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芯”進擊的獨特邏輯 | 陳經

​關註風雲之聲 提升思維層次

◆ 中國的整個芯片制造體系,從低端到高端,制造設備的差距都很大,這並非EUV光刻機等個別設備的問題,而是整個自主生產線都缺乏實際生產經驗。

◆ 發展國產芯片制造設備有雙重難度:一是挑戰物理極限的技術難度,二是難以進入業界主流得不到發展機會,後一個難度更為致命。

◆ 把28nm及以下市場占比更高的成熟制程芯片工藝吃透,構建一條28nm的自主生產線並逐步提高國產設備的比例,是近期更為現實的目標。

◆ 現階段,國產設備需要與進口設備“混搭”切入生產線,國產設備有機會進入產業鏈就是進步,這是最急需補齊的短板。

◆ 對於整個產業鏈來說,沒有芯片不行,但隻有芯片也不行;對於中國來說,國產芯片水平還不太行,但其他方面很行。

即使面對美國的極限打壓,國產芯片也必將崛起。隨著業界實踐如火如荼地展開,“中國芯”的成功邏輯已日益清晰。

這種邏輯並不簡單,因為芯片行業極為特殊,相比於其他行業,國產芯片面臨的挑戰極為艱巨。

最終的勝利雖然已能看到路線圖,但需要不短的時間,也要經歷不同的階段,需要極強的耐心與方向感。

這一過程不會是痛快地全面出擊,而是需要繼續耐心周旋,與外界深入合作。

深刻瞭解芯片行業的特殊性、國產芯片的產業現狀以及未來的發展階段,對“中國芯”的信心才會有堅實的基礎。

打好芯片行業的發展基礎,需要一步一個腳印紮實進步,不追求一鳴驚人的戲劇性突破。

一個極為特殊的行業

芯片是電腦、手機、傢用電器等電子產品的核心元器件,是人類社會不可思議的“超級福利”,對全球經濟貢獻極大。

芯片的性能一代一代地顯著提升,摩爾定律一直在延續,是因為多年來在還算正常的商業流程中,全球很多公司緊密配合,才共同創造瞭令人驚嘆的技術奇跡。以芯片為基礎的整個IT業,深度分工合作效率極高,是人類社會近年來進步最快、對經濟社會貢獻最大的行業之一。

中國是芯片業飛速發展的受益者,也是重要貢獻者。2020年全球芯片約四分之一由中國生產,還有超過一半進口到中國,用於各種電子產品中,後者又行銷全球。全球消費者並不直接使用芯片,但通過中國這個中心節點,芯片的“超級福利”才擴散到全世界。

芯片業本來是技術飛速發展、推動人類社會共同進步的產業典范,近年來其商業流程卻遭到一些美國政客的大肆破壞。在這種背景下,公眾對芯片有瞭一定的認知,同時也對光刻機和國產芯片抱有很高期望。然而,公眾和輿論對國產芯片的發展路徑快速給出結論,或套用其他行業的經驗進行分析,常常與業內人士存在認知差異。

這種認知差和預期差,很大程度上來源於公眾並不瞭解,芯片業作為當今世界技術復雜程度最高的科技產業之一,具有極端特殊性。

芯片制造的特殊性在於,雖然人們清楚其復雜程度,但外界終究難以對這個行業的困難形成直觀認識。

用常規的高科技產業評估流程來對待芯片制造業投資,就算理論知識再豐富、態度再謹慎,現實中也還是有可能陷入麻煩。高科技項目通常不會一帆風順,總會伴隨著各種問題。一般的高科技項目,就算失敗,也起碼能生產出一些成品。但芯片制造不同,如果倉促上馬項目不能成功,不要說拿不出成品,甚至可能連生產線都湊不出來,連調試解決問題的機會都沒有,這就是芯片制造的高風險性。

對於高科技項目來說,成功的關鍵在於齊全的產業鏈。然而在芯片制造領域,中國缺的恰恰是齊全的產業鏈,芯片已成為中國科技產業最大的短板之一。這個行業在連續11年位居世界第一制造業大國、擁有世界各國中最齊全產業鏈優勢的中國,是一個特殊的存在。

芯片制造業的特殊性還在於,即使相關技術取得突破,相關生產環節也多達上千個,需要的技術人才是海量的。芯片業人才培養的規律,也與其他高科技項目有所不同。

芯片制造的特殊性

2020年,中國進口芯片超過全球產量的一半。海量進口芯片,反映的是中國芯片設計、制造技術能力與產能的嚴重缺失。其根源是芯片制造技術與產業鏈的特殊性。

公眾所熟知的摩爾定律,是指芯片性能每18個月翻一倍。每18個月單位面積內晶體管數量翻倍,意味著生產技術難度與需要的投資指數級上升,並產生瞭一系列“逆向效應”。

隨著芯片制程(晶體管柵極距離)從微米級深入到納米級,一個芯片內晶體管數量增至上百億個,“量變到質變”發生,絕大多數芯片制造公司已經跟不上瞭。高端芯片制造門檻極高,目前隻剩臺積電、三星、INTEL三傢還在芯片制造的最前沿。2018年芯片代工巨頭格羅方德已宣佈放棄7nm技術研發。

