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焉廋哉

【孟子.離婁上.十五】

昨偶遇一篇釋讀以上這句的文本,覺得不過癮,遂當場冒泡海扯瞭一番。事後查詢古書原文,對“海扯之說”略作調整,發在這裡留個筆記。


附朱熹《孟子集註》的原文如下:


解讀此章句的要點在“眸、瞭、廋”。按筆者這些年來的一貫認識,此三字宜從其字根“牟、尞、叜[sǒu]/叟”來解。

(一)胸中正,則眸子瞭焉

瞭,從尞演化而來,尞本義為燎。瞭,須從“目光如炬,能燎穿某物”來理解。

眸,本字為牟(牟,【說文】牛鳴也)。胸中正,則從內在(的思想)中噴出來的“牛鳴”如火,能穿透聽者之心。

另外,“眸子瞭焉”在《孟子》的簡體本作“眸子瞭焉”。

“眸子瞭焉”,結合本章句的“聽其言也,觀其眸子”來講,比如:

從牟來講,眸的字面意思是“從目中發出的牛鳴”,這個牛的意思是“(開啟天地的)大物”。

從牛來講,如果某人“胸中正”且“眸子瞭焉”,他的發言可以啟迪聽者,讓聽者從他言說中進入“萬物一新的新空間、新世界、新境界”。

孟子在這段中強調的“胸中正”,即誠實正直,即《大學》講的“正心誠意”。

(二)人焉廋哉

此章句中的“觀”和“人焉廋哉”沿襲瞭《論語.為政》的這句:

先理解瞭“視其所以,觀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廋哉?人焉廋哉?”然後自然理解孟子這句是啥意思。

暫且隻說“廋”字。廋的字根是叜。

“人焉廋哉”的底層邏輯:人到達瞭如同“災”的某種境遇,然後得以抓住某事物。

何以為“災”?

何以為“又”?

當聽者被誠正且卓越的言說擊穿瞭,且進入瞭新空間,聽者自己的思想就“瘦”瞭。——思想中的糟粕如同肥肉一樣被剝離瞭,思想“瘦身”瞭【註2】,變得更成熟瞭、更老道瞭(註意,叜/叟,老也)。

註意:隻把廋解釋為隱並不完善。從邏各斯的角度講,“人焉廋哉”中的廋字會把它所有的“基本含義”都帶出場。【註3】

《康熙字典》的廋字的主要解釋如下:

聽者的思想被發言者的思想所包圍,隱匿在某個旮旯犄角上下求索。

(三)“思想瘦身”

順便說:“視其所以,觀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廋哉?人焉廋哉?”這句中的兩個“人焉廋哉”,是實指兩次“思想瘦身”,而非重語強調。

結合“聽誠正且卓越的發言”這個例子,簡略地說:

先去再反,廋兩次,兩次“思想瘦身”。

孟子講的“聽其言也,觀其眸子,人焉廋哉”對應瞭孔子講的“觀其所由”,尚未提及(察其所安所要求的)反思和審問。

孟子這句的不同之處在於:強調瞭“正心誠意”,且引入瞭被後人理解為“察言觀色”的“觀眸子瞭眊”。

(四)“人焉廋哉”中的那人是誰?

就人們一貫的理解講,“人焉廋哉”的那人被解釋為發言者。但是,本文以上解釋中的那人不是發言者而似乎是聽者。究竟是誰?

“人焉廋哉”也可以簡略地理解為:那被稱作“人”的東西到達瞭言之間,且隱藏在言之間。【註5】

某青年不同時期的三個形象

就“面孔的形象整體為'言'”來講,“瞭”字中的目,顯然不隻是眼睛。實際上,從“面目”來解釋更貼近目的古文之義。【註6】


【註1】附兩則現代人給出的翻譯如下。

【註2】在這裡繞道“瘦”字來說“廋”的緣故在於:廋瘦二字的字根都是叜,有源頭含義上的直接關聯。並且,“瘦”能從更形象的角度解釋“廋”如何發生為“隱”。

【註3】這裡所謂的“基本含義”,不包含在傳承過程中訛變和附會出來的含義。

【註4】焉,當釋為“逐日之鳥”,見《焉的本義推斷》。

【註5】這三張圖中的這位青年,他究竟是“瘦”瞭還是“胖”瞭?

瘦,【說文】臞也。少肉也。從肉瞿聲。

顯而易見,在第三張照片中,這位青年沒有第一張那樣精神矍鑠瞭,所以我們覺察到他的精神瘦瞭,即:精神“臞”瞭,沒那麼“矍”鑠瞭。

【註6】【說文解字註】古文目,口象面,中象眉目。

古文目


附一點無關的東西

【註6】提到照片中的青年精神“臞”瞭,沒那麼“矍”鑠瞭。——很神奇的,瞿字在這裡跳出來瞭。

如果有人說“從隹從䀠”的意思是:從“左右目”出來的“隹”。譬如瞿塘峽的瞿字,它大概記錄瞭四川盆地為左目,雲夢澤為右目,從此“二目”出來的“隹”如鷹隼般虎視天下。可信不?

從這個角度似乎看到瞭一張面目

赞(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