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美爾的沒落
公元前 2 千年末,人口從美索不達米亞南部向北部轉移。
從生態上講,蘇美爾土地的農業生產力因鹽度上升而受到損害。
長期以來,該地區的土壤鹽分一直被認為是一個主要問題。
排水不良的灌溉土壤,在蒸發量大的幹旱氣候下,導致土壤中溶解鹽分的積累,最終嚴重降低農業產量。在阿卡德和烏爾 III 階段,從種植小麥轉向更耐鹽的大麥,但這還不夠,在公元前 2100 年至公元前 1700 年期間,據估計該地區的人口下降近五分之三。這大大削弱瞭該地區的力量平衡,削弱瞭講蘇美爾語的地區,相對加強瞭以阿卡德語為主要語言的地區。
阿卡德語在公元前 3 世紀和 2 世紀之交逐漸取代蘇美爾語成為一種口頭語言(確切的年代尚有爭議),但蘇美爾語在美索不達米亞繼續被用作神聖的、禮儀的、文學的和科學的語言(巴比倫和亞述)直到公元一世紀;換句話說,蘇美爾語隻是一種文學和禮儀語言,類似於拉丁語在中世紀歐洲的地位。
但直到公元 1 世紀,蘇美爾語在美索不達米亞(巴比倫和亞述)一直被用作神聖的、禮儀的、文學的和科學的語言;換句話說,蘇美爾語隻是一種文學和禮儀語言,類似於拉丁語在中世紀歐洲的地位。
但直到公元 1 世紀,蘇美爾語在美索不達米亞(巴比倫和亞述)一直被用作神聖的、禮儀的、文學的和科學的語言;換句話說,蘇美爾語隻是一種文學和禮儀語言,類似於拉丁語在中世紀歐洲的地位。
巴比倫帝國的崛起
巴比倫尼亞是美索不達米亞中南部(今伊拉克)的一個古老文化區,以巴比倫和後來的塞琉西亞-泰西封為首都。當漢謨拉比(公元前 1792-1752 年或佛羅裡達州約公元前 1696-1654 年,簡編年表)在前阿卡德帝國的領土上建立瞭一個帝國時,巴比倫成為一個大國。
巴比倫是第一個在美索不達米亞圍繞自己建立真正王國的城邦。位於離現代巴格達不遠的地方,巴比倫人利用這條河在遍佈河谷的廣闊帝國中進行交流和控制。
巴比倫保留瞭官方使用的閃米特阿卡德語(當地民眾的語言),盡管其亞摩利人的創始人和卡西特的繼任者不是阿卡德人。它保留瞭供宗教使用的蘇美爾語,到巴比倫建立時,這種語言可能已不再是一種口頭語言。
早期的阿卡德和蘇美爾傳統在巴比倫(和亞述)文化中發揮瞭重要作用,該地區將仍然是一個重要的文化中心,即使在漫長而漫長的外部統治時期也是如此。
最早提及巴比倫城的是阿卡德薩爾貢統治時期(公元前 2334 年至公元前 2279 年)的一塊石碑,可追溯到公元前 23 世紀。
巴比倫此時隻是一個宗教和文化中心,而不是一個獨立的國傢,與美索不達米亞其他地區一樣,它隸屬於阿卡德帝國,該帝國將所有講阿卡德語和蘇美爾語的人統一在一個統治之下。
阿卡德帝國滅亡後,南美索不達米亞地區被古提人統治瞭幾十年,隨後蘇美爾第三王朝烏爾崛起,涵蓋瞭包括巴比倫在內的整個美索不達米亞地區。
隨著最後一個蘇美爾“烏爾三世”王朝在埃蘭人(傳統的公元前 2002 年,簡稱公元前 1940 年)手中垮臺之後,另一個閃族人亞摩利人逐漸控制瞭美索不達米亞南部的大部分地區,在那裡他們形成瞭一系列小王國,而亞述人在北方重申瞭他們的獨立。
在所謂的“亞摩利時期”的前幾個世紀,南部最強大的城邦是伊辛和拉爾薩,盡管沙姆希-阿達德一世篡奪瞭亞述王位並在北部建立瞭一個短暫的帝國。
其中一個亞摩利王朝建立瞭巴比倫城邦,最終接管瞭其他王朝並在也被稱為舊巴比倫時期的時期形成瞭短暫的第一個巴比倫帝國。
古巴比倫時期