在芯片制造設備上,最尖端的EUV光刻機隻有荷蘭的ASML有,曾經的光刻機巨頭日本的尼康和佳能則研發失敗。

有的人誤認為中國芯片被“卡脖子”的是高端芯片制造,隻要把高端光刻機搞出來,能讓華為制造手機芯片,就可以突破瞭。

事實上,中國的整個芯片制造體系,從低端到高端,制造設備的差距都很大,多個環節需要依賴進口設備與服務。這並非EUV光刻機等個別設備的問題,而是整個自主生產線都缺乏實際生產經驗。

發展國產芯片制造設備有雙重難度:一是挑戰物理極限的技術難度,二是難以進入業界主流得不到發展機會,後一個難度更為致命。

1個原子的直徑是0.1納米,10納米隻夠排100個原子,高端芯片卻要在其中安排一個晶體管。這需要原子級別的操控,微觀量子效應都會出來搗亂,難度極高。而且還需要快速精準的工業生產,上億塊芯片要在合理時間內以90%以上的合格率生產出來,處理程序達上千道,配套工業體系精度要求極高。

全球業界緊密配合,形成瞭研發、生產、銷售的正向循環,才在實際產業運行中以摩爾定律快速提升瞭芯片制造技術水平。然而,中國企業因歷史因素一開始就未參與到循環之中,對芯片制造產業鏈基本沒有影響力。這也是中國芯片制造技術落後的特殊背景。

近來國內業界已經形成共識,首先要打牢基礎,把28nm及以下的市場占比更高的成熟制程芯片工藝吃透,構建一條28nm的自主生產線並逐步提高國產設備的比例,才是更為現實的目標。

28nm雖然被稱為成熟制程,但對於國產芯片來說,也是巨大的挑戰。目前國產芯片的代表還隻是中芯國際、華虹集團等極為依賴進口設備的公司,且產出以中低端芯片為主。

國產設備研制成功後,切入已有生產線並調試成功的難度也不小,甚至可能得不到調試的機會,因為會擔心降低良率影響經濟效益。這個特性令中國的芯片制造設備發展舉步維艱。幾乎與業界脫節,是中國芯片自主最為困難的環節。

現階段,國產設備需要與進口設備“混搭”切入生產線,國產設備有機會進入產業鏈就是進步。這是最急需補齊的短板。

“補短板”與“兩條腿走路”

芯片制造設備現狀如此嚴峻,國產芯片還有希望嗎?

事實上,政府高層一直很清楚芯片及相關制造設備的重要性,並以越來越大的力度對芯片制造技術進行投資,這在世界上是獨一無二的。

中國並非沒有發展芯片制造的能力,相關技術一直有國傢專項資金重點支持,隻是作為技術儲備未大規模進入生產環節。過去中國企業使用美系芯片與技術體系,以保證在重要市場的技術競爭力,這也是全球企業通行的做法。

然而,美國的打壓導致芯片產業邏輯變瞭。新的邏輯是,市場不再是成本決策,而是開始考慮生存問題,自主技術將獲得空前的動力,相關企業為瞭生存會主動對芯片技術體系進行調整。

當前,政府正以前所未有的力度組織芯片業“補短板”。按以往經驗,以國有企業為核心的技術團隊實現基礎技術突破,將高科技元素“白菜化”之後,地方上的投資熱潮會逐漸興起。芯片業也會遵循這一規律。

發展芯片制造業需要遵循的另一條規律是,在其他制造業領域,中國引進自研兩條腿走路的路線大獲成功,國產替代取得很大進展。

其他領域取得大面積突破的主要原因是,業界生產技術基本穩定,中國各種配套技術紛紛進步,時機成熟後就能一舉替代成功。芯片制造的特殊性在於,技術不僅沒有停滯,還在加速發展。

目前,國產設備已經初步具備瞭自主發展的基礎。如華虹集團與中芯國際未來設備國產化率必然逐漸提升。需要指出的是,芯片制造設備的國產替代雖然正在加緊進行,但由於起點低,現在還處於早期階段,暫時還不能成為國產芯片提高產能的主要支撐。目前國內正在規劃快速提高芯片產能,預計數年內可以翻倍,但肯定是以進口制造設備為主。

一些人將國產芯片落後的原因歸結為以前忽視自主制造,其實這並非真相,其他行業的經驗也不支持這種結論。

發展芯片制造業短期內還是應該堅持“兩條腿走路”。在自主發展的同時,如果上產能需要引進外國設備,那就大力引進。由於中國芯片市場極其重要,全球芯片業界內心非常渴望中國市場,合作的機會並不會因美國遏制而消失。例如,大批買入ASML的DUV光刻機我們很需要也可以做到,即使美國不讓買。

