肉眼PK雷達:我們大日本帝國海軍真的是太厲害啦!

作者:瑞鶴

圖片/排版/校對:循跡小編

全文約6200字,大約需要18分鐘。

更多有意思的音/視頻,請訂閱循跡曉講&循跡講堂微信公眾號,在iOS App Store或各大安卓應用市場搜索循跡講堂,聽你們熟悉又陌生的方生老師給大傢講有趣的歷史故事。


二戰的時候,日本跟美國在太平洋打瞭四年,終於戰敗。反應太平洋戰爭的史料汗牛充棟,此處不再贅述。日本人打敗仗,有很多因素,從技術上講,後世總結瞭盟軍戰勝日本的幾個關鍵性武器——原子彈,VT信管和雷達。

美國在日本長崎投擲的綽號“胖子”的原子彈;二戰期間,盟軍發明在炮彈上使用無線電感應的VT信管,使防空火炮的效力大為提高

這三個武器中,原子彈和VT信管差不多是美國獨步天下的武器,日本不是“落後”的問題,是“根本沒有”的問題。跟這倆相比,雷達日本還是有的,但他們的雷達技術遠遠落後英美,也不能說日本的雷達都是廢物,但在戰爭最關鍵的關頭,比如在中途島和瓜達卡納爾,日本海軍的雷達基本上跟擺設差不多,這幾次戰役輸掉,日本即使後來有瞭雷達,也都已經無濟於事瞭。

而本文所講的故事,最大的諷刺在於,其實日本在雷達技術上並不是那麼弱,甚至最早發明雷達核心部件的,就是個日本人,而日本軍隊在二戰期間,對這個發明竟然一無所知,這當中的事情,就相當讓人無話可說瞭。

沒瞭雷達日本海軍打敗仗

在太平洋戰爭期間,在幾次最關鍵的戰役中日本都吃瞭沒有雷達的虧。

中途島海戰,日本航母沒有裝備雷達,它們觀測美國飛機的手段,就是瞭望員的眼睛。趕巧那天中途島海域還是多雲,美國的俯沖轟炸機都飛到日本人頭頂上,瞭望員才看到他們,到這個時候,一切都已經晚瞭。

參加中途島海戰的日軍航母,普遍沒有裝備雷達,這是蒼龍號的艦橋,頂上沒有雷達,觀測隻能靠肉眼

在短短的五分鐘之內,赤城,加賀,蒼龍三艘航母都被炸彈命中,這所謂的“命運五分鐘”成為瞭整個太平洋戰爭的轉折點——在此之後,日本海軍僅剩的航母飛龍奮起反擊,但美軍是有雷達的,飛龍的艦爆艦攻雖然重創瞭約克城,自己也損失慘重。最終,在當天下午的戰鬥中,飛龍號也被擊毀,四艘航母魂歸大海,日本海軍最尖銳的進攻之矛被折斷瞭。

結果,在中途島戰役中,蒼龍號身重三彈,葬身大海,其他幾艘日本航母也遭到瞭類似的命運

在中途島遭遇慘敗之後,日本海軍還有相當的實力。但瓜達卡納爾島戰役中,日本海軍在消耗戰中元氣大傷,這其中,很重要的因素還是雷達。

日本軍艦裝備雷達的時間並不長,也用不習慣。在海戰中,雖然日本海軍很有精神,但還是被英美鬼畜的雷達玩的團團轉,很多次五五開的海戰,就因為雷達的緣故,變成瞭對日本人一邊倒的屠殺。

後世的藝術畫,華盛頓號戰列艦在雷達指引下向霧島號戰列艦開火

1942年11月,日本海軍戰列艦霧島在晚上用探照燈發現瞭美國海軍戰列艦達科他號,正當日本人對這艘戰列艦開火的時候,美國海軍的另一艘戰列艦華盛頓號悄悄地用雷達鎖定瞭霧島號,隨後突然開火,七分鐘之內,霧島號戰列艦就被九枚大口徑炮彈打得面目全非,而且日本人根本不知道這是從哪裡飛來的炮彈,無從還手。

可憐的霧島挨瞭這麼多發16英寸炮彈(紅色標記),沉沒是必然的事情

這次海戰,霧島號戰列艦被擊沉,而華盛頓號連根毛都沒傷著,沒有雷達的日本人被暴揍,這在瓜島附近海域發生瞭不止一次。到最後,日本輸掉瓜島爭奪戰,整個日本帝國也就不可避免地走上瞭下坡路。

八木秀次教授發明雷達天線

其實,日本人曾經很接近發明雷達。

早在1925年,日本東北大學的八木秀次教授和他的學生宇田新太郎就發明出瞭發射無線電波的天線。後世把它叫做“八木天線”,有瞭它,無線電波的發射和接受更穩定。到現在,一些平房,屋頂上支著的電視信號天線,都是這種“八木天線”。

用於接收電視信號的魚骨天線,本質上就是一種八木天線

八木天線有多重要呢?

