雞【jī】,甲骨文和金文的字形就像是一隻雞,是象形字。籀文的字形添加瞭聲符“奚”,
成形聲字。篆文把意符改為“隹”,但是在《山海經》中仍是以“鳥”為意符。簡體字則寫作瞭“雞”。
《說文解字·隹部》雞:知時畜也。從隹奚聲。鷄,籒文雞從鳥。
雞屬於鳥綱的陸禽類,由於翅膀已經退化得很短,因此不能高飛,更不能不能長距離飛行。古人認為公雞能感知太陽即將出來,所以能報曉;而母雞又特別能生蛋。因此自古就是被馴化飼養的六畜之一。
文獻選讀
《爾雅·釋宮》:雞棲於弋(杙),為榤;鑿垣而棲,為塒。
杙[讀弋yì]和桀,是讓雞棲息用的木樁。塒[讀時shí],是在墻壁上鑿個洞做成的雞窩。
《詩經·齊風·雞鳴》:雞既鳴矣、朝既盈矣。匪雞則鳴、蒼蠅之聲。
“雞鳴”,是指天將亮之前的時段。朝,指早晨。盈,是太陽完全從天邊露出來瞭。
“雄雞已經叫瞭,太陽都已經出來瞭。”
“那不是雞叫,是蒼蠅在飛的聲音。”
老子《道德經·第八十章》:小國寡民……鄰國相望,雞犬之聲相聞,民至老死,不相往來。
小國寡民……鄰國之間,可以互相望得見,連雞鳴狗吠的聲音也互相聽得見,可是人們之間卻老死也不曾往來過。
《莊子·達生》:紀渻子為王養鬥雞。十日而問:「雞已乎?」曰:「未也。方虛憍而恃氣。」十日又問。曰:「未也。猶應嚮景。」十日又問。曰:「未也。猶疾視而盛氣。」十日又問。曰:「幾矣。雞雖有鳴者,已無變矣,望之似木雞矣,其德全矣,異雞無敢應者,反走矣。」
紀渻子為齊王馴養鬥雞。過瞭十天後齊王問:“雞可以鬥瞭嗎?”回答說:“不行。正浮燥驕矜而自恃意氣呢!”又過瞭十天再問,回答說:“不行。一聽見其他雞的聲音,一看到其他雞的影子,立刻就會引起心理反應。”過瞭十天又問,回答說:“不行。看到什麼東西還是反應很快,鬥氣還是很旺盛。”再過瞭十天又問,回答說:“差不多瞭。雖然別的雞在叫著欲鬥,它卻不為所動,看上去好像【呆若木雞】,它的功夫已經到傢瞭,沒有雞敢與它應戰的,見到它就扭頭逃走瞭。”莊子的寓言是在形容一個人的學養已經使他完全沉淀下來,而不再浮躁瞭。
《孟子·滕文公下》:戴盈之曰:「什一,去關市之征,今茲未能。請輕之,以待來年,然後已,何如?」孟子曰:「今有人日攘其鄰之雞者,或告之曰:『是非君子之道。』曰:『請損之,月攘一雞,以待來年,然後已。』如知其非義,斯速已矣,何待來年。」
有個人每天都要去偷鄰居傢的雞。有人警告他這是可恥的行為,以後不允許再偷瞭。那個偷雞賊說:好吧,我也知道偷雞不好,你看這樣行不行,讓我慢慢改,原來是每天偷一隻,以後我改成每月隻偷一隻。到明年我就不偷瞭。這樣行不行?
成語典故
【牝雞司晨】公雞,清晨報曉;母雞,下蛋孵卵。兩者各司其職。如果母雞代替瞭公雞啼鳴報曉,那就是越位瞭。古時候以此比喻婦人專權。
《尚書·牧誓》:古人有言曰:『牝雞無晨;牝雞之晨,惟傢之索。』
北齊·顏之推《顏氏傢訓·治傢》:如有聰明才智,識達古今,正當輔佐君子,助其不足,必無牝雞晨鳴,以致禍也。
【聞雞起舞】東晉時的將領祖逖,年輕時就很有抱負。每次和好友劉琨談論時局,總是慷慨激昂,滿懷義憤。為瞭報效國傢,他們在半夜一聽到雞鳴,就披衣起床,拔劍練武。
《晉書·祖逖傳》:中夜聞荒雞鳴,蹴琨覺曰:「此非惡聲也。」因起舞。
【殺雞用牛刀】比喻大材小用。
《論語·陽貨》:割雞焉用牛刀?
【味如雞肋】雞肋,即雞的肋骨,既沒有肉,也沒有什麼味道,但扔瞭又覺得可惜。比喻什麼事情做瞭沒什麼意義,不做又可惜。
《三國志·魏書·武帝紀》裴松之註引《九州春秋》:「夫雞肋,棄之如可惜,食之無所得,以比漢中,知王欲還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