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第二迪拜”到“第二也門”,蒙古如何因反華輸得一貧如洗?

蒙古,一個極端仇華的國傢。

2012年,在遙遠而又近在咫尺的蒙古,一部名為《限制外國投資法》的法案橫空出世。

雖然隻是此前《外國投資法》的修訂,但此項法案卻如巨石投湖,在蒙古及國際社會激起滔天巨浪,直接導致瞭“蒙古奇跡”的戛然而止。

進入21世紀,一向因一貧如洗而一文不名的蒙古,經濟突然枯木逢春並朝氣蓬勃,從2000年至2011年,蒙古GDP的年均增長率高達9%,2011年的增幅更是高達17.5%。

2008年美國次貸危機席卷全球後,全球經濟整體萎靡,蒙古的欣欣向榮與之形成強烈對此,以至於某些資深經濟學傢大膽預測:蒙古將成為“下一個迪拜”!

事實上也似乎確實如此,因為經濟的繁榮,蒙古人民的生活水平不斷提升,國傢面貌也發生瞭翻天覆地的變化。

但這一切,從2012年開始發生瞭劇烈轉折,雖然2013年的GDP增速也高達11.7%,但“墮落”卻從此一發不可收拾。2014年,蒙古GDP增速下降到7.8%,2016年下降到1.17%,2020年更是低到-4.5%,那個令人無限憧憬的“第二個迪拜”,在經過一系列戲劇性的跌宕起伏後,最終成為“第二個也門”。

這一切的一切,都源於2012年的《限制外國投資法》,而這項法案出臺的直接原因,是2011年中國鋁業競價購買蒙古的煤礦公司南戈壁公司。雖然在蒙古政府的幹預下,收購最終流產,但這一事件卻促使蒙古政府下定瞭強化對外國資本監督的決心,於是有瞭《限制外國投資法》的橫空出世。

和斷水流大師兄的那句“我不是針對誰”一樣,雖然《限制外國投資法》沒有對限制對象指名道姓,但從當時蒙古的外資情況來看,南方鄰國無疑舉足輕重,所以這一法案對南方鄰國資本的沖擊可想而知。

2013年,蒙古吸引外資數量暴跌50%以上,到2015年上半年,暴跌比例增長到85%。相對於2011年蒙古全年外資流入的46.2億美元,2016年隻有不到1億美元。由於蒙古的繁榮,基本靠的就是外國資本尤其是南方鄰國資本的強力註入,所以當外資幾乎斷流枯竭,蒙古的繁榮自然也就戛然而止瞭。

然而,即便是一夜回到解放前,蒙古也依然矢志不移地堅持啃草飲沙,其“視金錢如糞土”的不屈精神,令國際社會為之側目。

那麼,為何蒙古會如此偏執,堅持要和共同富裕劃清界限呢?靜夜史認為根本原因在於蒙古一直以來都是極端仇華的國傢。而之所以會出現以鄰為壑的尷尬局面,靜夜史認為和蒙古的歷史軌跡及現實考量密切相關。

作為我們最熟悉的陌生人,千百年來蒙古與我們的關系可謂剪不斷理還亂。

從先秦時代以來,蒙古高原上的遊牧民族就始終是中原王朝的心腹大患,而在經歷瞭匈奴、鮮卑、突厥與契丹等民族的走馬輪換後,蒙古在13世紀異軍突起並迅速建立瞭疆域空前廣闊的蒙古帝國。

作為首個建立大一統帝國的少數民族政權,元朝的影響力空前深遠,除形成瞭新的民族回族,首次統治青藏高原,更確立瞭“山川形便、犬牙交錯”的行省制度。

1368年明朝建立後,隨即開始瞭對元朝的窮追猛打,在將其逐出中原後更最終顛覆瞭北元,迫使蒙古重新回到瞭部落時代。

明朝前期,韃靼和瓦剌先後崛起,15世紀達延汗統一韃靼後,很快又將蒙古分為6個萬戶,隨後6個萬戶分化,並在明末清初逐漸形成瞭漠南蒙古和漠北蒙古兩大部,成為內外蒙古的雛形,而早已西遷的瓦剌則演變成漠西蒙古。

