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23 成為有錢人的17個習慣

插一句,關於標題。這兩帖的標題,都是先暗示讀者不是有錢人。這當然是為瞭吸引流量,算是個小小的PUA吧。不過,換個角度,也可以理解為“每個人都可以變得更有錢”。這倒也不假。改開不過30多年,我們身邊的有錢人也都才剛出爐。成功者,大多隻是初始漲落之後的路徑依賴;普通人沒那麼成功,也隻是習得性無助。他們之間的差距,比起資產的差距來,可以忽略不計。想變得更有錢,完全來得及。至少在當下中國。

上一帖說思維,這一帖說習慣。

習慣,指長期養成的生活方式。從心理學、腦神經科學的角度講,習慣就是“由長期記憶,不經短時記憶,直接流向反應器”的行為模式。短時記憶即工作記憶(working memory),好比電腦的運行內存(RAM),非常寶貴。而長期記憶的容量幾乎是無限的。

有些東西,需要放到硬盤去,不能老是占用內存。否則機器就跑不起來,或者跑不好。好比學英語,常用表達都需要練成肌肉記憶,不過腦子,也能自動快速完成。否則,你開動腦子把第三人稱單數想明白瞭,可這點時間,對方都說完二十多句話瞭。這還咋整?

所以毫不意外,人與人之間的競爭,短期是拼腦子(CPU和內存),長期就是拼習慣(硬盤)。做瞭對的事情,一定要內化為肌肉記憶,不要占內存。

另外,本帖隻討論外顯行為,不涉及內心活動。以斯金納(Skinner, B. F.)行為主義范式,從“強化”、“獎懲”的角度,討論如何把一個人訓練成有錢人。華生(John B. Watson)說,給他一打健康的人類嬰兒,他能教育出任何一種你想要的人。這說得有點絕對瞭,但大體上沒毛病。前一帖《0022 你和有錢人的思維差距在哪裡》中,提到甘媽遺訓的四個要點:+ 自我工具化+ 服務小共同體+ 隨波逐流+ 實然即應然

這是甘傢祖傳的現世成功心法。心法之外,還得有具體招式。我把這些招式拆分、歸納為以下17個習慣,以便對照學習。

首先是自我工具化,要讓自己愛上雄性競爭。敢於亮劍,善於亮劍。

習慣1:有沖突的人際關系

圍棋代表瞭古老的東方智慧。圍棋入門第一課:棄和。任何時候都以取勝為唯一目標。否則就沒必要下這盤棋。

一方面,不做老好人。用冷淡的態度,屏蔽掉周圍90%的低價值人群。另一方面,和10%的高價值人群打交道時,自己也不要指望對方有好臉色。如果有,要感恩,並用回報去獎勵。

圖片

對低價值的閑雜人等,毫不猶豫的罵過去。

一切歡樂都沒有微笑。(對戰場歸來的阿甘)一切苦難都沒有淚痕。(對漢考克先生)微笑和淚痕,太過廉價。哭過笑過,屁用沒有,趕緊埋頭做事。

人類的悲歡並不相通。堅持自己的悲歡。如無必要,拒絕共情。警惕煽情的媒體或者人,它讓你共情,自有它的目的。與熱情又體貼的電話推銷員並無區別。

習慣2:講穿不講吃,拒絕小確幸

享受高成本的快樂:人際炫耀、攀比。遠離低成本的快樂:感官享受、學習和思考、藝術創作。

阿甘和他的媽媽,在穿衣服上很舍得花錢:各種套裝、定制;每件衣服都合身、考究、筆挺;虛假代言拿到酬金之後,第一件事就是理發和買衣服。也舍得花心思:不同場合、見不同的人,都嚴格遵循dressing code;衣服、首飾、手提包要搭配;帽子上的花和衣服上的花也要搭配。