在公元前三千年期間,蘇美爾人和阿卡德人發展瞭一種非常親密的文化共生關系,其中包括廣泛的雙語。蘇美爾語對阿卡德語(反之亦然)的影響在所有領域都很明顯。
從大規模的詞匯借用,到句法、詞法和語音的趨同。這促使學者們將第三個千年的蘇美爾語和阿卡德語稱為sprachbund或語言匯聚區。
阿卡德語逐漸取代蘇美爾語成為美索不達米亞的口語大約在公元前 3 世紀和 2 世紀之交(確切的年代尚有爭議),但蘇美爾語繼續被用作神聖的、禮儀的、文學的和科學的語言美索不達米亞直到公元一世紀。
亞摩利時期
公元前 1894 年,一位名叫 Sumuabum 的亞摩利人酋長建立瞭獨立的城邦巴比倫。亞摩利人是來自古敘利亞的古代閃米特人,他們也占據瞭美索不達米亞的大部分地區。
最初巴比倫是一個沒有控制太多領土的小國,被伊辛、拉爾薩、亞述和埃蘭等更古老、更強大、更成熟的王國所掩蓋。巴比倫在其第六位統治者漢謨拉比((公元前 1792-1750 年或公元前 1728-1686 年)統治之前一直是一個小國。
在他統治期間,漢謨拉比能夠將巴比倫轉變為美索不達米亞的中央權力建立官僚機構,稅收和中央集權政府,並在動蕩時期後給予該地區穩定。
漢謨拉比最重要的作品之一是編纂瞭一部法典,在驅逐埃蘭人和他的王國定居之後。1901 年,J. De Morgan 和 V. Scheil 在蘇薩的一座石碑上發現瞭漢謨拉比法典的副本,後來它被當作掠奪品。該副本現在在盧浮宮。
卡西特時期
卡西特王朝由馬裡的坎迪斯或甘達什建立。卡西特人是非閃米特人和非印歐人,說一種孤立的語言,起源於今天伊朗的紮格羅斯山脈。
大約在公元前 1570 年,卡西特人征服瞭巴比倫尼亞,大約在巴比倫淪陷於赫梯人手中約 25 年後。公元前 1595 年,為瞭紀念 Kurigalzu I(約公元前 14 世紀初),巴比倫更名為“Kar-Duniash”。他們的統治持續瞭 576 年,是巴比倫歷史上最長的王朝。
由於缺乏這個所謂的“黑暗時代”廣泛混亂時期的文件,他們上臺的情況不得而知。沒有任何卡西特語的銘文或文件被保存下來,這種缺失不可能純屬偶然,這表明官方文化的嚴重倒退。
加西特統治下的巴比倫重新崛起為美索不達米亞的政治和軍事強國。
他們的成功建立在卡西特君主實現的相對政治穩定的基礎上。
美索不達米亞南部轉變為領土國傢,而不是結盟或好戰的城邦網絡,使巴比倫成為一個國際大國,盡管它經常被其北部鄰國亞述和東部的以攔所掩蓋。
卡西特國王與亞述建立瞭貿易和外交關系。
公元前 16 世紀中期,亞述的 Puzur-Ashur III 和 Burna-Buriash I 簽署瞭一項條約,同意兩國之間的邊界。此外,埃及人、埃蘭人、赫梯人和加西特王室都與他們的王室通婚。
巴比倫和其他城市都有外國商人,巴比倫商人從埃及(努比亞黃金的主要來源地)到亞述和安納托利亞都很活躍。在遠至希臘的底比斯、亞美尼亞南部,甚至在今天的土耳其南部海岸外的沉船中,都發現瞭 Kassite 砝碼和封條,它們是商業包裹識別和測量工具。
15 世紀中葉,Kurigalzu I 與亞述的 Ashur-bel-nisheshu 達成瞭進一步的條約。
然而,在亞述烏巴利特一世於公元前 1365 年登基後,巴比倫發現自己在接下來幾個世紀的大部分時間裡都受到亞述的攻擊和統治,他使亞述(連同赫梯人和埃及人)成為近東的主要力量。
巴比倫在 1360 年代被亞述國王 Ashur-uballit I(公元前 1365 年 – 公元前 1330 年))解雇,因為與 Ashur-uballit 的女兒結婚的巴比倫國王 Kassite 被謀殺。Ashur-uballit 迅速進軍巴比倫並為他的女婿報仇,推翻瞭國王,並任命皇傢 Kassite 傢族的 Kurigalzu II 為那裡的國王。
