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龍江五常市:一粒大米裡的五常智慧

  中國小康網 獨傢專稿

  文|《小康》·中國小康網記者 郭煦

  在黑龍江五常,一粒稻米持續走紅,加速釋放經濟輻射效應,推動傳統產業向高端化、數字化、智能化、綠色化升級。

  攝影/寧穎

  黑龍江省五常市是典型農業大縣(市)、國傢重要的商品糧食基地、全國糧食生產十大先進縣之一,也是全國水稻五強縣之一。五常水稻種植面積占全省的十分之一,占哈爾濱市的四分之一,因盛產大米而名聞天下,被譽為張廣才嶺下的“水稻王國”。

  在2022中國品牌價值評價榜單中,五常大米品牌強度值達926,位列區域品牌地理標志產品百強榜第5名。在擦亮五常大米這張綠色名片的道路上,五常市政府從來沒有停止過探索與努力。

  實現稻米從田間到餐桌全程數據鏈;生物科技賦能突破DNA指紋鑒定、分子育種關鍵技術;種稻米也“種”風景,“文旅+”新業態風生水起……立足做強主導產業,五常市積極推動大米產業與數字經濟、生物經濟以及“文旅+”、創意設計融合發展。2022年,五常大米品牌價值攀升至710.28億元,連續七年蟬聯地標產品大米類全國第一。

  聚焦“五品”精準發力

  五常市位於黑龍江省南部,由哈爾濱市代管。這裡的水稻種植已有170多年歷史,被評為“優質大米之鄉”。

  為瞭推動大米產業跨越式發展,五常市政府先後出臺瞭多項鼓勵、促進大米產業發展的政策及措施。早在2009年7月23日,五常市政府與東方集團就共同規劃、開發、建設、運營、管理黑龍江省五常市稻谷加工園區及五常大米交易市場項目簽署瞭協議。

  該項目總投資50億元。根據協議,五常市政府與東方集團共建全省最大的稻谷加工園區,以及全國一流的大米物流園區——五常大米交易市場;優質稻谷綜合加工以五常為中心,輻射周邊縣(市),年總產量達到150萬噸以上;交易園區將建設成為現代化的農產品交易中心,年物流吞吐量超過80萬噸。

  隨後,黑龍江省第一大稻米加工制作商北大荒、中糧集團也開始入駐五常市,甚至國際糧油巨頭益海嘉裡也開始在五常市佈局。

  近年來,為不斷提升五常大米品牌價值,五常市全面實施“五常大米產業提升工程”。在種植方面,把保護種植環境作為重中之重,實行“生態保護紅線、環境質量底線、資源利用上線和環境準入負面清單”的“三線一單”管控辦法,全面推行不用化肥、不用農藥、不用除草劑的“三不用”行動,制定並發佈瞭高於國傢大米標準的種子、環境、種植、倉儲等八大方面產業標準,建立瞭五常大米產業標準體系。在銷售環節,圍繞“什麼是真五常大米、在哪能買到真五常大米”,建立“確種子、確地塊、確投入品、質量檢測、薄碼防偽”的溯源防偽系統,在大米產品右上角統一印制溯源防偽標識,消費者可直接通過手機掃描,一辨真偽。

  圍繞打造“國際稻米產業發展合作中心”,充分發揮環境好、水質好、土壤好、氣候好、品種好的“五好”特性,五常市以農民增收、企業增效、財政增稅、消費增信、品牌增值“五增”為目標,從品種、品質、品位、品相、品牌“五品”精準發力,不斷探索稻米全產業鏈發展合作的新路徑,以“平臺+企業+基地+農戶”的新發展模式,實行總量控制全過程可追溯,加快推動五常大米產業高質量發展,打造成為世界頂級大米品牌,確保五常大米品牌價值逐年提升。

  從五常大米商標歷史看,五常市大米協會已經註冊“五常大米”相關商標超20年。根據五常市大米協會所制定的《“五常大米”證明商標使用管理規則》,符合“五常大米”證明商標使用條件的,需要簽定《證明商標使用許可合同》、領取《證明商標準用證》,同時申請人還需領取證明商標標識以及交納管理費。

  從保證正品方面,近年來五常市政府持續推出瞭規范整頓市場的多項舉措,以防假米損害正品價值。首先,建立瞭“三確一檢一碼”溯源防偽體系;其次,建立瞭涵蓋種子種植、生產加工、物流倉儲、溯源管理等8個方面27個流程99道工序的五常大米標準生產工藝;最後,聯合電商平臺開官方店銷售正宗五常大米。例如在2019年,五常市政府與京東集團達成戰略合作,在京東上開設瞭“京東五常大米官方旗艦店”和“京東五常大米官方自營旗艦店”兩傢官方店鋪,店鋪所售商品均為政府官方溯源保真正品。此外,五常市還通過組建五常大米集團有限公司,用市場化手段整合資源,延伸產業鏈,提高價值鏈,打造供應鏈。