圖片

他們在吃上卻顯得很寒酸:早餐是面包和牛奶,午餐加個蘋果,在海上就是煎蛋配自傢蝦醬;喝的僅限於胡椒博士或者七喜汽水;奢侈一點的就是軍隊的免費冰激凌。

圖片

這是富人。

與之相對的,巴佈傢世代捕蝦,精通蝦料理(叫得出名字的就有20種),但在穿衣服方面就不怎麼講究。這是窮人。

吃,更接近動物本能,你能從中體會到原始的樂趣。味覺、嗅覺、視覺、觸覺的立體享受。不同季節、不同地域、不同流派。自然的饋贈、故鄉的味道、文化的傳承。所以越窮的地方,恩格爾系數(Engel's Coefficient)越高,活著=“糊口”,對吃食也更熱衷。《舌尖上的中國》(A Bite of China),花樣百出,說到底無非一個“窮”字。吃牛排的人群,對臭鱖魚多半無感。蘇東坡要是官運亨通,恐怕也沒什麼心思去烹煮五花肉,那玩意本地人都不待見。

在深圳,隆江豬腳飯是打工人特供,據說能吃出底層男人的浪漫;在歐洲,經濟拉胯、打仗不行的南歐國傢都是美食天堂;在美國,南方窮人的克裡奧爾“蓋澆飯”,看著就挺開胃,頗有湘菜神韻。食物給味蕾和大腦以廉價的慰藉,讓人躺在糞坑裡也能自得其樂。這是農耕文明幾千年的生活藝術。

成吉思汗的大軍,一路上吃的是馬鞍子下邊用汗水醃制的生肉,偶爾化些雪水,拿頭盔當鍋煮羊。夥食這麼差,卻能席卷草原、平推歐亞。而我們都知道,小白領愛上烘焙,差不多就是廢瞭。

思維的樂趣、藝術創作的樂趣,尤其不提倡。吃還要花錢,讀書、思考、搞創作的成本更低,一個人就能達到,可以自嗨。這種事隻能偶爾為之。王小波強調“思維的樂趣”,可與他的天賦相比,他顯然不算有錢。“文章憎命達”,“不才明主棄”,多數藝術傢自帶賤兮兮的窮鬼氣質。珍妮的圈子裡藝術傢、社會活動傢(公知)可不少,最後怎麼樣?跟著這幫人,差點把她自己也交待瞭。最後還要找阿甘來托孤。

而穿,就不一樣。首先,不是生存必須,需要額外花錢,成本不菲、上不封頂;另外,它主要是給別人看,樂趣在於人際互動。而人際互動就是錢的本質。對穿著敏感的人,很合群,“需求捕捉”的能力不會很差。這是銷售的必備素質。你隻要喜歡愛馬仕的包包,漢客絲路的漢服,或者喜歡炒天價球鞋,就不會一直窮。

習慣3:經營特長,即卷

工具嘛,就得有一技之長,需要長期的刻意訓練。嚴格說來,阿甘隻有三個特長:跑步、打乒乓球、操作機械。但每一樣他都做到瞭極致。每去一個地方都跑著去;沒有陪練、在睡夢中,也在打球;就更不用說,玩槍是保命技能,更要下功夫。

圖片

我們今天也一樣,年輕人無非三條路:卷、躺、潤。能卷還是要卷。好歹要有點什麼優於同儕,再想辦法把它吹出花來。有熊出沒的地方,能比別人跑得快一點,總不是壞事。你甚至,會對熊的出現,呃,有點小期待。

這一條和前邊的“習慣2”有內在關聯。斯巴達人的特長是打仗,訓練時不怕死。原因是他們吃得特別差,沒有小傢庭,沒有娛樂,活著本來也沒啥大意思。業精於勤、荒於嬉。生活中有很多小樂趣的話,會妨礙你練大招。“人都是逼出來的”。 // 案:這是句正經話。有瞭上邊這三個習慣,就算是“自我物化”已經上道瞭。但這難免會讓人覺得不太舒服,被“體制化”、被捆綁瞭。

圖片

但體制化institutionalize也不見得就是壞事。社會要運轉,總得有institution。比如錢就是一種institution,本身是中性的。所以捆綁、裹挾,並不重要;重要的是,從體制中獲得的好處,是否能抵消被捆綁、被裹挾帶來的那點不爽。所以要有下邊這三個習慣:

習慣4:買貴的產品和服務

商業社會,生活=買,存在=買,you are what you buy。買最好的產品,但不要去瞭解技術細節,貴的一定好。買最好的服務,讓最一流的人力資源為我所用。生活上就要與窮鬼們拉開距離。住高級酒店,開好車,用好手機。“高級點心高級糖”,要成為默認選項。地鐵?公交?共享單車?不存在的。消費緊縮是最大的惡。