他的繼任者恩利爾-尼拉裡(公元前1330年至1319年)也進攻巴比倫尼亞,他的曾孫阿達德-尼拉裡一世(公元前1307年至1275年)登基後吞並瞭巴比倫的領土。
Tukulti-Ninurta I(公元前1244年-公元前1208年)不滿足於僅僅統治巴比倫尼亞,更進一步,征服瞭巴比倫尼亞,廢除瞭卡什提利亞什四世,並從公元前1235年到公元前1227年親自統治巴比倫尼亞8年。
卡西特國王通過由總督管理的省份網絡維持對他們領土的控制。復興的尼普爾市是最重要的省中心。Nippur,昔日偉大的城市,實際上已被遺棄。
公元前 1730 年,在卡西特時期重建,在舊地基上精心重建瞭寺廟。事實上,在卡西特政府的領導下,尼普爾的總督以一種次要的、次等的國王的身份進行統治。
尼普爾的聲望足以讓公元前 13 世紀的一系列卡西特國王為自己重新獲得“尼普爾總督”的稱號。卡斯特時期的其他重要中心是拉爾薩、西帕爾和蘇薩。公元前 1155 年卡西特王朝被推翻後,省級行政系統繼續存在,國傢在隨後的統治下保持統一。
卡西特時期的文獻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來自尼普爾的散落和脫節的泥板,那裡出土瞭數以千計的泥板和碎片。它們包括行政和法律文本、信件、印章銘文、kudurrus(土地出讓金和行政法規)、私人獻祭銘文,甚至是文學文本(通常被認為是歷史史詩的片段)。
巴比倫的 Kassite 統治者也小心翼翼地遵循現有的表達形式,以及公共和私人的行為模式,甚至超越瞭這一點——就像熱心的新手或外來者一樣,他們接受瞭一個優越的文明——贊成一種極端保守的態度,至少在宮廷圈子裡。” (奧本海姆 1964 年,第 62 頁)。
然而,幾個世紀以來,卡西特人被吸收到巴比倫人口中。卡西特王朝的最後一位國王中有八位擁有阿卡德名字,庫杜爾-恩利爾的名字部分是埃蘭語,部分是蘇美爾和卡西特公主嫁給瞭亞述王室。
埃蘭人在公元前 12 世紀征服瞭巴比倫尼亞,從而結束瞭卡西特國傢。最後一位卡西特國王 Enlil-nadin-ahi 被帶到蘇薩並被囚禁在那裡,他也死在那裡。卡西特人確實在第五王朝(公元前 1025 年至公元前 1004 年)中短暫地重新控制瞭巴比倫,但他們再次被廢黜,這次是被亞拉姆王朝廢黜。
新巴比倫帝國
在亞述統治的幾個世紀裡,巴比倫享有顯赫的地位,或者一有絲毫跡象表明它沒有地位就會起義。然而,亞述人總是設法恢復巴比倫的忠誠度,無論是通過授予更多的特權,還是通過軍事力量。
公元前 620 年,即最後一位偉大的亞述統治者亞述巴尼拔 (Ashurbanipal) 於公元前 627 年去世七年後,這種情況終於發生瞭變化。
亞述陷入瞭一系列殘酷的內戰,Ashur-etil-ilani 被他自己的一位將軍 Sin-shumu-lishir 廢黜,他也自立為巴比倫國王。在又一場殘酷的內戰之後,Sin-shar-ishkun 將他推翻為亞述和巴比倫的統治者。
然而,他被亞述腹地持續不斷的內戰所困擾。巴比倫尼亞利用這一點並在 Nabopolassar 的統治下叛亂,約公元前 1000 年定居在美索不達米亞東南部的閃族迦勒底人。
公元前 620 年,那波普拉薩爾在大多數居民的支持下控制瞭巴比倫的大部分地區,隻有尼普爾城對亞述國王表現出任何忠誠。在接下來的 4 年裡,他不得不與紮營在巴比倫尼亞的亞述軍隊抗衡,試圖推翻他。
