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所不知道的商君【轉自公眾號〔先秦史話〕】

提起商君,很多人的腦海中會出現那個“刻薄”、“少恩”的形象,他執法如山,不避權貴,刑黥太子師、傅。他主持變法,獎勵耕戰,使秦從山東列國夷狄視之的邊陲小國,一躍成為“虎狼之國”。漢代思想傢王充曾評價道:“商鞅相孝公,為秦開帝業”。商鞅變法的故事,相信各位都耳熟能詳,今天我們來解讀一下關於商君你所不知道的那些事。

1.縱橫傢商君

衛鞅在說服秦孝公之後,於公元前356年在秦國推行瞭第一輪變法,獎勵耕戰。其後不久,公元前354年,魏惠王因趙成侯挑戰其霸權,派龐涓率領八萬大軍攻打趙國,圍困趙都邯鄲。趙向齊、楚兩國求救,齊國派田忌、孫臏救趙,孫臏以“圍魏救趙”之計,成功使龐涓回軍救援,並在桂陵一帶成功截擊魏軍,生擒魏軍統帥龐涓。楚國也派景舍出兵攻魏,奪取魏國南部的睢水、濊水之間的土地。而宋國、衛國也和齊國合兵攻魏,圍困魏國重鎮襄陵。

看到魏國陷入列國的圍攻,秦國當然沒有錯失良機。公元前354年,秦軍攻魏元裡,斬首七千,奪取河西重鎮少梁。兩年之後,衛鞅親自率軍攻魏,攻取魏國舊都―安邑。於是,魏國在固陽修築要塞,希望可以擋住秦軍的進攻。但不久,固陽就被衛鞅攻克。

秦軍在西線頻頻得手,令魏國不得不改變對外策略。於是魏國拉攏韓國,聯合韓軍擊敗圍困襄陵的諸侯聯軍,迫使諸侯求和。又將新攻取的邯鄲歸還趙國,和趙國重歸於好。

在東方穩定之後,魏國轉過身來對付秦國,派兵攻取瞭秦國的定陽,又收復安邑、少梁等地。秦孝公看到魏國兵力尚強,不得已和魏惠王妥協,和魏惠王在彤地相會,兩國重歸於好。

雖然表面上恢復瞭和平,但魏惠王似乎看到秦國正在崛起,是魏國潛在的威脅,於是魏惠王“從十二諸侯朝天子,以西謀秦”。秦孝公被迫和魏國和好之後,繼續任用衛鞅進行瞭第二輪變法。同時“令於境內,盡堞中為戰具,竟為守備,為死士置將”,準備和魏國決一死戰。這時,衛鞅認識到魏強秦弱,魏國又糾集一群諸侯,秦國更不是對手,於是主動請纓去遊說魏惠王。①

到瞭魏國,衛鞅向魏惠王講述列國形勢,認為魏國所能驅使的,隻是宋、衛、鄒、魯等小國,大國並不服魏國。要想稱霸天下,不如稱王,號令天下,然後向西聯合秦國,向北聯合燕國,東伐齊,南伐楚,這樣趙、韓兩國自然就會服從。衛鞅把握住魏惠王想稱霸的心理,一番遊說之下,魏惠王在逢澤會盟諸侯,稱夏王,號令天下。這下激起瞭齊國、楚國的不滿,韓國也不買賬。於是魏惠王猛攻韓國,韓國向齊國求救。於是齊國再次派田忌、孫臏攻魏救韓,孫臏利用“減灶計”誘敵深入,在馬陵設伏,“覆其十萬之軍”,擒殺太子申和龐涓。②

至此,魏國元氣大傷。齊、趙接連攻趙。衛鞅看到攻魏時機已到,說服秦孝公,衛鞅親自率軍攻魏,並使詐擒獲魏公子卬,襲破魏軍。由於衛鞅立此大功,秦孝公封衛鞅於商、於十五邑,從此衛鞅又被稱為商鞅。

可以看到,商鞅不僅是個改革傢,而且精通縱橫遊說之術。他利用魏惠王想稱霸的心理,成功勸說魏惠王稱王。這不僅解瞭秦國將被圍攻的燃眉之急,更成功激化魏國和列國的矛盾,為其後秦國戰勝魏國,收復河西也起到一定的推動作用。

2.名將商君

其實在上文中,我們或多或少已經提到商鞅率領秦軍對外作戰的事跡。然而,或許戰國名將太多,又或許是“起翦頗牧”的說法太過深入人心,導致人們隻認識到衛鞅的改革傢身份,而沒註意到商鞅也是備受推崇的名將。

我們可以看下商鞅率領作戰的記載。

① [秦孝公]十年,衛鞅為大良造,將兵圍魏安邑,降之。(《秦本紀》)

② 秦孝公十一年城商塞。衛鞅圍固陽,降之。(《六國表》)

③ [秦孝公]二十二年,衛鞅擊魏,虜魏公子卬。封鞅為列侯,號商君。(《秦本紀》)

④ [楚宣王]三十年秦封衛鞅於商,南侵楚。(《楚世傢》)

商鞅之後的一百多年,李斯在他的《諫逐客書》中提及商鞅,稱其“獲楚、魏之師,舉地千裡”。李斯的老師荀子,也在書中將商鞅與樂毅、田單等人並列,稱其為善用兵者。(故齊之田單、楚之莊蹻、秦之衛鞅、燕之繆蟣(即樂毅),是皆世俗之所謂善用兵者也。(《荀子·議兵篇》))