  為更好保護五常大米優質品牌,防止外地大米貼上“五常大米”標簽,五常政府提出瞭“人-地-米-標”全聯網溯源方案,將每個農戶對應的每個地塊綁定,對相應地塊的產量和對應稻米的種植、收購、加工、銷售等生產環節全面追溯,將10多萬農戶、6000多傢合作社、240多萬畝水田、70多萬噸大米、470多傢生產加工企業、200多傢分裝企業、400多傢地標企業、90多傢規模以上企業、50多傢經銷企業等數據逐一錄入產業大數據平臺,實時監控產業運行數據,掌握瞭五常大米品牌的數字化保護技術手段。

  五常市政府緊緊抓住五常大米品牌數字化發展機遇,在品牌保護中發展,在發展中建立數據資產,發揮數據市場價值,不斷推動大米產業數字經濟高質量發展。

  創造產業鏈上的新商機

  在做強稻米特色產業之外,五常市以“糧頭食尾”“農頭工尾”為抓手,推動一、二、三產業多元化發展。

  五常北部的玉米產區資源開發便是其中之一。在成功占據韓國仁川市、大丘市兩地速凍黏玉米已超四成市場份額後,五常市天野綠色食品有限公司通過產業鏈延伸,讓大量玉米成功逆襲——前年公司推出深加工的玉米粽子在南方市場火瞭,單個重約120克,零售價卻達18元,還沒到端午節,40萬個粽子銷售一空。

  在五常牛傢經開區的秸樂農業科技發展公司廠區內,巨大的膜卷機正在生產一種特殊地膜。企業總經理王宏說,這個總投資1億元的項目,生產的是全球首款以植物為原料的可降解環保地膜——農戶在水田裡鋪上地膜後插秧,不僅可以抑制雜草生長、保墑,重要的是兩個月後秧苗長起來,地膜可自行降解,完全解決瞭使用傳統塑料地膜產生白色污染的難題。

  聚焦“糧頭食尾”“農頭工尾”發力,五常市堅持精準招商,把綠色食品、生物制藥產業作為主導產業,重點發展米糠油、大米酒、燃料乙醇、秸稈綜合利用等項目,延伸產業鏈條,提升農業產業發展層次。

  在前不久結束的2022中國(黑龍江)國際綠色食品產業博覽會和黑龍江大米節上,2022黑龍江大米節稻米品評品鑒終評結果,五常大米蟬聯黑龍江大米節金獎第一名,共斬獲2個金獎、5個銀獎、3個銅獎,在十強榜單中占據8席。

  從“一粒良種”到“一碗好米飯”,五常市全鏈條提升大米產業核心競爭力,設立院士工作站,與中國科學院、中國農科院、黑龍江省農科院、東北農業大學進行長期科研合作,重點突破良種繁育、統防統治、有機增產和生態保護等生物科技和核心技術創新,推動產業化應用。

  種子,是稻米品質的根基。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水稻品種“五優稻4號”(俗稱稻花香2號)是五常水稻主栽品種,讓“黑土優品”五常大米躋身國際高端大米行列。為應對水稻品種常見的退化問題,五常市持續實施現代種業提升工程,近年來集中整合17傢種子“育繁推一體化”企業,運用生物科技,突破DNA指紋鑒定、分子育種關鍵技術,走出種業創新先手棋,讓小種子迸發大能量。

  黑龍江喬府大院種業科技有限責任公司總經理、“五優稻4號”研發人之一項文秀介紹稱,從2010年開始,喬府大院就與中科院遺傳與生物發育研究所合作,利用現代生物技術,保持種子壯年“體魄”。目前,喬府大院甄選的“五優稻4號”原種,覆蓋稻田達百萬畝以上。

  五常市沃科收種業有限責任公司技術顧問關雲志說,沃科收種業與中科院聯手,采集優質稻種單種單收,突破分子育種關鍵技術,在實驗室比對與原種的匹配度,保持優質品種的旺盛生命力。

  在加快“五優稻4號”提純復壯和新品種研發審定推廣的同時,五常市實施黑土地保護提升工程,推行不用化肥、不用農藥、不用除草劑的“三不用”行動。2022年,五常市整合各級資金800萬元,進行瞭百萬畝農作物病蟲害統防統治,采取機械化作業、無人機噴灑等現代化高科技手段,做好水稻等農作物病蟲害防治,實現田間防災減災。

  目前,五常水稻種植面積249.1萬畝,年產優質大米14億斤,兩項指標居全國縣級前列。

  另外,2022年以來,五常市加快推動大米產業、文旅經濟、創意設計多業態融合發展,以大米產業一業興旺帶動百業繁榮,助推傳統旅遊向“商養學閑情奇”新興元素拓展,實現“串好一條線、備好一間房、做好一桌餐、留下一群人、造福一城人”的旅遊發展目標。

  在被評為黑龍江省“龍江民居”示范村的五常市長安村邢傢店屯,該村黨支部書記李樹國介紹,長安村位於五常市現代農業產業園核心區,牤牛河從村內蜿蜒而過,有著五常稻鄉的獨特韻味。打造“農業+旅遊”新型農傢樂,邢傢店屯依托直播帶貨的新農人,吸引遊人到稻鄉來做客。

