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己:用詩歌托起南嶽的高僧!

唐朝是詩的時代,是禪的時代,也是南嶽的時代。

出傢人在青燈古佛黃卷之外,吟詩填詞,成為中華文化裡一道別致的風景。“詩囊”齊己就是這其中最優秀的代表。

齊己(約864一約937),俗姓胡,名德生,潭州益陽(今屬湖南寧鄉)人。歷經唐末和五代時的後梁、後唐、後晉三個朝代。齊己幼時傢境貧寒,6歲為大溈山同慶寺放牛,他常常在牛背上作詩,詩句語出天成。後出傢為僧,“慕大禪伯,入頓門”,拜荊南宗教領袖仰山大師慧寂(815-891)為師。

成年後,齊己花瞭多年時間雲遊四方,其遊蹤遍及湖南、湖北、浙江、安徽、廣西、江西、河南、陜西等地。幾度隱居南嶽,自號“衡嶽沙門”。

齊己性穎悟,在精研佛經奧義的同時,善琴棋書法,尤以詩名。與當時著名詩僧貫休、虛中、尚顏等人互相唱酬,並與當時文人羅隱、鄭谷、陸龜蒙、歐陽彬、廖凝、曹松、沈彬交往,詩名遠播。

其詩除禪林生活和登臨酬答等題材外,不少是反映晚唐和五代社會動蕩、戰禍頻仍、民生疾苦的現實主義作品,間有宣揚佛教出世思想之作。具有較深刻的思想內涵與積極意義,藝術上亦具鮮明特色,能詩者咸慕其高風。因頸部有瘤,時人稱呼其為“詩囊”。

齊己一生著述甚豐,有《白蓮集》《風騷旨格》《玄機分別要覽》等,其中《白蓮集》共收錄詩歌809首。其在《全唐詩》中存詩數量僅次於白居易、杜甫、李白、元稹而居第五,冠絕詩僧。

齊己詩歌風格清潤平淡而不失高遠冷峭。光憲《白蓮集序》雲:“江之南、漢之北,緇儒業緣情者,靡不希其聲彩”。

時人徐仲雅在《贈齊己師》一詩開首即贊:“我唐有僧號齊己,未出傢時宰相器。”

《四庫全書》總編纂紀曉嵐說:“唐釋能詩者眾,其最著者莫過皎然、齊己、貫休。然皎然稍弱,貫休稍粗,當以齊己為第一人。”足見其名號之大。

《洞天記》曰:“上古,華夏初定。黃帝畫野分州,乃封五嶽。其山挺拔,峻極於天。”

李白雲:“衡山蒼蒼入紫溟,下看南極老人星。”杜甫稱:“南嶽配朱鳥,秩禮自百王。”  

公元八、九世紀的南嶽衡山,如同一個巨大的磁場,期間,這座南國靈山,對於那些即將在中國禪宗史上開宗立派的禪僧巨匠們,具有一種不可思議的強烈魅力,他們一代又一代地競相奔走於斯。

南嶽開山祖師慧思圓寂近一個半世紀後,唐先天二年(713),禪宗七祖懷讓禪師,自曹溪來到南嶽,於般若寺(今福嚴寺)聚徒說法,傳頓悟法門,開南嶽一系。南嶽衡山作為“天下法源”的盛況,至此揭開帷幕。

(禪宗法脈傳承圖)

唐開元年間(713—741),法名道一的年輕僧人,來到懷讓禪師所在的南嶽般若寺旁築庵修行。看著終日坐禪的道一,懷讓禪師“磨磚作鏡”開悟道一,從而開啟瞭禪宗的“南嶽時代”。

道一聞道後,如醍醐灌頂,當下頓悟,並於開元十年(722)離開南嶽,廣宏南宗禪法,其法嗣百丈懷海門下開衍出臨濟、溈仰二宗。

唐玄宗天寶初年(742),得到青原行思禪師印可的希遷和尚(700~790)遵師咐囑,來到南嶽,在南臺寺旁的大石上結庵修行,人稱“石頭希遷和尚”。

希遷禪師於南嶽修行近四十載,其法嗣先後開曹洞、雲門和法眼三宗。與馬祖道一禪師之法嗣,共同完成瞭中國禪宗“一花開五葉,結果自然成”的歷史使命。

如此,齊己本是南嶽再傳弟子,仰望南嶽而來,實為認祖歸宗!