其實,在上文中,我們也可以看到,商鞅作為名將,不僅善於用兵,而且知道該何時用兵。當敵人強大時,就避免和敵人刀兵相見;而當敵人弱小時,就把握時機,打擊敵人。而且商鞅說服魏惠王稱王,從而使秦國躲過一場戰禍,並且激化魏國和齊、楚的矛盾,也可以說是“伐謀”、“伐交”的巧妙藝術瞭。

商鞅為名將,不僅有著輝煌的戰績和巧妙的用兵藝術,而且還為秦國鍛造瞭一支虎狼之師。商鞅主持秦國變法,一項重要內容就是獎勵軍功。根據《商君書》的記載,戰爭中,如果秦國有士兵逃走,同伍的士兵要受罰,但如果斬獲敵人首級,就可以免罰。軍官在戰爭中不能斬獲敵人首級,則要受罰,斬獲一定數目的敵人則可以升爵一級。③在這種有功賞,無功罰的制度下,戰場上的秦軍“捐甲徒裼以趨敵,左挈人頭,右挾生虜”,成為山東六國聞風喪膽的“虎狼之師”。荀子在其著作中形容秦軍的勇猛,認為“故齊之技擊不可以遇魏氏之武卒,魏氏之武卒不可以遇秦之銳士”。正是有如此勇猛之軍隊,秦國在其後的對外作戰中鮮有敗績。

3.變法的犧牲者

由於商鞅在變法中推行瞭一系列打擊舊貴族的措施,例如“宗室非有軍功論,不得為屬籍”、“有功者顯榮,無功者雖富無所芬華”,尤其是商鞅為瞭推行新法,“刑其(太子)傅公子虔,黥其(太子)師公孫賈”,導致“宗室貴戚多怨望者”。於是秦孝公去世後,公子虔的黨徒就誣告商鞅謀反,商鞅走投無路之下,帶著私屬和母親投奔魏國,然而魏國人因為商鞅曾經屢次攻打魏國,拒絕接受商鞅的投奔。於是商鞅就被秦軍撲滅在鄭地,他的屍體也被車裂。

商鞅,可以說是個機具爭議性的人物。在太史公看來,商鞅是個刻薄寡恩的人,而且他讀商鞅的《耕戰書》,認為“與其人行事相類。卒受惡名於秦,有以也夫”!太史公認為商鞅蒙受惡名,車裂於秦,和他的性格、行事有關,這不可否認,但商鞅在變法中侵犯瞭舊貴族的既得利益,使得“宗室貴戚多怨望者”,也是他慘死的重要原因。蔡澤在遊說范雎時提及商鞅,說到商鞅在秦國改革,“以兵動而地廣,兵休而國富,故秦無敵於天下,立威諸侯,成秦國之業”,但“功已成矣,而遂以車裂”。無疑,在蔡澤的眼中,商鞅是個“兔死狗烹”式的悲劇性人物。西漢的鄒陽也持相同的看法,他在其給梁孝王的書信中提及商鞅,認為“秦用商鞅之法,東弱韓、魏,兵彊天下,而卒車裂之”。李斯在給秦王政的諫逐客書中也對商鞅的功勞推崇備至。

有些人認為商鞅是慘淡收場是咎由自取,也有人認為他是兔死狗烹的悲劇性人物。但無論如何,他主持的變法對秦國,乃至對今天的我們,產生瞭深刻的影響。商鞅雖死,而秦卒行其法。不就是對他的一生最大的肯定嗎?

主要史料出處:

① 昔者,魏王擁土千裡,帶甲三十六萬,其強而拔邯鄲,西圍定陽,又從十二諸侯朝天子,以西謀秦。秦王恐之,寢不安席,食不甘味。令於境內,盡堞中為戰具,竟為守備,為死士,置將,以待魏氏。衛鞅謀於秦王曰:‘夫魏氏其功大,而令行於天下,有十二諸侯而朝天子,其與必眾,故以一秦而敵大魏,恐不如。王何不使臣見魏王,則臣請必北魏矣。’秦王許諾。(《戰國策·齊策五》)

② 衛鞅見魏王曰:‘大王之功大矣,令行於天下矣。今大王之所從十二諸侯,非宋、衛也,則鄒、魯、陳、蔡,此固大王之所以鞭箠使也,不足以王天下。大王不若北取燕,東伐齊,則趙必從矣;西取秦,南伐楚,則韓必從矣。大王有伐齊、楚心,而從天下之志,則王業見矣。大王不如先行王服,然後圖齊、楚。’魏王說於衛鞅之言也,故身廣公宮,制丹衣,柱建九斿,從七星之旟。此天子之位也,而魏王處之。於是齊、楚怒,諸侯奔齊,齊人伐魏,殺其太子,覆其十萬之軍。(《戰國策·齊策五》)

③ 其戰也五人來簿為伍,一人羽而輕其四人,能人得一首則復。……五人一屯長,百人一將。其戰,百將、屯長不得,斬首;得三十三首以上,盈論,百將、屯長賜爵一級。(《商君書·境內》)

最後歡迎各位朋友關註微信公眾號〔先秦史話〕,也歡迎加入先秦歷史交流群:先秦諸子☆春秋戰國。

赞(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