由儉入奢易,由奢入儉難。習慣享受,也讓自己沒有退路。幸福,源於選擇的減少。

習慣5:把好處用足,不留遺憾

球場、職場、商場、情場,本質都是戰場。出盡全力、貴謀善詐、把每一處油水都榨幹為我所用,才是對所有人的尊重。有錢就落袋為安;有機會就要上位;能有灰色收入,一定不手軟;能安插自己人,萬不能給到旁人。須知:每一種institution都有它的道理,你假清高就壞瞭。天與弗取,反受其咎。(《史記·越王勾踐世傢》)

大傢都覺得晴雯肯定和賈寶玉有一腿,實際上卻沒有。晴雯臨死才後悔“擔瞭虛名”,又有什麼用呢?反不如多姑娘,來過愛過做過,活得坦蕩蕩,青春無悔。子貢把魯國人從敵國救回來,卻不想要國君給的賞賜,覺得這本是我該做的。孔子說,別介,這樣您倒是逼格高,但以後別人就沒有去救人的動力瞭。子路救人一命,收人傢一頭牛的謝禮,這才是三贏:你好、我好、系統好。(《呂氏春秋·先識覽·察微篇》)

習慣6:享受支配和征服的樂趣

人們不喜歡體制,通常核心的原因是不喜歡組織、關系中的各種“受氣”。但是,領導、甲方、金主給你氣受,並不是為難你個人,而是需要你傳導和放大他的意志。你自己承擔,反而讓他達不到效果。正確的做法是,把你受的氣乘上1.5,轉移出去,你還能多爽一把。公司裡,總有下屬;市場裡,總有乙方丙方;即便在非正式團體、閑雜人等中,也不難找到比你更弱勢的受氣包。當然這事說出來不太好聽,那就不說。

美國記者誇中共,說他們正直、有理想、不怕犧牲。宋美齡堅決不信,說“可能他們還沒有品嘗到真正的權力的滋味”。可見她深知權力能帶給人的樂趣,遠大於這些明面上公認的美德。男人的樂趣來自操作,女人的樂趣來自人際關系。兩者交集就是支配和征服別人。眾所周知,權力是最好的春藥和美容劑,而整人是最高級的娛樂,很容易上癮。

成年人要修煉氣場,或者叫官威,體會“與人鬥其樂無窮”。到這個境界,還會糾結什麼“體制化”的弊端麼?有啥好糾結的,傷痕文學,哭哭啼啼、沒有出息。

下邊四個習慣,關於“聚焦影響圈,服務小共同體”。

習慣7:粗糙生活,遠離文藝

文藝作品,本質上是把人的註意力從現實生活中暫時移開。它擅長解構,不利建設。

人的觀念來自於體驗,來自於與其他人的交互。用中學政治老師的話說:在生產勞動、階級鬥爭中改造客觀世界,同時完成主觀世界的改造。而文藝作品是虛構瞭一個集成開發環境(IDE),你可以在這個單機版的副本裡自己升級打怪。我們智人有“講故事”的種族天賦,升級打怪的效率比尼安德特人高出太多。在文藝世界裡,不用異性,也能性交;沒有足球人口,也能勇奪世界杯;500個廢宅,也可以回到1628年的海南臨高,武裝割據、大殺四方。環境是虛擬的,體驗卻是真實的。

圖片

如果僅僅是為瞭獲得體驗,在虛擬機裡跑一跑也夠瞭。可是要想真正賺到錢,講故事、聽故事就不夠瞭。與真實世界、真實人類的交互、算計,依然是最高效、繞不開的。

原著小說中,阿甘還有吹口琴(harmonica)的天賦。這也符合教育心理學傢的長期觀察:學習成績顯著較低者,常表現出機械和藝術方面的才能。但電影中取消瞭這個設置,讓阿甘和珍妮一黨更加涇渭分明,“傻得更純粹”。

