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地簡史

藏地,位於我國西陲,是一片古老而又神秘的地區。在這片土地上,生活著古老的民族—藏族,他們有著自己的文字、語言、宗教等,構築瞭獨特的藏文化。千百年來,藏地上政權更迭不斷,形成瞭一幅波瀾壯闊的歷史畫卷。

藏地地圖

藏地由衛藏、安多與康巴三大藏區組成,地跨西藏、青海、甘肅、四川與雲南五省。其中,衛藏是指西藏地區,被視作藏族本部;安多則指青海、甘肅與四川部分地區;而康巴則包括雲南、四川西部和西藏東部地區。安多、衛藏與康巴隻是對藏地的其中一種分法,還有人將藏地分為衛藏四如、阿裡三圍、多康六崗……衛藏、安多與康巴三地也因地區特征而被人們稱為“法域衛藏”、“人域康巴”與“馬域安多”,其義為衛藏是佛法興盛之地,康巴的人長的高大英俊,而安多是產寶馬的地方。這其實也反映瞭藏地的多元文化。

衛藏、安多與康巴三地的劃分

藏地的歷史悠久而復雜,要想瞭解藏地的歷史演變,首先要梳理其歷史發展時間線:

藏地歷代紀元簡表

一、前王朝時期

前王朝時期是指吐蕃王朝統一青藏高原前的藏地歷史。這一時期是藏族由氏族公社向地域性小國過渡,並最終形成統一王朝的演變歷程。

青藏高原地圖

藏地的歷史是從獼猴生人的藏族神話開始的。傳說在遠古時期,一隻獼猴拜入瞭觀世音菩薩座下,到西藏山南地區貢佈山的一個山洞裡修行。後獼猴與一個巖魔女結為夫妻,生下瞭六隻猴崽。這六隻猴崽吃著從須彌山的縫隙中取來的天生五谷—青稞、小麥、豆子、蕎麥與大麥,逐漸繁衍成人類。這個故事雖是由佛教經典與藏地本土神話雜糅而成,但也揭示瞭藏族的來源。

早在五萬年前,人類先民便廣泛活動在瞭青藏高原各地。後來,生活在長江上遊地區的百濮族群中的一支沿青藏高原邊緣北上,遷徙到瞭青海、甘肅與陜西一帶,形成古羌族。古羌族向西發展,進入到青藏高原腹地,與當地土著相融合,形成瞭藏族。

藏族經過漫長的發展,逐漸形成瞭色、穆、董、東四大氏族,進入到母系氏族公社時期。色氏族活動在西藏南部;穆氏族分佈在西藏中部;東氏族居住在後藏地區;董氏族則多散居於青藏高原東部地區。此後,藏族不斷發展壯大,從原來的四大氏族演變成瞭紮、智、董、噶、韋、達六大氏族,進入到父系氏族公社時期。

又經若幹歲月,藏族從氏族公社向國傢過渡,在青藏高原上建立起琛域、羊同(象雄)、娘若波噶、努域陵古(努佈域九郡)、娘若香波(尼洋香波)、吉日綠林(吉日群雲)、恩雄杳那(昂雪查那)、倭鋪邦喀(約甫邦卡)、格希札(若莫貢)、工域哲那、娘域納松(三大尼洋地)與達域楚谿(達波四方地)等12個小邦(部落國傢)。後來,12個小邦又增加到25個小邦,最後演變成瞭散佈在青藏高原各地的40個小邦。這些小邦之間相互兼並,爭戰不息,最終在公元前3世紀時形成瞭三個大的邦國。象雄古國盤踞在藏北地區,一度是藏地文明的中心;後起的蘇毗則占據瞭中部地區,強盛一時;最後在藏南地區,有新興的雅隆邦國(吐蕃)崛起,稱雄於此。

象雄、吐蕃與蘇毗的勢力范圍圖

象雄,又名羊同,是藏地最古老的國傢,也是藏族文化的濫觴,前後經歷瞭穆氏象雄與聶敘象雄兩個時期。約公元前1500年,卡延木在阿裡地區建立起象雄王國,開始瞭穆氏象雄時期。卡延木之後,象雄不斷向外擴張,兼並瞭眾多小邦與部族。但這些小邦與部族在被象雄征服後仍保持著相對獨立,使得象雄在擴張過程中逐漸演變成瞭夾雜著眾多部族與邦國的部落聯盟。經過數代人的努力,象雄的版圖囊括瞭藏地的大部分地區,成為瞭青藏高原的霸主。象雄鼎盛時,其疆域被劃為裡、中、外三部分。外象雄指安多上部地區,這裡分佈著外象雄三十九族與嘉二十五族。其中,外象雄三十九族居住在今西藏丁青一帶,嘉二十五族活動於今青海玉樹一帶。中象雄指岡底斯山一帶,這裡是象雄本部,即象雄的核心地區。象雄的都城穹隆銀城就坐落在中象雄的聖湖—當惹雍措湖附近。中象雄分佈著十八個邦國,史稱象雄十八王。象雄十八王以象雄王室穆氏為尊,統治著這片地區。裡象雄指岡㡳斯山以西地區,包括拉達克、巴達先和巴拉等地。裡象雄地區散佈著大小三十二個部族。

卡延木死後,其子木桑貝繼位。木桑貝卒,子貝桑葉立。貝桑葉卒,子恰桑俄立。恰桑俄卒,子俄桑雍立。俄桑雍卒,子雍桑廓立。雍桑廓卒,子隆桑沃立。隆桑沃卒,子沃塞穆立。沃塞穆卒,子穆秋傑熱立。穆秋傑熱卒,子郎巴恰噶立。郎巴恰噶卒,門王宗巴傑欽立。門王宗巴傑欽卒,子托傑贊巴立。托傑贊巴卒,子蘭吉太格立。蘭吉太格卒,子傑本托噶立。傑本托噶卒,子辛饒米沃立。

在辛饒米沃之前,藏地已經流行著各種原始苯教。辛饒米沃將各種原始苯教整理統一,創立瞭雍仲苯教。此後,雍仲苯教在象雄主室的支持下,迅速流行於藏地,成為瞭青藏高原的主要宗教。

辛饒米沃死後,赤傑木即位。赤傑木卒,周格加木立。周格加木卒,本玉旦立。本玉旦卒,本唐多立。本唐多卒,傑洛查立。傑洛查卒,辛卓巴立。辛卓巴卒,卡佈木佈立。卡佈木佈死後,木拉木桑篡奪瞭王位,結束瞭穆氏象雄時期。

木拉木桑之後,穆佈仁額格被推舉為新王,由於這一時期的象雄王統稱聶敘,故而該時期被稱為聶敘象雄時期。聶敘象雄時期,中部地區的蘇毗興起,切斷瞭象雄本土與外象雄地區的聯系;與此同時,裡象雄地區也為古印度所侵占,象雄古國開始走向衰弱。此後,南方又有吐蕃崛起,進一步壓縮瞭象雄的勢力范圍。這一時期的象雄疆域被劃為上、中、下三部分:上象雄以岡底斯山與瑪旁雍措湖為中心,基本上以阿裡地區為主;中象雄以達果雪山與當惹雍措湖為中心,基本上是以那曲地區為主;下象雄以穹保六峰山為主,主要包括那曲與昌都的部分地區。

