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人物大全•孫吳人物十五•武將(3)

《宋書•百官志上》:三國時亦有都護、中都護、左右都護,將軍兼督諸軍,猶是舊制意也。(魏)黃初三年,上軍大將曹真始都督中外諸軍事,總諸軍。高貴鄉公正元二年,晉文帝都督中外諸軍事,尋加大都督之號。吳朝鎮將總兵亦曰都督,大軍出為二部,則曰左、右都督。分武昌為兩部,亦曰左、右部大督,其總一者,則曰大都督。又繞帳、羽林、無難之屬,隨事有督,無常號也。至諸葛恪以下輔政乃都督中外諸軍事。”

都督中外諸軍事

1.有諸葛恪、孫峻、孫綝三人。《三國志•諸葛恪傳》:“進封恪陽都侯,加荊揚州牧,督中外諸軍事。”《三國志•孫峻傳》:“孫峻既誅諸葛恪,遷丞相大將軍,督中外諸軍事、假節,進封富春侯。”《三國志•孫綝傳》:“孫綝始為偏將軍,及峻死,為侍中武衛將軍,領中外諸軍事,代知朝政。”《三國志•吳三嗣主傳》:“詔曰:大將軍(孫綝)掌中外諸軍事,事統煩多,其加衛將軍禦史大夫(孫)恩侍中,與大將軍分省諸事。”

都督諸軍事,(大)都督、都護區

有陸遜、施績、陸抗等,是事實上的大都督,或加封都護。又有馮朝曾為都督徐州諸軍事,負責攻略徐州。又武昌右部督武昌至蒲圻督,左部督武昌至下雉、蘄春,廬陵、豫章交界處,事實上也是職權較大的都督軍事。

武昌(大)都督區,都督有陸遜、孫綝、陶璜、虞昺。

2.《三國志•陸遜傳》:“黃龍元年,拜上大將軍、右都護。是歲,權東巡建業,留太子、皇子及尚書九官,徵遜輔太子,並掌荊州及豫章(鄱陽、廬陵)三郡事,董督軍國。”

3.《三國志•孫綝傳》:“或有告綝懷怨侮上欲圖反者,休執以付綝,綝殺之,由是愈懼,因孟宗求出屯武昌,休許焉,盡敕所督中營精兵萬馀人,皆令裝載,所取武庫兵器,咸令給與。”《吳歷》:“(孫)綝求中書兩郎,典知荊州諸軍事,主者奏中書不應外出,休特聽之,其所請求,一皆給與。”

西陵(大)都督區(逐漸從白帝、西陵、江陵擴大到公安、長沙益陽關羽瀨、巴丘,與武昌右部蒲圻相接),都督有朱然、施績、陸抗。

4.《三國志•朱然傳》:“(呂)蒙卒,權假然節,鎮江陵(樂鄉)……諸葛瑾子融、步騭子協,雖各襲任,權特復使(朱)然總為大督。”《三國志•諸葛瑾傳》:“(諸葛)恪已自封侯,故弟(諸葛)融襲爵,攝兵業駐公安,部曲吏士親附之。”《三國志•步騭傳》:“子協嗣,統騭所領,加撫軍將軍。協卒,子璣嗣侯。協弟闡,繼業為西陵(督)”

5.《三國志•朱然傳》:“子(施)績嗣。……叔父才卒,績領其兵……(朱)然卒,(施)績襲業,拜平魏將軍,樂鄉督。” “永安初,(施績)遷上大將軍、都護督(都護),自巴丘上迄西陵。”

6.《三國志•陸抗傳》:“建衡二年,大司馬施績卒,拜(陸)抗都督信陵、西陵、夷道、樂鄉,公安諸軍事,治樂鄉。……加拜都護。”

交州都督區(孫權、陶璜、修允),廣州都督區(虞授、滕修)

7.《晉書•陶璜傳》:“皓以璜為使持節、都督交州諸軍事、前將軍、交州牧。”

7.1《晉書•陶璜傳》:“征璜為武昌都督,以合浦太守修允代之。交土人請留璜以千數,於是遣還。”