美國電氣電子工程師協會(IEEE)算是工科領域裡最權威的組織之一瞭,IEEE評選瞭一個裡程碑列表,記載瞭從科研的上古時期(公元1800年之前)到近代(目前評選至1989年)的裡程碑式發明和成就,其中包括麥克斯韋方程組,第一臺通用功能電子計算機ENIAC和第一個晶體管這種大傢比較熟悉的重大發明。

本文所提及八木-宇田 (Yagi-Uda)天線被選為1924年的裡程碑發明,這已足顯其重要性。

八木秀次和宇田新太郎兩個人,誰在八木天線的發明中貢獻更多,這本身是另一段公案,此處不再詳述。但有一點可以確定,那就是這倆都是根正苗紅的日本人。

1925年,宇田新太郎以唯一作者身份用日文發表第一篇八木-宇田天線相關文章(系列文章的序文),同年,八木秀次申請八木-宇田天線日本專利(未告知宇田新太郎),將自己列為唯一發明者。

1926年,第一篇八木-宇田天線的英文論文發表,八木秀次為第一作者,宇田新太郎為第二作者,同年,宇田新次郎開始發表八木-宇田天線的11篇系列文章,1927年八木秀次訪問美國,發表八木-宇田天線相關演講。1928年八木秀次訪問美國,將宇田的論文翻譯成瞭英文並發表。

八木秀次教授

八木天線的技術受到瞭歐美無線電行業的極大關註。當時英美正在開發雷達,但苦於沒有好的信號接收發射裝備,八木天線的到來剛好解決瞭這個問題,於是雷達技術得到瞭飛躍式的發展。

到瞭二戰之前,英國已經將雷達運用於軍事領域,在不列顛空戰中,雷達成瞭英國人獲勝至關重要的因素。而伴隨著雷達,各種各樣的八木天線也被開發出來,比如很多夜間戰鬥機頭上的各種天線,可以說,沒有八木天線,就不會有雷達後來的輝煌。

德軍夜間戰鬥機Bf-110機頭的天線,也是八木天線的變種

貓眼神功

英美鬼畜的雷達技術,有相當一部分是建立在日本人八木秀次的基礎之上。不過,日本軍隊自己對八木天線和雷達非常不感冒。

戰前,日本知道雷達的原理和運用,也做過一些研發的實驗,但他們一直沒取得大的進展。從昭和8年到昭和14年秋,海軍的雷達研究進展不大。後來,海軍技術研究所的研究員得到瞭日本無線株式會社研究員的協力,以在東京灣停泊中的空母赤城為目標,在陸上用10厘米的超短波進行照射,收到瞭發現目標的成果,算是“能用瞭”。

但是海軍卻以預算不足以及整備為由擱置瞭這個計劃。

聯合艦隊司令手握望遠鏡的戎裝留影

“預算不足”當然隻是表面原因。日本海軍過於強調無線電靜默,害怕雷達波暴露位置,所以堅決不研制自己的雷達,另一方面,他們固執地認為:人眼就是比雷達厲害。對於“遠距離探知敵軍”,他們有自己的絕招,這就是貓眼。

貓眼是日本海軍當中一個負責瞭望的特殊的兵種。這可不是一般的瞭望哨,他們是能夠二十四小時全天候不間斷看清遠方物體的特異人士。

貓的夜視能力極強嘛,研究發現,貓的瞳孔在昏暗中可擴大至眼球表面的90%,一點微弱的光亮就足夠它們覓取獵物。日本海軍的瞭望員也練就瞭“貓眼神功”,在一片漆黑中,有效搜索遠方的目標,美國人很佩服他們,管他們叫貓眼。

貓眼的確在晚上炯炯有神(誤)

貓眼的門檻很高,首先第一條就得是視力好。一開始,貓眼用的都是日本人,後來,日本海軍發現臺灣的高砂族更適合當貓眼,他們本來就在野外山林裡生活,在夜裡視力普遍比日本人好得多,後來高砂族就成瞭貓眼的常客。