據傳,1100年前,他曾三上衡山。其中公元915-921年間隱遁南嶽的時間最長,分別在福嚴寺、南臺寺、上封寺住過一段時間。今煙霞峰麻姑橋下右山腰有“己公巖”,傳為其閉關處。明代才子周聖楷《宿己公巖》詩雲:“己公巖畔水粼粼,樹老雲荒記往因。”

置身七二峰中,禪悅洞天福地,齊己詩興大發,用詩歌致敬這座大山!因此而留下的山水詩、遊歷詩、酬友詩、贈別詩和茶禪詩,達數十首。本文特摘錄其中部分,以饗讀者。

其一,《舟中晚望祝融峰》

天際卓寒青,舟中望晚晴。

十年關夢寐,此日向崢嶸。

巨石凌空黑,飛泉照夜明。

終當躡孤頂,坐看白雲生。

這應是齊己第一次到南嶽的情景。他以舟中晚望祝融峰這種特別浪漫的形式打開南嶽。這既是一首氣勢磅礴的山水詩,又是一首言志詩。齊己離開生活瞭10年的寧鄉同慶寺奔向南嶽途中所見所聞所感。在湘江舟中晚望祝融峰,他看到瞭“巨石凌空黑,飛泉照夜明”;表示一定要“終當躡孤頂,坐看白雲生”,心情是激動的,更是喜悅的。

其二,《登祝融峰》

猿鳥共不到,我來身欲浮。

四邊空碧落,絕頂正清秋。

宇宙知何極?華夷見細流。

壇西獨立久,白日轉神州。

首聯寫祝融峰的高峻奇拔,這是猿與鳥都到不瞭的地方;頷聯點明清秋時節與山峰的空渺;頸聯運用誇張與想象的筆法,描寫登高望遠時所見所感的壯麗奇偉:宇宙是何等無邊無際,流過中華大地的滔滔江河就好像是涓涓細流。

“壇西獨立久,白日轉神州”表達瞭齊己長久獨自站立在祝融峰望日壇西,看著太陽西轉,感受時光的流逝。他感覺到自身的渺小,宇宙的無邊。如此壯美的景色,怎不令人流連駐足!

王夫之評價這首《登祝融峰》為“南嶽諸作,此空其群”。

其三,《題南嶽般若寺》

諸峰翠少中峰翠,五寺名高此寺名。

石路險盤嵐靄滑,僧窗高倚泬寥明。

凌空殿閣由天設,遍地杉松是自生。

更有上方難上處,紫苔紅蘚繞崢嶸。

般若寺即今福嚴寺,乃“六朝古剎,七祖道場”。齊己一度在般若寺禮祖、閉關悟禪。傳說他出關後智慧大增,吟詩似泉水湧冒,妙句如珠。

其四,《讀參同契》

堪笑修仙侶,燒金覓大還。

不知消息火,隻在寂寥關。

鬢白爐中術,魂飛海上山。

悲哉五千字,無用在人間。

誦讀經典是齊己功課之一。石頭希遷和尚在南嶽南臺寺著有《草庵歌》《參同契》,均成為禪門寶典。220字的《參同契》反復闡明一心與諸法間的本末顯隱交互流註的關系,以見從個別的事上顯現出全體理的聯系。馬祖道一謂希遷的禪風“石頭路滑”,足以道出它的特征。

至今,《參同契》仍為中國和日本曹洞宗晨時課誦之經典。

其五,《明月峰》:

明月峰頭石,曾聞學月明。

別舒長夜彩,高照一村耕。

頗亂無私理,徒驚鄙俗情。

傳雲遭鑿後,頑白在崢嶸。

明月峰,本意是極言山之高;而“明月峰頭學月明”則是齊己作為一代詩僧參禪悟道的瞭悟之本性。

南嶽七十二峰之一的明月峰,高大巍峨,端莊俊秀,海拔近1100米。與紅花峰相依相偎,像一對恩愛的眷侶。清《康熙·衡嶽志》雲:“明月峰在嶽廟右,四時如月明狀,南有承天、楚寧二寺,明月庵當山之半,蹬之即衡陽界,小嵩山在焉。”