  突出文化價值,五常市將稻米農耕文化、稻作文化融入“仁義禮智信”五常精神,建設瞭五常稻米文化博物館、稻米學院、稻鄉民居,發展稻鄉旅遊,叫響“中國稻鄉·生態五常”品牌。

  2022年9月,五常市舉辦文旅創意產品展覽會,從非遺傳承的“泥塑”“青牛葫蘆”“剪紙”到用現代工藝制作的稻草畫等百餘種非遺文創成為亮點。五常市文體廣電和旅遊局局長韓爽表示,拓展“企業+村+農戶”的鄉村旅遊模式,五常市將厚植文化底蘊,開發稻鄉文化創意產品,利用非遺技藝,制作伴手禮和旅遊紀念品,打造“全民旅遊、全季旅遊、全域旅遊、全業旅遊”新業態。

  靚麗名片 五常大米是五常市的名片,先後獲得“中國地理標志保護產品”“產地證明商標”“中國名牌產品”“中國名牌農產品”和“中國馳名商標”稱號。攝影/郭 煦

  發展新業態 壯大數字經濟

  圍繞稻米主導產業發力,五常市高標準打造國傢級現代農業產業園區,在園區內重點開展瞭以數字技術為引領的智慧農業建設項目。數字農業覆蓋總面積達到17萬畝,占產業園總面積的42.5%,通過開展數字農業建設試點,項目區農業生產自動化、精準化、智能化,以及管理服務高效化、便捷化水平顯著提高,勞動用工明顯減少,水資源利用率、肥藥利用效率大幅提高,農業綜合效益和競爭力顯著提升,農業發展方式加快轉變,一批可復制、可推廣的數字農業技術集成應用模式加速湧現,為推進農業現代化取得明顯進展提供實踐樣板和強大驅動力。

  通過可視監測和定位跟蹤,五常市實現對農業作業的全程可視化、定位化。管理人員可以通過視頻監控實時查看大田現場情況,對農作物進行24小時不間斷監控。同時也可以作為農業專傢遠程會診、遠程培訓的工具,可以作為種植技術改進與提升研究的基礎數據。

  借助北鬥精準時空服務,五常市實現農業機械數字化作業,配置和升級改造動力機械、收獲機械,實現高精度自動作業、精準導航與實時信息采集。

  通過智能自動化系統,五常市實現瞭農業生產過程數字化管理。配置基於遙感信息、無人機觀測、地面傳感網等多源信息的智能系統,高精度完成耕整地、水肥一體化、精量播種、養分管理、病蟲害防控、農情調度監測、精準收獲生產全過程,極大地減少用工成本,提高精準率。

  五常市還是黑龍江省首批信息進村入戶試點縣,現已建成1傢市級中心社、24傢鄉鎮中心社、261傢村級益農信息社。功能涵蓋益農信息服務、農產品展示、電商銷售、質量安全追溯和物聯網技術應用展示等內容。各級益農信息社建成後,以五常市優勢資源產業為核心,以提供精準的農業資訊、農情服務、政策信息、先進技術等為主的公益服務推動種植水平提升,當地農業生產效率和收益顯著提高。累計解答農民提出的農技相關問題、為農民提供公益服務3.08萬次;開展農民信息員及種養大戶培訓累計3700餘人次,綠色種植、有機種植逐漸擴大,推動瞭五常市農產品品質進一步提升。

  同時,五常市在電商進農村綜合示范政策引領下,主動適應網絡信息化的要求,立足五常大米資源優勢,以創建國傢電子商務進農村綜合示范縣為抓手,探索實施“互聯網+電子商務+主導產業”的電商發展模式,推動電子商務健康快速發展,為縣域經濟發展註入新動能。目前網上註冊商鋪9300餘傢,同比增長42%,帶動就業21000多人。電商交易額突破50億元。

  五常市杜傢鎮七一村各類線上網店134傢,僅淘寶店鋪就達到85傢,電商從業人員340人,年銷售額近2900萬元。七一村網店的經營內容從以前單一的大米向雜糧、蜂蜜、木耳、豆油、大醬等農村土特產品進行瞭擴充,七一村也被評為黑龍江省第一傢淘寶村,實現瞭黑龍江省淘寶村零的突破;五常鎮成為黑龍江省第一批淘寶鎮。五常市是黑龍江省唯一同時獲得這兩項殊榮的縣(市)。與阿裡集團合作,172個單品五常大米在天貓官方旗艦店銷售,五常大米天貓官方旗艦店銷售額在天貓大米行業中位列第一。

  此外,五常市還依托新華網溯源中國數字經濟中臺和5G新媒體平臺,利用區塊鏈、物聯網、大數據、雲計算等技術,憑借新華網特有的“區塊鏈+彩鏈溯源中國碼+國物標識專用碼”,對接地方優質稻米行業追溯平臺,打通瞭優質稻米行業生產、加工、流通、銷售等全產業環節。平臺也為入駐企業提供品質品牌稻米的“一物一碼+一物一鏈”品牌保護、智能營銷、數據管理等綜合溯源營銷服務,為政府提供可視化溯源數據監管服務。

  (《小康》·中國小康網 獨傢專稿)

  本文刊登於《小康》2023年3月上旬刊

赞(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