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是一畝三分地?

我們常常聽人說“一畝三分地”,相信大傢也都明白這句熟語的意義,通常是用來宣示自己對某物或某事的主權。

可是,您知道這一畝三分地是從何而來的嗎?

其實,這句話並不是隨口說出來的,其中的“一畝三分地”也是真實存在的數據。這句話的來源與皇帝在先農壇親自耕種的“耤田”面積有關。

據說,伏羲氏“重農桑,務耕田”。每年農歷二月初二這天,“禦駕親耕”,自理一畝三分地。後來的皇帝紛紛效仿。周武王不僅沿襲瞭這一傳統做法,而且還當作一項重要的國策來實行。

雖然說皇帝高高在上,想要什麼都是可以輕松得到,不用自己親自去做,但是,皇上親耕作對全國老百姓有著示范作用。

明太祖朱元璋因為自己的親身經歷,讓他知道農民的艱辛以及農業對一個國傢的重要性。在登上皇位的第二年,就在南京修建瞭先農壇。朱棣遷都北京,又在北京正陽門外西南三公裡的地方重新修建瞭先農壇,以供“祭祀先農”和“行耤田禮”。

這個演耕田,長11丈,寬4丈,分為12畦共一畝三分地。大概合現在900多平方米。

後來,一畝三分地就演繹成瞭個人核心利益的代名詞。

截止到2022年,中國的人均耕地是1.39畝,基本上就是一畝三分地。

如果你沒有,那就是屬於核心利益被侵犯瞭。因為咱們國傢的公共資源應該是人人有份。當今社會,一畝三分地,也是脫貧的基礎,如果連這都沒有的話你隻能靠賣氣力來生存瞭。

當然,有些人腦子好使,根本不靠這個,這些人可以說是富裕戶瞭。

赞(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