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筆記】《聆聽音樂》11 曲式:回旋曲式、奏鳴曲式、主題變奏曲 Form Rondo,Sonata-Allegro and Theme and Variations

核心要義:

1.案例分析:主題變奏曲 —勃拉姆斯《海頓主題變奏曲》

2.案例分析:回旋曲式—


0.1開場:繼續講解曲式,如何與實踐結合,怎麼聽音樂會,怎麼寫評論[00:00]

(1)音樂會

周六,耶魯小教堂,講上演音樂會,由佈魯克茲管弦樂團演奏;

今天講主題與變奏+音樂會中的一首樂曲,

周四,請樂團指揮和幾名獨奏演員,介紹音樂會所遇到的難題,

(2)寫評論

從評論員的角度,應該註意的問題;

我將會給你們一份預習表,相當於音樂會演出曲目指南,

如何撰寫評論,評論中應該或不應該做的事情清單。

音樂會上演三首曲目,一是莫紮特的《費加羅的婚禮》序曲,二是約翰內斯•勃拉姆斯的《海頓主題變奏曲》。

(還有一首沒講??)

1.勃拉姆斯《海頓主題變奏曲》[04:00]

1.1 勃拉姆斯

約翰內斯勃拉姆斯 Johannes Brahms,出生在德國,逝世於維也納, 3B之一;

3B是巴赫、貝多芬、勃拉姆斯;

他是為嚴肅作曲傢,創作瞭四部交響曲、兩部鋼琴協奏曲、一部小提琴協奏曲,以及許多序曲和歌曲,還有許多著名的室內樂;

但他不寫標題音樂(program music,大篇幅的器樂作品),也不寫歌劇;

1.2《海頓主題變奏曲》,[05:50]

這首作品的主題可能是,也可能不是海頓寫的;

但勃拉姆斯寫的時候,大傢都默認主題是海頓寫的,是一首宗教民謠,紀念聖安東尼;

根據這個主題,寫的變奏

勃拉姆斯寫這首曲子的模式,是熟悉的A C E C

前置句 後置句 展開 後置句 ,類似 歡樂頌

A antecedent

C consequent

E extension

C consequent

本曲子的模式: ‖:A C:‖ :E C:‖

Q1:前置句在哪裡結束?後置句是哪句?

Q2:節拍是什麼?調式 大調 小調?

低音在幹嘛?低音上的弦樂技法是什麼?

A2:2拍 大調 撥奏

‖ :E C:‖擴展部是上行的旋律模進,結束句是下行旋律模進。

在E C的後置句C結束的位置,主音音高延長瞭很久,又來到低音部分延續,

這是從風琴衍生而來的方法,即通過腳踏板延長和弦音,我們稱之為持續音,

勃拉姆斯通過持續音讓主音和弦擴展。

這就是主題,十分簡潔,獨奏的樂器是雙簧管。

1.3 開始變奏[10:30]

預習表上標註瞭時間

Q1:能否用一個秒表或手表,在2分19秒時等待第一支變奏從這個時間點開始演奏?

A1:不行。

預習表上標註的時間,是樂隊指揮用自己的風格來闡釋曲子;

不同的指揮對曲子的演奏速度會有自己的標註;

這裡標註的時間隻是一個大概表明樂曲可能進行變奏的時間。

開始聽第五變奏[11:20]

這是一首比較難演奏的變奏曲;

因為它的節奏非常分散,用瞭很多對位法,

對於管弦樂隊來說對位法總比主調音樂難演奏;

這首變奏中,使用瞭很快的一二拍和細分的三拍以及切分音,變奏非常大主題完全被掩飾。

開始聽第七變奏[13:00]

‖:A-C:‖ 樂句使用瞭復拍,兩拍,每拍被細分成三拍

123 456 三拍 三拍 2個

12 34 56 兩拍 兩拍 兩拍 3個

‖:E-C:‖ ,擴展部樂句,看看勃拉姆斯是如何變奏的,

他總是著迷於節奏和變奏,會在沒有必要改變的時候進行改變。

將原來的兩個單元的三拍子,改變成三個單元的兩拍子

123 456 三拍 三拍 2個

12 34 56 兩拍 兩拍 兩拍 3個

用這種方法來強調在音樂上我們稱之為“希米奧拉節奏”,hemiola 源於古希臘 他們經常處理二拍 三拍

伯恩斯坦的《西區故事》的樂曲片段是一個很好的例子。

希米奧拉節奏:從一個節奏突然轉變到另一個節奏,並反反復復。

Q1:指揮的時候 是指示 2個大拍?還是6個 每個點?

