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先進的28納米車規級MCU被臺積電卡脖子,缺芯荒讓國產井噴!

大傢都知道啊,目前一輛純電動車搭載的車規芯片數量已經超過瞭1萬顆,車輛越智能,含芯量越高。比如說電動車芯片量為燃油車的2倍,智能車則為8-10倍,可見芯片對一輛汽車的重要性。自2020年末以來,由於全球芯片產能緊缺,引發瞭整個汽車產業的嚴重“缺芯”。而在整個缺芯潮中,需求表現最為激烈的正是汽車領域應用廣泛的MCU芯片與模擬芯片,今天我們先來聊一下MCU芯片。

MCU也叫單片機,是把CPU、內存、輸入/輸出接口等主要部件,集成到一片超大規模的集成電路芯片上。能夠用軟件控制來取代復雜的電子線路控制系統,實現智能化以及輕量化控制。主要應用於汽車電子、工控、計算機和消費電子四大領域。像我們平時用的手機、電腦、洗衣機、冰箱、電風扇、電磁爐裡,都有MCU的身影。

消費級和工業級MCU這裡就不說瞭,具體大傢可以看下圖數據,這裡我們主要聊一下MCU的第一大應用市場:汽車電子。

眾所周知,MCU芯片是ECU的核心部件,普通傳統燃油汽車平均單車搭載ECU的數量為70顆,豪華傳統燃油汽車因為對座椅、中控娛樂、車身穩定與安全等性能要求更高,單車搭載 ECU的數量可達150顆,而到瞭新能源汽車時代,由於自動駕駛和輔助駕駛新增的軟硬件需求,平均單車搭載ECU的數量可達300顆。在新能源汽車中MCU不僅數量翻倍,而且價值量僅次於我之前說過的IGBT和碳化矽MOSFET功率半導體。

從位數來看,MCU可以分為4位、8位、16位和32位,位數越高,MCU的處理能力越強,所能應用的場景越復雜。在汽車MCU市場,8位和32位是主流。其中成本更低的8位MCU,主要應用包括風扇控制、空調控制、雨刷、天窗、車窗升降、低階儀表板、集線盒、座椅控制、門控模塊等較低階的控制功能。比如說最早的車窗升降采用的是手搖式,座椅調節采用的是機械式。而在MCU運用到汽車電子控制系統後,座椅調節可借助MCU實現更為精準便捷的多方向控制,主駕駛亦可控制前後四個位置的車窗。

至於價格較高、占據絕對優勢的32位MCU,可以透過4倍的處理速度來執行更復雜的運算,進一步提高數據處理效率。主要用於整車控制、智能座艙、動力系統、輔助駕駛等高端功能控制。未來的發展趨勢是,8 位和16位將通過遷移到32位MCU而從汽車中移除,集成度更高、功能更強大的32位MCU將成為主流。

目前大部分國產廠商主要集中在中低端MCU芯片領域,如在4 位、8 位、16位領域自給率相對較高,而在高端32位MCU市場則主要被微芯科技、意法半導體、瑞薩、恩智浦、英飛凌等國外大廠壟斷。所謂車規級並不追求高性能,目前最高制程也就28nm,但對安全性和可靠性的要求極高,要求不良率為百萬分之一,與雙色球二等獎的中獎概率相當,到瞭實際裝車時又要求不良率為零,而且要在量產裝車後能夠在各種工況下,安全運行10-15年。

不過從制程節點來看,由於MCU本身對算力要求有限,暫不需要14納米及以下制程,所以國外主流廠商目前主要采用的是40納米、55納米、90納米及以上的成熟制程,即使是意法半導體這樣的全球一線MCU廠商,其產品主要還是以90納米及以上制程為主,隻有部分高端車型已采用恩智浦和瑞薩的28納米制程產品。

