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原大戰後“光桿司令”宋哲元為何能成為西北軍殘兵首領

宋哲元,字明軒,山東省樂陵市城關鎮趙洪都村人。1907年投筆從戎,考入北洋陸軍隨營武備學堂,畢業後服役於馮玉祥部,歷任哨長、連長、營長、團長。1922參加直奉戰爭,升任第二十五混成旅旅長,與鹿鐘麟、劉鬱芬、張之江、李鳴鐘成為西北軍早期五虎上將之一。

馮玉祥無法指定接班人

在中原大戰後期,隨著馮玉祥、閻錫山反蔣聯軍的慘敗,30餘萬西北軍兵敗如山倒。由於楊虎城的第17路軍占領瞭洛陽、潼關,不僅截斷瞭大動脈隴海線,也堵死瞭入陜回傢的退路,大批走投無路的西北軍將領在蔣介石的威逼利誘和叛將韓復榘、石友三等人的現身說法下,接收瞭改編或投降。

但也有一部分忠誠將領,如孫良誠、劉汝明、張自忠、趙登禹等人選擇北渡黃河,率領殘部向反蔣聯軍的最後據點——山西撤退,陸續進入晉南地區集結休整。下野蟄居的馮玉祥本來打算把殘軍交給大將鹿鐘麟,但對馮玉祥戒心甚重的蔣介石馬上明確下達命令,稱鹿鐘麟必須一同下野。因此,由馮玉祥指派接班人來整理殘部已無可能。

宋哲元恰好來到殘軍駐地

群龍無首的西北軍殘部深知,不但蔣介石及其麾下將領陳誠、胡宗南等人是吞並改編雜牌部隊的高手,他們身邊的晉綏軍眾將也都是落井下石、排斥異己的行傢。為瞭能夠繼續保留自己的團體,重振軍威,避免中央系和晉綏軍的吞並,殘軍必須在最短時間內推舉出新的領袖,否則遲早要仰人鼻息,成為“後娘養的”。

就在此時,第4路軍總指揮宋哲元乘著小木船北渡黃河,也來到瞭晉南地區。但此時曾統兵十餘萬人的宋哲元身邊僅剩數名警衛,成瞭完完全全的“光桿司令”。但在晉南殘軍中掌握兵權的7位師長、旅長裡,馮治安、趙登禹、張維藩都曾是他的直接部下,張自忠等人也都曾在其麾下作戰,這也是當時大傢能夠接受的唯一人選。

蕭振瀛的居中協調

恰在此時,在西北軍中被稱“蕭大哥”的蕭振瀛來到瞭晉南。此人曾經擔任國會議員,非常善於縱橫捭闔,與西北軍內大小頭目都稱兄道弟,人緣極好。同時,他也是宋哲元的生死之交,兩人見面後緊急協商,很快達成瞭保持西北軍傳統,組建自己部隊的共識。

此時,雖然宋哲元手中無兵,但畢竟是晉南殘軍中資歷最老、職務最高的軍事將領,而且性格樸實、愛護部下,在各級官兵中有相當的威信。因此,在蕭振瀛召集殘軍各部開會提出組建新軍、推舉宋哲元為領袖時,這些人都表示擁戴。隨後,蕭振瀛利用自己曾經在奉系擔任吉林省田賦局局長的關系,得到瞭執掌華北軍政大權的張學良接見,恰當的表達瞭宋哲元的擁戴之情。

1931年1月,在張學良的積極斡旋在,蔣介石與其聯名發佈命令,正式任命宋哲元為東北邊防軍第3軍軍長,後改編為第29軍。

赞(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