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鼎軒,到底是中年男人的庇護所還是遮羞佈?

前幾天刷到瞭《三聯生活實驗室》爆火的一篇推文,講得是金鼎軒已然成為瞭北京中年男人的最後庇護所。

說比起在麥當勞啃漢堡的寒酸、海底撈裡剛不過零零後的狼狽,消費檔次的中庸和用餐環境的安心,即是造就金鼎軒獨占中年男人靈魂碼頭的成因。

看完這篇文章,勾起我許多回憶:很多年前的很多個夜晚,甭管是唱K蹦迪熬鷹到幾點鐘,總有金鼎軒耀眼燈光在等著我。

裝修成仿古建築的鋪面和高高掛起的紅燈籠,遺世獨立般坐落在深夜裡。有的時候喝多瞭被架到門口抬頭一看,恍惚間還以為進閻王傢也得拜個關公先。

那個時候去的就是最著名的金鼎軒地壇店,已經很久很久沒去過瞭。看完以後的周五正好大傢加瞭個班,我也覺得今天要是不吃到金鼎軒的擔擔面我就不痛快。

於是非常順理成章的,我就帶著年輕的同事們“故地重遊”瞭一下(圖近,我們去的是團結湖店)。

進門剛落座,店裡的背景音樂復古依舊,生怕你不知道來的是一傢品牌成立於93年的老店。基本全是鄧麗君的歌兒,中間偶爾夾著幾首老狼的情歌,精準狙擊大哥們的心。

不過又有誰,會不愛鄧麗君小姐呢?恰似你的溫柔音樂:鄧麗君

說實話,我都已經忘記金鼎軒的菜是什麼味道瞭,隻能看著菜單盲點,而且金鼎軒也改成瞭電子菜單。

靠「中年男人庇護所」這個梗“翻紅”後,他們抓住機會推出瞭“中年大叔必點”專區菜單。

但是我就想問問,現在的中年朋友們都這麼註重飲食健康瞭?誰傢大哥半夜吃羽衣甘藍沙拉啊?這居然是榜單推薦top1嗎?

店裡除瞭給大哥們做專屬菜單之外,還有一些相關的小活動可以參與,屬實是把熱點牢牢掌握住瞭。

而且店裡的服務員估計是看我們這一桌有女孩兒在,還特意送瞭一盒金鼎軒自產的酸辣粉,包裝啥的做得都不錯。

據帶回去吃掉的同事回傳,味道馬馬虎虎,跟市面上賣的比起來多瞭點兒榨菜,滋味沒啥特別的。

其實進店的時候我就看到他們傢開辟瞭一片預制菜和速食產品的櫃臺,不知道賣得怎麼樣。感覺就差把“預制菜專門店”幾個字打在墻上瞭。

還沒等我們把茶水倒完一輪,第一道小涼菜就上來瞭,應該是道春季或者是深夜的限定菜,因為我在敲這段字的時候再去翻菜單,根本找不到瞭,要不是有圖片為證我都以為吃得是幻覺。

這個「支竹瓜尖」還是蠻爽口的,調味不錯,有隱隱約約的花椒味,搭配我的純生綠棒子很合適。

緊隨其後的是粵式經典「豉汁蒸鳳爪」,跟絲瓜尖一樣,隻要別有什麼徹底的烹飪翻車事故,這兩道菜就難吃不瞭。

虎皮鳳爪酥爛、豆豉醬汁咸香,出品穩定發揮,沒啥毛病。

再來就是更經典的腸粉環節,我們點瞭兩種,「叉燒蒸腸粉」和「錦繡紅米腸粉」。

金鼎軒在食材方面有點過於實在瞭,叉燒腸粉裡的肉末塞太多,失去瞭吃腸粉的那種口感味覺,特別像在吃我姥姥包的大肉餛飩(稀面皮版)。

比較起來,紅米腸粉就算很驚喜瞭,裡邊卷瞭越南網皮,炸得酥脆,一口咬下去口感豐富,有腸粉皮的柔軟、網皮的咯吱,重點是,蝦真的有夠Q彈的。

比起甜辣醬我更愛蘸著醬油吃,沒那麼容易齁。因為港式點心就很神奇,點的時候覺得小小一籠沒幾個,總怕不夠吃,其實端上來吃兩個就膩嘴得很,一份兒真的剛剛好。

然後就是同事亂點的一些菜,金鼎軒早期我記得主打的是粵式菜系,後來逐漸擴充菜單,變成瞭現在的南北傢鄉菜。

所以凌晨四五點也能吃到五湖四海的菜,基本什麼玩意兒都有,但我實在沒想到桌子上會突然出現一顆甜粽。

豆沙餡兒的甜粽就是速凍貨,但你要是半夜非琢磨這一口,我建議你蘸點兒白糖。

接下來是兩道川式口味的熱炒,先上的菜是「香辣魷魚須」,須是好須,但是味道嘛,算是那晚上踩中的雷點。

切成方丁狀的、長得像酸蘿卜的物體居然是薑,給我嚼得措手不及;再來就是調味的辣椒實在是有股工業味道,辣但是不香,像辣椒精炒的,不太妙。

竹篾裝的「重慶辣子雞」倒是在新奇程度上扳回一分,使用瞭非常還原的重慶做法,雞裡加瞭薯片來炒,But有種預制菜的半成品感。

也許是出鍋以後還在後廚耽擱瞭一會兒,薯片和雞有點返潮瞭。

吃瞭一會兒,時間來到凌晨兩點半,本來隻有零星幾桌的安靜大廳突然熱鬧瞭起來,看來金鼎軒還是和之前一樣,“越夜越有機”嘛!