其六,《回雁峰》

瘴雨過孱顏,危邊有徑盤。

壯堪扶壽嶽,靈合置仙壇。

影北鴻聲亂,青南客道難。

他年思隱遁,何處憑闌幹。

回雁峰為南嶽七十二峰之首。“壯堪扶壽嶽,靈合置仙壇”。他認定南嶽即國之壽嶽,“壽比南山”即南嶽衡山。

其七,《嶽中寄殷處士》

出嶽與入嶽,前題繼後題。

遍尋僧壁上,多在雁峰西。

近說遊江寺,將誰話石梯。

相思立高巘,山下草萋萋。

其八,《寄南嶽諸道友》

南望衡陽積瘴開,去年曾踏雪遊回。

謾為楚客蹉跎過,卻是邊鴻的當來。

乳竇孤明含海日,石橋危滑長春苔。

終尋十八高人去,共坐蒼崖養聖胎。

其九,《送謝尊師自南嶽出入京》

曾聽鹿鳴逢世亂,因披羽服隱衡陽。

幾多事隔丹霄興,三十年成兩鬢霜。

芝朮未甘銷勇氣,風騷無那激剛腸。

中朝舊有知音在,可是悠悠入帝鄉。

其十,《寄南嶽白蓮道士能於長嘯》

猿猱休啼月皎皎,蟋蟀不吟山悄悄。

大耳仙人滿頷須,醉倚長松一聲嘯。

遒勁飄逸也是齊己詩歌的一大特色。能夠讓讀者仿佛見到一位精神矍鑠,步伐穩健,氣度瀟灑,聲音洪亮的修行老者,也能夠讓讀者對這樣的老者產生尊崇之情,同時也向世人告知修行極深的人,內心的生命力是超強的,體現出一種超然的境界。

其十一,《贈無本上人》

往年吟月社,因亂散揚州。

未免無端事,何妨出世流。

洞庭禪過臘,衡嶽坐經秋。

終說將衣缽,天臺老去休。

其十二,《聞雁》

瀟湘浦暖全迷鶴,邏逤川寒隻有雕。

誰向孤舟憶兄弟,坐看連雁度橫橋。

其十三,《歸雁》

塞門春已暖,連影起蘋風。

雲夢千行去,瀟湘一夜空。

江人休舉網,虜將又虛弓。

莫失南來伴,衡陽樹即紅。

“衡陽雁”是古代詩詞中的經典意象。東漢張衡在《二京賦》中有大雁“南翔衡陽,北棲雁門”句;南朝詩人庾信明白地提出瞭“衡陽雁”的概念:“近學衡陽雁,秋分俱渡河”;杜甫的《歸雁二首》中有“萬裡衡陽雁,今年又北歸”;齊己則自詡為一隻“衡陽雁”,曰“莫失南來伴,衡陽樹即紅”,深情地愛著這方熱土。

其十四,《次耒陽作》

繞嶽復沿湘,衡陽又耒陽。

不堪思北客,從此入南荒。

旦夕多猿狖,淹留少雪霜。

因經杜公墓,惆悵學文章。

其十五,《吊杜工部墳》

鵬翅蹋於斯,明君知不知。

域中詩價大,荒外土墳卑。

瘴雨無時滴,蠻風有穴吹。

唯應李太白,魂魄往來疲。

一代詩聖杜甫曾流連徘徊衡山、衡陽、耒陽幾多時日,留下許多壯麗的詩篇,傳說卒於耒陽,葬於耒陽,為衡嶽增添瞭豐富的人文旅遊資源。齊己仰慕杜甫的才華,是杜甫的鐵桿粉絲,曾專程輾轉到耒陽,憑吊杜甫墓。

