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肺復蘇——每個人都該學的急救技能

心肺復蘇——每個人都該學的急救技能

心肺復蘇是為人父母必須掌握的一項重要技能。

心肺復蘇通過按壓胸部而對心臟和肺部施壓,從而將血液泵到全身,同時通過對鼻子或嘴吹氣,以使肺部充氣膨脹。當一個人的心臟停止跳動或者發生無效跳動時,就需要進行心肺復蘇術瞭。施行心肺復蘇術的目的是將血液及其中的氧氣輸送到大腦和其他重要器官。

很多人可能覺得心肺復蘇有讓人恢復活力的功效,但其實並不是這樣的。說實話,如果一個人在接受心肺復蘇之後,能夠重新醒過來,這就已經非常幸運瞭。心肺復蘇術是為瞭保持大腦等重要器官的血液和氧氣供應。如果大腦在幾分鐘內沒有足夠的血液和氧氣,那很可能發生腦損傷甚至死亡。

盡管心肺復蘇的大原則在所有年齡段都是相同的,但具體的執行方法也因年齡而異。在實施心肺復蘇時,通常根據年齡將患者分為三組:

1.嬰兒(0~12個月);

2.兒童(1~8歲);

3.成人。

為瞭更容易記住基礎生命支持的具體步驟,這裡有一個簡單的記憶方法:各步驟的英文首字母可以組成DRSABCD,你可以通過“醫生(英文doctors,即DRS)的ABCD”這種方法來記憶。這些字母分別代表:

D-Dangers(危險);

R-Response(反應);

S-Send for Help(呼救);

A-Airway(氣道);

B-Breathing(呼吸);

C-Compression(按壓);

D-Defibrillator(除顫)。

其中,“DRSAB”是為瞭確認某人是否需要心肺復蘇,而“CD”則是心肺復蘇和除顫的具體執行過程。

接下來,我們依次學習一下DRSABCD的每個步驟。

D-Dangers(危險):判斷周圍環境的危險性

在幫助你的孩子之前,你首先要確認周圍環境是否有危險。這說起來容易,但做起來很難,因為在孩子受傷時,你為人父母的本能會促使你馬上把註意力放在孩子身上,開始對孩子進行施救。但是換個角度想想,如果你也受傷瞭,你還怎麼幫自己的孩子呢?所以,你的首要任務就是確保自己和孩子的人身安全不會進一步受到威脅。

關於這個問題,有一個典型的例子:一位爺爺看到自己的孫子掉進瞭遊泳池,一著急就跳下瞭水,但是自己並不會遊泳。結果,孩子的媽媽要同時把小孩和老人都救回來。幸運的是,祖孫兩人都沒出什麼大事,但對孩子媽媽來說,本來隻要救孩子一個人就可以瞭。雖然爺爺的出發點是好的,但是這時候,他更應該做的是向其他人求助,在岸上為孩子祈禱。

還有一個例子是,當一個孩子被車撞倒時,他的爸爸沒有考慮清楚,就緊跟著沖進瞭混亂的交通中,結果被其他的車子撞傷瞭。想象一下,在傢裡等孩子回來的媽媽接到急診科的電話,聽說孩子和自己的愛人雙雙被車撞倒,該是一件多麼令人咋舌的事!

所以,為瞭自己和孩子著想,父母們有必要多花點時間確認好周圍環境的安全,然後再對孩子進行施救。請記住,如果你的孩子受瞭傷,要盡可能地在不強迫她的前提下,讓她的身體保持靜止不動。但是如果她處於危險之中的話,千萬要記得先讓她遠離進一步的傷害。

確認好自己和孩子的安全之後,就可以進行下一步瞭。

R-Response(反應):確定孩子的意識狀態

接下來你需要知道自己的寶寶對你的話有沒有回應,也就是有沒有意識。如果有回應,那就不需要對她做心肺復蘇。她可能病得很重,並且需要在救護車的護送下迅速地前往醫院,但隻要她還有意識,就不需要進行胸外按壓。

