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各省地級市溯源(九):寧夏

說起寧夏,首先要問的問題就是,這麼小的地方,為什麼會是一個獨立的省?為什麼不幹脆並給甘肅?看地圖,感覺像是從甘肅挖瞭一塊?

不奇怪,因為確實是從甘肅挖瞭一塊。民國以前,寧夏本來就是屬於甘肅的。

寧夏地區的主體是賀蘭山和黃河包夾而成的西套平原。西套平原得黃河灌溉之利,可能進行農耕。因此,自漢代驅逐匈奴起,就已經納入郡縣。但因為寧夏是一個危險的突出部(西、東、北三面都是戈壁,隻有南面同黃土高原相連),和後套平原類似,所以每逢亂世,又會落入遊牧民族之手。比如魏晉時期。到宋代,寧夏地區迎來高光時刻,西夏大放異彩,和遼、宋三國鼎立。元滅西夏之後,取義西夏安寧,故曰寧夏府路。明代和甘肅其他地區均屬於陜西管理,再次完成華夏化,黨項人基本融合於漢族。清代屬於甘肅省。直到民國期間,馮玉祥主政西北,為瞭擴充勢力,才報請中央將甘肅一分為三,寧夏和青海獨立建省。

但寧夏為什麼又會變成回族自治區?元代是起因,清代是轉折,共和國時期正式成形。因為元代從中亞遷徙瞭大批穆斯林到甘肅、青海、寧夏一帶。到明清,他們逐漸融為一體,形成回族。清代同治年間,陜甘地區(當時的西寧、寧夏均屬於甘肅)的回民和漢人發生沖突,在陜甘揭竿而起。左宗棠率軍平定,將投降後的回民遷徙到瞭西海固地區(寧夏固原)、河州(現甘肅臨夏)、西寧府(化隆、民和)、天水(張傢川)幾個比較貧瘠的地方,而又以西海固地區最多。因此,建國後,貫徹民族自治,對民國期間的甘肅和寧夏省進行瞭調整,把寧夏省的阿拉善盟劃給瞭內蒙,而把甘肅的回民聚集區西海固地區劃給瞭寧夏,和西套平原一起,組成瞭所謂的寧夏回族自治區(但實際上,寧夏的漢族占比64%)。

寧夏呈十字形分佈。其中北部和西部是西套平原。西套平原可細分為兩部分:北部是賀蘭山和黃河包夾而成的銀川平原。西部是賀蘭山餘脈鳴沙山和黃河包夾而成的中衛平原。南部是隴東隴西高原北部餘脈,又被稱為寧南高原。東部是鄂爾多斯高原的一部分,稱為寧東瀚海。

西套平原雖然降雨量低,但有黃河之水滋潤,可農可牧,所謂黃河百害,唯富一套,所以西套地區有塞上江南之稱。晝夜溫差大,又灌溉發達,寧夏的瓜果不差於新疆。而南部和東部的西海固地區,降雨量稀少,蒸發量大,又遠離黃河,號稱苦瘠甲天下。因此,寧夏是一個貧富極端分化的省份。

寧夏的地緣意義在於,它是遊牧民族和中原王朝交鋒的前線,西套平原往北沿黃河,可抵後套平原;往東沿苦水河,穿越寧南高原接環江(馬蓮河),可直達關中;往南沿清水河,穿越寧南高原,可直達關中北大門蕭關(蕭關可往東沿涇水入關中;或往西沿葫蘆河達天水);往西沿黃河,或者翻越連接隴山和河西走廊的屈吳山,可直抵河西走廊。中原王朝強盛時,往往移民屯田,化為郡縣。遊牧民族興盛時,又往往會落入其手。直至明代以後,才徹底華夏化。

