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寒來暑往 , 秋收冬藏 閏餘成歲, 律呂調陽,雲騰致雨 , 露結為霜

一、頌詞講解

上節課,我們學習瞭開天辟地、日月星辰。今天,我們繼續來學習天地形成後,雲雨、霜露和四時寒暑的變化。

首先,請同學們和老師一起讀一讀今天的三個頌詞:

寒來暑往 (hán lái shǔ wǎng), 秋收冬藏 (qiū shōu dōng cáng)。

閏餘成歲 (rùn yú chéng suì), 律呂調陽 (lǜ lǚ táo yáng),

雲騰致雨 (yún téng zhì yǔ), 露結為霜 (lù jié wéi shuāng)。

寒來暑往 秋收冬藏——盛夏已過,寒冬將至。寒暑循環變換,來瞭又去,去瞭又來;秋季裡忙著收割,冬天裡忙著儲藏。

這兩句話中,寒暑說的是氣候的變化,秋冬是四季的推移。

寒來暑往

這四個字出自於《易經》。《易經》中說:“寒來則暑往,暑往則寒來,寒暑相推,而成歲焉”。這是泛指時光流逝。

我們知道,地球繞太陽公轉的軌道是橢圓形的,一年之中有距太陽最近的近日點(1.4億公裡),距離最遠的遠日點(1.6億公裡),它們造成四季日照時間的長短不一樣;地球的地軸又是歪的,自轉起來造成各地區日照強度不均衡,這就產生瞭寒暑的變化。

春去秋來,寒來暑往,時間就這樣輕輕地從我們指間滑過,不著一絲痕跡。當我們還未從懵懂中蘇醒過來時,它卻已經溜走,不為我們停留片刻。也許我們還在留戀春色的柔美,夏天的火熱,但秋雨的無情與冬風的凜冽即刻就會來臨。美好的事物總是太短暫,轉瞬即逝,禁不起時間的考驗,也絕不能與天地同存!我們與其哀惋、嘆惜時間的飛逝,不如就從現在開始,珍惜每分每秒,好好地利用它。

秋收冬藏

這是一個省略句,全稱是“春生夏長,秋收冬藏”。

“冬”,是一個會意字,表示時序終瞭,已進入寒冷的季節。冬天來臨之前,除瞭要遷徙的和要冬眠的之外,多數動物都會積極準備過冬的食物並儲藏起來,人類也一樣。《詩經》中說:“我有旨蓄,亦以禦冬。”就是說我準備瞭美味的食品儲藏起來,可以度過冬天瞭。

冬季是儲藏的季節,不僅僅隻是儲藏食物,更是要儲藏精神,儲藏感情,儲藏期待。小草、大樹、小鳥都在冬天是孕育著希望、憧憬著春天,英國浪漫主義詩人雪萊也說:“冬天來瞭,春天還會遠嗎?”

閏餘成歲 律呂調陽——積累數年的閏餘並成一個月,放在閏年裡;古人用六律六呂來調節陰陽。

閏餘成歲

中國文化裡面最發達、最系統的就是天文學,中國天文學在明朝以前,一直是領先於世界的,是我國傳統科技的一部分。因為中國是以農業為主的國傢,務農的根本就是不誤農時。春生夏長,秋收冬藏,一定要按天時,不能胡來。所以中國歷代都有司天監,有“天官”,專門觀測天文氣象的變化。

國傢、朝廷(政府)要負責制定律歷,計算出二十四節氣的準確時間,來指導人們務農。我們現在使用的公歷是根據太陽周天360度,運行365天制定的歷法,簡稱陽歷。但這個太陽歷與月律(月亮的節奏、節律)不符。月球質量輕、自轉速度快,繞地球軌道是橢圓形。月亮盈虧朔晦,一個周期平均是29天多一點。這樣,一年加起來是354天,按照太陽歷算是365天,中間差瞭11天,這就叫閏餘。

一年相差11天,三年加起來就差瞭33天,多出一個月。怎麼辦呢?隻能每三年,加多一個月出來,這樣加出的這個月叫閏月,加閏月那年就叫閏年。平常每年是十二個月,閏年就是十三個月。

陽歷也同樣設閏,陽歷365天為一個自然年,但一個回歸年(歲)是365天又5小時48分46秒,多出的5個多小時,四年就累計到24小時瞭,多出一天,必須設閏將其消化掉。因此,陽歷每四年一閏,將多出的一天放入二月份,這樣平年的二月28天,閏年的二月就有29天瞭。

總的來說,閏的意思是多餘。“閏餘成歲”就是告訴我們:我們所使用的陽歷和地球環繞太陽運行一周的時間有一定的差數,所以每過幾年就要把積累的日差合成閏月,插入該年,成為閏年。

律呂調陽

在學習第二個頌詞之前,我們要來瞭解一下“二十四節氣”。

早在春秋戰國時代,人們就根據日月運行位置和天氣及動植物生長等自然現象,利用它們之間的關系,把一年平分為二十四等份。也就是二十四個節候,即:立春、雨水、驚蟄、春分、清明、谷雨、立夏、小滿、芒種、夏至、小暑、大暑、立秋、處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