後金崛起後,於1635年征服瞭漠南蒙古,迫使漠北和漠西蒙古行“九白之貢”。

清朝建立後,先後消滅南明、平定三藩叛亂、收復寶島,並在兩次雅克薩之戰後迫使沙俄在1689年與清朝簽訂《尼佈楚條約》,從此退出黑龍江流域。

沙俄遭遇迎頭痛擊不得不退出黑龍江流域後,一路繼續向北進入阿拉斯加,另一路則向西退卻並勾結漠西蒙古準噶爾汗國侵略漠北。

為抵抗沙俄與準噶爾汗國的勾結,1691年,康熙皇帝舉行多倫會盟,標志著漠北蒙古正式成為清朝疆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漠北蒙古“內屬”後,清朝進行瞭一系列卓有成效的統治方式,包括:

移植漠南蒙古的“盟旗制度”,將漠北蒙古各部劃出固定牧場,禁止流動,從而徹底改變瞭昔日“追水草而居”的生活方式,此舉在大大降低瞭各部抵禦天災能力、加劇梅毒等疾病流行的同時,也最大限度地避免瞭蒙古各部聚沙成塔的可能性,削弱瞭各部實力;

大興“黃教”,在蒙古高原上大量修建寺廟,並要求每個傢庭出丁信教並給予免租稅等政策優惠,從此漠北蒙古人口增長受到瞭極大限制,清朝也實現瞭乾隆皇帝“一座喇嘛廟,勝抵十萬兵”的目標;

縱容“晉商”等商幫巧取豪奪,通過與蒙古各部不等價的交易,尤其是鹽鐵茶等生活必需品,讓蒙古各部紛紛背上瞭幾輩子都還不清的沉重債務。

默許沙俄的步步緊逼,在與沙俄劃定清俄中段邊界時,清朝最終放棄瞭貝加爾湖周邊的佈裡亞特蒙古屬地,從此沙俄勢力泰山壓頂,漠北蒙古不得不更加依賴清王朝。

通過一系列手段,清朝徹底解決瞭困擾中原王朝數千年的遊牧民族問題,漠北蒙古也成為清朝對抗沙俄的堅固長城。但漠北蒙古的凋零積重難返,尤其是人口,到1911年辛亥革命爆發前隻剩下50多萬。

清朝盛極而衰後,沙俄卷土重來,在第二次鴉片戰爭期間趁火打劫奪走外東北和外西北超過150萬平方公裡的廣闊土地後,沙俄又將魔爪伸向漠北蒙古,沙皇尼古拉二世更是提出瞭臭名昭著的“黃俄羅斯”計劃,將目光瞄準瞭長城以北。

雖然1905年在日俄戰爭中一敗塗地,不得不退出東北,但沙俄在漠北蒙古的“經營”卻一帆風順。

1911年辛亥革命爆發後,沙俄煽動漠北蒙古高層自立門戶,並瘋狂進攻內蒙古和新疆。

雖然北洋袁世凱政府一再爭取,收復瞭內蒙古全境,但在事實上失去瞭對漠北的控制。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沙俄崩潰,皖系軍閥徐樹錚於1919年趁機收復蒙古和唐努烏梁海。

但好景不長,因為北洋政府內部的相互傾軋,再加上蘇俄打敗瞭白軍反撲,擊退瞭帝國主義幹涉,於是蘇俄以追擊白軍名義進入蒙古,在1921年建立瞭君主立憲制政府。1924年第八世哲佈尊丹巴去世後,蒙古建立共和制政權。

蘇聯對蒙古的管理,比清朝更加全面深刻。除瞭在經濟上完全排除第三國資本,掌握蒙古經濟大權;政治上扶持親蘇幹部,“清洗”大量王公和喇嘛;思想上禁止崇拜成吉思汗;文化上廢除傳統的回鶻蒙古文,改用斯拉夫特色的西裡爾蒙古文等。