8.《晉書•滕修傳》:“部曲督郭馬等為亂,皓以修宿有威惠,為嶺表所伏,以為使持節、都督廣州軍事、鎮南將軍、廣州牧以討之。”

9.丹楊(媯覽)、吳郡(吳奮)、會稽郡都督區,其中何植督會稽及所分的臨海、建安等三郡。因是京畿附近,沒見有任命揚州刺史,州牧也隻有兩任,到吳亡前夕才任命為周處為大都督,統京畿附近諸軍事。

荊州都督區

孫綝“求中書兩郎,典知荊州諸軍事,主者奏中書不應外出,(孫)休特聽之,其所請求,一皆給與”。

徐州都督區(馮朝),遙授幽青都督區(公孫淵)

10.《三國志•吳書•三嗣主傳》:“使衛尉馮朝城廣陵,拜將軍吳穰為廣陵太守,留略為東海太守。十二月,作太廟。以馮朝為監軍使者,督徐州諸軍事。”

11.《三國志》、《建康實錄卷二•吳太祖下》:“帝不信,遣太常張彌、執金吾許晏、將軍周賀、賀達、校尉裴潛將兵一萬,浮海應接,並齎珍寶九錫備物,封(公孫)淵為燕王,領幽、青二州十七郡諸軍事。”

戰時大都督,隨事有督

明文記載的有陸遜、全琮、施績、朱異、薛珝、虞昺、周處等

12.陸遜。《三國志•陸遜傳》:“黃武元年,劉備率大眾來向西界,權命遜為大都督、假節,督朱然、潘璋、宋謙、韓當、徐盛、鮮於丹、孫桓等五萬人拒之。”《三國志•陸遜傳》:“(黃武)七年,權使鄱陽太守周魴譎魏大司馬曹休,休果舉眾入皖,乃召遜假黃鉞,為大都督,逆休。”《吳錄》:“假陸遜黃鉞,吳主親執鞭以見之。”

13.全琮。《三國志•顧雍傳》:“先是,譚弟承與張休俱北征壽春,全琮(赤烏四年)時為大都督,與魏將王淩戰於芍陂。”

14.施績。《三國志•吳主五子傳》裴註引《殷基通語》:“丞相陸遜、大將軍諸葛恪、太常顧譚、驃騎將軍朱據、會稽太守滕胤、大都督施績、尚書丁密等奉禮而行,宗事太子。”

15.朱異。《三國志•朱異傳》:”太平二年,假節,為大都督,救壽春圍,不解。“《建康實錄•卷三》:“秋七月,詔使大都督朱異、將軍唐咨、丁奉、全端等精甲五萬,據壽春,大將軍孫綝自率眾繼之,為魏將司馬昭所破,將軍全端、錢塘侯全澤等與“諸葛宗親”十餘人,皆降於魏。”

16.薛珝。《華陽國志•南中志》:“泰始七年春,吳王孫晧遣大都督薛珝、交州刺史陶璜帥二十萬軍(?),與扶嚴惡夷,合十萬,伐交趾。”《晉書•列傳第二十七》:“破吳軍於古城,斬(前部)大都督修則、交州刺史劉俊。吳遣虞氾為監軍,薛珝為威南將軍、大都督,璜為蒼梧太守,距稷,戰於分水。璜敗,退保合浦,亡其二將。珝怒謂璜曰:’若自表討賊,而喪二帥,其責安在?’……(陶)璜夜以數百兵襲董元,獲其寶物,船載而歸,珝乃謝之,以(陶)璜領交州(刺史),(接替修則)為前部督(薛珝為大都督,修則為前部大督明矣)。”《三國志•三嗣主》:“是歲,遣交州刺史劉俊、前部督脩則等入擊交阯,為晉將毛炅等所破,皆死,兵散還合浦。”

17.虞昺。《會稽典錄》:“晉軍來伐,遣(虞)昺持節都督武昌(左右兩部)已上諸軍事,昺先上還節蓋印綬,然後歸順。”《宋書》:“分武昌為兩部,亦曰左、右部大督,其總一者,則曰大都督。”