穆佈仁額格死後,傳十一代至喀耿澤。喀耿澤統治時期,象雄早已不復昔日強盛,而南邊的吐蕃又虎視耽耽。為此,喀耿澤將女兒勒托曼嫁與吐蕃國王松贊幹佈,使吐蕃與象雄結成瞭同盟。喀耿澤死後,李迷夏繼位。李迷夏娶瞭松贊幹佈的妹妹贊蒙賽瑪噶為妃,進一步加固瞭吐蕃與象雄的同盟關系。但後來贊蒙賽瑪噶在象雄失寵,使吐蕃與象雄的關系日漸惡化。最終,松贊幹佈於642年起大軍討伐象雄古國,經過三年的艱苦征戰,終於在645年擊敗瞭李迷夏,曾經在青藏高原強盛一時的象雄古國就此滅亡。

象雄地圖

蘇毗,又名西女國,與川西的東女國相對。其族原居於青藏高原西北部,後東遷至襄曲流域。約公元前100年,蘇毗在西藏日喀則地區的南木林縣一帶建國。經過多年發展,蘇毗日漸強盛,成為瞭與吐蕃、象雄並立的大國,其疆域北至於闐,西至瑪旁雍措,東至白蘭,南至雅魯藏佈江,十分寬闊。蘇毗保留瞭大量母系氏族公社的殘餘,其國以女性以尊,實行大小女王的雙王制。蘇毗的農、牧、手工業均很發達,且盛產玉石、朱砂、麝香和鹽,物產豐饒,富甲一方。

至公元七世紀時,蘇毗由大女王森波傑達甲瓦與小女王森波傑棄邦松所統治:大女王森波傑達甲瓦,住在年楚河流域,主要從事農業;小女王森波傑棄邦松,住在吉雪臥塘附近,主要從事牧業。森波傑達甲瓦昏庸無能,致使蘇毗朝政黑暗,官吏腐敗,老百姓怨聲載道,社會各種矛盾加劇。大臣年紀松那波數次勸諫,森波傑達甲瓦卻不為所動,甚至免去瞭年紀松那波的官職。被免官的年紀松那波心生怨恨,遂投靠瞭小女王森波傑棄邦松,將大女王森波傑達甲瓦殺死,擁立森波傑棄邦松為蘇毗國王。森波傑棄邦松即位後,將魯雅三地下部及都瓦堡寨封與年紀松那波,又把前任女王森波傑達甲瓦的寵臣娘·曾古父子賜給其為奴仆。年紀松那波對娘·曾古父子百般虐待,激起瞭娘氏父子的不滿。於是娘·曾古聯合瞭同樣不滿森波傑棄邦松統治的貴族韋·義策與蔡邦·納森一同投奔瞭南方的吐蕃,密謀顛覆蘇毗。公元620年,吐蕃首領朗日松贊率精兵一萬討伐蘇毗。在娘氏、韋氏、農氏、蔡邦氏等一眾傢族的內應下,吐蕃大軍勢如破竹,一舉攻克瞭蘇毗王都儒那堡寨,女王森波傑棄邦松與年紀松那波皆戰敗被殺。至此,蘇毗為吐蕃所征服,國祚七百二十年。

蘇毗疆域(紅色部分)

雅隆邦國,是吐蕃王朝的前身。公元前126年,聶赤贊普統一瞭雅隆河谷的六個部落,建立瞭雅隆邦國。經過數十代贊普(藏王)的發展,雅隆邦國日漸強盛,吞並瞭眾多小邦與部落,成為瞭藏南地區的霸主。到瞭6世紀末,第三十代贊普達佈聶塞即位,開始籌劃統一青藏高原的舉動。達佈聶塞死後,其子朗日松贊繼續其父的事業,先後出兵攻滅蘇毗、藏博等小邦,將勢力擴展到拉薩河流域。但朗日松贊在進軍拉薩河流域後不久就被人毒害,統一青藏高原的重任便落入到其子松贊幹佈手中。松贊幹佈即位後,平定瞭蘇毗等部的叛亂,又遷都邏些(拉薩),正式建立吐蕃王朝。此後,松贊幹佈又起兵攻滅瞭象雄、絳地(南詔)等國,基本統一瞭青藏高原,結束瞭列邦林立的前王朝時期。

二、吐蕃王朝

約公元前126—公元877年,是首個統一瞭青藏高原的王朝,共傳四十王,國祚1003年。

吐蕃王朝鼎盛時疆域

吐蕃的歷史是從聶赤贊普開始的。聶赤贊普本名烏貝惹,是藏東波密地方人。聶赤贊普的母親姆增生瞭九個孩子,最小的孩子便是烏貝惹。烏貝惹相貌古怪,性格剛烈,被當地人認為是惡鬼泰讓的化身,將其驅逐出瞭波密。被驅逐的烏貝惹一路流浪,於公元前126年來到瞭雅隆河谷。當地的牧人看見相貌古怪的烏貝惹後便問其自哪裡來,烏貝惹乃以手指天,牧人不解其意,於是從部落裡請來瞭12位苯教長老前來盤問、看視。12位笨教長老經過一番盤問與推算,最後一致認為烏貝惹是天神之子下凡。眾人聽完後,一陣歡呼雀躍,將其抬回瞭部落,並擁立其為王。烏貝惹稱王後,將雅隆河谷的六個部落整合統一,形成瞭六耗牛部。為瞭防止其他部落的侵犯乃至野犛牛群的沖擊,烏貝惹建造瞭王都雍佈拉康城堡,而後他又在其中建立瞭青瓦達孜宮作為王府。因為烏貝惹是自天神而為人主,故號鶻堤悉補野(後來演化為吐蕃王室的姓氏),人們則尊稱其為聶赤贊普(意為“肩座之王”),這也是第一位贊普。聶赤贊普一方面加強農牧業生產,增強國力;另一方面以苯教為國教,加以弘揚,借以統一人們思想認識。在其治理下,六耗牛部迅速在青藏高原崛起。

聶赤贊普娶南穆鬱為妻,生下穆赤贊普。但在穆赤贊普一歲多時,聶赤贊普便虹化而去瞭。穆赤贊普即位後,進一步推動瞭苯教的傳播與發展,被苯教尊為“十三王統成就者”之一。穆赤贊普娶薩丁丁為妻生丁赤贊普,丁赤贊普娶索灘灘為妻生索赤贊普,索赤贊普娶脫木木為妻生木赤贊普,木赤贊普娶達拉嘎姆為妻生達赤贊普,達赤贊普娶塞傑拉姆為妻生塞赤贊普。因這七王的名字中都有一個“赤”字,故而稱之為“天赤七王”。

塞赤贊普娶薩增龍吉為妻生止貢贊普。止貢贊普生性殘暴,喜怒無常,招致臣民不滿,怨聲載道。後止貢贊普看見馬官羅昂達孜,強要與之比武,雙方便在娘若香波進行對決。最後,羅昂達孜憑借詭計砍斷瞭登天的繩索,止貢贊普因此被殺。(相傳第一代贊普為天神之子,在其頭上有一根繩索連接著天界,贊普可以此回歸天界。後來每代贊普在人間壽盡之時,便通過這根繩索回歸天界。但止貢贊普在比武時被斬斷瞭繩索,使得止貢贊普及其後的贊普們再也無法回歸天界。)