代工廠的話主要集中在臺積電、聯電、格芯、中芯國際和華虹等,意法半導體、恩智浦、瑞薩這三傢,主要是靠臺積電和聯電代工,其中臺積電占據瞭全球70%的車規級MCU產能,目前的28納米eFlash制程就是臺積電代工的。聯電目前能達到的最先進eFlash制程是40納米,美國格芯也是40納米,不過美國格芯已掌握22納米eMRAM技術,也就是eFlash以外的另一種MCU存儲方案。國內最先進的eFlash制程是上海華力的55納米,40納米技術正在開發中。中芯國際和華虹主要是給兆易創新、芯海科技等企業用於消費電子、工業領域的芯片代工,華虹eFlash制程最高隻能做到90納米。

雖然國產車規級MCU的市場份額不足5%,但還是有幾傢在車規MCU上做的不錯的,比如說四維圖新旗下的傑發科技,是國內唯一一傢所有產品線都通過車規級認證的汽車半導體廠商。2018年研發出瞭國內第一顆通過車規級認證,並實現客戶端量產的32位MCU芯片,截至目前傑發科技的芯片產品已經在全球500多款車型上量產,車規級MCU出貨量已超1000萬顆。

再比如說比亞迪半導體作為中國最大的車規級MCU芯片廠商,從2018年推出國內首款量產8位車規級MCU芯片,到2019年推出第一代32位車規級MCU芯片,然後批量裝載在比亞迪全系列車型上,目前為止比亞迪車規MCU芯片裝車量已超1000萬顆,馬上要推出的技術更先進的32位雙核高性能MCU芯片,主要應用於域控制器等車身控制領域。再比如說國芯科技在發動機控制、車身控制及車聯網安全等領域實現批量供貨。

毫不客氣的講,除瞭比亞迪、傑發科技等少數幾傢,國內大部分MCU企業,幾乎連虧本打價格戰的資格都沒有,隻能在一些不涉及汽車安全的部位猥瑣發育。因為這東西一旦通過下遊車廠認證後,整車廠是不會輕易更換供應商的,同一型號芯片可穩定供貨長達5年以上,而對於國產MCU企業來說,想要完全的進入車企的供應鏈,是一個漫長的過程。產品一旦出插錯,引發車禍之類的事故,想要再得到客戶的信任,將會難上加難。所以我剛才就說瞭,做車規MCU是高風險、低回報的生意,國內很多企業都不太願意幹,但是越沒人想幹,差距越大。

這樣的局面一直持續到汽車缺芯事件之後才迎來瞭轉機,2020年第四季度開始,全球汽車行業遭遇瞭史無前例的芯片短缺,2021年全球車企因缺芯減產1000萬輛。中國幾乎所有車企都派出瞭一位副總級別的高層常駐上海,他們的任務隻有一個,搞到芯片,尤其是最為緊缺的MCU。投機者則借機大發橫財,芯片黑市一度將原價13元的MCU炒上瞭4000元一枚的天價。

面對巨大的利益誘惑哪個廠商還能無動於衷?此前在工控和消費電子領域觀望的兆易創新、中穎電子,嗅到瞭巨大的商機,緊急上馬車規級MCU項目,其中兆易創新是國內最大的32位通用MCU廠商,其40納米車規MCU產品目前已經進入客戶送樣測試階段,芯海科技發佈公告募資2.9億元,用於車規級MCU芯片開發,芯旺微、旗芯微、雲途半導體也相繼完成億元融資。所以我每次聽到美國要禁運斷供的時候就特別高興,因為絕大多數國產廠商,隻有在巨大利益驅動的情況下,才會砸重金投身於這種高風險,低回報的生意。

從長遠來看,汽車MCU國產化是一場持久戰,上面這些芯片設計公司紛紛入場還遠遠不夠,我們還面臨2大挑戰:一個是晶圓制造,如果國產MCU想要供應鏈安全,今後勢必要轉向國內生產,也就是說要盡早打破臺積電對28納米eFlash制程的壟斷,另外一個就是芯片行業人才稀缺的問題,我的觀點是,隻談情懷不談錢的工作都是耍流氓,沒有錢,大部分高端人才全都跑國外瞭,這是一個很現實的問題。總之,缺芯荒給瞭國產MCU更多導入機會,國外品牌價格暴漲,且交期也越來越長,越來越多的客戶傾向於選用國產MCU替代。隨著越來越多的項目批量量產,國產MCU的份額也會越來越大,車廠對國產的信心也會越來越足。

赞(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