18.《周處碑》:“次遷大尚書仆射、東觀令、太常卿、無難督。匡熙庶績,朝廷謐寧,使持節大都(督),督塗中、京下諸軍事,封章浦亭侯。”《抱樸子》:“(葛悌)未辭而晉軍順流,西境不守,博簡秉文經武之才,朝野之論,僉然推君。於是轉為五郡赴警。大都督(周處)給親兵五千,總統征軍,戍遏疆場。”

都護

左都護:諸葛瑾、諸葛誕、丁奉、。右都護:陸遜、張佈。都護:孫皎、文欽、施績、陸抗。

孫皎字叔朗,始拜護軍校尉,領眾二千馀人。是時曹公數出濡須,皎每赴拒,號為精銳。遷都護、征虜將軍,代程普督夏口。

19.《三國志•陸遜傳》:“拜上大將軍、右都護。”《三國志·諸葛瑾傳》:“拜大將軍、左都護。”《三國志•丁奉傳》:“孫休納其計,因會請綝,丁奉與張佈目左右斬之。遷大將軍,加左右都護。”

20.《三國志•毋丘儉傳》:“文欽亡入吳,吳以欽為都護、假節、鎮北大將軍、幽州牧、譙侯。”《三國志•諸葛誕傳》:吳人大喜,遣將全懌、全端、唐咨、王祚等,率三萬眾,密與文欽俱來應誕。以誕為左都護、假節、大司徒、驃騎將軍、青州牧、壽春侯。 《三國志•陸抗傳》:陸抗加拜都護。聞武昌左部督薛瑩徵下獄,抗上疏曰:“夫俊乂者,國傢之良寶,社稷之貴資,庶政所以倫敘,四門所以穆清也。

戰時大督、都督,隨事有督

21.大督:呂蒙、朱然。前部(都)督:(大督)周瑜、甘寧、朱異、(大督)修則、陶璜。左部(都)督:周瑜、朱然、全琮。右部(都)督:程普、凌統、陸遜、全琮、朱桓、丁奉。後部(都)督:孫皎、幹君。

在戰爭規模較小的漢末、三國前期,大督是指揮數萬人的戰役總指揮,或一人總攬,或兩人互相牽制。作戰時所設前後左右四部都督有時與大郡都督或被美稱為“大都督”。如《三國志•吳書•宗室傳》:“初,孫權殺吳郡太守盛憲,憲故孝廉媯覽、戴員亡匿山中。孫翊為丹陽(太守),皆禮致之,覽為大都督,督兵,員為郡丞。”《資治通鑒 •漢紀五十六》:“丹楊大都督媯覽、郡丞戴員殺太守孫翊。”《晉書》:“斬(前部)大都督修則。”《宋書》:“太始中置小都督,江左亦時有也。”

22.《三國志•呂蒙傳》:權寤,謝(呂)蒙曰:“以卿為大督,命皎為後繼。”《三國志•朱然傳》:“諸葛瑾子融、步騭子協,雖各襲任,權特復使(朱)然總為大督。”

23.嘉禾三年,權與蜀克期大舉,權自向新城,朱然與全琮各受斧鉞,為左右(大)督。會吏士疾病,故未攻而退。

24.修則,(豫章所分)臨川郡人。《建康實錄卷四》:“是歲,遣交州刺吏劉俊、前部督修則等入擊交阯,為晉將毛炅所破,皆死,兵散還合浦。”《晉書•列傳第二十七》:“霍弋又遣楊稷代融,與將軍毛炅。自蜀出交阯,破吳軍於古城,斬大都督修則、交州刺史劉俊。”

25.修允,修則之子,吳合浦太守。《晉書•列傳第二十七》:修則既為毛炅所殺,則子允隨璜南征,城既降,允求復仇,璜不許。炅密謀襲璜,事覺,收炅,呵曰:“晉賊!”炅厲聲曰:“吳狗!何等為賊?”允剖其腹,曰:“復能作賊不?”炅猶罵曰:“吾志殺汝孫皓,汝父何死狗也!”乃斬之。征陶璜為武昌都督,以合浦太守修允代之。