進擊路線圖

根據芯片行業的特殊性、國產芯片的產業現狀來分析,可能的自主芯片的發展路線圖如下:

第一階段是奠定基礎。2025年前,以進口設備為主大幅提升成熟制程芯片產能,自主芯片制造技術快速發展補短板,進口替代不斷推進。這一階段的自給率目標並不會太高。

由於晶圓廠建設周期長,短期內新增產能還是會主要依靠成熟技術也就是進口設備。中國企業掌握國際主流設備的生產工藝,意義也非常重大。擴大晶圓產能具有戰略意義,不能等國產設備成熟後再推進,這與使用進口設備並不矛盾。

這一階段,國產設備將爭取切入生產線,獲取實質性的設備市場份額。國產設備的技術能力得到證明後,進口設備也能更為順利。

第二階段是國產芯片制造設備成熟,主要環節打通,具備主動操作的能力,上產能加速。

經過第一階段的技術積累後,在成熟制程芯片領域,中國爭取形成研發、制造、銷售的自主產業鏈閉環。2025年以後,即使芯片制造設備無法進口,中國的產能擴張也能得到保證。屆時中國芯片業將迎來歷史性轉折。

中國打通產業鏈以後,通常能實現效率的急劇提升,如建廠周期、建廠成本、設備成本大幅下降,生產效率大幅提升。芯片生產將和其他諸多行業一樣,被中國重新定義。中國將不僅是芯片應用市場主體,也將成為芯片生產制造主體,更好地為全球提供芯片福利。

這個階段,國產芯片自給率會大幅提升。全球芯片產能分佈、制造設備份額分佈將發生巨大變化。一批中國芯片企業會崛起。

第三階段與前兩個階段有關聯,中國先進制程芯片將取得重大突破,徹底解決“卡脖子”問題。

先進制程的進展分為兩類:一類基於進口設備與工藝,一類基於國產設備與生產線,二者並不矛盾。

“中國芯”將分階段看到各類目標的曙光,目前正在轉折前夜。此過程中,以芯片制造設備為核心的自主芯片研發進展將是最關鍵因素,但並不需要完全依靠自主,進口設備也是重要技術來源。

“芯片應用中心”的特殊意義

芯片生產出來後到消費者能用上,還需要進一步整合到整機系統裡,因此芯片有極為廣泛的下遊應用行業。中國目前芯片生產環節相對弱勢,需要大量進口,但下遊芯片應用方面卻發展得不錯,這非常特殊——芯片應用行業並沒有分散於全球,卻集中到發生瞭工業奇跡的中國。

有些人擔心,中國芯片制造技術落後導致進口太多,供應出瞭問題怎麼辦。實際上,在美國遏制中國產業升級的背景下,“芯片進口極多”和“芯片應用中心”的地位也發揮瞭特殊作用——市場份額的意義凸顯出來瞭。中國進口芯片規模龐大,大到成為瞭市場主體,這就具有瞭保護作用,還可以對美國的行動形成制約。如果中國芯片應用規模不大,美國把這些生意攪黃或轉移到其他國傢,對它的影響可能不會太大。可中國的芯片應用產業占到全世界的七成,就是完全不同的邏輯瞭。

理論上,手機、平板電腦組裝這樣的芯片應用產業,可以轉移到東南亞或印度等地,但想上規模難度非常大。產業規模本身就是不可逾越的難度,且相關的產能不是芯片一個行業的事。對於整個產業鏈來說,沒有芯片不行,但隻有芯片也不行;對於中國來說,國產芯片水平還不太行,但其他方面實在太行瞭。

中國芯片下遊產業鏈齊全、產能充足的戰略意義極大,相關行業的產能基本都是全球第二名的十倍以上。外國有芯片技術,但是要想把“外圍產能”建起來,卻需要很長時間。這種規模的投資是十萬億美元級別,且需要從基建開始搞起。

全球芯片業的必然選擇是,生產的芯片大部分繼續出口到中國集成應用,中國主導的應用環節是芯片業“變現”的最後一環,不可或缺。

雖然一些國傢也在想辦法把集成應用從中國分離出去,但進展不快,障礙很多,形成不瞭規模效應。國外不少高科技公司經營精力有限,嫌轉移產業鏈太麻煩,也不想為政客不切實際的目標下大力氣。回顧以往,2018年美國發動貿易戰時,中國進口芯片增速還加快瞭。

“芯片應用中心”的特殊地位能為中國提供巨大的回旋空間。如果美國全面破壞芯片業正常的商業流程,那就等於與全球無數公司為敵。

市場地位,也是中國在芯片鬥爭中的底氣。LW

刊於《瞭望》2021年第29期

擴展閱讀:

讓網友“沸騰”的中國芯片產能到底如何?| 陳經

美國政府拒絕承認的最大危機 | 陳經美國光靠自動化解決不瞭人工問題 | 陳經

新疆問題——面對騷擾,形勢很好 | 陳經

決戰90後:中國生育率的三大懸念待解 | 陳經

赞(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