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那些年常考的地理專業術語,你一定要牢記!

一、水循環和洋流類

常見地表水用語:淡水資源、河川徑流、冰川融水、季節性積雪融水。

常見水循環用語:海陸間循環、海上內循環、陸上內循環、地表徑流、資源型缺水、水質型缺水。

常見洋流用語:風海流、季風環流、寒流、暖流、漁場、增溫增濕、降溫減濕。

常見地域分異用語:從赤道到兩極的地域分異 分異基礎:熱量

從沿海到內陸的地域分異 分異基礎:水分

二、地理區位類

常見農業區位因素用語:

自然因素:地形、土壤、氣候(光照、熱量、降水、晝夜溫差、生長期)、水源(灌溉水源)等。

社會經濟因素:市場、交通運輸、政策、勞動力、科技、工業基礎等。

常見工業區位因素用語:

自然因素:位置(地緣、交通位置)、土地、水源等。

經濟因素:農業基礎、原料、燃料、市場、交通、勞動力、技術、資金、地價等。

社會因素:政策、個人偏好、工業慣性、社會協作條件、國防安全需要、社會需要、歷史條件等。

常見城市區位因素用語:

自然因素:地形、氣候、河流等。

社會經濟因素:自然資源、交通、政治、軍事、宗教、科技、旅遊等。

三、高考地理專業術語匯總

1.土地利用類型:耕地、林地、草地、建築用地等。

2.植被類型:森林、草原、荒漠。

3.農業地域類型:水稻種植業(季風水田農業)(如亞洲)、商品谷物農業(如美國)、現代混合農業(如澳大利亞)、 大牧場放牧業(如阿根廷)、乳畜業(如西歐、美國五大湖周圍)。

4.農業區位因素:氣候、地形、土壤、水源、市場、交通、科技、政策。

5.耕地類型:水田、旱地。

6.耕作制度:一年一熟、一年兩熟、兩年三熟。

7.農業(結構)生產部門:種植業、林業、畜牧業、漁業

8.糧食作物:水稻、小麥、玉米

9.工業區位因素:土地、資源、勞動力、交通、市場、技術、政策。

10.工業類型:原料指向型工業、市場指向型工業、動力指向型工業、技術指向型工業、勞動力指向型。

11.交通運輸方式:鐵路、公路、水運(河運和海運)、航空、管道運輸。

12.人口增長模式:原始型(“高高低”)、傳統型(“高低高”)、現代型(“三低”)。

13.城市外部形態(城市地域形態或城市空間形態):團塊狀、組團狀、條帶狀或放射狀。

14.城市空間結構:同心圓、扇形、多核心模式

15.城市的佈局形態:集中緊湊式、分散疏松式。

16.城市功能區:住宅區、商業區、工業區

17.城市化問題:環境污染嚴重、交通擁擠、居住條件差、就業困難、社會秩序混亂。

18.溫度帶:熱帶、亞熱帶、溫帶(中國還可細分為暖溫帶、中溫帶、寒溫帶)、亞寒帶、寒帶。

19.幹濕地區劃分:濕潤地區、半濕潤地區、半幹旱地區、幹旱地區。

20.陸地地形類型:山地、高原、平原、丘陵、盆地。

21.我國14大地形區:青藏高原、內蒙古高原、黃土高原、雲貴高原,塔裡木盆地、準噶爾盆地、柴達木盆地、四川盆地,東北平原、華北平原、長江中下遊平原,遼東丘陵、山東丘陵、東南丘陵。

同學解答地理試題時所呈現的錯誤,有各種各樣的表現,或文不對題答非所問,或似事而非模棱兩可。

今天綜合整理其原因當然是多方面的,其中沒有弄清概念是一個重要因素,誤解概念不僅影響聽課理解,還直接關系到思考做題。以下是高中地理最常見的幾個地理概念,供大傢學習理解!

