存摛藻堂一部鈐有“摛藻堂印”,現存臺北故宮博物院。

清宮書房文玩

此外,如乾清宮、養心殿、圓明園等處皇帝日常朝政、讀書、居住、休息的場所,都要擺放許多書籍,備皇帝隨時閱覽。

宮中各處所藏書籍都由內務府派專人保管,定時檢查、晾曬,放置驅蟲藥劑,防止書籍潮濕、黴變、蟲咬。有此措施,使宮中豐富藏書得以完好保存下來。

【本文來源於人民出版社出版的《未開放的故宮》】

赞(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