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傢是如何區分“我感覺”與“我應該感覺”的?

大傢是如何區分“我感覺”與“我應該感覺”的?

文/心似海藍藍

2022.3.23

你的感覺,大致上有三個層次:

1,感官功能獲得的感覺;

2,理性思維獲得的感覺;

3,心靈直觀獲得的感覺;

第一種很好理解,你的眼耳鼻舌身意,六種感官功能能夠捕捉到的,色聲香味觸法,都會帶給你某種感覺。這些感覺,大致上隻有兩種:痛苦與快樂,也就是利害,快樂是有利,痛苦是有害。依靠感官功能獲得的感覺,人都是趨利避害的動物,靠著動物本能生活。

譬如,你渴瞭,這就是一種痛苦;喝點水,你就獲得瞭快樂與滿足的感覺。

第二種就復雜多瞭,因為是後天習得的各種知識和概念,你要使用學到的知識與概念,去獲得某種你想要的感覺瞭。這時候,應該與不應該,才出現瞭。譬如,我應該去上學,上學能讓我獲得一種快樂的感覺,這就是一種理性思維做出的價值判斷,上學比不上學的價值高。

蛋是,感官與理性會產生矛盾與沖突,我去上學瞭,感覺老師和同學都看不起我,還有同學會霸凌我、搶劫我,這時候我知道我應該上學是對的,可我的經驗告訴我,上學太可怕,太痛苦瞭。那我到底要不要去上學呢?

理性告訴你應該去上學,感性告訴你,千萬不要去上學,會被欺負,會被凌辱,會很痛苦。假如你服從理性,應該去上學,就不得不忍受痛苦瞭。這就是一種計算,價值上的比較和判斷瞭,因為,去上學的價值更高,大於失去快樂感覺的成本,所以,你還是決定去上學瞭。直到有一天,你的感性實在受不鳥、熬不住瞭,你就崩潰瞭,去tmd理性和算法,老子就是不去上學瞭,愛咋咋地吧。

當然,這種感性(感官功能)與理性(知識與算法)之間的沖突,也可能發生在工作中、婚戀傢庭中,親子關系中,反正會持續一生,總之,不是西風壓倒東風,就是東風壓到西風。兩者的矛盾,始終存在,隻不過在某個階段裡,哪個占主導地位而已。

心靈直觀獲得的感覺,是不思而得,不學就會,直接獲得的感覺。換句話說,沒有什麼應該不應該,也沒有什麼快樂與痛苦的差別瞭。不需要去計算外面的利害得失,也不需要考慮要付出多少成本和代價,直接回到自己的內心,求一個答案,我要不要去上學呢?我要不要結婚呢?我要不要工作或者辭職呢?

瞬間做出判斷,立刻給出答案,既不是感官功能獲得的感覺,也不是理性知識算出來的結果,而是心靈采取的一種直接的行動,這種行動自然會產生一種快樂無比的感覺,一種自由自在的幸福感。因為,我是按照自己的心靈直觀獲得的答案而行動。

當然,這種心靈行動,需要有個前提,你得有心靈啊?無心靈就糟糕瞭,你隻得陷入眼耳鼻舌身意,與色聲香味觸法,在裡面繼續捉迷藏瞭。

我們的感官功能獲得的感覺,就是由眼耳鼻舌身意,捕捉到色聲香味觸法,然後,產生瞭各種苦與樂的煩惱。其中的“意”,就是我們的意識,意識就包含瞭理性認知能力,可以意識、認識、學習到“法”,法就是學校裡教給你的各種知識與概念,也是你媽媽、你的傢庭、社會教給你的各種道理。沒有心靈的人,一輩子,都在這裡面打轉,出不來,這就是人生的苦苦海。

人活著,不自由,不自在的感覺,都是由感官功能與理性思維,制造的矛盾與煩惱中產生的。這在佛法裡講,就是“十八界”,苦海無涯,都在十八界裡面。十八界,就是眼耳鼻舌身意(六根),六根有六識,也就是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捕捉到六塵,也就是色聲香味觸法。

如是,六根+六識+六塵=十八界,這就是你的人生苦海瞭。而你的心靈,超越在十八屆之外,好不啦?那種自由自在、快樂無邊、幸福無比的心靈直觀感覺,真心不在十八界裡。你想不想獲得你的心靈直觀的感覺呢?

未完待續~

赞(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