然而,亞述國王 Sin-shar-ishkun 一直飽受尼尼微叛亂的困擾,因此無法驅逐 Nabopolassar。
僵局於公元前 616 年結束,當時那波普拉薩爾與米底人和波斯人的國王基亞克薩雷斯(他也利用亞述的無政府狀態將他的人民從亞述人的枷鎖中解放出來)以及斯基泰人和西梅裡亞人結盟。
經過 4 年的激烈戰鬥,尼尼微在辛沙爾伊什坤被殺的長期苦戰後於公元前 612 年被解雇。最後一位亞述國王亞述烏巴利特二世 (Ashur-uballit II) 將首都遷至哈蘭 (Harran),他一直堅持到公元前 608 年,最終被巴比倫人及其盟友驅逐。
公元前 605 年,在卡基米什取得瞭最後的勝利,其中還包括擊敗瞭遲遲未曾試圖援助埃及前主人的埃及法老尼科二世。自一千多年前的漢謨拉比以來,帝國的寶座首次轉移到巴比倫尼亞。
Nabopolassar 之後是他的兒子尼佈甲尼撒二世 (Nebuchadnezzar II),他統治瞭 43 年,使巴比倫再次成為許多文明世界的主人,接管瞭曾經由亞述兄弟統治的前亞述帝國的相當一部分,東部和東北部是被米底人占領,遠北被斯基泰人占領。
他的帝國包括在公元前 585 年征服腓尼基,以及阿拉米亞(敘利亞)、以色列、猶大以及小亞細亞和阿拉伯的部分地區。隻發現瞭他的編年史的一小部分,與他在公元前 567 年入侵埃及有關,並提到“Phut of the Ionians”
關於最後一位巴比倫國王拿波尼度 (Nabu-na'id) 的統治以及居魯士對巴比倫的征服,有相當多的可用信息。拿波尼度和他的兒子伯沙撒攝政王不是迦勒底人或巴比倫人,而是來自亞述最後的首都哈蘭。
關於拿波尼度的信息主要來自包含拿波尼度編年史的年代碑,輔之以拿波尼度的另一篇銘文,他在其中講述瞭他在哈蘭修復月神神廟的故事;以及居魯士在正式承認他為巴比倫國王後不久發佈的公告。
拿波尼德第六年(公元前 549 年),位於埃蘭的阿契美尼德波斯“安山之王”居魯士在埃克巴塔納反抗他的宗主阿斯提阿格斯,即“曼達之王”或“米底斯之王”。阿斯提亞格斯的 軍隊把他出賣給瞭他的敵人,居魯士在埃克巴塔納站穩瞭腳跟,從而結束瞭米底帝國。
三年後,居魯士成為全波斯的國王,並在亞述征戰。與此同時,拿波尼度在他王國南部邊境附近的阿拉伯沙漠中建立瞭一個營地,讓他的兒子伯沙撒 (Belsharutsur) 指揮軍隊。
公元前539年,居魯士入侵巴比倫。6 月在奧皮斯 (Opis) 打瞭一場仗,巴比倫人被打敗瞭。緊接著西巴爾向侵略者投降。Nabonidus 逃到巴比倫,在那裡他被 Gobryas 追趕,在 Tammuz 的第 16 天,也就是攻占 Sippar 兩天後,“居魯士的士兵沒有戰鬥就進入瞭巴比倫。
Nabonidus 被從他的藏身處拖瞭出來,服務在那裡繼續沒有中斷。居魯士直到 10 月 3 日 Marchesvan 才到達,戈佈裡亞斯在他不在時代理瞭他。
戈佈裡亞斯現在被任命為巴比倫省的總督,幾天後,拿波尼度斯的兒子去世瞭。隨後舉行瞭為期六天的公開哀悼,岡比西斯陪同屍體前往墳墓。
居魯士現在聲稱自己是古代巴比倫國王的合法繼承人和貝爾馬杜克的復仇者,貝爾馬杜克被認為對拿波尼德的不虔誠行為感到憤怒,因為他將當地神靈的雕像從他們的祖先聖地移到他的首都巴比倫。
事實上,拿波尼度試圖將巴比倫的宗教集中在巴比倫的米羅達神廟(馬爾杜克),這激起瞭強烈的反感。古董的味道。他似乎已將保衛自己王國的任務留給瞭其他人,專心於挖掘神廟的基礎記錄和確定建造者的年代等更適合自己的工作。