不讀小說,不看電影,不聽音樂。卸載豆瓣。不參與文藝話題討論。省下時間和精力,用來卷,或者搞關系。

習慣8:遠離信息流,擁抱關系流

信息和關系,兩者互斥。網絡時代,信息發達,博客、微博、短視頻,讓人們可以看各種類型的小姐姐,瞭解全世界正在發生的事情,卻與這個世界不發生任何關系。弱關系=沒關系。我們的親朋好友、甲方乙方,可以深度互動,卻常常對對方一無所知。越親密,就越容易對很多信息視而不見。

信息流能刺激大腦,產生感官愉悅。看社交媒體,如批閱奏折。手指輕劃,遮罩轉場,瞬間穿越百年;1024×768,裝下三山五嶽,直到世界盡頭。但都是假的,隻有關系流才能帶來成交。沒成交一切白搭。

卸載微博、抖音、推特、電報、Discord。多用釘釘和騰訊會議。朋友圈隻用來給別人點贊。一鳥在手,強過百鳥在林。

習慣9:回歸傢庭

傢庭是天然的最強關系。

習慣10:培植小圈子

關系流也需要主動建構。韭菜誰割都是割,鐮刀之間卻有競爭。你不經營自己的小圈子,別人就會過來經營他的小圈子。何必為他人做嫁衣?

培植小圈子的要訣:對人不對事。忠誠大於能力,態度大於成效。無非是反饋和強化:你獎賞忠誠,就收獲更多忠誠;你獎賞賢能,就幫別人培養更多賢能,實在是劃不來。老話講“打狗看主人”,良有以也。

下邊四個習慣,關於“擁抱現實,隨波逐流”。

習慣11:向強者認同

成功者一定是做對瞭什麼,才結出瞭好果子。騎馬坐轎,是前世修橋鋪路;穿綢穿緞,是前世施衣濟僧。你隻看到別人升官發財,你知道他前世有多努力麼?中國人的因果觀念,質樸無文、大違佛理,卻勝在簡單粗暴,魯棒性堪比AK47。(《三世因果經》)

按精神分析學派的理論,向強者認同,使用的心理防禦機制是合理化(rationalization)和反向形成(reaction formation)。道理並不復雜,真用好卻不簡單。順服是一生的功課。

中國古人講“制怒”,要“唾面自幹”;西方人講“別人打你左臉,就把右臉也湊過去”。(馬太5:39)滿州人來瞭就剃頭,大清國倒瞭就蓄發,日本人來瞭就東亞共榮。支持反右,支持批鄧,支持文革,支持改革開放,支持大國掘起,支持動態清零。在高墻與雞蛋之間,永遠站在高墻這一邊。這當然需要眼光、智慧和格局。投機從來不容易。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從外在的順服,到由內而外的模仿,用深度學習(Deep Learning)、人工神經網絡(ANN)的套路,改造我們自己的神經網絡,最終完成蛻變。我們就也能結出好果子。

不與任何強者對抗,把弱者的任何反抗也僅視為某種反饋。倚強凌弱,便總是勢如破竹,無往不利。

就像阿甘,既是戰鬥英雄,又是反戰英雄;既是KKK黨傳人,又有黑人死黨;是共和黨基本盤,卻揭露瞭水門事件。。。無厚入有間,誰都不得罪。到哪都是贏,能不發財麼?

習慣12:促成交,不談對錯

充分理解和應用基本歸因偏差(Fundamental Attribution Error,FAE)。科學傢隻求真,企業傢隻求贏。想賺錢,主要是在“人”的世界裡搞事情,就不要被所謂的科學思維、批判性思維幹擾。

圖片

系統的規模和復雜性大到一定程度,是非對錯就不再重要。關鍵是如何在每個具體的位置上,平衡各利益相關方的需求,“會不會來事,會不會做人”。核心是要能帶來優質(指購買力)流量,優化錯配的資源,促進成交,俗稱援交。“小孩子才談對錯”,成年人隻看輸贏。

為瞭抵禦科學思維的侵蝕,可以學點國學。它能讓你姿態優雅,永不犯錯,在迎來送往中遊刃有餘。誰會不喜歡一個ID叫“天道酬勤”的人呢?做本地菜,首選本地食材。在中國混,多借助國學的智慧。與腳下這片土地緊密連接,會有意想不到的收獲。柏楊在《醜陋的中國人》說中華文化是東亞大醬缸,臭不可聞。其實他錯瞭,自發形成的東西總有它的道理。它隻是過於早熟,基於復雜系統、語義學和主體間性,太先進瞭。