另外,蘇聯還要求蒙古高層與蘇聯人通婚,將枕頭風也納入滲透范疇。在蘇聯不遺餘力的推動下,蒙古徹底倒向蘇聯,成為蘇聯的第16個加盟國。

和清朝引入沙俄壓制漠北蒙古一樣,為瞭防止蒙古與南方鄰國“舊情復燃”,蘇聯不斷強化蒙古的反華思想,尤其是幾代人堅持不懈的教育,使蒙古徹底走上瞭親蘇反華的不歸路。

由於南京國民政府在1944年豫湘桂戰役中的一潰千裡,大失所望的羅斯福隻能將減輕美軍太平洋戰爭壓力的重任交給蘇聯,於是有瞭雅爾塔密約。

1945年8月14日,南京國民政府被迫簽訂《中蘇友好同盟條約》,蒙古地位維持現狀,隨後在蘇聯操縱下蒙古通過公投迅速獨立,公投結果也在1946年1月5日得到南京國民政府承認。

1961年,南京國民政府在美國壓力下,被迫同意蒙古進入聯合國。

雖然中蘇蜜月期間,中蒙關系相當和睦,但中蘇很快交惡,中蒙關系也隨之急轉直下。1963年蘇聯紅軍重返蒙古,嚴重威脅東北、西北乃至華北廣大地區,大軍壓境的局面直到1991年蘇聯解體後才逐漸改觀。

可以說,蘇聯的影響,是蒙古極端仇華的根本歷史因素。

而當蒙古終於擺脫瞭蘇聯影響,才發現仇華不僅僅是身不由己,更多的則是內心的不安躁動。

事實上因為戈爾巴喬夫改革的虎頭蛇尾,蘇聯對周邊衛星的控制越來越力不從心,這給瞭美國等西方國傢趁虛而入的歷史契機。

而蒙古因為蘇聯逐漸力不從心,尤其是不能提供蘇聯急需的救濟糧,於是為瞭生存,蒙古很快與美國等西方國傢打成瞭一片。

在蒙古看來,兩塊石頭支不起蒙古這口小鍋,三個石頭才行,於是蒙古與美國一唱一和的“第三鄰國”橫空出世,更在2005年與美國相互確認為第三鄰國。

在搭上美國的快車後,蒙古的外交局面一片大好,日本、韓國、歐盟甚至印度都成為蒙古第三鄰國的重要成員。

對於傢徒四壁的蒙古而言,借助第三鄰國力量不僅能解決溫飽,更能實現所謂的“大國雄心”,畢竟沒有瞭蘇聯的頤指氣使,蒙古突然想起自己是成思吉汗的子孫瞭。

而自己區區300多萬的人口根本就無能為力,因此隻能借助外力,而想要讓“第三鄰國”們看到蒙古掣肘中俄的價值,蒙古當然要加班加點地仇華反華,就像“高級臉”才能迎合西方一樣,一個鐵瞭心仇華的蒙古才是好蒙古,才能得到吃不完的狗糧。

在解決瞭溫飽問題後,蒙古的膨脹也逐漸不受控制。

和很多中華文化圈國傢一樣,在近代以來走向民族獨立後,為瞭凸顯自身的民族特色,各國無不刻意與中原王朝劃清界限,包括廢除漢字,生造歷史否認朝貢關系等。蒙古仇華的一個重要因素,就在於蒙古需要凸顯自身的獨立性,隻有仇華可以快速凝聚人心。

在今天的蒙古歷史教科書中,歷史上的蒙古隻被南方鄰國統治瞭兩年,具體來說就是徐樹錚收復蒙古。其餘時間,即便不是高高在上地統治南方鄰國,最起碼也是同樣被清王朝統治後自立門戶的平等關系。

可以說通過仇華,蒙古實現瞭民族精神的重塑。為下一步借助“泛蒙古主義”重現成吉思汗榮光打下瞭堅實基礎。

“泛蒙古主義”早在19世紀末就已經提出,但真正成氣候還是近年來的事情。對蒙古而言,雖然頂著“蒙古”的名號,但世界上最大的蒙古族群卻在南方鄰國,蒙古的心情可想而知。更尷尬的是,如果不將內蒙古、佈裡亞特蒙古等蒙古地區收入囊中,組成由自己擔任中流砥柱的“大蒙古”,成吉思汗不僅會死不瞑目,最起碼的戶口問題都落實不瞭,更會讓蒙古陷入野心很大,能力不足的窘境中。