居魯士入侵巴比倫無疑是由於該州存在一個心懷不滿的政黨,以及像猶太人這樣被安置在該國中部的外國強迫流亡者的存在。因此,居魯士的首要行動之一就是允許這些流亡者返回自己的傢園,並帶回他們的神像和聖器。
這樣做的許可體現在一份公告中,征服者據此努力證明他對巴比倫王位的要求是正當的。直到貝爾和他的祭司任命他為這個職位之前,沒有人有權統治西亞,這種感覺仍然很強烈。
因此,居魯士從此獲得瞭“巴比倫國王”的帝國頭銜。
波斯巴比倫
巴比倫尼亞於公元前 539 年並入阿契美尼德帝國。居魯士國王去世前一年,也就是公元前 529 年,他提拔兒子岡比西斯二世擔任政府職務,成為巴比倫國王,同時為自己保留瞭帝國“(其他)省份之王”的更完整頭銜。
直到大流士·希斯塔斯皮斯獲得波斯王位並作為瑣羅亞斯德教的代表進行統治時,舊傳統才被打破,巴比倫賦予西亞統治者合法性的主張才不再得到承認。
大流士占領波斯後,巴比倫立即在當地統治者尼丁塔-貝爾的領導下恢復瞭獨立,尼丁塔-貝爾取名為尼佈甲尼撒三世,統治時間為公元前 522 年 10 月至公元前 520 年 8 月,當時大流士席卷瞭這座城市。
幾年後,大概是公元前 514 年,巴比倫在亞美尼亞國王 Arakha 的統治下再次起義。這一次,在被波斯人占領後,城墻被部分摧毀。然而,偉大的貝爾神廟 E-Saggila 仍在繼續維修,並成為巴比倫宗教感情的中心。
亞歷山大大帝於公元前 332 年為希臘人征服瞭巴比倫,並於公元前 323 年死於巴比倫。巴比倫和亞述隨後成為希臘塞琉古帝國的一部分。
長期以來,人們一直認為塞琉西亞的建立將人口轉移到巴比倫的新首都,舊城的廢墟成為新政府所在地建設者的采石場,但最近出版的巴比倫編年史希臘化時期表明,直到帕提亞時代(公元前 150 年至公元 226 年),城市生活仍然大同小異。
公元前 150 年,帕提亞國王米特裡達梯 (Mithridates) 將該地區征服,並入阿拉西德帝國 (Arascid Empire),該地區成為希臘人和帕提亞人之間的戰場。
在圖拉真統治下,羅馬征服(羅馬亞述、羅馬美索不達米亞;公元 116 年至 118 年)有一段短暫的插曲,此後帕提亞人重新確立瞭控制權。
在公元 226 年開始的薩珊王朝時期,總督的名稱改為 Asuristan(亞述),此時東方禮教基督教(出現於公元 1 世紀)已成為當地民眾的主要宗教,他們從未接受過他們統治者的瑣羅亞斯德教或希臘宗教。
除瞭北部獨立的亞述國傢阿迪亞貝內外,美索不達米亞在很大程度上仍處於波斯控制之下,直到公元 7 世紀阿拉伯伊斯蘭征服為止。
在此之後,Asuristan-Assyria 也作為一個地緣政治實體解散,當地講阿拉姆語的人和主要是基督教徒的民眾逐漸經歷瞭阿拉伯化和伊斯蘭化的過程。
巴比倫哲學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早期的美索不達米亞智慧文學,它以辯證法、對話、史詩、民俗、贊美詩、歌詞、散文和諺語等形式體現瞭某些生活哲學,特別是倫理學。巴比倫的推理和理性發展超越瞭經驗觀察。
巴比倫哲學有可能對希臘哲學產生瞭影響,尤其是希臘哲學。巴比倫文本《悲觀主義對話》包含與智者的競爭性思想、赫拉克利特的對比學說和柏拉圖的對話以及蘇格拉底的 maeutic Socratic 方法的先驅的相似之處。眾所周知,米利都哲學傢泰勒斯 (Thales) 曾在美索不達米亞學習哲學。
參考文獻:《世界古代文明》《巴比倫帝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