習慣13:隻做短期計劃

不要被並不存在的長期利益,幹擾瞭眼前的判斷。千秋萬代要時常掛嘴邊,多給別人畫餅,但自己切莫當真。

珍妮問阿甘:“你有過夢想麼?你要成為什麼樣的人?”後來,征兵軍官問:“孩子,有沒有考慮過自己的將來?”再後來,記者又問:“你是為什麼而跑?”每次阿甘都是一頭霧水,他從不做長遠計劃。打球就隻盯住球;捕蝦就買船下網先幹起來;跑步,那就先跑著,跑到哪算哪。活在當下。明天會有更多麻煩,今天愁也愁不來。(馬太6:34)

習慣14:練習直播

文本為媒介,你可以躲在文字的後邊;視頻、短視頻是富媒體,但也是先做好再上傳;直播是全媒體、即時交互,一切信息都會原生態的呈現出來,無可掩飾。衣著、儀態、表情、語調、氣息、反應,分分鐘把你打回原形。

接納自己的全部,才能面對直播的鏡頭。金錢總是獎賞身心合一的人。

有瞭上邊這14個習慣,離更有錢就不遠瞭。再進一步則需要多交互、多鏈接、多流動,並且在“實然”的層面完成流量的變現。

習慣15:多向別人索取

多欠人情,積累信用。武志紅說,內向是對內向者的保護,外向是對外向者的獎賞。多向別人索取。尤其要多向內向者索取,並將其視為滿足對方的需要。滿足並強化他們的奉獻欲。不要白不要。

這樣還有一個額外的好處:當你不得不奉獻的時候,會更坦然。

習慣16:辨別和投資身邊的人

章北海的父親說:要多想。觀察,琢磨,建立自己理解世界的框架,隨時修正。就像買賣股票要有自己的投資策略。

長年累月的觀察、思考,透過表面的浮光掠影,自己總結出暗中主導世界運行的真正法則:+ 誰在make,誰在take?盤面如何?又會怎樣演進?+ 誰為何如此決策?他看到瞭第幾層?+ 什麼行為其實是大智若愚、大巧不工?+ 什麼行為其實是透支未來、遺害子孫?+ 哪些人蓄勢待發,是潛力股?+ 哪些人苗而不秀,是銀樣鑞槍頭?

在人群中分辨出草包和豪傑。草包要切割,及時止損;豪傑要投資,逢低買入。買他的私董(財施),幫他去打點運作(法施),給他提供情緒價值(無畏施)。必要時納投名狀,互持黑料,用利益捆綁。

巴佈是個好例子。偶然結識瞭阿甘,便主動發展關系。生活上、任務中主動照顧,引導他體會啥叫同袍兄弟情,還將傢傳的捕蝦生意經傾囊相授。邀阿甘入夥時還重點強調:“全部對半分,兄弟,我跟你講,五五分成”。阿甘後來力主給巴佈的傢人分紅,也算是回應瞭巴佈在那個異國的雨夜中,豪氣幹雲的承諾。

習慣17:和自己較勁

李謙說,“人性即豬性”。要做豬的主人,而不是被豬推著跑。

多與自己互動,監控自己的身心狀態,維持自己的動機強度,讓自己(大腦)為我(前額葉)所用。

佛傢講“善護念”。喬納森·海特(Jonathan Haidt)說得更形象,現代人更好理解:做個好的騎象人,讓大象把潛能發揮到極限。

圖片

媽媽告訴阿甘,跑步的意義,是“丟開過往,方可前行”。You got to put the past behind you before you can move on.梁啟超說,要以今日之我攻昨日之我。簡稱“與時俱進”,不要有歷史包袱。

村上春樹說:“今天不想跑,所以才去跑,這才是長跑者的思維方式。”能對自己狠,對別人狠就更不在話下。

見自己,才能見天地、見眾生。

圖片

// 分享鏈接:財富好習慣每日打卡群

搬運自本人微信公眾號:丁巴什羅的圍脖

赞(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