雙匯的海外並購和國際化發展,實現瞭由中國最大向全球最大豬肉企業的跨越,改變瞭世界豬肉行業的格局,展示瞭中國企業走出去的實力,也展現瞭中國企業傢在國際舞臺的風采。
並購成功隻是雙匯國際化的第一步,為運作好全球業務,五年來雙匯在構築全球化管控體系,實行全球化經營、本土化管理。
雙匯的前身是1958年建設的漯河肉聯廠,1984年漯河肉聯廠資不抵債,瀕臨倒閉,市政府對肉聯廠施行承包制,當年7月23日,萬隆以全票當選廠長,從此開啟瞭雙匯伴隨中國改革開放一路發展壯大,成長為中國第一、世界第一的國際化豬肉食品企業的征程。
從漯河走出的肉類行業領跑者
雙匯的崛起,一方面是應運時代的選擇與機遇,另一方面源自企業創始人的眼光與魄力,從接手漯河肉聯廠開始,董事長萬隆帶領雙匯進行瞭一次次至關重要的選擇與變革。
第一次抉擇雙匯就率先打破一統天下的計劃價格體制,提高2分錢收購生豬,1984年當年實現扭虧增盈,拿到瞭企業活下去的火種。
第二次轉折是由內貿向外貿轉,走上一條依靠外貿出口發展企業的道路,1984年~1990年,企業的年銷售收入從不足1000萬元發展到1億元,由虧損企業發展成為利稅大戶,成為全省全國肉類工業改革典范。
第三次選擇的背景是東歐劇變、蘇聯解體,企業外貿業務受阻再次面臨生死抉擇,路線由外貿轉回內貿,生產工藝由生加工轉向熟加工,果斷上馬火腿腸業務,1992~2000年8年的時間裡,雙匯火腿腸從無到有,迅速成長為傢喻戶曉的中國火腿腸第一品牌。第四次抉擇,雙匯以發展現代肉類工業為目標,同時規劃屠宰和肉制品項目,以冷鮮肉變革為突破口,在2000年引進瞭第一條現代化、規模化、標準化的屠宰冷分割生產線,率先把“冷鏈生產、冷鏈銷售、冷鏈配送、連鎖經營”的冷鮮肉模式引入國內,實施品牌化經營,改變中國幾千年賣肉沒有品牌的歷史。為中國屠宰業轉型升級、調整產品結構、確保食品安全,找到瞭一條新路徑。
食品行業是一個高風險行業,做大不易、做久更難。早在80年代,董事長萬隆就告誡員工“產品質量無小事,食品安全大如天”。雙匯的質量方針是兩個“高於一切”:消費者的安全與健康高於一切,雙匯品牌形象和信譽高於一切。按照國際標準,雙匯建立瞭嚴格的質量內控體系,並實施信息化管理,800多名專職品管隊伍,對質量實施一票否決;嚴格檢驗檢疫,進廠生豬頭頭檢,出廠產品批批查。
隨著2019年雙匯發展發佈一系列關於吸收合並母公司雙匯集團的公告,當年以漯河肉聯廠為核心組建的雙匯集團即將實現整體上市,這也是繼2013年收購美國豬肉食品企業Smithfield邁向國際化之後,又一次重要的選擇和戰略決策,此舉將進一步優化公司的治理結構,打造更具優勢的肉業及相關產業鏈。
走出國門 走向世界
雙匯的視野和雄心,隨著改革開放的步伐和企業不斷壯大,從中國市場轉向瞭更廣闊的國際市場。
在公司制定的“六大區域發展戰略”指導下,雙匯目前在國內18個省市建成瞭30個現代化肉類加工基地,形成瞭養殖、飼料、屠宰、肉制品加工、新材料包裝、冷鏈物流、連鎖商業等完整的產業鏈,擁有近百萬個銷售終端,全國除新疆、西藏外,雙匯的產品都可以做到朝發夕至。
2013年,萬洲國際(曾用名“雙匯國際”)以71億美元收購瞭當時世界上最大的豬肉食品企業——美國Smithfield,創下當時最大的中國企業赴美收購案。回看這段以小博大的收購歷史,雙匯順應瞭國際、國內經濟發展形勢,抓住瞭有利的機遇與資源,勇於參與國際競爭的成果顯而易見,2014年萬洲國際在香港上市,2016年進入瞭世界500強。
雙匯的海外並購和國際化發展,實現瞭由中國最大向全球最大豬肉企業的跨越,改變瞭世界豬肉行業的格局,展示瞭中國企業走出去的實力,也展現瞭中國企業傢在國際舞臺的風采。
並購成功隻是雙匯國際化的第一步,為運作好全球業務,五年來雙匯在構築全球化管控體系,實行全球化經營、本土化管理;整合全球資源,協同中美歐企業發展等方面下瞭大力氣,企業全球化的規模和競爭力日趨增強。
萬洲國際產品銷往全球40多個國傢,是全球規模最大、佈局最廣、產業鏈最完善、最具競爭力的豬肉食品企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