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左傳—桓公二年:唐有魏征,魯有臧哀伯,可魯桓公不是唐太宗

所謂上梁不正下梁歪,九鼎應該是周天子使用的,魯桓公公然接收,放入太廟,臧哀伯勸阻魯桓公,如果不能以身作則,臣子就會標榜,這是在玩火自焚啊。對於一個諸侯來說,實在危險。想想自己的王位是怎麼來的吧。(羽父殺瞭魯隱公,而立魯桓公。)魯桓公不聽。


【本節譯文】:魯桓公二年夏季四月,從宋國取得郜地的大鼎。四月初九,放進太廟,這是不合禮法的。臧哀伯勸阻說:“作為人君要發揚光大阻塞邪惡,以監視百官,還怕偶有差失,所以要發揚美德以示范於子孫後代。

因此清廟用茅草蓋頂,大輅用蒲草結席,肉羹不放調料,飯食不用精米,這都是為瞭表示節儉。禮服、禮帽、敝膝、大圭、裙子、綁腿、鞋子,橫簪、瑱繩、冠系、冠佈,這都是為瞭表示制度。玉墊、佩巾、刀鞘、鞘飾,革帶、帶飾、旗佩、馬飾,這都是為瞭表示數量。化火、畫龍、繡黼(fu)、繡黻,這都是為瞭表示文飾。五種顏色繪出物象,這都是為瞭表示色彩。錫鈴、鑾鈴、橫鈴、旗鈴,這都是為瞭表示聲音。畫有日、月、星的旌旗,這都是為瞭表示明亮。昭明美德的節儉應該有制度,增減應該有一定數量。用文飾、瑟色彩來記錄他,用聲音、明亮來發揚它,以此表示明百官。

百官這時才能謹戒和畏懼,不敢違反綱紀法律。現在消除善德而樹立邪惡,把受賄的其五放在太廟裡,以此向百官做出瞭壞榜樣。百官效法那樣做,還能懲罰誰呢?國傢的衰敗,是由於官吏的邪惡。官吏的邪惡。官吏的失德,是由於寵臣受墮公行。郜國的大鼎放在太廟裡,還有什麼比這更明顯的受賄?周武王打敗瞭商紂,把九鼎遷到雒邑,伯夷、叔齊等義士還有人認為這樣做不對,更何況把表示邪惡和禍亂的受賄器物放在太廟裡,那又該怎麼辦?”魯桓公沒有聽從。

周朝的內史聽到這件事,說:“臧孫達必有後代能長久在魯國享有祿位吧!國君違背禮制,他沒有忘記用善德來勸阻。”


夏四月,取郜大鼎於宋。戊申,納於大廟,非禮也。臧哀伯諫曰:

君人者,將昭德塞違,

以臨照百官,猶懼或失之,故昭令德以示子孫:是以清廟茅屋,

大路越席,

大羹不致,

粢食不鑿,

袞、冕、黻、珽,

帶、裳、幅、舄,

衡、紞、紘、誕,

昭其度也。

鞶、厲、遊、纓,

昭其數也。

火、龍、黼(fu)、黻(ba),

昭其文也。

五色比象,

昭其物也。

昭其聲也。

三辰旂(qi)旗,

夫德,儉而有度,登降有數,

文、物以紀之,

聲、明以發之,

以臨照百官。百官於是乎戒懼,而不敢易紀律。

今滅德立違,

而寘(zhi)其賂器於大廟,

以明示百官。

百官象之,

其又何誅焉? 國傢之敗,由官邪也。官之失德,寵賂章也。郜鼎在廟,章孰甚焉? 武王克商,遷九鼎於雒邑,

義士猶或非之,

而況將昭違亂之賂器於大廟,

其若之何?公不聽。周內史聞之,

曰:臧孫達其有後於魯乎!

君違,

不忘諫之以德。

赞(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