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晉祠的由來

晉祠位於太原(市中心五一廣場)西南25公裡處的懸甕山麓,晉水的發源處。晉祠,又名用唐叔虞祠,是為瞭紀念西周晉國第一代諸候姬虞而建的祠堂;姬虞的封地古稱唐國,本人為周成王之弟,故被叫做唐叔虞;晉祠的景區依山傍水,古樹參天:亭臺池沼,星羅棋佈;樓閣殿堂,雄偉壯觀;氣候宜人,風光秀美,是我國現存規模最大的古代園林式祠廟建築群,也是太原最著名的風景名勝區和遊覽勝地。

晉祠的創建年代現已無從考證,根據北魏地理學傢酈道元所著的《水經註》有關記載可知,晉祠早在北魏之前已經有瞭相當的規模,這樣看來,晉詞至少已有1500多年的歷史瞭,而且當時已是“祠堂魚沼皆有、遊客貴人光顧”的遊覽勝地瞭,被人們稱之為“山西小江南”、“晉川之中最為勝處”。

遊晉祠,可按中、北、南三部分進行。

中部:即中軸線,從大門入,自水鏡臺起,經會仙橋、金人臺、對越坊、獻殿(鐘鼓樓)、魚沼飛梁到聖母殿(這是晉祠的主體,供奉的是唐叔虞的母親,周武王的王後,周成王的母親邑薑)。

北部:從文昌宮起,有東嶽祠、關帝廟、

三清祠、唐叔虞祠、朝陽洞、待風軒、三臺閣、讀書臺和呂祖閣。這一組建築物大部隨地勢自然錯綜排序,以崇樓高閣取勝。

南部:從勝贏樓起,有白鶴亭、三聖祠、真趣亭、難老泉亭、水母樓和公輸子祠。這一組樓臺計峙、泉流纏繞,頗具江南園林風韻。

說到這,到傢可能會想,晉祠到底是怎麼來的呢?這就要從“剪桐封地”的故事說起:

公元前1064年,宏圖大略的周武王滿懷著對江山社稷的無限眷戀和事業未竟的深深遺憾,在滅商兩年之後英年早逝,王位傳給瞭他的兒子姬誦,史稱周成王。

成王即位時年僅十三歲,因為成王年幼,由其叔叔姬旦代攝國政,史稱周公,為瞭鞏周朝的統治,采取分封諸候的政策。

當時,汾河流域的唐國諸侯,不服周王朝統治,發生叛亂。成王命周公率兵平息叛亂。叛亂幹息後,成王很是高興。

一天,年幼的成王和弟弟姬虞在一起玩耍,成王隨手從地上撿起一片梧桐樹葉,剪成“玉圭”的形狀,開玩笑對姬虞說:“拿上這個玉圭,去唐國做諸侯吧!”

玉圭是天子分時諸侯的憑證符號。正在旁邊的史官見狀,即跪請成王選擇古日,立姬虞為唐國諸侯。成王卻不以為然:“我不過是和弟弟開個玩笑,怎麼能當真呢?”史官說;“君無戲言,天子說出的話,就得辦到。”這樣,姬虞就成瞭唐國的諸侯。因為是成王的弟弟,史稱唐叔虞。

唐叔虞做瞭諸侯,在眾臣輔佐下治國有方,人民安居樂業,一派升平景象。唐叔虞死後,後人為瞭祭奠他的功德,在晉水源頭建瞭一座唐叔虞祠。姬虞的兒子燮父繼位後,更國號為“晉”,唐叔虞祠也稱晉王祠,簡稱“晉祠”。現在祠中的唐叔虞手中,還拿著一片玉圭。

關於晉祠的來歷還有很多,今天咱們就講到這裡,如果大傢想瞭解更多關於晉祠的傳說,歡迎大傢關註飛揚,後面咱們會講發生在晉祠的故事以及傳說。

赞(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