止貢贊普被殺後,羅昂達孜趁機篡奪瞭王位,止貢贊普的兩個兒子甲赤和夏赤也被流放到工佈地區。但甲赤與夏赤不甘亡國,他們秘密聯絡王室舊臣,在工佈積蓄勢力,準備復國。經過二十多年的籌劃,羅昂達孜遇刺身亡,甲赤與夏赤起兵攻打娘若香波、雍佈拉康與青瓦達孜宮,徹底剿滅瞭羅昂達孜餘黨。隨後,眾人擁立甲赤為贊普,號佈德貢傑。佈德貢傑任用茹拉傑(吐蕃七賢臣中的第一位)主持內政,又教導臣民如何燒木成炭,組織工匠從礦石中提取金銀銅鐵,開墾荒地引導溪水,做犁軛用二牛抬杠犁地,使吐蕃社會的各項事業得到瞭很大發展。在佈德貢傑的統治下,吐蕃國力蒸蒸日上。

佈德貢傑與其父止貢贊普被稱為“上丁二王”,其後便是“中勒六王”:托勒贊普、雪勒贊普、提雪勒贊普、古茹勒贊普、仲雪勒贊普與伊雪勒贊普,他們在西藏山南欽安一帶先後修建瞭郭則宮、羊則宮等,史稱“欽安六宮”。這些國王的屍體留於大地,沒能升天,被埋在巖石和草山處,故稱此六王為“薩拉勒周”。

中勒六王之後,是“地德八王”的朝代,他們是薩南僧德、德楚南雄、塞諾南德、塞諾佈德、德諾南、德諾佈、德結佈與德珍贊。這八位國王去世後陵墓建在河流之中,故稱此八王為“曲拉德傑”。

接替地德八王的是“五贊王”,結多日隆贊、赤贊南、赤紮幫贊、赤托傑贊和拉脫脫日年贊。在拉脫脫日年贊統治時期,佛教經文、經塔等傳入藏地,但拉脫脫日年贊不解其意,乃當作玄物供奉。

此後,吐蕃又進入到瞭“圓滿四王”的時代,他們是赤聶松贊、沒廬年德如、達佈聶塞與朗日松贊。這一時期誕生瞭諸多學者,故又將這四位國王稱為“苯教四智者國王”。公元6世紀末,達佈聶塞繼任贊普。此時的吐蕃在經過數百年的發展後已十分強大,依仗著強盛的國力,野心勃勃的達佈聶塞開始籌劃統一青藏高原的舉動。與此同時,位於吐蕃東北方的蘇毗王國爆發內亂,其內部的部分貴族不滿新王的統治,前來投靠達佈聶塞。這使達佈聶塞大喜過望,於是他積極整頓兵馬,決定從蘇毗開始,逐步完成統一青藏高原的偉業。但命運弄人,未能等及其出兵討伐蘇毗,達佈聶塞便因積勞成疾,導致舊病復發,突然去世。達佈聶塞死後,其子朗日松贊即位。朗日松贊繼承其父的遺志,於620年夏率精兵一萬突襲蘇毗。在一眾早已投靠吐蕃的蘇毗貴族的內應下,吐蕃大軍勢如破竹,一舉攻克瞭蘇毗王都儒那堡寨,殺死蘇毗女王森波傑棄邦松,征服瞭整個蘇毗。蘇毗滅亡後,藏博的將領瓊波·邦塞殺死其首領馬爾門,率藏博兩萬戶投降吐蕃。不久,象雄也歸順瞭吐蕃,突厥、吐谷渾、黨項、門、嘉良夷等邦國均來通好或爭相納貢。朗日松贊在論功行賞後,趁勝北上,進軍至拉薩河流域,企圖完成其父一統青藏高原的遺志。但就在此時,早已不滿朗日松贊的雅隆舊貴族公開叛亂,象雄、蘇毗、達佈、工佈、娘佈等也趁機反叛,朗日松贊內外交困,最終被人毒殺,整個吐蕃瞬間陷入岌岌可危的形勢。

629年,朗日松贊之子松贊幹佈被娘·尚囊、噶爾·芒相松囊、瓊波·邦塞、韋·義策等擁立為贊普。松贊幹佈即位後,迅速平定瞭蘇毗等地的叛亂,又率軍擊敗瞭象雄,將其妹贊蒙賽瑪噶嫁與象雄王李迷夏,基本穩定瞭吐蕃的內外局勢。633年,松贊幹佈遷都邏些(拉薩),正式建立瞭吐蕃王朝。吐蕃王朝建立後,松贊幹佈命吞彌桑佈紮創造瞭藏文,又頒行治理吐蕃之“大法令”,以處理贊普王室與世傢貴族、諸小邦及社會各階層的關系,還創設行政制度和軍事制度,設置官職品階,頒佈律令,統一度量衡和課稅制度,促進瞭吐蕃政治、經濟、文化的全面發展,確立瞭吐蕃的政治、軍事、經濟及法律等制度,並且從唐朝和印度引入瞭佛教。638年,松贊幹佈向東擴張,率大軍討伐吐谷渾,並進犯唐朝的松州。唐太宗乃遣侯君集率軍前去救援,但未等唐軍主力到達,唐軍先鋒牛進達便率少量唐軍大敗吐蕃軍。松贊幹佈見之大懼,率部退出黨項、白蘭羌、吐谷渾等地,遣使謝罪。此後,松贊幹佈派宰相祿東贊攜重禮前往唐朝求婚。祿東贊憑借自身的智慧通過瞭唐太宗設下的重重考驗,最終為松贊幹佈求娶到瞭文成公主。641年,文成公主帶著許多天文歷法五行經典、醫方百種和各種工藝書籍,以及精通造紙、雕刻、釀造等工藝的人員入藏。松贊幹佈也親率禁衛軍至青海的柏海迎接文成公主。文成公主入藏後,將許多漢地的先進生產技術引入吐蕃,促進瞭吐蕃的發展;同時也加強瞭吐蕃與唐朝的聯系,許多吐蕃貴族子弟前往長安學習漢學,推動瞭民族交流。此外,相傳文成公主入藏後,發現雪域西藏是魔女仰臥的地勢,於是她主持修築瞭大昭寺、小昭寺等一眾寺廟以鎮伏魔女、改善風水。

西藏鎮魔圖

642年,在象雄的松贊幹佈之妹贊蒙賽瑪噶因被象雄王李迷夏冷落而心生怨恨,寫信請其兄松贊幹佈討滅象雄。松贊幹佈在收到信後,也決心統一西藏,遂發大軍討伐象雄。經過三年的苦戰,松贊幹佈終於征服瞭象雄,基本統一瞭青藏高原。此後,松贊幹佈攻占瞭吐蕃東南部的絳地(南詔),又派兵入尼婆羅(尼泊爾)平息其內亂,將尼婆羅降為附屬國。

在完成一系列征伐後,松贊幹佈調整瞭各地的行政區劃,在吐蕃本部設立瞭衛藏四如—衛如、約如、依如、如拉,後又在蘇毗設立瞭孫波如,合稱五如。衛如是四如的中心,其以拉薩為中心,東至桑日,南至瑪拉山脈,西至尼木,北至朗瑪。約如的范圍東至工佈,南至措那,西至喀熱雪峰,北至瑪拉山脈,其中心是乃東地區。依如的范圍東至聶拉木,西至切瑪拉古,北至黑河麥底。此為四如中之右翼,以香河流域之南林為中心。如拉,又稱藏如,其范圍東至強木尼紮,南與尼泊爾的朗納交界,西至拉金雅尼,北至切瑪拉溫,其中心在謝通門一帶。