貓眼們每天吃鰻魚喝魚肝油,服用特制的維生素A,他們還有特制的洗眼睛的硼酸藥水,目的是為瞭保持一雙眼睛炯炯有神。

當然,他們要想擁有在黑暗中的好視力,還得刻苦訓練。日本海軍最不缺的就是這個,每天猛訓練,什麼月月火水木金金,沒有休息日。練到後來,據說這些貓眼能在白天看到星星。為瞭更清楚地識別敵艦,日本人練就瞭“斜眼”,人類的眼球上,夜間感光細胞的分佈在眼球側面的比眼球正面的多,所以,斜眼能在晚上看得更加清楚。

貓眼們發現瞭敵機

日本海軍是很為自己的貓眼自豪的,這是他們幾十年刻苦訓練的結晶,當時日本海軍中甚至有謠言,說英美人的藍眼珠子在夜裡看不見東西,貓眼一出,鬼畜完蛋。

這時候,日本人已經差不多把雷達這回事兒給忘瞭。即使不列顛空戰之後,駐倫敦的武官發報告回來說雷達有多厲害,日本海軍還是無動於衷。

以貓眼對抗雷達

日本人忘瞭雷達,自然也忘瞭八木天線。特別是在戰爭初期,他們打得順風順水,貓眼也屢立奇功,這種情況下要雷達幹什麼?

二戰期間,日本政府征召一批作傢從軍組成“筆部隊”,撰寫戰地報告文學或戰地通信稿。“珍珠港事件”後,小說傢丹羽文雄隨日本海軍參加瞭太平洋戰爭,他撰寫過一篇在當時非常著名的報告文學《海戰》,其中就描寫瞭“貓眼神功”:“周圍伸手不見五指,就隻有手持望遠鏡的瞭望員的呼喊"左41度,發現一艘艦影","左30度,敵艦,敵艦向我而來…..”   

在丹羽文雄的筆下,充滿瞭對這些征戰太平洋的“勇士”們的崇敬,更是對貓眼瞭望員欽佩有加。據當時記載,他們在黑夜裡能夠看清萬米前後的軍艦,然後日軍在8千米內以探照燈和水上飛機扔照明彈實施攻擊。

貓眼們的日常

直到1942年2月日軍攻占新加坡,他們才第一眼正眼去看美英鬼畜的雷達。在英國人的基地裡,他們發現瞭兩臺雷達設備和完整的操作手冊,但日軍並不理解其含義,甚至都不知道YAGI的正確發音。直到審訊瞭雷達操作員紐曼才知道這個是日本人的名字,而操作手冊中記載的用於雷達的天線,正是八木-宇田天線。

這份文檔被當時的日本軍方視為機密,日軍終於記起來,原來國內還有八木秀次和宇田新太郎這二位,趕緊把他們請來幫助皇軍作戰,在戰爭中,宇田新太郎幫著日本軍方改進雷達,從這一點上看,大日本皇軍還是相當大度,兩位知識分子臭老九的技術成果“墻裡開花墻外香”,皇軍沒有發動輿論攻勢,把他們打成“非國民”或者“日奸”,以今度古,這算是一個不大不小的奇跡。

日本的雷達技術終於開始取得進步,不過那個時候,日本海軍還是沒感覺到雷達有多重要。中途島的失敗被日本海軍解讀成“偶然”,到瞭瓜島戰役的時候,日本的貓眼獲得瞭和美國雷達正面交手的機會。

雖然在一些海戰中,日本人吃瞭雷達的虧,但他們還是憑借貓眼贏得瞭一些戰役的勝利,比如1942年8月的薩沃島海戰。

薩沃島海戰中的日軍重巡洋艦古鷹號,這次海戰,日軍獲得瞭一邊倒的勝利

日艦駛抵戰場時,他們的貓眼先發現瞭兩艘巡邏的美軍驅逐艦,而裝備新型雷達的美軍驅逐艦卻未能發現日艦。隨後,日軍搶先投下照明彈,搶先開火,獲得瞭一次一邊倒的勝利——4比0,要不是日本海軍提早撤離,登陸場的那些美軍運輸船都得交代瞭,整個瓜島戰役的歷史也會被改寫。