其十六,《送楚雲上人往南嶽刺血寫法華經》

剝皮刺血誠何苦,欲寫靈山九會文。

十指瀝幹終七軸,後來求法更無君。

詩中描述的是南嶽佛門一大典故。楚雲和尚,唐末來衡嶽寺修行。他書法精湛,喜好詩文,勤研佛理,虔誠修行,德高望重,被尊為“衡嶽楚雲上人。”一時著名詩人溫庭筠、詩僧貫休、棲蟾往來唱和。楚雲“盡日閉關”,刺血寫《妙法蓮花經》一部,抄完展示眾人一看,隻見字字珠璣,筆筆鉤劃,秀麗工整,宛如印制銘文。經書僅長七寸,寬四寸,厚二寸,裝入旃檀木制的匣盒內,盒上鐫刻八字:“若開此經,誓同慈氏。”此經藏於慧思大師“三生塔”內。時人甚為驚服,贊為三絕:血書一絕,書法二絕,經小而薄又為一絕。至宋仁宗皇佑年間開墓見經,仍血色如新。

其十七,《詠茶十二韻》

百草讓為靈,功先百草成。甘傳天下口,貴占火前名。

出處春無雁,收時谷有鶯。封題從澤國,貢獻入秦京。

嗅覺精新極,嘗知骨自輕。研通天柱響,摘繞蜀山明。

賦客秋吟起,禪師晝臥驚。角開香滿室,爐動綠凝鐺。

晚憶涼泉對,閑思異果平。松黃幹旋泛,雲母滑隨傾。

頗貴高人寄,尤宜別匱盛。曾尋修事法,妙盡陸先生。

齊己所處的時代,雖逢唐末五代亂世,但衡山茶業興盛,成為南楚重要的經濟支柱。僧道種茶,“諸佛相欽”。風俗貴茶,路途隨設茶庵、茶亭,向路人供“義茶”,以示善區之佛心。陸羽在《茶經》裡則把衡山列為唐代重要產茶地,以上好茶品,精湛工藝,作為國禮“貢獻於秦京”。齊己在衡山留下瞭大量茶禪詩。他以沙彌、詩人、資深茶客多重身份,為衡山茶代言。

《詠茶十二韻》也成瞭衡山茶充滿詩性與禪理的廣告。

其十八,《南嶽靈松歌》

靈松靈松,是何根株?

盤擗枝幹,與群木殊。

世眼爭知蒼翠容,薜蘿遮體深朦朧。

先秋瑟瑟生谷風,青陰倒卓寒潭中。

八月天威行肅殺,萬木凋零向霜雪。

唯有此松高下枝,一枝枝在無摧折。

癡凍頑冰如鐵堅,重重鎖到槎牙顛。

老鱗枯節相把捉,踉蹌立在青崖前。

有時深洞興雷雹,飛電繞身光閃爍。

乍似蒼龍驚起時,攫霧穿雲欲騰躍。

夜深山月照高枝,疏影細落莓苔磯。

千年朽枿魍魎出,一株寒韻鏘琉璃。

安得良工妙圖雘,寫將偃蹇懸煙閣。

飛瀑聲中戰歲寒,紅霞影裡擎蕭索。

“千年朽枿魍魎出,一株寒韻鏘琉璃。”在齊已的筆下,這顯然不是普通的衡山松樹瞭,而是南嶽的山與水,南嶽的鐘靈毓秀與造化的精靈。要特別說明的是,南嶽靈松還是世人口中的“南山不老松”。宋代劉摰在《登祝融峰題上封寺》詩中有:“九千丈外雲間寺,一萬年餘石上松”句。

令人感動的是,無論齊已走到那裡,都是南嶽“代言人”!

齊已在南嶽待留的時間雖然不算很長,但他終身以“衡嶽沙門”自號,足見他對南嶽感情之深。

齊已詩集中多見送道友、送朋友到南嶽的詩句。透過齊已的詩篇,我仿佛看到“骨瘦神清風一襟”的他,穿越千年的時光隧道,款款而來,對南嶽再三頂禮膜拜!