而一旦你的寶寶對你沒有回應瞭,她通常會表現得四肢無力,身體也會很笨重,即使你試圖喚醒她,她也不會移動身體或者發出聲音。無意識和睡眠是不同的,睡眠是一種自然的狀態,如果她處於深度睡眠中,可能需要很用力地刺激一下她才會醒,但歸根結底都是可以被喚醒的。而無意識的嬰兒或兒童即便在受到刺激的時候也不會醒來,也不會做出相應的動作作為回應。

絕大多數急救指南會告訴你,除非受傷人員處於危險之中,否則不需要移動他的位置,而是把他留在原地,檢查是否會對刺激產生回應。這是因為如果你移動患者的身體,反而可能對他們造成進一步傷害。不過也有例外的情況,為瞭保證患者的呼吸道暢通,需要移動他們的身體,具體可參見後文“A-Airway”(見第19頁)的部分。

為瞭檢查孩子能不能有回應,可以嘗試用力捏她的肩膀,給她搔搔癢,並且大聲地對她說話,例如:“薩拉,快醒醒薩拉,你能聽見嗎?”這時候如果孩子突然哭瞭,或者一把將你推開,和你說話,這是個好兆頭!孩子可能仍然需要接受治療,但是至少不用做心肺復蘇瞭。

檢查寶寶的反應

作為兩個孩子的媽媽,我覺得把寶寶放在嬰兒床裡觀察反應肯定是不行的。隻有在她摔傷瞭或者遇到車禍的時候,才要讓她的身體保持不動,其他情況下都應該把寶寶抱在懷裡。你抱著寶寶的時候,可以讓她直起身子,托住她的頭,然後在她肋骨部位撓撓癢。在撓癢的時候不要晃動她的身體。希望她能在這種刺激之下給你一個響亮的哭聲。

哭是一種最好的回應。一個哭鬧中的孩子是完全不需要心肺復蘇的。

我班上的一位媽媽曾經講過她傢寶寶昏迷的故事。她說一開始隻是覺得寶寶睡得很沉,以往這時候把寶寶抱起來的話,寶寶會抽動幾下身體。但是這次當她把寶寶抱起來,試圖刺激一下的時候,她才發現自己的寶寶身體變得非常松弛,和平常完全是兩種狀態。

如果你的寶寶沒有任何回應,也就是昏迷瞭的話,這時你就需要進行下一步操作瞭。

S-Send for Help(呼救):保持冷靜,第一時間呼救

如果寶寶沒有任何的反應,你需要盡自己所能獲得醫療幫助,能多快就多快(可參考第42~52頁的“呼叫救護車”部分)。這時你可以自己打電話叫救護車,讓你旁邊的人幫你叫救護車,敲鄰居傢的門請他們幫忙,甚至在馬路邊招呼一輛便車。總之,隻要你有瞭主意,就要馬上去做。

如果你呼叫瞭救護車,記得保持冷靜的狀態,把相關的信息講清楚。另外不要忘記把門鎖打開,並清除門口的障礙,以便醫療人員能快速安全地到達你的身邊。

完成呼救這一步之後,你就可以繼續下一步瞭。

A-Airway(氣道):保證孩子的氣道暢通氣道是空氣進出肺部的通道。氣管是把鼻子和嘴連接到肺部的管子,需要一直保持通暢的狀態。如果一個人的氣道堵塞瞭,就會因為無法呼吸而死亡,這是一個很簡單的道理。

年幼的寶寶們氣道柔軟又狹窄。健康的嬰兒在睡覺,氣道也會一直處於開放狀態。如果你的寶寶因為傷病而失去知覺,她就會失去正常的肌肉力量,反射也會變遲鈍,這時候要是她的頭部後仰或前傾的角度太大的話,就可能會讓氣道糾纏在一起,導致很嚴重的後果。而由於嬰幼兒的頭相對比較大,當他們失去知覺時,他們的腦袋就會過度傾斜,從而壓縮並阻塞呼吸道。另外,嬰幼兒的舌頭同樣很大,雖然人們並不會把舌頭吞到肚子裡,但在因為傷病而失去意識的時候,舌頭可能會後墜到呼吸道的入口處,把氣道堵住。