26.餘姚《吳故交趾後部督偏將軍幹君磚》釋文:“寶鼎元年(266)八月一日太歲在甲戍,吳故交趾後部督偏將軍幹君卒。”

中軍

領軍、武衛將軍(孫峻、孫綝、孫恩)、中護軍、武衛都尉(孫桓)

27.《三國志•孫韶傳》:“楷弟(孫)異至領軍將軍。”《三國志•胡綜傳》:“權下都建業,(徐)詳、(胡)綜並為侍中,進封鄉侯,兼左、右領軍。”

28.《三國志•諸葛恪傳》:武衛之士皆趨上殿,峻雲:“所取者(諸葛)恪也,今已死。”《三國志•吳書•三嗣主傳》:“武衛將軍(孫)恩行丞相事,率百僚以乘輿法駕,迎(孫休)於永昌亭。” “一門五侯,皆典禁兵,權傾人主,自吳國朝臣未嘗有也。”

29.《三國志•周瑜傳》:“五年,策薨,權統事。(周)瑜將兵赴喪,遂留吳,以中護軍與長史張昭共掌眾事。”《三國志•全琮傳》:“黃龍元年,(全琮)遷衛將軍、左護軍、徐州牧,尚公主。”《三國志•朱然傳》:“黃龍元年,拜(朱然)車騎將軍、右護軍,領兗州牧。”

30.解煩督:徐詳、胡綜、陳修(陳武之子)。

《三國志•胡綜傳》:“權以見兵少,使綜料諸縣,得六千人,立解煩兩部,詳領左部、綜領右部督。”又有左右無難督、監,其卒稱無難士。繞帳、帳下、解煩為三督,又有虎騎宿衛,又曾遣武射吏三千人入交州。《三國志•張溫傳》:“(張溫)乃便到豫章,表討宿惡,寡人信受其言,特以繞帳、帳下、解煩兵五千人付之。”《三國志•韓當傳》:“(韓當)將敢死及解煩兵萬人,討丹楊賊,破之。”

31.五營督(原五校督,宿衛京城):陳武、潘璋、陳象。

32.無難督(禁中):陳正、虞欽(刺殺孫權)、殷基(殷禮子)、孫儀(孫皎子)、施寬、孫憲、周處、孫震(孫鄰子)。右部都督:丁奉。右部督:陳表。

33.陳正、陳象。“孫權欲廢和立亮,無難督陳正、五營督陳象上書(禁軍兵諫),稱引晉獻公殺申生,立奚齊,晉國擾亂,又(朱)據、(屈)晃固諫不止。權大怒,族誅正、象,(朱)據、(屈)晃牽入殿,杖一百,竟徙和於故鄣,群司坐諫誅放者十數。眾咸冤之。”

34.施寬。“諸葛恪既誅,遣無難督施寬就將軍施績、孫壹、全熙等取諸葛融。”

35.孫憲(孫峻從弟)至右將軍、無難督,授節蓋,平九官事(或是都督)。

36.帳下督:右部督陸遜。

37.繞帳督:孫鄰(孫賁之子)、步闡。

38.羽林都督:張休(張昭子)。羽林督:孫咨(孫皎子)。

39.中軍都督:全尚。中軍督:孫恩(孫綝弟)、張佈。

40.馬閑右部督、太子右部督:呂據

41.外部督:馬茂(刺殺孫權)、硃損(朱據之子)。

地方都督、督、監軍

42.會稽、建安、臨海三郡督:何植。《三國志》:“遣三郡督何植收熙,熙發兵自衛,斷絕海道。熙部曲殺熙,送首建業,夷三族。”

43.五郡赴警(五郡督):葛悌。

44.丹楊都督:媯覽。丹楊監:盛紀。《晉書•王濬傳》:“太康元年正月,濬發自成都,率巴東監軍、廣武將軍唐彬攻吳丹楊,克之,擒其丹楊監盛紀。”