總體而言,瓜島戰役中,雷達比起貓眼的優勢還不明顯,原因是地理環境,瓜島附近島上都是高山,美軍雷達搜索距離大幅度下降。而且那會兒的美國雷達操作員大部分都是菜鳥,當然無法跟苦練貓眼技術的日本海軍瞭望員相比。

面對這樣的形勢,美國人的反應很實在,承認日本人有比自己強的地方,老老實實地改進自己的雷達。但日本人卻覺得,自己的貓眼神功天下無敵,成功是必然的,失敗是偶然的。“貓眼”在日本海軍中是政治正確,必須堅定不移地貫徹下去。

日本海軍這麼有精神,就難免有精神過度折瞭自己的時候。

在霧島號戰列艦沉沒前一天,日本海軍就已經損失瞭一艘戰列艦瞭。戰列艦比叡在夜戰中堅持用貓眼和探照燈發現目標的老方法,一開燈,整條船成瞭美軍集火的好目標,結果自己被一群巡洋艦驅逐艦圍毆,航行不能,救助絕望,隻好打開通海閥自沉——如果日本人有雷達,本來比叡可以不這麼慘的。

比叡號戰列艦過於依賴貓眼和探照燈,結果被集火瞭

到瞭1943年,在幾次美國和日本的艦隊夜戰中,雷達的優勢越來越明顯。日本的貓眼一個個隨著軍艦沉入大海,而美國雷達的技術日新月異。日本人損失越來越大,他們才意識到,雷達似乎是個很重要的東西,於是趕緊給自己的軍艦裝上各種各樣的雷達,日語叫“電探”。

但是,日本的電探比起美國雷達差距太大,而且到瞭這個時候,戰局已經惡化到無可挽回的地步,就算有電探,說什麼都晚瞭。

圖註:日本海軍在1942年終於想明白要給軍艦裝雷達瞭,這是空母翔鶴上的二一型電探(箭頭所指),專門負責對海搜索日本海軍的雷達一旦裝備,那就百花齊放。這艘秋月級驅逐艦上可以看到對空搜索的一三型電探,以及對海搜索的二二型電探

1945年4月6日,日本海軍最後的一支艦隊離開本土,向著沖繩做決死突擊。4月7日上午,旗艦大和號上的一三式對空電探在100多公裡的距離上就發現瞭美軍來襲的大機群。雷達的作用,在這個時候終於被日本海軍所認可,他們再也不提貓眼瞭。

1945年4月,帶著單程燃料航向沖繩的大和號戰列艦。在航行途中,大和號的一三型對空電探的確早早探知瞭美國飛機的方位,但一切已經沒有意義瞭

但這一切在當時又有什麼意義呢?日本海軍的航母和飛行員已經凋零殆盡,大和號就算早早發現瞭美軍飛機,又能怎麼辦?所以,就算日本人意識到雷達的作用,大和號也終究被擊沉。伴隨著這艘超級戰列艦沉沒,日本海軍,乃至日本帝國,都走向瞭滅亡的道路。

關於大和號戰列艦的建造和沉沒,詳見《為什麼說“大和號必須死,日本才能活”?| 循跡曉講》

結論

日本在二戰中拒絕雷達相信貓眼的故事,現在的人們讀到它,會覺得它很荒謬,但其實這背後折射出的,是一種典型的路徑依賴。

人過去習慣做什麼,以後就大概率還會這麼做。這種現象其實非常普遍,小鎮做題傢明知道學校那套行不通,但堅持過去的思維,就是一個很典型的案例。

當然,歷史上這樣的事情很多。日本拒絕雷達是這樣,古代中國開鑿瞭大運河之後,到瞭清朝,明明可以走海運運糧食,但一定要走漕運,這也是典型的路徑依賴。

路徑依賴算是人性的一部分,大傢或多或少都有一點,但日本人拿貓眼與雷達來對抗,在歷史上也算是奇葩到無以復加。日本海軍把路徑依賴發展到瞭極致,沉醉在對自我有利的想象中,並主動地為這種想象來找各種冠冕堂皇、莊嚴體面的理由。

用貓眼對抗雷達如此,在中途島之前修改軍棋推演結果如此,到後來死抱著大艦巨炮不放,眼看著大和武藏去送死,也是如此。

過度的路徑依賴是一種惡習,在自我的世界意淫中,逐漸變成一個反智主義者,比“二傻”還無可救藥,二傻隻是盲從,而這是堅定不移的蠢——日本海軍的故事,之所以常講常新,其原因大概就是這樣的吧。

赞(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