其十九,《送人遊衡嶽》

荊楚臘將殘,江湖蒼莽間。

孤舟載高興,千裡向名山。

雪浪來無定,風帆去是閑。

石橋僧問我,應寄嶽茶還。

其二十,《送幽禪師》

霜繁野葉飛,長老卷行衣。

浮世不知處,白雲相待歸。

磬和天籟響,禪動嶽神威。

莫便言長往,勞生待發機。

其二十一,《送泰禪師歸南嶽》

石龕閑鎖白猿邊,歸去程途半在船。

林簇曉霜離水寺,路穿新燒入山泉。

已尋嵐壁臨空盡,卻看星辰向地懸。

有興寄題紅葉上,不妨收拾別為編。

其二十二,《寄南嶽泰禪師》

江頭默想坐禪峰,白石山前萬丈空。

山下獵人應不到,雪深花鹿在庵中。

齊己以詩入禪,以詩述志,在他的詩中,詩情與禪韻完善地融合在一起。“江頭默想坐禪峰,白石山前萬丈空”,便是這位詩僧風流的佐證。

其二十三,《送僧歸南嶽》

濁世住終難,孤峰念永安。

逆風眉磔磔,沖雪錫珊珊。

石室關霞嫩,松枝拂蘚幹。

巖猿應認得,連臂下句欄。

其二十四,《送李秀才歸湘中》

詞客攜文訪病夫,因吟送別憶湘湖。

寒消浦溆催鴻雁,暖入溪山養鷓鴣。

僧向月中尋嶽麓,雲從城上去蒼梧。

君歸為問峰前寺,舊住僧房鎖在無。

其二十五,《送劉秀才南遊》

南去謁諸侯,名山亦得遊。

便應尋瀑佈,乘興上岣嶁。

高鳥隨雲起,寒星向地流。

相思應北望,天晚石橋頭。

其二十六,《荊門疾中喜謝尊師自南嶽來、相裡秀才自京至》

閑堂晝臥眼初開,強起徐行繞砌苔。

鶴氅人從衡嶽至,鶉衣客自洛陽來。

坐聞鄰樹棲幽鳥,吟覺江雲發早雷。

西笑東遊此相別,兩途消息待誰回?

看到有朋友從南嶽衡山到荊州龍興寺來看他,齊己就像見到親人,喜不自禁,似乎病都好瞭。

其二十七,《荊門送人自峨嵋遊南嶽》

峨嵋來已遠,衡嶽去猶賒。

南浦懸帆影,西風亂荻花。

天涯遙夢澤,山眾近長沙。

有興多新作,攜將大府誇。

其二十八,《送禪者遊南嶽》

忽隨南棹去衡陽,誰住江邊樹下房?

塵夢是非都覺瞭,野雲心地更何妨?

漸臨瀑佈聽猿思,卻背岣嶁有雁行。

想到中峰上層寺,石窗秋霽見瀟湘。

其二十九,《送略禪者歸南嶽》

林下鐘殘又拂衣,錫聲還獨向南飛。

千峰冷截冥鴻處,一徑險通禪客歸。

青石上行苔片片,古杉邊宿雨霏霏。

勞生有願應回首,忍著無心與物違。

身在荊州,心在南嶽。把一波又一波朋友推介到南嶽去,似乎成為齊己晚年的使命!

需要特別指出的是,齊己一度有終老南嶽之志。他在《題無餘處士書齋》中寫道:“他年衡嶽寺,為我一相尋。”

但是,天不遂人意,後梁末帝龍德元年(921),高季興割據荊南,乃“搜聚四遠名節之士”,南嶽齊己被詔。當時齊己被禮請至江陵府(今湖北荊州)龍興寺,凈院安置,給其月俸,並命為“僧正”。僧正是帶薪僧官,管理地方僧眾事務。

可齊己並不喜好這些,他破衲芒鞋,蕭然自安,不謁王侯。在《自題詩》中有“未嘗將一字,容易謁諸侯”句,還撰寫《渚宮莫問篇》15章,表明自己的高潔志向。

遺憾的是,他再也沒有回到心心念念的南嶽懷抱,後在龍興寺圓寂。

慶幸的是,齊己為南嶽留下瞭不朽的篇章,用詩歌托起這座千古名山!

(齊白石畫作《借山圖·祝融峰》)

赞(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