所以,你要保證寶寶的頭部處於中線的位置,從而維持氣道的暢通狀態。這時候就需要一種特殊的操作:仰頭抬頦。

處於中線位置的嬰兒

在確保環境安全、不會對孩子造成進一步傷害之後,你可以把寶寶放在平坦的地面上,將她的頭部與身體的其他部分擺成一條直線。想要理解怎麼給寶寶擺好姿勢,最好親自動手實踐一下。想象一下自己像做瑜伽伸展脊柱那樣挺直身體,直視前方,把頭部和身體對齊在中線上——這個姿勢就是你要給寶寶擺正的身體姿勢。你需要先把寶寶的頭擺在中線位置,再用你的拇指和食指將寶寶的下巴朝著天花板的方向往上抬。

在操作過程中你要非常小心,不要按壓喉嚨周圍的柔軟部分,避免阻塞呼吸道。抬起下巴可以讓寶寶的舌頭往前移,這樣就不會擋住呼吸道的入口瞭。

對孩子進行仰頭抬頦操作

對大一點的孩子來說,頭部的位置和嬰兒稍有不同,需要進一步向後傾斜,才能徹底打開呼吸道。所以你還要輕輕往下壓孩子的後腦勺,讓孩子的額頭進一步後仰,這個姿勢有點像想要聞味道的時候的樣子。你也可以回想自己做瑜伽的樣子,來協助記憶這個姿勢。想象一下,假如面前有一束鮮花,你想要聞一聞它的味道,脖子就會自然而然地向前伸直。用你的手抓住孩子的下巴,向天花板的方向抬起來。這個動作和給寶寶抬下巴有類似之處,都是通過調整頭部和頸部的位置,來疏通氣道的入口。

要記住,對於失去知覺的患者,無論是嬰兒、兒童還是大人,開放氣道都是首要任務,它的優先級比治療傷情還要高。即使你懷疑孩子的頸部或脊椎受瞭傷,也要讓孩子的頭向後傾斜,以確保呼吸道是通暢的。是的,這樣做確實有可能會讓孩子傷得更重(雖然概率非常低),但如果孩子的氣道沒打開,她就沒辦法呼吸瞭。如果你在打開氣道的過程中,看到寶寶的嘴裡有異物,這時應該讓她側躺著,能把異物取出來的話就盡量取出來。而如果異物在很靠後的位置,貿然用手摳可能會導致異物進入到更深的位置,所以千萬別這樣做!要是寶寶嘴裡有嘔吐物的話,可以讓她側過身,把嘔吐物都排出來之後再躺回去。

我曾經遇到過一個摩托車騎手被卡車撞傷的事故。我遵循著DRSABCD的方法,在檢查傷者的呼吸道時,發現情況不太妙。他的氣道被阻塞瞭,需要我一直撐著他的頭,他才能繼續呼吸。對於一個失去知覺的人,在仰頭抬頦之後如果松手瞭,他的頭往往又會耷拉回原來的位置,氣道會再次被堵上,所以必須得有人一直撐著他的頭才行。我當時就是這樣做的,但有一個旁觀者看到瞭傷者手臂流瞭一地血,就開始對我大喊大叫。作為旁觀者,他們不明白我為什麼要一直撐著傷者的頭。確實傷者出血量很大,但如果我松手瞭,他就會不能呼吸。沒過多久,其他的人過來幫忙對傷者的手臂進行瞭急救,而我一直維持著傷者的氣道通暢,直到救護車抵達現場。

氣道已經充分開放之後,就保持好這個位置,繼續進行下一步吧。

B-Breathing(呼吸):不要隨意做心肺復蘇

在保持呼吸道通暢的過程中,你需要檢查患者的呼吸情況。盡管失去知覺的人偶爾也會出現淺淺的喘息,但這算不上是呼吸。而你需要觀察、傾聽和感受她的呼吸是正常的還是異常的。

