丞——每日一字·廾部字

丞【chéng】,甲骨文的字形,下面像是一個陷阱,上面像是兩隻手,要把中間的那個人從陷阱裡救出來。所以“丞”這個字,是拯救的拯[zhěng]的本字。

金文字形變成瞭下面有兩隻手在托著上面的那個人,是會意字。這時的“丞”和承是同源字,開始有瞭扶持、奉承的意思。

篆文的字形在下面又添加瞭“山”,好像是兩手在托著那個站在山上的人。這時的“丞”,才有瞭輔佐王者的意思。

《說文解字·*部》丞:翊也。從廾從卩從山。山高,奉承之義(意)。

段玉裁註:翊當作翼,俗書以翊爲翼,翼猶輔也。……漢凡官,多有丞者皆以輔之。……凡高者在上,必竦手以承之。丞,承曡韻。

許慎把“丞”解釋成“翊[yì]”。“翊”與“翼”兩者相通,除瞭飛翔的意思之外,就有輔佐的意思。段玉裁進一步解釋說,“丞”和“承”兩者是雙聲疊韻,讀音完全相同,所以意思也可以相通。

以「丞」作偏旁的形聲字

拯救的拯。

烝是蒸的本字,本義是火氣上行。有眾多的意思。

蒸汽的蒸,其本意是麻的稈。

合巹的巹。古時候在婚禮上,新婚夫婦各拿著一隻用葫蘆剖成兩瓣的瓢,作飲酒器。

文獻選讀

《禮記·文王世子》《記》曰:「虞、夏、商、周,有師保,有疑丞。」設四輔及三公。不必備,唯其人。

《尚書大傳·卷二》:古者天子必有四鄰,前曰疑,後曰丞,左曰輔,右曰弼。天子有問,無以對,責之疑;志誌而志誌,責之丞;可正而不正,責之輔;可揚而不揚,責之弼。

在西周之前的職官系統中,就已經有瞭疑、丞(承)、師、保、輔、弼,等官職。但這些官職是要等有人能勝任時才設置。

疑,是為帝王解除疑惑、提供咨詢的。丞,是為帝王作記錄的。師和保,是保育和教導王室弟子的職官。

東漢《孔叢子·論書》:王者前有疑,後有丞,左有輔,右有弼,謂之四近。言前後左右近臣當畏敬之。

《戰國策·齊策四》:堯有九佐,舜有七友,禹有五丞,湯有三輔。自古及今而能虛成名於天下者,無有。

丞與輔、佐、弼、友,都是相助的意思。

《漢書·百官公卿表》:相國、丞相,皆秦官,金印紫綬,掌丞天子助理萬機。秦有左右,高帝即位,置一丞相。十一年更名相國,綠綬。孝惠、高後置左右丞相。

西漢·賈誼《新書·等齊》:天子之相……諸侯之相,號為丞相。

丞相,這個官名,最早見於戰國時期,是指輔助天子或諸侯國王的最高行政長官。秦漢時常常是設左右兩丞相。相當於先秦時的三公九卿。

《春秋左傳·哀公十八年》:使帥師而行,請承。

這裡的“承”,就是“丞”的假借。

成語典故

【救火拯溺】救援失火與拯救溺水,一定要有正確的方法。否則就會適得其反,拯救不成,反而幫瞭倒忙。

《鄧析子·無厚》:令煩則民詐,政擾則民不定。不治其本,而務其末,譬如拯溺錘之以石,救火投之以薪。

政令繁雜,民間就多欺詐。亂政擾民,民眾就無法安定。行政如果舍本逐末,就好比以投石來救溺水者,抱著柴草去救火。

【救渴拯饑】救助饑渴與危難中的人。

東漢·王充《論衡·感虛》:伯益作井……神農之橈木為耒,教民耕耨,民始食穀,穀始播種。耕土以為田,鑿地以為井,井出水以救渴,田出穀以拯饑,天地鬼神所欲為也。

相傳水井是伯益最早發明的,鑿地為井,井出水得以救渴。而種植糧食,相傳是神農氏最早發明的,耕地為田,田出谷得以救饑。

赞(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