吐蕃王朝地方行政區劃

646年,唐太宗親征高麗得勝後回到長安,松贊幹佈奉表祝賀,並獻黃金做成的金鵝為禮。648年,唐朝遣王玄策出使古印度,結果在中天竺被劫掠,松贊幹佈派精兵協助王玄策擊破中天竺,並派人來唐獻俘虜。650年,松贊幹佈卒,由於其子貢松貢贊早逝,乃立其孫芒松芒贊為贊普,宰相祿東贊輔政。

在鞏固瞭內部後,吐蕃在再次開啟瞭擴張。656年,吐蕃宰相祿東贊起兵破白蘭羌。662年,吐蕃發兵攻打勃律,勃律分裂成大、小勃律:大勃律臣服於吐蕃,小勃律則臣服於唐朝。經此一役,吐蕃成功在西域設立瞭自己的據點,控制瞭瓦罕走廊。次年,吐蕃又大舉東伐,滅亡吐谷渾,盡占其地。667年,宰相祿東贊逝世,芒松芒贊親政,開始與唐朝全面開戰。670年,吐蕃攻破龜茲、疏勒、於闐、焉耆四鎮,陷西域十八州,震動唐朝。唐高宗急命薛仁貴領兵進攻吐蕃,結果在大非川戰役中全軍覆沒。但在四年後,唐朝還是收復瞭安西四鎮。676年後,芒松芒贊去世,其子杜松芒波傑即位。

杜松芒波傑幼年即位,軍政大權為噶氏傢族所把持。在噶氏傢族的操縱下,吐蕃繼續同唐朝開戰,於678年再度攻陷唐朝的安西四鎮。但在次年吐蕃就又為唐將崔知辯所敗,被迫退出瞭安西四鎮。685年,杜松芒波傑任命論欽陵為宰相,倫欽陵致力於經略東方,與唐朝常年征戰不休。695—696年,倫欽陵再次與唐朝名將王孝傑交戰於素羅汗山,唐軍兵敗,損失慘重。與此同時,逐漸長大的杜松芒波傑對倫飲陵專權日益不滿,決心要鏟除噶氏傢族。此後,杜松芒波傑一面拉攏反對噶氏傢族的大臣;一面大力擴充禁衛軍。終於在698年,杜松芒波傑發兵付伐噶氏傢族,倫欽陵在宗喀兵敗被殺,噶倫弓仁、噶贊婆等人降唐。到瞭703年,杜松芒波傑向唐獻馬千匹,金2000兩,請和求婚,結束瞭唐朝與吐蕃的戰事。次年,西洱諸蠻爆發叛亂,杜松芒波傑親率大軍前往平叛,最後在那兒去世。

杜松芒波傑死後,其子赤德祖贊繼任贊普。由於赤德祖贊也是幼年即位,故由其祖母沒廬·赤馬倫攝政。在赤德祖贊即位的次年,大臣岱仁巴農囊紮、開桂多囊起兵叛亂,屬國尼婆羅、悉立也趁機背叛吐蕃。沒廬·赤馬倫先後發兵征討叛亂,終於在709年平定各地叛亂。經此內亂後,吐蕃暫時無力與唐朝征戰,乃遣使入唐求親。最終唐中宗於710年將金城公主嫁與赤德祖贊。金城公主攜帶瞭唐朝的經書、歷法書籍以及醫學著作入藏,促進瞭藏地文化的發展。713年,唐朝以河西九曲地為金城公主之“湯沐邑”,賜予吐蕃。次年,吐蕃遣使入唐,請求會盟。但吐蕃對會盟的結果十分不滿,遂起兵十萬進攻唐朝。唐玄宗遣兵反擊,大敗吐蕃。此戰之後,唐吐關系惡化。吐蕃聯合阿拉伯帝國、突厥、突騎施等國與唐朝在西域爭霸,但卻屢戰屢敗。721年,赤德祖贊親政,他加強中央集權,減免稅賦,改革官制,整頓財政,革新軍制,又大力發展佛教,推動瞭吐蕃社會的發展。赤德祖贊親政後,繼續同唐朝征戰,但仍是屢戰屢敗,最終喪失青海之地,被迫求和於唐朝。吐蕃雖在東方與唐朝征戰失利,但在西南方卻有所進展,該地的南詔因不堪唐朝的壓迫,而於752年歸附吐蕃。赤德祖贊大喜,封南詔王閣邏鳳為“贊普鐘(贊普之弟)”。由於赤德祖贊崇信佛教,招致瞭藏地本土宗教苯教勢力的不滿,最終崇信苯教的大臣朗·梅色和末·東則佈在亞著貝擦城刺殺瞭赤德祖贊。

赤德祖贊死後,恩蘭·達札祿恭將軍處死瞭兇手,又擁立赤德祖贊之子赤松德贊即位。由於赤松德贊少年繼位,乃由大臣瑪·仲巴傑攝政,他致力於整頓內部,下令禁止佛教,意圖平息持續多年的佛苯之爭。與此同時,唐朝爆發安史之亂,國力大衰,吐蕃趁機大舉進攻,攻占唐朝隴右數地。761年,崇信苯教的大臣瑪·仲巴傑被扳倒,赤松德贊又令佛教徒與苯教徒進行辯論,結果苯教失敗,最終,赤松德贊下令解除禁佛命令。此後,佛教徒們又從天竺請來瞭佛教高僧連花生大師,他降服瞭藏地的“十二丹瑪”(12尊苯教神靈),又於779年建立瞭藏地的第一座寺院—桑耶寺,這也標志著佛教正式在藏土確立。隨後,巴賽囊、白惹雜那、桑希達、安朗賈瓦卻樣、昆款魯益汪波、瑪仁青卻、韋赤協七人在桑耶寺剃度出傢,史稱“七覺士”。在佛教於藏地蓬勃發展的同時,吐蕃與唐朝的戰爭也愈演愈烈。763年,吐蕃合吐谷渾、黨項等軍共20萬眾,盡陷唐河西隴右各州。同年十月,又攻入長安,停留15日,大掠百工財物而去。此後,唐朝與吐蕃時戰時和。在赤松德贊統治期間,吐蕃國勢達到鼎盛。

797年,赤松德贊去世,其子牟尼贊普即位。但牟尼贊普僅在位一年就被其母後哲蚌氏毒殺,其弟牟如贊普即位。不久後,吐蕃爆發內亂,牟如贊普被貴族那囊氏廢黜,流放至不丹地區殺害。在經過激烈的朝政動蕩後,眾大臣推舉瞭牟如贊普之弟赤德松贊為王。赤德松贊即位後,同各大勢力集團舉行君臣盟誓,平息瞭內亂。隨後,他又同唐朝休戰,遣使入唐以加強吐蕃與唐朝的友好往來。與此同時,赤德松贊大力發展佛教,修建寺院,翻譯佛經,優待僧侶,甚至允許僧人參政。赤德松贊的一系列舉措使得佛教勢力迅速膨脹,但這也進一步激化瞭佛教與苯教之間的矛盾。