+ 觀察患者的胸部或腹部有沒有上下起伏。

+ 聽聽看有沒有呼吸的聲音。

+ 感受一下有沒有空氣從嘴或鼻子中呼出來。

你平時每天都會看到自己的孩子在呼吸,所以應該知道正常的呼吸是什麼樣的。年幼的嬰兒在呼吸的時候,你可以註意到他們的呼吸並不規律,他們在呼吸中主要是肚子在起伏,而不是和成年人以及大一點的孩子一樣利用胸廓進行呼吸。當嬰兒和兒童正常呼吸時,他們的臉蛋通常是粉撲撲的,隻有在不舒服的時候才會表現得很蒼白。而當他們出現呼吸異常的時候,很快就會臉色發青,有時在呼吸異常的30秒內就會出現。這是嬰兒或兒童需要心肺復蘇的跡象之一。

觀察、傾聽和感受患者的呼吸

如果嬰兒和兒童的呼吸出現瞭異常,你可能隻能看到他們在淺淺地喘息,或者什麼也看不到。當然,他們還會變得臉色發青,通常先在嘴唇周圍出現這種現象,然後開始蔓延到臉和身體。她的胳膊和腿會出現斑駁的花紋,就像在很冷的天氣裡被凍出來的花紋那樣。如果嬰兒或兒童的膚色比較黑,在嘴唇、指甲和嘴巴內側也可以看到變青的樣子。

這時你有可能會發現,孩子雖然失去瞭知覺,但呼吸仍然是正常的。當一個足球運動員突然倒在球場上的時候,醫務人員並不會馬上沖出去給他做心肺復蘇,對失去意識但呼吸仍然正常的孩子來說也是一個道理。但對於這樣的孩子,應該把她擺到復蘇體位(詳見後文第37~41頁)。

所以,當你的寶寶失去瞭知覺,並且呼吸出現異常,皮膚開始發青,這時候則需要進行下一步急救操作:胸外按壓。

無意識+異常呼吸=按壓。

千萬不要對一個仍然有意識的人做心肺復蘇。一方面他們並不需要接受這種救助,另一方面這個按壓動作還是相當疼的。

C-Compression(按壓):有效心肺復蘇的技能要點

胸外按壓可以通過壓縮包裹在心臟和肺外面的胸廓,把血液擠出來,並且在周圍器官裡進行血液循環。當你抬起手的時候,胸廓就會恢復原狀,心臟裡也會再次充滿血液。這個動作需要你反復操作,你的手就是輸送血液的泵。

在心肺復蘇的過程中,一個常見的錯誤是按壓深度不夠。在按壓患者的胸部時,要確保壓縮深度到達胸部深度的1/3。相應地,嬰兒患者需要按壓4厘米深,兒童需要5厘米,成人則需要5厘米以上。

在進行心肺復蘇的過程中,要把手或手指放在胸骨的下半部分。

如果你一隻手的力量不足以按壓到位的話,那就用兩隻手一起來。

按壓胸部時,需要將你的寶寶放在地板上。為瞭能夠讓按壓深度達標,要讓她躺在堅硬平坦的地面上。要是把寶寶放在瞭柔軟的沙發上的話,很可能因為沙發的彈力導致按壓深度不夠。

將手或手指放在胸骨的下半部分,對於嬰兒和兒童,最好的方法是想象出一條連接兩個乳頭的線,這條線的中點就是胸骨的中間,你需要把手放在這條線稍往下一點的位置進行按壓。當然啦,出於某些顯而易見的原因,這招對一些成人並不是很好使,特別是成年女性。

確定胸外按壓的部位

做好按壓的準備之後,請跪在嬰兒或兒童附近,將手或手指放在正確的位置,並且把手臂伸直,手肘不要打彎。用力的時候要使用身體的力量,而不是靠手臂的力量,這樣可以節省更多體力,否則如果你隻靠手臂的力量來按壓,一會兒就會累瞭,而且按壓的動作很容易做不到位。

