奔——每日一字·止部字

奔【bēn】,會意字。甲骨文無此字。金文的上面是夭、下面是三個“止”。“夭”像人疾走時甩動著兩臂,同時用三隻腳來表示快跑。其異體字有犇和逩。

《說文解字·夭部》奔:走也。從夭,賁省聲。與走同意,俱從夭。

段玉裁註:走者,趨也。「釋宮」曰………此析言之耳,渾言之則奔走趨不別也。引申之,凡赴急曰奔。凡出亡曰奔……走者屈其足,故從夭止。走之從夭意同也。凡行疾則屈腳疾。

許慎說“奔”和走的意思相同。段玉裁引用《爾雅》來糾正許慎,說這是籠統的說法。如果要仔細地加以區分,則“奔”是特指有急難,需要奔跑前往,如“逃亡”。

文獻選讀

《爾雅·釋宮》:堂上謂之行,堂下謂之步;門外謂之趨,中庭謂之走,大路謂之

註釋見“步”字。

《詩經·鄘風·鶉之奔奔》:鶉之奔奔,鵲之彊彊。

鶉,是鵪鶉。鵲,是喜鵲。疆是強的通假字,指嘈雜聲。

《周易·渙卦》九二:渙其機(幾),悔亡。

渙卦的下卦是坎,坎是水;上卦是巽,巽是風。風於水上,所以“渙”即渙散的意思。

渙散時如果奔向有可以憑靠的幾案,也就沒有悔恨瞭。

《荀子·議兵》:不殺老弱,不獵禾稼,服者不禽,格者不舍,奔命者不獲。凡誅,非誅其百姓也,誅其亂百姓者也;百姓有捍其賊,則是亦賊也。

古時候打仗,不殺害老弱,不踐踏莊稼,對投降者、逃命者都不捉拿,但對頑固抵抗者則不放過。凡是誅殺,不是誅殺他們的百姓,而是誅殺擾亂百姓的人。如果百姓中有保護亂賊的人,則視同亂賊。

《墨子·明鬼下》:若兩暴交爭,其勝者欲不逐奔,掩函弗射,施則助之胥車,雖盡能猶且不得為君子也。意暴殘之國也。

儒傢說:戰勝者的不追趕逃敵,拉開弓不對他們射箭,敵車若陷入泥中則幫他們推車。

但這是偽君子。因為雙方如果都是仁義之人,就不會相爭。而相爭就是因為有暴亂的人。如果暴亂的人不除掉,他們就還會殘害社會。沒有比這更大的不義瞭!

《韓非子·安危》:奔車之上無仲尼,覆舟之下無伯夷。

逃奔的車子上,不會有像孔子這樣的智士;傾覆的船隻下,也不會有伯夷這樣的廉士。

《管子·大匡》:鮑叔牙奉公子小白奔莒,管夷吾召忽奉公子糾奔魯

鮑叔牙和管仲是好朋友。齊國內亂時,公子小白在鮑叔牙的輔佐下逃奔莒國,公子糾在管仲的輔助下逃奔魯國。

成語典故

【奔走相告】人們奔跑著,將重大的消息互相轉告。

《國語·魯語下》:士有陪乘,告奔走也。

【疲於奔命】連續接到命令或被強制逼迫,不得不忙碌奔走,而勞累、疲乏得不堪其苦。後來也指事情太多而忙不過來。其典故出自《春秋左傳·成公七年》中一個小人的惡毒詛咒:

「餘必使爾罷於奔命以死。」

陳國的夏徴舒殺瞭陳靈公。楚莊王以此為由殺瞭夏徴舒。見他的母親夏姬是個絕色美女,就想納夏姬為妾。楚莊王的弟弟子反,也想娶夏姬。可是都被申公巫臣勸阻。楚莊王隻得把夏姬賜給瞭連尹襄老。襄老戰死於“邲之戰”後,連屍首也沒找到。巫臣派人帶信給夏姬,說襄老的屍首可以找到,但是要夏姬親自到鄭國來接,因為夏姬是鄭襄公的女兒。結果巫臣借出使齊國的機會,戴上全傢及所有財產,離開瞭楚國。到瞭鄭國後就帶著夏姬去晉國做瞭邢邑的大夫。“楚材晉用”的典故就是從這裡開始的。

幾年前,楚莊王的另一個弟弟子重,想要申邑和呂邑這二個地方作為自己的賞田。楚莊王答應瞭,巫臣卻不同意,說這兩地是抵禦北方的糧倉,如果讓私人占有瞭,晉國和鄭國就會進逼到漢水。子重因此而怨恨巫臣。

到瞭楚共王的時候,子重、子反聯合起來滅瞭巫臣的所有族人,瓜分瞭他們的傢產。巫臣從晉國寫信給子重、子反說:你們用邪惡、貪婪事奉國君,殺死無辜,我一定要讓你們“疲於奔命”而死。於是巫臣請求出使吳國,教吳國人學會瞭使用兵車,使吳國慢慢強大起來,開始去攻打楚國、巢國、徐國、萊國。使子重、子反在一年中七次來回奔命、抵禦吳國。

所以這是一個表面冠冕堂皇、一副忠心愛國的樣子,內心卻狹窄齷齪,為瞭女色可以叛國投敵,為瞭向政敵復仇,不惜挑動國際大戰的卑鄙小人。他就是為瞭表示與楚國劃清界線,後來才把名字改為“巫臣”的。

以「奔」作偏旁的形聲字

斧錛的錛

赞(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