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伯是誰?
太伯是古公亶父的長子。
古公亶父又是誰?
古公亶父是季歷的父親,季歷是姬昌的父親,姬昌是姬發的父親。
姬昌就是周文王,姬發就是周武王。
也就是說,古公亶父是周文王的祖父,是周武王的曾祖父。
古公亶父有三個兒子,長子太伯,次子仲雍,三子季歷。
為什麼太伯作為長子沒有成為周的繼承人?而是三子季歷成為瞭繼承人?
歷史上有一個著名的孝悌故事回答瞭這個問題,這個故事叫做「太伯采藥」。
太伯采藥
據說季歷生下姬昌之時,有開國之君的祥瑞之象,古公亶父有意傳位給季歷,再由季歷傳位給姬昌。
可是在當時的社會背景下,哪有越過嫡長子,傳位給三兒子的道理呢?
大兒子太伯早就看出父親的心思瞭,便與次子仲雍商議,如何能讓父親心安理得地傳位給弟弟季歷,不再受此事煩憂。
不知道是古公亶父年事已高,還是他整日受傳位之事困擾,憂思成疾,
反正,古公亶父,是真的,病倒瞭。
太伯攜仲雍來到父親病榻前,表示有治愈父親的草藥,欲前往為父親采藥。
於是兩兄弟告別瞭父親,帶著族人們踏上瞭未知的征途。
越秦嶺,至漢江,順長江而下,他們到達瞭南京江寧橫山,定居下來。
原來,他們隻是借著采藥的名義,策劃瞭一次出走。
直到古公亶父去世之時,太伯也沒有回去。順理成章地讓位給瞭弟弟季歷。
太伯奔吳
太伯定居吳地後,融入吳地文化,和吳人一樣斷發文身,要知道中原人是不紋身的,他的做法表示不可再回周,被委以重任。
周本是善於農耕的部落,也許是因為周人的先進的農業生產技術的慷慨傳播,也許是因為太伯本性就很仁義,很受當地人擁護,當地人擁立太伯為「吳太伯」。
後來武王伐紂,西周建立後,周武王找到太伯,仲雍的後人周章,封為吳王。
吳頭楚尾
在古代,南京有得天獨厚的地理優勢,長江天塹使南京易守難攻,向來是吳楚的必爭之地。
大傢都知道南京位於「吳頭楚尾」,而在吳國發展初期,吳國和楚國之間還有一個小國——幹國在中間受夾板氣。
吳國發展的過程中,位於六合、儀征的幹國阻礙瞭吳國通往中原的道路,吳、幹兩國發起瞭激烈的戰爭。
「幹」,是防具的意思,即使幹國素以青銅冶煉、鑄造防具聞名,即使幹國人民齊心協力頑強抵抗,幹國也沒有能夠抵禦得瞭吳國的攻擊。
據說,這一場戰役打得十分慘烈。
《管子·小問》中有記載:“昔者吳、幹戰,未齔者不得入軍門。國子摘其齒,遂入,為幹國多。”
戰爭的規定:有乳牙的孩子不得參軍,兩國的士兵已經傷亡慘重到無兵可用,有孩子拔瞭乳牙上戰場,以幹國的居多。
幹國成為吳國的一部分後,南京才真正成為瞭「吳頭楚尾」。
後記
「太伯奔吳」給吳地帶來瞭先進的中原文化,吳地蓬勃發展的本土文化和中原文化交流融合,讓南京的文化底蘊更加深厚,讓南京人民更加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