815年,赤德松贊去世,由於其長子藏瑪出傢,次子朗達瑪信奉苯教,於是大臣們擁立瞭信奉佛教的第三子熱巴巾為王。熱巴巾即位後,繼續發展佛教,敬重僧侶,並制定瞭七戶養僧制度。一時間,大批平民棄農牧而出傢為僧,造成大片土地拋荒,同時,七戶養僧制度又加重瞭剩下的百姓的負擔,使得民怨沸騰。821年,熱巴巾與唐穆宗舉行長慶會盟,結束瞭長達200多年的戰爭。在外部形勢有所好轉的同時,吐蕃內部的佛苯之爭卻愈發激烈,使得熱巴巾心力憔悴。最終,熱巴巾於841年被祟信苯教的三個大臣韋·達那、交繞·拉洛與列都贊謀殺。由於熱巴巾對藏傳佛教的突出貢獻,他與松贊幹佈、赤松德贊被後世尊為“吐蕃三法王”。

熱巴巾死後,其兄朗達瑪在一批崇苯大臣的擁立下即位。朗達瑪崇信苯教,並認為佛教是造成如今吐蕃困境的主要根源,於是他下令進行滅佛運動。滅佛運動的展開使得佛教徒對朗達瑪極其仇恨,他們咒罵朗達瑪是頭上長著角的牛魔王,時時刻刻想除掉他,以求恢復昔日的地位。最終,一位名叫拉隆·貝吉多傑的佛教徒於842年刺殺瞭朗達瑪。

朗達瑪死後,他的兩個兒子雲丹與維松分別在各自的追隨者的支持下,自立為贊普,展開瞭長期混戰。雲丹勢力大,占據瞭以拉薩為中心的衛如地區;維松力量小,退守到以雅隆為中心的約如地域。與此同時,駐守在隴右地區的吐蕃大將論恐熱也起兵叛亂,企圖奪取贊普之位。他率軍進攻吐蕃鄯州節度使尚婢婢,雙方展開混戰,所過捕戮,積屍狼藉,給河隴地區的人民帶來瞭深重災難。848年,沙州人張議潮發動起義,飽受戰亂之苦的河隴民眾紛紛響應,吐蕃守將驚慌逃竄。起義群眾占領沙州後,又攻取瞭瓜、伊、西、甘、肅、蘭、鄯、河、岷、廓等十州。851年,張議潮遣其兄張議潭奉沙、瓜等十一州地圖入朝進獻。唐宣宗在沙州置歸義軍,以張議潮為節度使,河隴地區重新歸唐所有。而在吐蕃內地,由於連年混戰,饑疫蔓延,人民同樣處於水深火熱之中。終於在869年,一場席卷全藏的平民大起義爆發瞭,這次大起義前後延續瞭九年,徹底摧毀瞭吐蕃王朝,震撼瞭吐蕃奴隸制度的基礎,此後的吐蕃社會開始逐步向封建制階段過渡。

三、分裂時期

吐蕃王朝滅亡後,整個藏區四分五裂,各地紛紛割據自立,形成瞭不下數十個大小王國。這些王國大者數千傢,小者數百傢,青藏高原不復統一之勢。

分裂時期的吐蕃諸部

在平民大起義期間,朗達瑪之子雲丹占據瞭以拉薩為中心的衛如地區,在此建國,其後裔也因此被稱為拉薩王系。而朗達瑪的另一個兒子維松被起義軍擊敗,逃到江孜和拉孜一帶。905年,維松去世,其子貝考贊繼位。貝考贊大興土木,廣建寺院與城堡,導致民怨沸騰,最終為大臣達孜拉所殺。貝考贊死後,其長子紮西孜巴貝逃到江孜一帶,娶覺若·貢白為妻,生下瞭貝德、沃德、吉德三子。後這三人在後藏地區建立瞭三個政權,史稱“下部三德”。此後,貝德之子維色德又在吉隆一帶建國,這一支被稱為貢唐王系;沃德的四世孫玉敬據雅隆為王,稱雅隆王系;沃德的六世孫贊楚德在亞澤建國,形成瞭亞澤王系。貝考贊的次子吉德尼瑪袞則前往瞭阿裡地區,在當地豪族沒廬氏的支持下,建立瞭政權。貝考贊將長子貝吉日巴袞封在瑪域;次子紮西德袞封在古格;幼子德祖袞封在普蘭,這三兄弟被稱為上部三袞。後貝吉日巴袞建立瞭拉達克王國,紮西德袞建立瞭古格王國,德祖袞的封地普蘭則被古格王國吞並。古格王國與拉達克王國這兩支被統稱為阿裡王系。此外,吉德的後裔欺南陵溫在青海建立瞭角廝羅政權,後又歸順瞭宋朝,這一支被稱為青唐王系。拉薩王系、阿裡王系、亞澤王系、雅隆王系這四支常被人們稱為吐蕃四大王系。

吐蕃諸部及周邊國傢

在吐蕃王朝解體後,滅佛運動逐漸平息,阿裡地區的古格王國派人前往印度學習佛法,使佛教在阿裡地區重新興起,後佛教又從阿裡地區傳入衛藏,這一路稱上路弘傳。此外,由於朗達瑪滅佛時並未波及偏遠的安多地區,使得佛教在安多得以保存。在上路弘傳的同時,佛教也從安多重新傳回衛藏,史稱下路弘傳。經過兩路傳法,佛教又開始在藏地復興,這一時期稱為“後弘期”。(“前弘期”指從7世紀起佛教傳入藏地到朗達瑪滅佛這一段時期)

佛教在藏地重新興起後,逐漸形成瞭噶當派、薩迦派、寧瑪派(紅教)、噶舉派等教派。後這些教派與各大割據勢力聯合起來,形成盧梅、巴、熱、章四大部。四部之間相互征伐不斷,卻始終無法形成統一政權。直至1240年,蒙古大汗窩闊臺之子闊端派將軍多達那波率軍西征青藏高原。蒙古大軍一路所向披靡,從青海一直攻到藏北,藏地各部紛紛望風而降。後蒙古扶持薩迦派統一藏地各部,建立瞭薩迦王朝,結束瞭長達四百多年的分裂時期。

四、薩迦王朝

1265—1353年,是由藏傳佛教中的薩迦派建立的政教合一的地方政權,駐地在後藏薩迦,在元朝的統治下負責管轄藏地。

元朝統治下的薩迦王朝

1073年,出身於昆氏傢族的貢卻傑佈修行佛法大成,在後藏地區的本波山建立瞭薩迦北寺,傳播其教義,此即薩迦派之始。

由於薩迦派寺廟墻上常用紅、白、藍三種色土裝飾,象征三怙主,因此薩迦派往往被俗稱為花教。

貢卻傑佈圓寂後,其長子貢噶寧佈繼任寺主。貢噶寧佈進一步完善瞭薩迦派的理論體系,使薩迦教派真正發展起來。貢噶寧佈死後,其次子索朗孜摩、第三子紮巴堅贊相繼繼承法統,薩迦派逐漸成為瞭後藏地區的主要勢力。紮巴堅贊死後,薩班成為薩迦派首領。

1240年,多達那波率蒙古大軍進攻藏地,在熱振、傑拉康擊敗當地僧俗的武裝反抗,全藏震動。但就在此時,蒙古大汗窩闊臺病危,多達那波被迫撤軍。1247年,窩闊臺之子闊端命令藏地各部歸順蒙古,藏地各部首領懾於蒙古軍隊的強大,乃推舉瞭薩迦派首領薩班為代表前往涼州與闊端議定藏地歸順蒙古的各項事宜。雙方會談以順利告終,藏地正式歸降蒙古。此後,薩班便留在瞭涼州,後又被忽必烈尊為上師,最終於1251年在涼州圓寂。薩班死後,他的侄子八思巴繼承瞭薩班的衣缽。

