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想七十三年前的那個春節,中華大地即將迎來新生

今天是除夕,七十三年前,1949年1月31日,古都北平和平解放,三大戰役的勝利收官,標志著屬於人民的新中國將要誕生。我們打破一個舊世界,更將要建設一個新世界,一段全新的偉大征程就此開始。

書寫歷史的新篇章

對這段歷史的記述可謂汗牛充棟,尤其是戰事,人們更是津津樂道。鋼鐵的力量當然是勝利的保障,七十三年後,作為世界第一的制造業大國,我們面對疫情,面對霸權的敵意敢戰敢勝。但勝利,單靠物質的力量是不夠的。就像我們在抗疫過程中看到的那樣,我們的勝利不僅僅是來自巨大的產能,更是來自強勁的社會組織力,來自廣大幹部群眾的齊心協力。那些在疫情中最終放棄積極抵抗的西方國傢,他們是物質力量不夠嗎?他們為什麼抄不瞭中國的作業?他們學不來的,恰恰是我們這種看不見的力量。

勝利的密碼,就藏在細節裡。這種不可戰勝的力量源泉,七十多年前的新中國,和我們今天的是一脈相承的。上個世紀名噪一時的臺灣新聞人柏楊以偏激著稱,但機緣巧合之下,他得以和浩浩蕩蕩四野大軍同路進關,他也不得不承認,兵雖未交,勝敗就早已分出瞭。他的回憶錄雖然充滿瞭偏見,也以另一方的視野,保留瞭這段記憶。

當遼沈戰役一結束,柏楊一行人來到沈陽火車站,頓時大吃一驚。“偌大的車站,平常一向人山人海,喧聲沸騰,這時竟然靜悄悄的。”是沒有人嗎?不是,仍然有許多國軍官兵,人山人海,正有秩序地魚貫排列在各個售票窗口。“沒有一個人吵鬧和大聲講話,也沒有一個人插隊,好像一夕之間,都成瞭第一流的國民。”柏楊並不能理解共產黨人與人民政權的偉力,那種改天換地的力量,隻是覺得這是無膽潰兵懾於解放軍的軍威。而等到瞭他離開皇姑屯車站,坐上一輛老鄉的馬車繼續趕路,有幸四野大軍同路時,發生的一幕更讓他終身不忘。

在黑夜裡,柏楊一行坐著老鄉的馬車趕路,正在向關內進軍的解放軍戰士一次次詢問他們是什麼人,他們就高喊,自己是蔣軍。“這些淳樸的戰士就一言不發,從沒有人一個人刁難。馬車夫有時還吆喝他們,讓路,讓路。他們每次也踉踉蹌蹌的讓路。”一群潰兵就這樣和一支將要橫掃千軍如卷席,一路打到海南島大軍一起踏上瞭入關的征程。柏楊也不得不感慨,這真是婦孺與王者之師爭道。

當時的柏楊想不到的是,之後七十多年,站起來的中國人民會一次次證明,什麼是世界超一流的國民和政府,而這就是新中國。想一想,我們在面對疫情時,在困難中,我們的國傢強大的動員組織能力,我們的幹部踏實苦幹的工作作風,我們的人民群眾的守序配合,善良與寬容,這種第一流的素質,恰恰是那些多年來號稱先進的國傢所不具備的。七十多年後,柏楊本人也已去世多年,他的遺孀張香華女士真真切切看到祖國大陸在扶貧中取得的偉大成就,在抗疫中的醒目表現時,宣佈將停止發行柏楊的《醜陋的中國人》一書,她認為這部曾經在華人世界引起極大爭議的書,已經是過去式瞭。她說,柏楊生前一再交代,當大陸文明已經進步瞭,就要廢除這本書的發行。歷史細節總是這麼神奇,冥冥中,也給七十多年前的一段記憶,留下瞭一個最終的答案。

我們的隊伍是這樣的,而敵人呢?當解放戰爭開始的時候,國民黨人剛剛經歷瞭日本投降,頂著抗戰勝利的光環,有四百多萬軍隊,控制全國主要的大城市,背後有西方大國的支援,而共產黨人雖然經過抗戰的磨煉發展,也隻有一百多萬部隊,根據地主要集中在廣大農村,完全要依靠自己的力量。而三年後,國民黨的統治已經亂象叢生,從1948年底到1949年初,三個多月就一敗塗地。看似強大難以戰勝的對手,仇視我們,試圖用優勢的力量以壓倒我們,固然我們堅決的鬥爭是勝利的根本,但他們的失敗,更是來自自己的混亂。無論是國內的反動派,還是國外的帝國主義,這樣的龐然大物,外面殺是殺不死的,而內裡的混亂才是致命的。