A1:指大拍 ,指小拍說明配合的不好;

最後一個變奏 [18:00]

兩個聽點:

1.主題 高音旋律 增加瞭三連音

2.固定音型 指反復重現相同的樂句,把固定低音 移動到瞭 更高的音域,再漸漸轉回主題,主題在高音的木管中返回瞭;

再接 最後的C consequent

再 減緩 可能結束瞭

再 一小段結束段 尾聲coda

變奏如果不給尾聲,大傢可能會想後面會不會還有下一段,所以來一個尾聲;

模式: ‖:A C:‖ :E C:‖ 基本通用

盡管內容很豐富:對位手法,節奏,切分,變奏

還有其他作曲傢如拉赫瑪尼諾夫的《帕格尼尼主題變奏曲》也會是類似的框架。

2.回旋曲式rondo

2.1介紹回旋曲式

英語rondo form,德國人也一樣,

莫紮特寫過許多回旋曲作品,他拼寫成rondo

法語:rondeau 意大利語ritornello

稱呼不同但原則一樣;

衍生自主歌和副歌的概念,即重要的主題一次又一次地循環往復。

源自中世紀 獨唱演員唱主歌,大傢一起合唱副歌,我們大傢能記得的就是副歌,是重要的部分,因此這部分不斷重現;

回旋曲的基本格式:一個反復出現的音樂部分(疊句)與對比部分相交替,通常在回旋曲中至少有兩個對比的部分(B和C),主題在其重復期間插以對比部分的插部音樂,如此重復循環。

變化,重復,變化,重復;

2.2

示例2:吉恩•約瑟夫•莫瑞特(Jean-Joseph Mouret)《回旋曲》[28:00]

Q1:節拍,共多少?有多少反復句?

這首作品是二拍子,主題A有8小節;

重復A1也是8小節,但A1與A的8小節的結尾略有不同;

第二主題B(或稱X,它的節奏和旋律與A略不同)也是8小節;

重復主題A仍是8小節;

最後 A 縮減瞭:像廣告,原來1分鐘,播瞭1-2個月後就縮短瞭,因為我們會腦補信息

第三主題C(或稱X)20小節;[32:00]

重復A- A1共16小節,而A1這次沒有尾聲,是怎麼結束的?

放緩,(而不是多用幾個音符)說明曲子已經平穩的結束瞭

2.3示例:維瓦爾第的《春天協奏曲》

上一首是一個簡單的回旋曲式

接下來聽一個復雜的,維瓦爾第的《春天協奏曲》[34:00]

有2個主題 ,格式為:

A(1) A(2) X(鳥鳴) A X(小溪潺潺) A(降到瞭屬音)X(碎弓) A(小調)

主題X1,這是維瓦爾第在描寫春天清晨歡唱而過的鳥兒鳴叫;

A,在X1短暫的鳥兒鳴叫樂句後回歸主題;

主題X2,好像走入一片森林聽到潺潺小溪卷著浪花流淌;

大A(變調),回歸主題但卻變換到較低音域,其實是降到瞭屬音上,更低沉,前面的明亮;

主題X3,有很多的碎弓、騷動;

A(小調)回旋曲又回歸到主題,變換成小調,它隻下降瞭三個半音跑到關系小調上

2.4示例4:莫紮特《圓號協奏曲》[39:00 ]

作品基本結構:

A |B ‖ A | C(小調)| A | B | A |Coda

寫於18世紀70年代

A主題由圓號吹奏出連續的同樣音高,呀噠噠噠噠噠

然後樂隊重復A主題;

B主題加瞭進來,琶音演奏但並未采用連續音高而是大量運用跳進,這樣一來就會需要若幹不同的動機,它們會相當跳躍非常離散,這些離散的跳進就是B段的特點。註意聆聽這裡低音,能夠聽到另一個持續音,它停留在屬音上;

A主題的回歸,這裡是特殊的結合部,每一次圓號吹奏主題時樂隊都會隨後復奏;

C段的展開部很特別,變換成小調,出現瞭上行模式,旋律模進,然後下行模式;

A主題,三次下行後先由樂隊插入A主題,然後圓號吹奏出跳躍的連續音高;

B主題出現,在一個假終止後,有一個又長又大的屬音延長;

A主題由圓號吹奏再次出現;

A主題由樂隊重復後走向尾聲,莫紮特在這裡使用瞭《厄爾公爵》的和聲,莫紮特在尾聲部隻用琶音來填充樂句,然後結束。

法國 尚博城堡

2.5示例5:斯汀(Sting)《every breath you take》[47:40]

(鄧麗君也演唱過這首曲子,展示瞭她從低音到高音的連續變調地功力)

作品基本結構:A-B-A-C-A-B-A的對稱形狀)。

A部分:

和聲:Ⅵ-Ⅳ-Ⅴ-Ⅵ,偽終止,Ⅰ-Ⅵ-Ⅳ-Ⅴ-Ⅰ

B部分:用瞭不同的和弦

C部分:使用瞭降六和弦,在樂段中間可以聽出調性的震撼所帶來的旋律變化,停止,

回A:然後跳回主音,之後隻是用純樂器演奏瞭Ⅰ-Ⅵ-Ⅳ-Ⅴ-Ⅰ音級,

B段回歸,最後A段收尾。

赞(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