1260年,忽必烈即位稱帝,尊八思巴為國師。1270年,八思巴獻上蒙古新字—八思巴文,忽必烈大喜,加封其為帝師。次年,忽必烈改國號為大元,正式建立元朝。元朝在中央設宣政院,主管全國佛教事務及吐蕃軍、民之政,以帝師領院事,設置院使十員,其中為首者常以朝廷大臣兼任,位居第二者必由帝師推薦僧人擔任,以下設有同知、副使、院判等官。其官屬自選,僧俗並用。遇地方有事,設行宣政院駐地方處理;重大軍事,則由宣政院與樞密院合議處理。在地方上,元朝設立瞭三個宣慰使司都元帥府(簡稱宣慰司)管理藏地:吐蕃等處宣慰使司都元帥府,主要管轄今天甘肅、青海兩省的藏族地區,以及四川甘孜、阿壩的北部;吐蕃等路宣慰使司都元帥府,主要管轄今四川、雲南兩省境內的藏族地區;烏思藏納裡索古魯孫等三路宣慰使司都元帥府,管轄衛藏和阿裡地區。在宣慰司下,又設宣撫司、安撫司、招討司、萬戶府、千戶所等。自宜慰使、都元帥至萬戶等各級官員,多以當地僧俗首領擔任,由帝師或宣政院薦舉,朝廷授職。此外,還在藏地設置驛站,清查戶口,征收賦稅,屯戍軍隊等。從元朝開始,藏地正式成為我國行政區劃的一部分。

八思巴成為帝師後,重歸藏地,在薩迦封授各地僧俗首領,又將藏地分為十三個萬戶府,並成立相應的政教機構,正式建立薩迦王朝。

1280年,八思巴逝世,他與貢噶寧佈、索朗孜摩、紮巴堅贊、薩班並稱為薩迦五祖。其中,薩班、八思巴視為紅衣二祖;貢噶寧佈、索朗孜摩、紮巴堅贊則被視為白衣三祖。

1283年,噶瑪噶舉派首領噶瑪拔希逝世。在噶瑪拔希死後,其弟子鄔堅巴在上部米拉地方找到瞭他的轉世化身讓炯多傑,重新將其擁立為噶瑪噶舉派首領。從此,開創瞭歷輩以轉世靈童的方式不斷承繼的例規,亦即活佛轉世。至今噶瑪巴活佛已轉17世。

八思巴死後,藏傳佛教中的止貢派與薩迦派的矛盾日漸激化。1285年,止貢派引伊兒汗國的9萬大軍入藏,企圖推翻薩迦王朝。元朝聞之震驚,於1290年派大軍同薩迦王朝一起攻滅止貢派,史稱“止貢之變”。

在經過止貢之變後,藏地再無人敢與薩迦王朝爭權,薩迦王朝由此迎來瞭全盛時期。至1324年,薩迦王朝首領貢噶洛追堅贊將其異母諸弟分為四個喇章:薩迦細脫喇章、仁欽崗喇章、拉康喇章和都卻喇章。四個喇章又各自繁衍,子孫相繼,後嗣眾多。但各喇章之間矛盾重重,相互爭鬥不斷,使得薩迦王朝急劇衰落,不再能有效控制藏地。與此同時,帕竹萬戶日益強盛,不斷兼並其他萬戶,最終於1357年擊敗薩迦王朝,薩迦王朝就此滅亡。

五、帕木竹巴王朝

1357—1621年,是藏傳佛教中的帕竹噶舉派在藏地建立的政教合一的地方政權,共傳11代,國祚264年。

帕木竹巴王朝地圖

1158年,多吉傑佈在山南地區的帕木竹巴一帶修建丹薩替寺,並創立瞭帕竹噶舉派。此後,帕竹噶舉派以丹薩替寺為中心,不斷在前藏地區發展壯大。

到瞭1208年,朗氏傢族的紮巴迥乃成為丹薩替寺的寺主,繼任為帕竹噶舉派首領。從紮巴迥乃開始,帕竹噶舉派首領之位便為朗氏傢族所把控。

薩迦王朝建立後,將藏地劃分為十三個萬戶,其中帕竹萬戶由帕竹噶舉派所控制。至1322年,帕竹噶舉派首領絳曲堅贊成為帕竹萬戶的萬戶長。在他的統治下,帕竹萬戶日益強盛。與此同時,薩迦王朝因內部鬥爭而日益衰落。於是,絳曲堅贊趁機向外擴張,他先後兼並瞭雅桑萬戶、蔡巴萬戶與止貢萬戶,於1349年控制瞭前藏地區。此後,絳曲堅贊繼續擴張,終於在1357年攻克薩迦寺,推翻瞭薩迦王朝。元朝中央政府在得知此事後,承認瞭既成事實,命絳曲堅贊接管藏地事務。

絳曲堅贊乃自任第悉(攝政),定都於乃東,正式建立瞭帕木竹巴王朝。絳曲堅贊建立政權後,推行瞭一系列新措施,並新建瞭13個宗以代替薩迦王朝時期的13個萬戶。各宗設有宗本,宗本每3年換一次,由第悉直接委派,這大大加強瞭帕木竹巴王朝對各地的控制。但總的來說,帕木竹巴王朝對藏地的控制不如薩迦王朝,許多勢力遊離於帕木竹巴王朝之外。

1368年,朱元璋於南京稱帝,建立明朝,並派兵攻占元大都,滅亡元朝。明代時,西藏被稱為烏斯藏,其內分為前藏、後藏與阿裡三地。前藏指拉薩與山南地區;後藏指日喀則地區;阿裡則包括整個藏北高原。

1370年,明朝擊敗西北的蒙古勢力,攻占甘肅地區,震動藏地。隨後,朱元璋便遣使入藏,要求藏地歸附明朝。1372年,藏地一眾僧俗首領前往明朝朝貢,明廷依照元朝舊例封授其官職,藏地也正式歸附明朝。次年,明朝設烏斯藏衛指揮使司管理烏斯藏地區,立朵甘衛指揮使司管理安多與康巴地區。使司下面設兩個宣慰司,一個元帥府,4個招討司,13個萬戶府,4個千府所等。藏地各項事務由邊境軍衛管理,並受中央控制。到瞭1375年,藏區全部接受瞭明朝中央的政令,確立瞭轄屬關系。藏區的法王、王、地方首領以及寺院首腦,作為大明帝國的一員,受中央任職或給予封號,並定期進京朝貢。

14世紀末,藏傳佛教戒律廢弛,宗喀巴推行宗教改革,創立格魯派(黃教)。出於制衡藏地其他教派的目的,明廷大力支持格魯派,使格魯派迅速壯大。宗喀巴死後,他的兩個大弟子克珠傑與根敦珠巴世世轉生,追稱為一世達賴與一世班禪,後來這演化成為達賴轉世體系與班禪轉世體系兩大體系。