勝負早在棋盤之外

國民黨人為什麼失敗?抗戰勝利後,國民政府借著美國的幫助恢復對淪陷區的統治,稱為接收。結果滿心迎接國軍光復的國民等來的是接收大員饑不擇食,肆意貪墨,各個摟滿瞭金子、票子、房子、車子、女子,做派更甚於日偽,所謂“五子登科”,接收被老百姓怒稱為“劫收”。

平津戰役的第一場大戰是新保安之戰,這一戰本應該是打不起來的。當時,為調動敵軍,華野三兵團逼近晉察冀重鎮張傢口,傅作義急派王牌主力35軍馳援。而四野大軍剛剛經過遼沈血戰,兵不卸甲就匆匆入關,大出傅作義等人意料,得知四野前鋒已抵達密雲,連忙命令35軍撤回北平。35軍是傅作義擔任首任軍長的起傢部隊,是裝備美械的王牌部隊,運力充沛,從張傢口回北平完全可以朝發夕至。但出人意料的是,35軍長郭景雲接到命令後,卻遲遲沒有行動,為瞭運走自己開辦的一個軍械修配所,這是他做師長時就置辦的產業,甚至還捎帶瞭一批張傢口商人的私人貨物,將原定12月5日拂曉的出發時間推遲至下午1點,白白耽誤瞭7個小時。郭景雲一念之差,等到再上路,才發現道路已經被我軍挖斷,機械化部隊通行困難,最終被層層阻擊,困死新保安。此戰之後,雙方勝負已經再無懸念可言。

平心而論,傅作義部已經是國民黨軍隊中公認較為清廉有紀律的部隊,郭景雲依然戀財喪師,其他派系就更不用說。解放戰爭中,國軍這種舍得不傢當,最後車輪跑不過腳板的情形比比皆是。淮海戰役時,杜聿明撤離徐州,為迷惑解放軍,制造各種假消息,費盡心力保密,結果各路大員卻聞風先動,各顯神通,連銀行都比軍隊跑得快,最後秩序大亂,浪費瞭寶貴時間。混亂中,徐州的彈藥庫都沒炸掉,我軍繳獲的炮彈從淮海戰役一直用到抗美援朝戰爭。

軍隊是國民黨反動統治的支柱,尚且糜爛至此,其政治經濟更不用說。當三大戰役還沒結束的時候,南京政府的經濟混亂,實際上已經宣告自己的政權進入倒計時。和解放戰爭的一路頹勢相伴,在高昂的軍事開支和極度混亂的政治經濟局勢下,國民政府不斷陷入超發和惡性通脹。這種情形不完全是軍事失敗的結果,反而應該看到,軍事失敗是南京國民政府政治反動、治理無能的產物。是先有“劫收”,先有無數的貪官污吏充斥其中,人心盡喪,反動派才會不斷失敗的。面對軍事政治上的困難,國民政府靠出賣主權換取美援,反而造成瞭更嚴重的傾銷,國統區經濟全面崩潰。此時,除瞭極少數權貴大發橫財,無論一般民眾,乃至中小地主到民族資本傢,所有階級都深受其害,甚至出現瞭小地主寫信給參加共產黨的兒子,請求快點解放,否則全傢都要自殺的情形。其實,在今天某些西方大國身上也能看到影子,為瞭在全球維持軍事霸權,加上國內的政治經濟混亂,導致無法控制的長期通脹。隻能說,歷史總是相似的。當然,相比靠全球金融收割來維持的超級大國,國民政府就沒有辦法瞭,連出賣國傢主權換來的美援都沒能救回來。