細看都是一個大哥一桌,一籠蝦餃一壺茶,一坐就是兩個鐘。

把氣氛帶起來喧呼的,都是一看就酒過三巡的大哥,續二攤的目的也很明確:

喝點茶、填填肚子,或者是喝瓶啤酒透一透,再和哥們兒嘮嘮真心話,其實主要還是醒醒酒,回傢不至於醉得被數落。

同事評價 be like ︎

這個時候我們有個“大菜上桌”瞭,點這道「鮮蝦瑤柱蒸水蛋」的同事大叫:“怎麼這麼大?39塊的蒸蛋陣仗未免也太誇張瞭吧?”

確實,端上來一氣兒占掉半拉桌子的蒸蛋盤子大得很誇張,排場像平時餐廳裡賣298的硬菜。

不過味道居然是目前出場的菜裡,僅次於絲瓜尖的top2瞭。水蛋本身味道很清甜,裡邊窩得蝦也是Q彈口感的,還撒著焙幹的瑤柱絲(雖然好像沒啥味道)。

不過暖融融、滑嫩嫩的口感體驗還是不錯的,白酒喝多瞭的大哥要是吃到這道菜,多少也是能醒酒瞭。

新菜點瞭不少,和我記憶裡的金鼎軒一樣又不一樣,直到吃瞭擔擔面,才和印象裡影子重合上。

其實我不太能吃出來它的肉燥調味裡到底放瞭什麼,但這還真是我之前無數個醉酒夜裡惦記的味道。

微微勁道的細面、滋味粘稠豐富的醬汁、融化在齒尖的澆頭,實在是很戳我的口味。就算是在酒精裡整宿泡過已經有點發麻的舌頭味蕾下,也能嘗出美味來。

雖然大白話翻譯過來就是,有點咸和口味重,喝多瞭才會覺得好吃,但就是讓人想念!

這次”故地重遊“體驗下來,氛圍到味道,感覺金鼎軒真的完全沒變。

但這到底算是好事還是壞事?苛刻一點說,十幾年瞭還一直在原地踏步,和時代主流,或者說是年輕人有瞭非常大的脫節感。

再看眼酒單,普通餐廳都有的工業拉格、平價白酒……想騙騙20出頭沒見過世面的小姑娘估計都難。

看三聯文章的時候我就在想,金鼎軒到底有什麼神奇魔力能夠“屹立不倒”?

文章裡提到瞭:口味數十年如一日穩定般的歸屬感、環境品味貼合審美的舒適感,以及不用回應期待也沒有殷切服務的踏實感。

三聯的文章,不知道有沒有營銷成分在裡面,我看完,更多的還是感受到一股濃濃的“中年危機感”。

我們旁邊三桌都是大哥帶瞭個女孩兒,不停吹噓當年勇,我真的坐立難安。

要追求美食,我會願意多花一倍人均的價格、更多的精力,去更值得的餐廳搓一頓。要喝好酒,就更不必說瞭,完全可以買好酒自己回傢獨酌,也可以去體驗更好的酒吧,享受更優質的品飲服務……

有時候,勇於跳脫出自己的舒適圈,才能免於我們在“自我著迷”的怪圈裡打轉。

所以,那份“歸屬感”,到底是淘汰於時代的“托詞”,還是中年危機下的“借口”?

我完全不反對去這樣的餐廳吃飯,金鼎軒是北京一代人的記憶,24小時營業確實能撫慰很多深夜的饑腸轆轆。

但過瞭這麼多年,從各方面表現依然平平這點來看(畢竟最多的評價就是“中規中矩”),如果還沉溺於它帶來的虛榮和舒適,被詡為“中年人的庇護所”,可能就真的要自省一下我們這些中年人,是不是進入“油膩”的狀態瞭……

雖然金鼎軒在面對菜品差評時都是“挨打要立正”的態度和回復,但還真沒見他們有什麼實際舉措。並且在官網上宣稱“我們的菜,顏色和味道可能不鮮艷、奇香,因為我們不會再自主添加化學合成色素、味精,對健康不利的添加劑!”。

也不知道算是解釋還是掩飾……除瞭菜品味道,傳說中那種令人安心的“粗糙、不熱絡”服務態度其實也廣受詬病,這樣的金鼎軒到底是庇護所還是遮羞佈,多少讓人疑惑滿滿。

赞(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