帕木竹巴王朝在繁盛百年後,因為王室內亂而開始走向衰弱。1434年,帕竹王朝發生內亂,第悉之位空缺三年。這時候仁蚌巴傢族趁機崛起,成為瞭後藏地區的世襲貴族。1480年, 仁蚌巴傢族發兵進攻帕竹,控制瞭第悉,從此帕竹王朝有名無實瞭。1565年,仁蚌巴傢族的傢臣辛廈巴起兵反對仁蚌巴,最終奪取瞭仁蚌巴傢族所轄的後藏大部分地方,成功取代瞭仁蚌傢族。1621年,辛廈巴·彭錯南傑推翻瞭早已名存實亡的帕木竹巴王朝,在日喀則建立瞭藏巴汗王朝。

六、藏巴汗王朝

1565—1642年,是藏地歷史上最後一個世俗貴族統治的政權。

藏巴汗王朝疆域

1565年,仁蚌巴傢族的傢臣辛廈巴·才旦多吉起兵反對仁蚌巴傢族,奪取瞭後藏地區的大部分,控制瞭帕木竹巴王朝的實權。

1611年,辛廈巴的孫子彭措南傑擔任後藏第悉的職務,帕木竹巴王朝徹底滅亡。彭措南傑被藏民稱為“藏堆結佈”,漢文史籍稱為“藏巴汗”,故其政權被稱為藏巴汗王朝。

1612—1613年,彭措南傑進兵前藏,攻占瞭澎波和乃東,史稱“水雞年之亂”。至此,彭措南傑基本上統治瞭前後藏地區。

彭措南傑信奉噶瑪噶舉派,仇視新興的格魯派。1616年,格魯派的四世達賴圓寂,彭措南傑堅決不允許其轉世。格魯派極其憤怒,乃聯合喀爾喀蒙古進攻藏巴汗王朝。彭措南傑緊急調兵遣將,於1617年大敗格魯派與喀爾喀蒙古聯軍。次年,彭措南傑發兵進攻雅隆、達波等地,把整個烏斯藏收歸在自己治下。1621年,格魯派聯合蒙古土默特部卷土重來,在拉薩江塘崗大敗藏巴汗王朝。藏巴汗王朝被迫將奪占的格魯派的莊園屬民和拉薩地區的管理權交還給格魯派。此後,藏巴汗王朝與格魯派的矛盾日漸激化,雙方鬥爭不斷。

1635年,噶瑪噶舉派邀請瞭喀爾喀蒙古的一支進藏攻打格魯派,結果這支蒙古軍隊入藏後卻轉頭進攻藏巴汗王朝。由於這支蒙古軍隊在冬季進兵,又不瞭解地形民情,最終被藏巴汗王朝打敗,被迫退回瞭青海。

1642年,格魯派邀請青海的蒙古和碩特部入藏進攻藏巴汗王朝。盡管藏巴汗王朝拼死抵抗,但還是被格魯派與和碩特部聯軍攻破瞭王都桑珠孜,隻存在瞭77年的藏巴汗王朝就此滅亡。

七、和碩特汗國

1636—1717年,是漠西厄魯特蒙古中的和碩特部所建立的汗國,為清朝的藩屬國。

和碩特汗國地圖

早在明朝中期時,蒙古諸部就卷土重來,再次回到瞭青藏高原。大約從1510年開始,青海就又為蒙古占據,這一部被稱為“西海蒙古”。

1610年,居住在阿爾泰山一帶的漠西厄魯特蒙古中的和碩特部在其首領拜巴噶斯的帶領下信奉格魯派。1635年,格魯派向漠西厄魯特蒙古求援,厄魯特蒙古諸部經過討論,決定讓拜巴噶斯之弟固始汗帶兵入藏。1636年㡳,固始汗帶兵一萬進入到青海柴達木盆地,向西海蒙古發起進攻。1637年初,固始汗在青海湖北面一舉擊敗西海蒙古的三萬大軍,俘獲並處死其首領卻圖汗,控制瞭青海蒙古各部。隨後,他又以扶持格魯派為號召,統治瞭青海藏族各部落,建立起瞭和碩特汗國。

1639年,固始汗發兵進攻統治康區並信奉苯教的白利土司,盡奪康區之地,打開瞭通向西藏的大門。1641年,固始汗聯合格魯派向控制西藏的藏巴汗王朝發起進攻。藏巴汗王朝拼死抵抗,但王都桑珠孜還是於1642年被攻破,藏巴汗王朝滅亡。至此,整個青藏高原都再次為和碩特汗國所統一。

和碩特汗國尊奉格魯派,以達賴與班禪為宗教首領,汗廷則控制世俗權力。這一舉措使和碩特汗國在藏地的統治得以穩固,同時也使格魯派迅速發展,成為瞭藏傳佛教的主要教派。

1644年,清朝入關,正式取代明朝入主中原。1653年,清朝對固始汗與五世達賴進行冊封,和碩特汗國成為清朝的蕃屬國。次年,固始汗去世,其子丹增達延汗即位。丹增達延汗即位後,長期呆在青海,導致對西藏控制力減弱,達賴的權力有所擴張。直到1658年,丹增達延汗才回到拉薩。1668年,丹增達延汗去世,五世達賴趁機幹涉政治,在西藏任命瞭一批自己的官員,將權力更加集中到達賴手中。

1671年,丹增達延汗之子丹增達賴汗即位。在丹增達賴汗統治期間,五世達賴的地位愈加鞏固,權力逐漸集中到五世達賴及其親信人員的手中。

1700年,丹增達賴汗去世,和碩特汗國陷入王位爭奪戰中。經過一番明爭暗鬥,丹增達賴汗之子拉藏魯白於1703年奪得瞭汗位,稱為拉藏汗。1706年,拉藏汗派兵討伐格魯派,並於次年廢黜瞭六世達賴倉央嘉措,另立益西嘉措為六世達賴。至此,拉藏汗已控制瞭世俗與宗教大權,進一步穩固瞭其在西藏的統治。

1717年,準噶爾汗國派兵進攻和碩特汗國,拉藏汗戰死,和碩特汗國滅亡,整個青藏高原為準噶爾汗國所攻占。

八、清朝時期

1717年,準噶爾汗國滅亡和碩特汗國,統治瞭青藏高原,震動清朝。次年,清朝派兵入藏驅逐準噶爾汗國,結果全軍覆沒。至1720年,經充分準備的清朝再次出兵伐藏。在藏地僧俗群眾的支持下,清軍成功將準噶爾汗國趕回瞭新疆,藏地被納入到清朝的統治下。

清廷在征服藏地後,將藏地分成瞭西藏與青海兩大地區,隨後又將康巴地區劃歸瞭四川省。這基本奠定瞭現在的藏地行政區劃。

在驅逐準噶爾之後,清朝開始直接管理西藏地方的行政事務。清廷首先廢除瞭原西藏政府中總攬大權的第巴一職,然後又新設置瞭幾名噶倫來負責西藏的行政工作。此外,清廷還直接在西藏駐軍以防止入侵與叛亂。而青海還是為和碩特部所控制。

1723年,因不滿和碩特部失去瞭在西藏的統治地位,和碩特部首領羅卜藏丹津在青海發動叛亂,但很快就為清軍所平定。至此,和碩特部在青海的統治也結束瞭,青海被納入到清廷的直接管轄范圍。

1728年,雍正皇帝在西藏設置駐藏大臣以強化中央對西藏地方的控制。1750年,西藏爆發瞭珠爾墨特那木紮勒之亂,震動清廷。在平定叛亂後,乾隆皇帝制定瞭《善後章程》,重新設置瞭西藏地方政府架構。章程規定:由達賴喇嘛領導四名噶倫負責處理西藏政務,並由駐藏大臣負責監督。由於四噶倫聚集辦公的地點被稱為噶廈,所以西藏地方政府又被稱為噶夏政府。這一政府一直延續到瞭新中國才被廢除。