45.吳郡都督:吳奮(吳景之子)。

46.東興二山城:全端、留略,各領千人。

47.錢塘水軍督:孫某。《吳神鳳元年買地莂》左側文:“神鳳元年壬申三月六日孫鼎作莂。” 正面文: “會稽亭侯並領錢塘水軍、綏遠將軍,從土公買地塚地一丘,東、南極鳳凰山巔,西極湖,北極山盡,直錢八百萬,即日交畢,日月為證,四時為信。有私約者,如律令。□□。大吳神鳳元年壬申三月破莂。大吉。”

48.營下督:施績(領盜賊事,持法不傾)。

49.備海督:何植。

50.京下督(京口):孫河、孫韶、顧承、孫越、孫楷。

51.都下督(建鄴):滕胤。

52.徐陵督:陶濬。《三國志》:“皓又遣徐陵督陶濬將七千人從西道,命交州牧陶璜部伍所領及合浦、鬱林諸郡兵,當與東西軍共擊(郭)馬。”

53.塗中督

54.湖孰督:朱據。

55.扶州督:(馬鞍山以北江中):呂范督扶州以下至海。賀齊出鎮江上,督扶州以上至皖。

56.皖口督:賀齊。

57.牛渚都督(當塗北):何植。牛渚督:孫瑜、全琮、孫桓(孫河子)、全緒、何禎(左部)、滕修(右部)、劉恪(守)。《建康實錄卷四》:“秋七月,以張悌為丞相、領軍師將軍,率牛渚(左右)督何禎、滕脩等總戎,自東道緣海向廣州,以脩為鎮南將軍、假節、領廣州牧,又使徐陵督陶濬等將兵七千會陶璜,自西道向廣州,東西俱進,共討郭馬。”

58.薄落:孫俊(孫河子)。

59.蕪湖督:陸遜、徐祚(徐琨子)。

60.南陵督:徐紹。《三國志•魏書•少帝紀》:“相國參軍事徐紹、水曹掾孫彧,昔在壽春,並見虜獲。紹本偽南陵督,才質開壯。”

61.濡須都督:張承。濡須督:蔣欽、呂蒙、周泰、孫桓(作橫江塢)、朱桓、駱統、張承、鐘離牧。

62.駱統字公緒,會稽烏傷人也。統年二十,試為烏程相,民戶過萬,咸嘆其惠理。權嘉之,召為功曹,行騎都尉,妻以從兄輔女。統志在補察,茍所聞見,夕不待旦。常勸權以尊賢接士,勤求損益。權納用焉。出為建忠中郎將,領武射吏三千人。及凌統死,復領其兵。曾諫議孫權輕徭役,重民生,又數陳便宜,前後書數十上,所言皆善,權感統言,深加意焉。隨陸遜破蜀軍於宜都,遷偏將軍。黃武初,曹仁攻濡須,使別將常雕等襲中洲,統與嚴圭共拒破之,封新陽亭侯,後為濡須督。尤以占募在民間長惡敗俗,生離叛之心,急宜絕置,權與相反覆,終遂行之。年三十六,黃武七年卒。

62.1父駱俊,官至陳相,為袁術所害。謝承《後漢書》曰:俊字孝遠,有文武才幹,少為郡吏,察孝廉,補尚書郎,擢拜陳相。值袁術僣號,兄弟忿爭,天下鼎沸,群賊並起,陳與比界,奸慝四佈,俊厲威武,保疆境,賊不敢犯。養濟百姓,災害不生,歲獲豐稔。後術軍眾饑困,就俊求糧。俊疾惡術,初不應答。術怒,密使人(張闓)殺俊。

63.駱秀,駱統之子,被門庭之謗,眾論狐疑,莫能證明。謝淵聞之嘆息曰:“公緒早夭,同盟所哀。聞其子志行明辯,而被闇昧之謗,望諸夫子烈然高斷,而各懷遲疑,非所望也。”秀卒見明,無復瑕玷,終為顯士,淵之力也。“秋七月,海賊破海鹽,殺司鹽校尉駱秀。”