按壓的動作要流暢而具有節奏感,但並不是很容易做到,特別是按壓成年患者的話難度更大,持續的胸外按壓堪比高體力運動,非常累人。

在按壓的過程中,要確保每次按壓之間,患者的胸部都得到瞭充分的回彈,讓心臟能夠再次充滿血液。

按壓的深度是胸部深度的1/3

想象一下,心臟就像一塊可以用來洗車的那種海綿。如果你每次稍微擠一下,出來的水並不會很多,連續擠壓的話,每次都隻會出一點點水。而如果你充分地擠壓它,然後把它浸到水中完全松開,不僅可以從海綿裡面擠出大量的水,在你松開手的時候,也能保證海綿吸足水分。心臟也是一個道理。

兒童患者用一隻或兩隻手按壓

嬰兒患者用兩根手指按壓

胸外按壓的速度要保持100~120次/分鐘,差不多每秒鐘按兩次。很多歌曲的節拍都剛好和這個節奏吻合,可以作為參考[插圖]。嬰兒、兒童和成人患者的按壓速度是相同的。

+ 按壓深度:胸部深度的1/3。

+ 速度:每分鐘100~120次。

+ 位置:胸骨的下半部分。

+ 比率:30次按壓:2次呼吸。

對成年人來說,並不是所有的心肺復蘇都需要人工呼吸。你以前有可能聽說過隻有胸外按壓而沒有人工呼吸的復蘇,但在心肺復蘇過程中,人工呼吸是必不可少的一部分,也就是我們常說的口對口呼吸復蘇。如果需要心肺復蘇的患者馬上能接受到醫療救助,那麼證據表明隻要胸外按壓就可以瞭,因為血液中存在足夠多的氧氣,可以在短時間內供應大腦的消耗,對很快能得到治療的人來說是夠用的。而口對口呼吸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醫學證據認為,如果做得不好而耽誤瞭時間,那還不如不嘗試。相反對成年人來說,光通過胸外按壓保持血液循環就夠瞭。

在現實生活中,人們仍然需要掌握口對口人工呼吸的技巧。這是因為受路程和復雜路況的影響,患者可能需要等一段時間才能獲得醫療救助。此外,人工呼吸對於溺水患者的復蘇尤其重要。特別是溺水的嬰兒和兒童,有證據證明人工呼吸能起到很大幫助。我的觀點是,如果你能做口對口人工呼吸,那就這樣做;如果實在做不瞭,比如說你懷孕瞭,肚子很大很礙事,或者你自己也有呼吸困難的問題,又或者傷者全身都是血,這時候為瞭保護自己,隻做胸外按壓也可以。

對嬰兒來說,比起做口對口的人工呼吸,口對口鼻的人工呼吸更容易。具體的做法是,用你的嘴巴覆蓋住嬰兒的嘴和鼻子,確保密封性良好不漏氣。這種方法對於小嬰兒尤其適用,除非孩子年齡太大,不能直接用大人的嘴覆蓋住孩子的口鼻。而這個時候,就需要使用口對口的人工呼吸瞭。

當你對別人做口對口人工呼吸時,一定要記得捏住他的鼻子。如果你沒有把他的鼻子堵住,在你吹氣的時候,氣體將直接從鼻子漏出來,而不會進入肺部。在這個過程中,還要記住保持好仰頭抬頦的位置,確保患者的呼吸道暢通。切記,如果呼吸道被堵塞瞭,空氣是沒辦法進入肺部的。

對兒童進行口對口人工呼吸

給孩子做人工呼吸的時候要註意一點:成人的肺容量比嬰兒或幼兒要大得多。通常情況下,成年人給新生兒做人工呼吸的時候,吹一點點氣就夠瞭。嬰兒需要的氣體量大概是你把腮幫子鼓起來的時候那麼多。雖然這個動作像青蛙一樣有點傻,但這是一個評估吹氣量的好方法。孩子的體型不同,他們需要的氣體量也不一樣。