到平津戰役發動,北平被圍前夕,國民黨統治的三年時間裡,面粉價格通脹超過瞭八百萬倍。遼沈戰役還沒結束的1948年10月25日,北大的教授們已經向社會致公開信,說自己每月所得,隻能維持數日生活,如今事出無奈,隻能停課三天,請求救濟。中國頭等的大學教授尚且如此,何況是一般市民。北平最後能夠和平解放,除瞭強大的軍事威懾,也和這種極度混亂中的民心所向有極大關系的。隻要稍有良知的人,看到城內這種混亂的狀況,看到國民黨反動派的倒行逆施,都是不能坐視的。所以才會有何思源市長這樣,在被國民黨特務襲擊,女兒被害、全傢受傷的情況下,依然不畏強暴,堅持和平談判,為北平和平解放做出自己的貢獻。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像何思源市長這樣,有良知與勇氣的夥伴,無論是過去還是現在,無論是國內還是國外,隻要我們還堅持進步,未來在我們的事業中,還是會不斷出現的。

團結起人民的力量

無論是以三大戰役為代表,解放戰爭的勝利,還是新中國幾十年的取得輝煌成就,直到我們今天在抗擊疫情中領先世界的寶貴局面。新中國的“新”體現在哪裡,大概就體現在用進步代替落後,用秩序代替混亂,用代表大多數人利益代替代表極少數人的利益。

所以,當1949年1月31日,北平和平解放的時候,廣大市民頂著冬日寒風自發到街頭迎接帶來新生活的解放軍,那真是一種如大旱渴望甘霖的場景。人民軍隊第一支進入北平的接防部隊是打過塔山阻擊戰的41軍,讓41軍接防,又是因為激戰塔山時,41軍主力經過老鄉果園,全軍無一人偷吃一顆蘋果。隨大軍接防,北平新政府頭一件大事,就是緊急運來瞭4000萬斤糧食,160萬斤油和七萬噸煤,讓廣大市民安心。

而新政府接管北平的另一件大事是整頓市容、清理垃圾,這件事在後人看來甚至具備瞭新舊時代分界的象征意義。自清朝滅亡以來,一度作為全國政治心臟的天安門廣場日漸荒廢,野草叢生、鳥糞遍地。從1937年北平淪陷起,北平的城市垃圾就在不斷堆積,堆得和老城墻一樣高,數量據說超過60萬噸。從1949年3月24日開始,經過一場91天的城市清潔運動,這些堆積如山的垃圾被先後清運出城。奇妙的是,這些垃圾最終被填埋到瞭平津戰役時,國民黨軍隊挖掘的各種壕溝之中,還墊出瞭一條從北平通往順義的公路。戰爭被和平所取代,破壞被建設所取代,混亂被秩序所取代,沒有比這種結局更具有象征意義的。

這場清潔運動產生的威力絕不亞於平津戰役的輝煌戰果,用葉劍英元帥的話說,“經過這一運動之後,人民群眾會認識到人民政府真正是人民自己的政權。”不得不說,在艱苦卓絕的奮鬥中,共產黨人證明瞭自己的立場與能力,贏得瞭來自人民的信任。1945年的七大上,毛主席做瞭愚公移山的閉幕講話。無論是中國革命,還是我們建設新中國的事業,都是在愚公移山,我們下定決心要埋頭苦幹,也會感動上帝的,這個上帝不是別人,就是全中國的人民大眾。

所以說,我們能取得三大戰役的勝利,我們能建立新中國,乃至今天我們能取得抗疫鬥爭的寶貴局面,力量的根源在哪裡?就在人民之中。

“任何一項偉大事業要成功,都必須從人民中找到根基,從人民中集聚力量,由人民共同來完成。”無論我們的對手多強大,隻要我們是代表人民利益的,我們就能創造出人間的奇跡。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歷史充分證明,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人心向背關系黨的生死存亡。贏得人民信任,得到人民支持,黨就能夠克服任何困難,就能夠無往而不勝。反之,我們將一事無成,甚至走向衰敗。”載舟覆舟,這個道理不止是對我們,也是對世界上任何一個國傢都適用的,包括那些看起來不可一世的霸權,也終究逃不過這個規律。

新春將至,萬象更新,在這樣的一個時刻回想七十三年前,我們偉大共和國的黎明時刻,不禁感慨萬千。我們的初心始終未變,中國人民為瞭中華民族的復興、祖國的繁榮富強而奮鬥。未來,強大起來的中國人民,更是要為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為推動人類社會進步做出更大的貢獻。

——————————

執筆:劉夢龍

赞(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