上一個頌詞中,閏的問題解決瞭,歷法和四季在理論上總算能對上瞭,但是歷與四季氣候、與實際的物候,也就是二十四個節氣,是不是能夠配在一起呢?這就要用律呂來校正、調整瞭。

什麼叫律呂呢?我們平時所說的樂理,是西方音樂的概念,中國傳統音樂基本與之相對應的就是“律呂”或“樂律”。律呂就是用來協調陰陽、校定音律的一種設備,現代音樂上叫定音管。中國古代將一個八度分為十二個不完全相等的半音,從底到高依次排列。每個半音稱為一律,其中奇數各律叫“律”,偶數各律叫“呂”,總稱“六律”“六呂”,簡稱“律呂”。成語“黃鐘大呂” 說的就是十二律中第一律和第一呂,引申為洪亮的聲音,用來形容音樂的莊嚴、文辭的莊重或場面的熱烈。

傳說在黃帝時代,有一位樂師叫伶倫,用昆侖山的竹子制成十二根竹管。十二根竹管與十二個月份相對應,奇數的六根稱“律”,偶數的六根稱“呂”,奇數表示陽,偶數表示陰。

這十二根竹管,最長的九寸,最短的四寸六分。然後按長短次序將竹管排列好,上面的管口一般齊,下邊的卻長短不一,像切大蔥一樣,留斜茬,然後插到土裡面。竹管是空的,竹管中儲存用蘆葦燒成的灰。伶倫將這些竹管埋入空屋的地下,用它來候地氣,因為地下的陰陽二氣隨時都在變化。

到瞭冬至的時候,一陽出。陽氣一生,第一根九寸長、叫黃鐘的管子裡有氣沖出,竹管裡的蘆灰也飛出來,並發出一種“嗡”的聲音。這種聲音就叫黃鐘,這個時間就是子,節氣就是冬至。用這種聲音來定調就相當於現代音樂的C調;同時可以定時間,來調物候的變化,所以叫做“律呂調陽”。

總的來說,這句頌詞就是告訴瞭我們:用設閏的方法,將歷法紀年與地球公轉的時間差加在一起,就形成瞭閏年、閏月;再用分別聲音高低的律呂,對照月份協調陰陽,就保證瞭月季相符。

雲騰致雨 露結為霜——雲氣升到天空,遇冷就形成雨;露水碰上寒夜,很快凝結為霜。這兩句說明雲雨霜露自然現象的形成。“

雲騰致雨

“騰”是升騰,“致”是招致。傳統科技認為,“地氣上升為雲,天氣下降為雨”。天地交感,雲氣蒸騰,化為雨雲,雨水也就從雲氣中降下來瞭。

“雲”是一個象形字,上面的一長一短二劃為“上”字,下面的回轉一筆,也表示雲氣升騰之狀。雲的小纂寫法為“雲”,表雨在上,雲在下,本就有“雲騰致雨”的意象。這和現代科學“天空中的水氣聚集遇冷凝結成水珠,當其超過空氣分子比重時,便下落形成雨”的概念,是基本一致的。

露結為霜

霜和露是同質的東西,隻是露是液體的,霜是固體的。我們的地球,白天太陽出來以後吸熱,晚上日落以後再散熱。地氣是熱的,它往上散的時候,由於地表溫度逐漸降低,水蒸氣遇冷就變成露水。夜晚氣溫進一步降低,至冰點以下時,它就凝結成白色的顆粒,即是霜。特別是到瞭白露、霜降節氣的時候,就完全變為白霜。我們可以觀察到,這個時候,凌晨的大地總是白霜茫茫,像下瞭一場小雪似的。  “露結為霜”這一句話出自《易經》,《易經·坤卦》裡有:“履霜堅冰至,陰始凝也”的話。履霜,就是當踩到瞭霜時,你就要想到凍冰的時候快來瞭。“陰始凝也”,陰氣開始凝結瞭。這是告訴我們:看到霜,就要想到冰,就要想到寒冷的冬天快要來瞭。因此,看到一件事情的因,就要想到它應有的結果。

其實,這一句話可以讓我們有更豐富的聯想,比如說:深信因果。佛經中有這樣一句:“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欲知後世果,今生作者是”。從一個人今生的衣食受用中,我們就可以推斷出他前世的所為:若是今生衣食無憂、快樂無比,那一定是他前世慈悲善良、精勤行善所致;相反,一生奔波勞累、體弱多病、心煩憂苦,那一定是他前世好行惡業的果報。由此,我們也可以從一個人的言行中,看到他的未來。因果報應,毫厘不爽。“履霜堅冰至,陰始凝也”,這不也正是大自然為我們所宣講的無欺的因果法則嗎?

二、思考與練習

1、請準確地朗讀頌詞:寒來暑往,秋收冬藏;閏餘成歲,律呂調陽;雲騰致雨, 露結為霜

2、“閏年”是怎樣形成的?“閏年”有多少個月?閏年的二月又有多少天?

3、請解釋“雲雨霜露”是怎樣形成的?

赞(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