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國子監

唐國子監,是唐代國傢最高學府和管理機構。在兩漢時,稱之為太學,隻是到瞭隋大業年間,才改稱國子監的。唐承隋制,便仍以國子監相稱。不過從名稱亦能看出,在職能上,“學”之外,又增加瞭“監”即“管理”的職權。當然,“國子監”之名在唐時亦曾多有變更,或稱司成館,或稱成均監,但最終還是恢復以原稱稱呼瞭,且以後各朝代,大多沿襲瞭下來,以至於明清一代。

唐國子監主官為國子祭酒,級別為從三品,開設課程為國子、太學、四門、律、書、算六學,師生比例約為一比二十,生源主要是不同級別品官以及庶人的子弟,學生人數大約在兩千人左右,唐太宗朝有超過三千人的記錄。生源中還有極少數進修官員,更應該關註的是還有數百人的留學生隊伍,日本、新羅、高麗、吐蕃等國都有。學生完成學業後,都要參加科舉考試,和鄉貢進士一樣,取得出身以後再通過吏部考試放官。在唐後期,因為官宦世傢子弟普遍厭學且懶惰,考科及第者人數就很少瞭,甚至不如地方科考錄取率高,於是就慢慢變得不景氣起來,生源幾乎都出現瞭問題。

這裡著重談談唐國子監的所處方位。據北宋宋敏求撰《長安志》及清徐松撰《唐兩京城坊考》等資料記載,國子監位於安上門外左側第一坊務本坊西部。此坊北抵皇城,西鄰興道坊,南北闊三百五十步(500米),東西長四百五十步(678米),國子監占地面積為半坊之地,坊內除國子監之外,還有進奏院、房玄齡宅改的先天觀以及眾多官員住宅。對照現狀,此坊南北在今體育館路與環城南路之間,西至南關正街,東逾文藝路在陜歌院內三十米處。近年考古無遺存發現。

此區域與碑林現址,現實比對,隔瞭城墻與城河,且碑林現址向東已偏於文藝路方向。何正璜一月十九日《日記》雲,“折路到碑林,此處本為唐國子監之故址。”似有偏差。實際上好些資料都持有此說。就此筆者曾微信就教於碑林博物館研究員陳根遠先生,他亦僅是指出碑林現址為宋之文廟(孔廟)舊址。因而焦點問題仍然沒有得到解決,唐國子監內亦置孔廟,虞世南《孔子廟堂碑》中就敘述到這件事,前後兩座孔廟位置上到底有何關系,何正璜先生的說法是否有誤,就還需要進一步探究瞭,亦望方傢撥冗指教。

赞(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