64.虎林督(貴池西):硃熊(朱據之子)、陸胤、何遜。《一統志》:“吳孫休居虎林,諸葛恪不欲諸王在濱江兵馬之地,徙休於丹陽。其後陸胤、何遜並為虎林(左右)督。”—《三國志•吳志•吳主傳》盧弼集解。

65.吉陽督:蕭慎。《晉書•文帝紀》:“冬十一月,吳吉陽督蕭慎以書詣鎮東將軍石苞偽降,求迎。”

66.柴桑督:陸抗(屯)、諸葛恪(屯)、陸抗(督)、陸式(陸胤子)。

67.半州督(九江上遊):孫慮(屯)、甘寧、潘璋(領百校)、張奮(張昭侄)。

68.中洲督:朱桓。“使子異攝領部曲,令醫視護,數月復遣還中洲。”

69.尋陽督:施續。《搜神記》:“吳興施續為尋陽督,能言論,有門生亦有理意,常秉無鬼論。”

70.武昌左部(大)督(武昌至豫章方向):諸葛恪、徐平、范慎、薛瑩。從駐武昌的潘濬掌荊州事,陸遜董督軍國事,呂岱領荊州文書,孫述平荊州事。又諸葛恪遷大將軍,駐武昌,繼而輔政;范慎由左部督遷為太尉,則證明武昌督之地位較他處高出許多。

71.武昌右部(大)督(武昌上至蒲圻):呂岱、陸凱。

72.武昌都督:陸遜(領武昌事)、陶璜、虞昺。《晉書》:“征陶璜為武昌都督,以合浦太守修允代之。交土人請留璜以千數,於是遣還。”駐、鎮武昌(掌留事):潘濬、陸遜、孫登、呂岱、滕牧。武昌督(左右不明):魯淑(魯肅子)、孫述,魯淑與范慎任期一致,或為右督。武昌監:劉憲。

73.《晉書•杜預傳》:襲吳西陵督張政,大破之,以功增封三百六十五戶。政,吳之名將也,據要害之地,恥以無備取敗,不以所喪之實告於孫皓。預欲間吳邊將,乃表還所獲之眾於皓。皓果召政,遣武昌監劉憲代之。

74.沔中督:孫鄰、張梁、蔡敏(守)。《晉書•王濬傳》:吳將蔡敏守於沔中,其兄(蔡)珪為將在秣陵,與敏書曰:“古者兵交,使在其間,軍國固當舉信義以相高。……”

《江表傳》曰:初權在武昌,欲還都建業,而慮水道溯流二千裡,一旦有警,不相赴及,以此懷疑。及至夏口,於塢中大會百官議之,詔曰:"諸將吏勿拘位任,其有計者,為國言之。"諸將或陳宜立柵柵夏口,或言宜重設鐵鎖者,權皆以為非計。時梁為小將,未有知名,乃越席而進曰:"臣聞香餌引泉魚,重幣購勇士,今宜明樹賞罰之信,遣將入沔,與敵爭利,形勢既成,彼不敢幹也。使武昌有精兵萬人,付智略者任將,常使嚴整。一旦有警,應聲相赴。作甘水城,輕艦數千,諸所宜用,皆使備具。如此開門延敵,敵自不來矣。"權以梁計為最得,即超增梁位。後稍以功進至沔中督。

75.夏口督:程普、孫皎、孫奐、孫晞、孫壹、孫秀(孫匡之孫)、魯淑(假節)、孫慎。殷巨、孫胤可能也領過夏口督。夏口監:王蕃。

《文士傳》:“(殷)巨字元大,有才器,初為吳偏將軍,統傢部曲,城夏口,吳平後,為蒼梧太守。”

76.當口:甘寧(屯)。

77.升城督:甘寧。

78.陸口:魯肅(屯)、嚴畯(辭職不就)、呂蒙(屯)、陸遜(屯)、潘璋(屯)、呂岱(屯)

79.蒲圻督:呂岱、呂凱(呂岱之子)