寧夏共分為五個地級市:西套平原的石嘴山、銀川、吳忠、中衛,以及寧南高原的固原。其中石嘴山、銀川、吳忠、中衛,歷史上大部分時間都同屬一個州府,直到建國以後才分開。

西套平原在兩漢西屬安定郡(西漢郡城高平,在固原附近;東漢郡城臨涇,在鎮原縣附近),東屬北地郡(西漢郡城馬領,在慶陽縣附近;東漢郡城富平,在吳忠附近)。隋為靈武郡(郡城回樂,在吳忠附近),唐為靈州(回樂)。宋為西夏地(都城先為靈州,後為興慶府、即銀川)。元設寧夏府路(駐銀川)。明設寧夏鎮【分為寧夏衛(銀川)、寧夏中衛(中衛)、寧夏後衛(鹽池)】。清設寧夏府(駐銀川)。

銀川和吳忠是西套平原的雙核。其中銀川位於西套平原的北部,黃河西側,是西夏時期新建的城邑,名興慶府,之後西夏將都城從西平府(靈州,現吳忠境內)搬到瞭興慶府。此後,銀川便一直是西套平原的中心所在。到本世紀初把靈武也並瞭過來,在寧夏就更加一頭獨大瞭。

吳忠位於西套平原南部,黃河東側。唐宋的靈州城和西夏的西平府就設在吳忠,但明代靈州城三次被黃河淹沒,最後遷到瞭現在的靈武。現在的吳忠市,最早是明代所築的堡寨,後毀。同治回變之後,再次築吳忠堡。而當時這一地區最發達的地方是靈武和金積堡(就是那個同治回變時血流成河的金積堡)。之後逐步發展成為銀南地區的一大集鎮。據說無論是水路碼頭,還是旱路,都要經過吳忠。因此,到解放前,吳忠的繁華程度已經超過靈武和金積堡。建國後設立地區時,就把區中心放在瞭吳忠而不是靈武。之後地改市,就成瞭現在的吳忠市。而靈武,2002年被劃撥給銀川瞭。這麼一折騰,靈武已經徹底被吳忠取代瞭。

石嘴山號稱塞上煤城,位於西套平原北部賀蘭山麓,是建國後因煤礦而興起的,號稱寧夏第二大城市。也是扼守寧夏通往後套平原的戰略要地。

中衛位於西套平原最南部騰格裡沙漠邊緣,雖然明朝就設立,但一直是個小縣,並無太大的發展。直到2004年才從吳忠獨立,設立地級市。之所以會成立地級市,可能寧夏覺得堂堂一個省,才4個地級市,實在有點丟人,所以在西部再單獨設立一個地級市(開玩笑)。中衛平原本身自成一個地理單元,和北部主體的銀川平原一縱一橫,分居南北。其地緣意義在於,扼守寧夏沿黃河從屈吳山北麓通往河西走廊的要道。另外一方面,隨著包蘭鐵路和寶中鐵路的開通,中衛變成瞭交通中心。隨之自然而然地變成瞭寧夏西部的中心城市。後來太中銀鐵路開通,就更加四通八達瞭。雖然早就設立地級市瞭,但沙坡頭區2016年才正式掛牌。也實在沒什麼大的發展。打出的旗號是中國最美沙漠。對瞭,還有枸杞之鄉。

固原早在西漢,就是安定郡郡城。隋為平涼郡郡城,唐為原州(州城固原,當時稱平高),宋為鎮戎軍,元為開成州。明清稱固原州,屬平涼府。固原地當蕭關要道,從固原往北可經清水河谷達西套平原,往南可經涇河河谷或回中道直通關中,往西可翻越屈吳山直達河西,是關中的北大門。民國期間的寧夏省並不包括固原,是建國以後,為瞭建立自治區,才將固原劃入寧夏的。

寧夏如此小的面積,如此少的人口,設瞭5個地級市,每個地級市平均轄4個縣區,大概也是中國之最瞭。

還好,現在的寧夏和過去相比,交通不便的區位劣勢已經大大改善瞭。傳統時代,寧夏和南面的關中、隴西聯系緊密,和其他三個方向若即若離。現在和北面的內蒙、東面的陜北、西面的河西走廊都有鐵路和高速相連,逐漸變成瞭西部的一個小交通樞紐。再現西夏盛景,並非空中樓閣。

寧夏完。

赞(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