所以南方鄰國是蒙古絕對繞不開的問題,蒙古於情於理都會選擇仇華,即便沒有美國等外部勢力的推波助瀾,蒙古仇華也是其最大的自覺。

而從國土環境來看,蒙古的仇華似乎更有充足理由。

因為當年斯大林推動蒙古自立門戶前,就曾對蔣經國說過蒙古對於保護西伯利亞大鐵路的重要性,所以從那時開始蒙古最大的作用就是作為中蘇之間的緩沖。

而這塊從我們身上撕裂的國土,對我們的影響比俄羅斯更有深刻。

沙俄對外東北和外西北廣大地區的趁火打劫,從根本上改變瞭清朝前期與沙俄形成的對峙態勢。從地圖上看,東起外興安嶺,中經貝加爾湖,西至薩彥嶺一線,既是清朝與沙俄的邊界線,更是東亞與西伯利亞的天然分水嶺。

從此分水嶺向北,地形整體向北傾斜,不僅北極的極地東風輕易南下使西伯利亞比同時期的歐洲更為寒冷,自南向北流淌的河流也極易出現凌汛,使廣袤的西伯利亞平原成為一片澤國。

所以,沙俄征服西伯利亞後,對清俄對峙線以南有著極端的偏愛。而相比於外東北和外西北,蒙古位置更靠南,且對鄰國的威脅更大,尤其是對南方鄰國形成瞭居高臨下的俯瞰,使我們的戰略局面極其被動。

因此,想要北方的真正安全,蒙古問題不可能視若無睹。而這也是蒙古最膽戰心驚的地方,所以仇華不僅是歷史的延續,更是恐懼之下的權宜之計。

但令蒙古最無語凝噎的地方在於:放眼世界,隻有蒙古最仇視的南方鄰國能幫助蒙古實現共同富裕。

雖然蘇聯時期由於服從蘇聯經濟發展大局,蒙古長期以來隻能發展畜牧業和初級加工業,再加上經濟基礎薄弱,長期隻能靠蘇聯的救濟為生。

但蘇聯解體後,蒙古蘊藏的豐富資源,成為其坐吃山空的重要資本。比如已探明的3000多億噸的煤炭儲量,80多億噸的石油儲量,20多億噸的銅鐵儲量等,足以保證蒙古隨便一賣,就是盆滿缽滿。

但長期以來蒙古卻是真正的捧著金飯碗要飯,因為資源雖好,但沒有買傢終歸難以變現。放眼世界,由於被中俄嚴絲合縫懷抱的地形,註定瞭運到任何第三國都是高昂的成本。

而俄羅斯作為在蘇聯解體後長期一蹶不振的國傢,常年靠出賣資源為生,不給蒙古“返銷”就不錯瞭,所以蒙古資源的最大出路,就是南方鄰國,事實上世紀之初的所謂蒙古奇跡,本就是搭上瞭南方鄰國經濟發展的快車。

但錢賺得越盆滿缽滿,蒙古的心裡就越後怕。雖然蒙古擁有世界上最強大的海軍,連美國航母艦隊都難以近身2000公裡,自成立以來更是從無敗績,但蒙古作為南方鄰國的陸上鄰國,最強大的捍衛者還是陸軍和空軍。

隻是,即便將陸軍和空軍連狗加起來才10000多的精銳幾乎悉數佈置在瞭中蒙邊境,也難以消除蒙古的恐懼。畢竟內功不強,再花裡胡哨的表演都是弄巧成拙。

可惜當前的蒙古,在經歷瞭上百年的跌宕起伏後,早已徹底迷失瞭自我。根本不知道自己到底需要什麼,更不知道未來路在何方。

在靜夜史看來,張要拿反華作為投名狀,蒙古明顯是打錯瞭算盤。從今日“一帶一路”倡議蓬勃發展的情況來看,蒙古不可避免地被邊緣化。而蒙古的所謂“第三鄰國”戰略,也隨著南方鄰國實力的不斷復興,以及在美國圍追堵截變本加厲的情況下中俄的越抱越緊而名存實亡,而這,都註定瞭蒙古在仇華道路一意孤行後,必定會付出更加慘痛的代價。

多有疏漏,煩請斧正。

我是靜夜史,期待您的關註。

赞(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