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志病到底怎麼回事

情志病是指因七情而致的臟腑陰陽氣血失調的一種疾病,包括癲狂、百合病、臟躁、鬱證、不寐等。如不及時診治,常可罹患其他疾病。

情志病,病名首見於明·張介賓《類經》,系指發病與情志刺激有關,具有情志異常表現的病癥。情志病包括:⑴因情志刺激而發的病證,如鬱證、癲、狂等;⑵因情志刺激而誘發的病證,如胸痹、真心痛、眩暈(高血壓病)等身心疾病;⑶其他原因所致但具有情志異常表現的病證,如消渴、惡性腫瘤、慢性肝膽疾病等,大都有異常的情志表現,並且其病情也隨其情緒變化而有相應的變化。

現代研究證實,幾乎所有的疾病都與社會心理因素關,其中就有精神因素。顏德馨教授尊古訓、師前賢,在長期的臨床實踐中不斷發揮,治療情志多從痰瘀鬱論治,效果顯著,現整理如下。

這裡我們用臟躁癥來舉例說明。

臟躁病多發於婦女,男人亦可得之。臟躁多屬內傷虛癥,以精血不能營養五臟,陰陽失去平衡,虛火妄動,上擾心神,或灼傷肺金,或心腎不交,或心肝火旺,肝陰受損,或素體有痰,痰火交熾而致。故見煩躁,情智失控,神情恍惚,哈欠頻作,不能自主等,對臟躁病進行辨證論治可以取得滿意的療效。

心陰不足

癥見心悸、心煩、悲傷哭鬧、失眠健忘、神疲乏力或五心發熱、潮熱盜汗、舌紅少津、脈虛細而數。治宜甘緩和中,養心安神。

心肝火旺

癥見心煩易怒,口苦咽幹,胸悶脅痛,哭笑無端,尿黃便燥,舌紅苔黃,脈弦細數等。治宜滋陰降火,寧心柔肝。

痰火交熾

癥見心胸煩悶,語無論次,毆打怒罵,不避親疏,舌紅苔黃膩,脈滑數。治宜清熱滌痰,開竅。

痰、瘀、鬱之間相互交雜,互為因果。痰與瘀血關系最為密切。凡體內任何組織在病理發展過程中所產生的非正常體液統稱為痰,其乃生化之本。張景嶽說:“痰即人身之津液,無非水谷之所化,此痰亦既化之物,而非不化之屬也。但化得其正,則形體強,榮衛充,而痰涎本皆血氣,若化失其正,則臟腑病、津液敗,而血氣皆痰涎”。故素有痰瘀同源之說,怪病多痰,怪病多瘀也常為指導臨床辨證論治的法則。痰與鬱的關系也頗密切。《直指方》雲:“氣結則生痰,痰盛則氣愈結。”鬱證是由於情志抑鬱,氣機鬱滯所引起疾病的總稱。凡因情志不舒,氣鬱不伸而致血滯、痰結、食積、火鬱乃致臟腑不和等引起種種痰病均屬之,其范圍非常之廣。王安道說:“凡病之起,多由於鬱,鬱者,滯而不通之義。”朱丹溪創立六鬱學說,試觀六鬱中的血鬱與血瘀在病機上是相同的,隻是在病名上略有區分而已。痰瘀鬱均可以用氣來貫通,痰之為物,隨氣升降,無處不到,氣滯可成痰。又因氣為血師,氣行則血行,氣滯則血瘀,氣虛則血少,氣止血亦停。另外鬱病雖多,皆因氣不周流而成,故氣滯又可成鬱。顏師獨具慧眼,從此三者論治情志病,常應手而效。

七情致病,也即七情過激導致氣機錯亂而成。《素問·舉痛論》曰:“餘知百病生於氣也,怒則氣上,喜則氣緩,悲則氣消,恐則氣下,寒則氣收,炅 則氣泄,驚則氣亂,勞則氣耗,思則氣結”。雖然不同情志擾亂氣機各有特點,但亂氣為病一也。所以,治療情志病時,固然淤血痰飲都可相關,但調氣乃是根本大法,不可不知。

中醫有一種理論認為“怪病皆由痰成”。所謂“怪病”包括非常多的情志病,以至於有的人一遇到情志病,就簡單地認為病因在痰。這又是一個誤區。痰究竟是什麼呢?《景嶽全書·雜癥謨·痰飲》雲:“痰即人之津液,無非水谷之所化……若化失其正,則臟腑病,津液敗,而血氣即成痰涎”。可見,痰是病理產物,不是原始病因。情志病從痰論治固然重要,然而要辨清兩點:其一,痰往往不是原始病因,更根本的則應重視情志所傷、氣機所亂;其二,痰乃血氣化生失正的產物,所以治痰不可單純化痰淤,務必兼有調治臟腑氣血的思路,才能事半功倍。

五志七情,還和五臟有對應關系。中醫所說怒傷肝、喜傷心、思傷脾、悲傷肺、恐傷腎,便是五志與五臟的匹配。見其癥則知其所傷臟腑 為誰;反過來,從治療講,則可以通過調理相應的臟腑,治療相應的情志疾病。如驚恐之證,往往就要考慮調理腎氣的問題。明代著名醫傢張景嶽曾治一強壯少年, 遭酷吏之恐,病似脹非脹,似熱非熱,絕食而困。眾謂痰火,宜清中焦。張景嶽診之曰:此恐懼內傷,少陽氣索而病及心腎大虧之證也。遂加溫補,兼治心脾,一月而起。愈後雖氣健如初,而陽寂不舉。告之曰:根蒂若斯,腎傷已極,非少壯所宜之兆,速宜培養心腎,庶免他虞。然而病傢不信恐懼傷腎的說法,沒有按照張景嶽 的處方培補腎氣,結果“未及半載,竟復病而歿,惜哉”!這便是從腎入手,治療驚恐所傷的病證。病傢不重視七情內傷的嚴重性,終至貽誤病機,害死瞭年輕輕的 一條生命。

我是2009,一個自由的中醫師,希望本帖大傢喜歡。

赞(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