一旦你打開瞭孩子的氣道,並且堵住瞭她的鼻子,記得要把自己的嘴完整覆蓋在孩子的嘴上,並且確保不漏氣,然後呼一口氣到她的嘴裡。在這樣做的同時,註意看孩子的胸部,如果你看到她的胸部抬高瞭,說明你已經提供瞭足夠的空氣,此時把嘴張開讓孩子把氣體呼出來,然後再做一次。

做完兩次人工呼吸之後,再重新開始胸外按壓。如果你在做人工呼吸的時候非常用力,吹瞭一大口氣進去,把自己的臉都憋紅瞭,那很可能吹氣過量瞭。為瞭不讓孩子的肺部受到損傷,在吹氣的時候你要放松一點,不要呼太多氣。

胸外按壓和人工呼吸的比例是30︰2。

要記住,這裡的“2”指的是你做瞭兩次人工呼吸的嘗試。如果你覺得第一次人工呼吸沒做到位,那也不要浪費額外的時間重復做這一步。相比之下,胸外按壓的部分更加重要。

如何進行口對口人工呼吸:

+ 使用仰頭抬頦法打開氣道。

+ 確保你的嘴完整覆蓋住瞭孩子的嘴(和鼻子),不要漏氣。

+ 對著寶寶的嘴進行呼氣。

+ 張開嘴讓寶寶把氣呼出來。

+ 再次呼氣。

+ 按壓和呼吸按照30:2的比例進行操作。

D-Defibrillator(除顫):心臟起搏的最後希望

現在許多公共場所都可以看到自動體外除顫器(AED)設備,比如購物中心、學校、辦公樓、火車站、健身房等。AED可以挽救一個人的生命,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應該將其作為DRSABCD的重要一環。使用AED並不需要你提前接受除顫器使用培訓,隻要按照包裝盒上的圖片和提示操作,然後聽機器給出的提示就可以瞭。無論是嬰兒、兒童還是成人,都可以使用除顫器。即使除顫器上隻有成人電極,也可以把它用在孩子身上,隻要保證電極之間不會互相接觸即可。如果隻有你一個人在救助患者,那麼不要為瞭拿除顫器而停下手裡的胸外按壓動作,而如果旁邊有其他人協助你,那務必把除顫器拿到手,一個人負責繼續按壓,另一個人負責連接AED設備。

大傢在電視上都見過醫生大喊一句“大傢閃開!”,然後給患者一個電擊的鏡頭吧?通過這樣的操作,患者的心臟能夠恢復正常節律。這個設備就叫作自動體外除顫器(AED)。

在使用AED的時候,要確認已經把黏性電極粘貼到瞭患者裸露的皮膚上,然後打開機器聽取提示。如果患者真的需要除顫,AED會自動給他一個電擊——沒錯,是全自動的!

什麼時候停止心肺復蘇?

+ 當你的寶寶恢復瞭意識的時候。

+ 當醫療團隊到達現場,並開始繼續治療時(這是最常見的情況)。

+ 當你的身體已經非常疲憊,或因為周圍情況太危險而無法繼續時。

+ 當AED設備告訴你應該停止時。

如果你身處大城市裡,那麼護理人員很可能在你筋疲力盡之前就趕到瞭現場。

在學習心肺復蘇的過程中,實際動手操作一下非常重要。即使你通過這本書對心肺復蘇的操作有所瞭解,也比不上自己動手親自練習。所以,建議你去培訓課上學習一下,在這個課堂上,你可以在假人身上進行實踐操作,在練習的過程中,感受對真正的嬰兒和兒童進行心肺復蘇的感覺。這種做法有助於讓你的大腦和肌肉記住操作的要點,這樣一來,在緊急情況下,你就能很容易回憶起具體應該怎麼操作瞭。

基礎生命支持——DRSABCD

赞(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