80.巴丘都督:陸凱。巴丘督:周瑜(鎮)、魯肅(鎮)、孫松(孫翊子)、陸凱(督)、萬彧(鎮)。《三國志•陸凱傳》:“孫休即位,拜(陸凱)征北將軍,假節領豫州牧。孫皓立,遷鎮西大將軍,都督巴丘,領荊州牧,進封嘉興侯。”

81.公安督:諸葛瑾、周胤、諸葛融、鐘離牧、孫遵。

82.武陵監:何邈。《三國志•吳書•妃嬪傳》:“何姬為昭獻皇後,稱升平宮,月馀,進為皇太後。封弟洪永平侯,蔣溧陽侯,植宣城侯。洪卒,子邈嗣,為武陵監軍,為晉所殺。”

83.長沙漚口:步騭、呂岱。

84.衡陽督軍都尉:陸胤。

85.江陵都督:陸抗(世語)。江陵督:呂蒙(鎮)、朱然(鎮)、魯肅、張咸(督)、伍延(督)。“初,江陵平衍,道路通利,抗敕江陵督張咸作大堰遏水,漸漬平中,以絕寇叛。”《晉書》:杜預陳兵江陵,遣周旨、伍巢等率奇兵八百,泛舟夜渡,以襲樂鄉。多張旗幟,起火巴山,出於要害之地,以奪賊心。吳都督孫歆震恐,與伍延書曰:"北來諸軍,乃飛渡江也。" “(杜)預又斬江陵督伍延,渾復斬丞相張悌、丹楊太守沈瑩等,所在戰克。” “甲戌,杜預克江陵,斬吳江陵督王延。”

86.樂鄉都督:施績、陸抗。樂鄉督:施績、孫歆(孫鄰子)。

87.水軍都督:陸景。壬戌,浚又克夷道樂鄉城,殺夷道監陸晏、水軍都督陸景。水軍督:留慮、陸景、鐘離徇。

88.夷道督:孟贇。夷道監:陸晏。

孟贇,會稽人,吳末夷道督、奮威將軍、諸暨都鄉侯。子孟壹。周壽,賣地人。橋刺奸,見證人。鳳凰三年(274)《孟贇買地劵》:“吳故夷道督、奮威將軍、諸暨都鄉侯會稽孟贇,息男(孟)壹,為贇買男子周壽所有丹楊無湖馬頭山塚地一丘,東出大道,西極山,南北左右各廣五十丈,直錢五十萬,即日交畢。關連橋刺奸,齊謹破劵,以解。是為明(盟)。鳳凰三年八月十九日對共破劵。”《三國志•陸遜傳》:“建衡二年,大司馬施績卒,拜(陸)抗信陵、西陵、夷道、樂鄉、公安諸軍事,治樂鄉。” 抗卒, “(陸)晏為裨將軍、夷道監。”

89.中夏督:陸景。

90.信陵督

91.西陵都督(關羽瀨至白帝):步騭、陸抗、留憲。西陵督:陸遜(鎮夷陵)、步協、陸胤、步闡、鐘離徇、張政、劉憲。西陵監:唐盛、鄭廣。

92.《三國志•陸抗傳》:“永安二年,拜(陸抗)鎮軍將軍,都督西陵,自關羽(瀨)至白帝。三年,假節。”

93.唐盛,監軍使者。“(鐘離)徇領兵為將,拜偏將軍,戍西陵,與監軍使者唐盛論地形勢,謂宜城、信陵為建平援,若不先城,敵將先入。盛以施績、留平,智略名將,屢經於彼,無雲當城之者,不然徇計。”

94.張政,西陵督。《晉書•杜預傳》曰:杜預為鎮南將軍,繕兵甲,曜威武,乃簡精銳,襲吳西陵督張政,大破之,以功增封三百六十五戶。政,吳之名將也,據要害之地,恥以無備取敗,不以所喪之實告於孫皓。預欲間吳邊將,乃表還所獲之眾於皓。皓果召政,遣武昌監劉憲代之。故大軍臨至,使其將帥移易,以成傾蕩之勢。預處分既定,乃啟請伐吳之期。