1788年,尼泊爾的廓爾喀王國引兵入侵西藏,駐藏大臣與西藏地方政府害怕戰爭,竟自行與廓爾喀王國議和,並謊報中央說已擊退廓爾喀王國的進攻。1791年,廓爾喀王國再次入侵西藏,大肆劫掠,震動清朝。乾隆皇帝於1792年緊急派兵入藏,大敗廓爾喀王國, 迫使其認罪進貢。經此一役後,乾隆皇帝頒行瞭《欽定藏內善後章程》,再次調整瞭西藏的行政架構。章程進一步強化瞭駐藏大臣的權力,並創立瞭金瓶掣簽制度,加強瞭清政府對西藏地區的統治。

1841年,在英國的支持下,占據克什米爾的森巴人進犯西藏,西藏軍民堅決反擊,成功保衛瞭領土。不甘心失敗的英國,又於1855年挑唆廓爾喀人入侵西藏。由於清朝忙於鎮壓太平天國起義,無力支援西藏,西藏最終戰敗,被迫 與廓爾喀簽訂瞭一個不平等條約。其主要內容是:西藏地方每年付給廓方10000盧比;西藏地方不得向在藏貿易的廓商征稅;廓爾喀政府在拉薩常駐代表一人;廓爾喀商人可在拉薩設立商店;西藏地方政府不準審訊廓商之間的案件等。這一不平等條約直到西藏和平解放後才被廢除。

1888年,英國軍隊侵略帕裡地區,西藏軍民堅決抵抗,但腐朽的清政府卻主動與英國議和,於1890年簽訂瞭《中英會議藏印條約》,嚴重損害瞭中國的主權。1904年,英國軍隊再次入侵西藏,西藏軍民在江孜英勇抵抗,但最終失敗。十三世達賴逃離拉薩避走外蒙古庫倫。英軍進入拉薩,強迫訂立《拉薩條約》。

1909年,十三世達賴重回拉薩。此時,清政府在西藏大力推廣新政。十三世達賴對駐藏大臣推行新政的舉措感到不滿,導致雙方產生瞭嚴重的矛盾。1909年,清政府命川軍調駐西藏。十三世達賴心生畏懼,在英國的挑唆下發動叛亂。次年,川軍在江達粉碎瞭叛軍的最後抵抗,進入拉薩。達賴帶領少數親信逃到印度大吉嶺。清政府再度革去達賴的名號,下令通緝隨同叛逃的幾個西藏地方政府的高級官員。但沙俄和英國駐華公使聯合向清政府施壓,迫使清政府取消瞭對達賴的處分。

1911年,辛亥革命爆發。次年,清帝宣佈退位,清朝滅亡,中華民國成立。

九、中華民國時期

1911年,辛亥革命爆發,震動藏地。次年,十三世達賴派其親信潛回西藏,策劃武裝叛亂。西藏部分大農奴主乘機以達賴名義發佈瞭“驅漢”命令,組織“民軍”,圍攻拉薩、日喀則、江孜的川軍,並進擾康巴地區。

1912年7月,民國政府設立管理蒙藏事務的中央機構——蒙藏事務局(1914年5月改稱蒙藏院),並任命中央駐藏辦事長官,直屬國務總理,例行清朝駐藏大臣職權。

1913年,十三世達賴在英軍的護送下回到拉薩,宣佈西藏獨立,但遭到瞭廣大西藏人民的堅決反對。同年,中華民國派兵擊潰康巴地區的叛軍,並命兵入藏平叛。但英國又對袁世凱政府施壓,迫使其停止入藏平叛。1913—1914年,中英雙方舉行西姆拉會議,英國在會上企圖迫使中國承認西藏獨立,並提出瞭所謂的“麥克馬洪線”,私自將9萬平方公裡的中國領土劃歸英屬印度。對此,歷屆中國政府都不予承認。

自十三世達賴回歸後,他對主張維護祖國統一的九世班禪甚是不滿,雙方的矛盾也日益加劇。1923年,九世班禪恐為達賴所害,乃偕親信出逃內地。九世班禪來到內地後,積極維護祖國統一,譴責帝國主義的陰謀活動。而在班禪走後,由達賴領導的噶夏政府徹底控制瞭西藏地區。

1927年,南京國民政府正式成立。新成立的南京國民政府對西藏問題給予瞭高度重視,明確宣佈:“中華民國領土為各省及蒙古、西藏。”次年,國民政府在行政院下設立蒙藏委員會,管理蒙古、西藏事務,同時加強瞭與西藏地方的聯系。此後,九世班禪與十三世達賴主動與國民政府進行聯系,表示接受中央的有關命令與文件。

1933年,十三世達賴圓寂,熱振活佛出任攝政。次年,國民政府派黃慕松進藏致祭十三世達賴,加強瞭中央與藏地的聯系。

1939年,國民政府調整瞭藏地的行政區劃,將康巴地區劃出為西康省。

中華民國行政區劃

1940年,國民政府派吳忠信入藏主持十四世達賴丹增嘉措的繼任儀式,並在拉薩設立瞭駐藏辦事處,作為中央政府在西藏的派出機構。

1949年,國民黨在與共產黨的戰爭中節節敗退。西藏地方政府眼見國民黨大勢已去,遂在帝國主義的支持下,驅逐瞭國民黨的駐藏辦事機構,史稱“七八事件”。同年,共產黨發起渡江戰役,解放南京,結束瞭國民黨在大陸的統治,並於當年10月宣佈成立中華人民共和國。

十、新中國時期

新中國成立後,在青海的十世班禪、西康的格達活佛等藏族知名人士紛紛表示擁護中央人民政府。1950年,解放軍進軍西藏,在昌都一舉消滅藏軍主力。昌都戰役後,十四世達賴開始親政,他罷免瞭攝政達紮,並派人前往北京商討解放事宜。1951年,中央和西藏地方政府簽訂《中央人民政府和西藏地方政府關於和平解放西藏辦法的協議》,宣告西藏和平解放。隨後,中央派解放軍進駐西藏,並對西藏進行全面改造。

1955年,西康省被撤銷,其所屬地區分別並入四川省和西藏自治區籌備委員會。其中,金沙江以東劃歸四川省,金沙江以西並入西藏。

1959年,十四世達賴在西藏發起叛亂,但很快就為解放軍所平定。十四世達賴遂帶領一大批藏獨分子出逃印度,建立瞭流亡政府。此後,十四世達賴在國外不斷發出藏獨言論,並煽動中國境內的分裂主義分子進行分裂活動。

在十四世達賴逃亡印度後,印度借機侵占瞭“麥克馬洪線”南面領土(即中國的藏南地區),並企圖進一步向北擴張。1962年,中國決定不再對印度的行為作出容忍,遂對印度發起瞭自衛反擊戰。戰爭以中國的大獲全勝告終,但中印雙方的邊境問題並未得到解決。此後,中印雙方在邊境上摩擦不斷。

1964年,中央撤銷瞭十四世達賴的宗教首領地位,班禪成為藏地目前唯一的宗教首領。次年,西藏自治區成立。此後,西藏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蓬勃發展、蒸蒸日上。

赞(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