1、水資源、水利資源與水力資源

水資源:廣義的水資源是指地球表層可供人類利用的水,狹義的水資源則是能為人類直接利用的淡水。

水利資源:指能被人類控制或基本控告的應用於灌溉、給水、發電、航運、養殖等方面的用水。近年來常以“水資源”一詞替代,包括“水利資源”。

水力資源:水利資源的范疇通常指天然河流或湖泊、波浪、洋流所蘊藏的動能資源。

2、地殼、軟流層與巖石圖

地殼的范圍是在地表以下、莫霍界面以上。

軟流層位於地幔上部,在地下約60千米—250千米至400千米處。

巖石圈則從軟流層以上直到地表。三者的關系可表示為:巖石圈=地殼十上地幔頂部=軟流層以上部分。

3、陣風、盛行風和焚風

陣風指短時間內風向變動不定,風速強弱變化劇烈的風;盛行風即某一時期廣泛流行某一種風向的風如季風,也叫主導風;

焚風指沿山坡向下吹的熱而幹的風,空氣比較幹燥,受其影響易發生森林火災。

4、沖積平原、三角洲和沖積扇

沖積平原指河流攜帶泥沙進入低平地區堆積而成的平原;

由三角洲發展而成的平原叫三角洲平原,常位於河流註入海洋或大湖地區;

山地河流出口處的扇形堆積地貌為沖積扇。

5、地形、地勢和地質構造

地形指地表形態,一般看作地貌的同義詞,表現為五種不同的地形種類;地勢為地表起伏大勢,如我國地勢大致西高東低;

地質構造指地殼及組成它的地質體(巖層、巖體)的空間展佈和形態特征,如褶皺、斷層。

6、汛期和凌汛

汛期指江河由於流域內季節性降雨或冰川積雪融化引起定時性水位上漲的現象,因發生時期及原因不同,可分為春汛、伏訊、秋訊、凌訊等。

凌汛比較特殊,一般出現在化凍期,河道裡的冰凌對水流的阻力作用而引起的漲水現象,常發生在溫帶從緯度較低流向較高的河段上。

7、海陸風、季風與季風氣候

海陸風是由海陸之間的氣壓日變化而引起的,僅出現在濱海地區,是一日之內風向轉變的現象。

季風是由海陸熱力性質的差異所導致的海陸之間氣壓中心的季節變化(或氣壓帶和風帶位置的季節移動),而引起的一種大范圍盛行的、風向隨季節有顯著變化的風系。

但有季風的地區不一定就形成季風氣候,隻有在海陸對比顯著、風向變化明顯的熱帶、副熱帶和溫帶大陸東岸的季風區才是季風氣候。

8、礦物、礦產與礦床

礦物是形成礦產和礦床的物質基礎,礦物不等於礦產,隻有當有用礦物富集起來達到工農業利用要求時才稱為礦產。

有礦不一定就叫礦床,隻有礦產的富集地段才稱為礦床。礦產是巖石形成過程中形成的,礦床則在一定地質作用下才能形成。

9、地質作用、地殼運動與地質構造

地質作用是指由於自然界的原因,引起地殼表面形態、組成物質和內部結構發生變化的作用。按其能量來源分為內力作用和外力作用。

地殼運動僅是內力作用的重要表現形式,而地殼中的各種地質構造基本上都是地殼運動的結果,地質構造是地殼運動的足跡和證據。

10、人口流動與人口遷移

前者是未改變定居地的人口移動。如民工流動、旅遊和度假等。

後者是指一定時期內人口在地區之間作永久或半永久的居住地的變動。

二者的區別表現在是否有較長時間變動居住地。

11、環境容量與環境承載量

前者是對污染物而言,是指環境對污染物的最大允許量。而後者是對人口而言,指一定區域內的自然資源所能養活的人數。

12、領土、國土與國土資源

領土和國土都是從國傢主權的角度指一國主權管轄的也域空間。但領土是國傢享有完全排他性主權的部分。

國土除領土外,還包括國傢享有管理和使用權利但不具有絕對占有權的海洋毗連區、專屬經濟區和大陸架等部分,國土資源指一個國傢主權管轄范圍內的一切資源的總和。廣義的國土資源是指國傢的全部資源,包括自然資源、人口資源和社會經濟貸源。

13、晝夜現象、晝夜更替與晝夜長短

晝夜現象是指由於地球是不發光、不透明的球體,而引起地表向日的一半明亮,對應的另一半黑暗的現象。

晝夜更替是由於地球自轉而使地球產生的白晝與黑夜以一個太陽日(24小時)為周期的交替現象。

晝夜長短是由於黃赤交角的存在和地球公轉引起太陽直射點的移動,使除赤道外的各緯度晝夜長短產生周年變化的現象。

14、節氣與季節

節氣:是根據天氣和物候的演變情況確定的,以太陽在黃道上運動15°為劃分標準,一個回歸年有24個節氣。

季節:是根據各地正午太陽高度和晝夜長短的周年變化情況確定的,以太陽在黃道上運動90度為劃分標準;二者在一定程度上都反映瞭一年中寒來暑往及物候的變更情況。

赞(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