95.《晉書•王濬傳》:“二月戊午,王浚、唐棼等克丹陽城。庚申,又克西陵,殺西陵都督、鎮軍將軍留憲,征南將軍成璩,西陵監鄭廣。”

廣州都督:虞授,滕修。

96.虞授(?~279)字承卿,長沙臨湘人(世語註為會稽餘姚人)。少刻苦力學,以擅長《易》學著稱於時。人稱:“不讀經,視虞生。”後事吳主孫皓,官至廣州都督。吳天紀三年(279),合浦守將郭馬舉兵反,襲取廣州,虞授遇害。“皓時又科實廣州戶口,郭馬與部曲將何典、王族、吳述、殷興等因此恐動兵民,合聚人眾,攻殺廣州督虞授。”

交州都督

97.魏吳王孫權。《吳主傳》:(魏封吳王)以大將軍使持節督交州,領荊州牧事。

98.《晉書•陶璜傳》:“皓以璜為使持節、都督交州諸軍事、前將軍、交州牧。”

其他

99.獲孫權都督公孫陽。

100.“凌統與督陳勤會飲酒,勤剛勇任氣,因督祭酒,陵轢一坐,舉罰不以其道。統疾其侮慢,面折不為用。勤怒詈統,及其父操,統流涕不答,眾因罷出。勤乘酒兇悖,又於道路辱統。統不忍,引刀斫勤,數日乃死。”

101.張異。“後從擊山賊,權破保屯先還,馀麻屯萬人,(凌)統與督張異等留攻圍之,克日當攻。”

102.又都督劉寶白(太子中)庶子丁晏,晏亦白寶,(孫)和謂晏曰:“文武在事,當能幾人,因隙構薄,圖相危害,豈有福哉?”遂兩釋之,使之從厚。

監軍、督軍、典軍、察戰

平三典軍事張休,左典軍萬彧、賀邵。

103.李勖、徐存。《建康實錄卷四》:“遣監軍虞氾、威南將軍薛珝、蒼梧太守陶璜由荊州,監軍李勖、督軍徐存從建安海道,皆就合浦擊交阯。李勖以建安道不通利,殺導將馮斐,引軍還。”

104.左典軍呂悌,司馬徐宗度。《真誥》:“徐宗度,晉陵人,作孫皓左典軍呂悌司馬,受風谷先生氣禁道,故得契俱。晏賢生,是步陟(步騭)外甥,即宗度之弟子也。”

105“典軍施正勸(孫)綝徵立瑯邪王(孫)休,綝從之,遣宗正(孫)楷奉書於休。”

106.數月,典軍吏劉助覺,言王遂所取,權大感寤,曰:“朱據見枉,況吏民乎?”乃窮治壹罪,賞助百萬。

107.丁諝。《三國志·顧雍傳》:“初,錢唐丁諝出於役伍。” “顧紹拔而友之,為立聲譽,仕至典軍中郎。”

108.陳恂。《吳錄》曰:“全琮父子屢言芍陂之役為典軍陳恂詐增張休、顧承之功,而休、承與恂通情。” “張休為魯王霸友黨所譖,與顧譚、張承俱以芍陂論功事,休、承與典軍陳恂通情,詐增其伐,並徙交州。”

109.楊崇。“滕胤自以禍反,因留融、晏,勒兵自衛,召典軍楊崇、將軍孫咨,告以綝為亂,迫融等使有書難綝。”

110.鄧荀。《晉書•列傳第二十七》:“孫皓時, 交阯太守孫諝貪暴,為百姓所患。會察戰鄧荀至,擅調孔雀三千頭,遣送秣陵,既 苦遠役,咸思為亂。”

111.許祀。吳建衡二年《處士□□買地劵》文日:“建衡二年十二月十四日,處士徐州廣陵堂邑□□,買丹楊江乘□□□地三頃,直錢三百萬。任知都監許祀(見證?)。他如律令。”

赞(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