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和很多人一起時仍然會孤獨?

前陣子後臺收到這樣一條留言:KY你好,我畢業好幾年瞭,現在在離傢挺遠的一個大城市工作。我不排斥社交,也有不少朋友,但依然總是有種不知道自己屬於哪裡的孤獨感。可能因為快過節瞭,朋友兩三常約出來聚,唱唱歌吃吃飯,照理說應該很熱鬧,但不知道為什麼,在這種熱鬧中我卻感覺更孤獨瞭。有時想想,在這個城市待的時間也不算短瞭,卻依然覺得自己像個異鄉人。“

我們收到過很多類似這樣的,在異地工作、學習和生活的粉絲對於孤獨的感嘆。就像上面這位粉絲一樣,這種孤獨顯然並非源於身邊沒有人陪,而是來自於歸屬感的匱乏。

那麼,我們常常掛在嘴邊的歸屬感,到底是怎樣一種情感呢?為什麼我們這樣渴望歸屬感?就來和大傢聊聊這個話題。

我們需要一種歸屬感,

而它並不完全取決於是否處於群體之中

歸屬感,指的是一種人希望被接納為一段關系或群體的一部分的情感需求,人們渴望在一段關系或一個群體中作為真實的自己受到肯定和重視。同時,歸屬感也是自我身份認同的重要支柱(Baumeister& Leary, 1995)。

人們之所以會在某個地方,某人身上,某段關系或是群體中找到歸屬感,是因為對方滿足瞭一些獲得歸屬感必要的條件。在以下幾個與歸屬感有關的方面,即使滿足瞭其中某一、兩個,也無法讓我們對其產生歸屬感。隻有當絕大多數或全部都得到滿足時,歸屬感才會產生:

1. 感到安全

歸屬感產生的一個重要前提是你能夠在那個人身邊、那個環境中或是做那件事情時有一種安心和踏實的感覺。你不需要時時刻刻保持警惕,或者因為怕受傷害偽裝起真實的自己。

2. 一定的相似性

要獲得歸屬感,意味著你能在其中找到某種相似性,這種相似性可以是各個層面上的——可能是你和某個人、某個群體有著共同的愛好、價值觀,或是理想,可能是某個地方和你的故鄉有相似之處,還可能是Ta像你曾經愛過的某個人。

3. 認可及被認可

你需要認可這段關系中的另一個人或是這個群體所秉持的理念或價值觀,認可他們所倡導的事。同時,你也需要自己作為一個獨立的個體在這其中得到一定程度的認可。

4. 能夠參與

你在這段關系,或是這個群體中需要有一定程度的參與感,而不能僅僅是消極、被動地承擔和接受。也就是說,你可以主動地做出一些行為,並且你知道你的行為是有意義且能夠對他人造成一些影響的。

5. 情感上的鏈接

就像開頭粉絲的留言所描述的,歸屬感的獲得不在於量而在於質——我們需要在表面的熱鬧之外,與他人建立更深的、情感上的鏈接。找不到歸屬感的孤獨是因為親密感的匱乏,而不是缺乏社交。

關於歸屬感,還有一件很重要的事是,歸屬並不等同於從屬。前者指的是一個人在一段關系或一個群體中感受到自我價值的肯定,而後者則要求對群體的從屬,包含瞭服從與同化。

後者恰恰與歸屬感所強調的人與人之間的鏈接是相悖的,它追求一種區隔——我從屬於什麼,不從屬於什麼,是一種標簽式地將自己與“與我不同”或是“我討厭的”事物區隔開來的行為。

因此,尋求歸屬感與追求個體的獨特性並不沖突。如果,一個人或群體試圖用“歸屬感”引誘你,想把你改造成和他們完全一樣的樣子,那麼這其實是一種操縱,因為真正的歸屬感是一種接納和認同你本來的樣子。

這就像是親密關系中常說的“我屬於你”,代表的不應該是一種被占有,而是我覺得自己本真的樣子,能在與你的關系中被接納和肯定。

人在什麼時候會感到歸屬感的缺失?

人們在不被肯定時會感到歸屬感的缺失。比如,在一段關系或一個群體中總是覺得自己被“嫌棄”,以至於你不敢再發表不同的意見,或是勇敢地表達自己。你會覺得,被否定的不隻是你的觀點,就連你這個人的存在,似乎也都一並被否定瞭。

感到自己不被需要也會造成歸屬感的喪失。這種情況下,人們感受不到他人和群體對自己熱切的渴求,覺得自己的存在是可有可無的,是可以輕易被替代的。顯然,當一個人在關系或群體中覺得自己不具備對方必要的價值時,是不會有feel like home的安心感的。

不被在乎也可能會引起歸屬感的缺失。當自己的感受和利益得不到他人的關註和考量時,人們也無法對一段關系或一個群體建立真正的依賴。比如,自己的意見總在做決定時被忽略,常常被迫“犧牲”,或者是關系或群體中的他人對自己的情感需求毫不在意。

為什麼歸屬感對人而言如此重要?

歸屬感是人們在保障基本溫飽和安全後最重要的需求。根據Maslow (1943, 1954) 提出的需求階層金字塔理論,人的需求有先後順序和高低層次之分,在我們基本層次的需求得到瞭滿足之後,就會產生更高層次的需求。

Maslow認為,處於最基層的是我們的生理需求(physiological needs)和安全需求(safety needs)。不難想象,我們最先需要解決的是自己的溫飽問題,和一個安全、沒有威脅的環境,因為它們直接關系到我們能否生存下去。

在生存得以保障之後,人們就會開始尋求愛與歸屬感(belongingness and love needs)——我們需要愛人與被愛,想要找到令自己感到安心、被接納的地方和群體,從而摸索到自己在這個世界上的位置。而在這一層需求被滿足瞭之後,才是對於尊嚴(esteem needs)和自我價值實現(self-actualization)的需求。

也就是說,如果沒有正視自己更根本的需求,就陷入無止境的對於成就的追求,或者認為愛與歸屬感僅僅是“可遇不可求”的東西,那麼人們即使取得瞭很多的成就,“越級”滿足瞭更高層次的需求,也無法填補獨處時內心的空虛感和孤獨感。

除此之外,歸屬感還與我們的身心健康密切相關。歸屬感最重要的功能之一,就是為我們提供好的社會支持,這種支持既是資源上的,又是情感上的。許多研究都曾發現,充足、穩定的社會支持對心血管系統,內分泌系統,免疫系統,甚至基因表現都有著不同的積極影響(Cacioppo & Patrick, 2008; Uchino et al., 1996)。

美國密歇根大學的一項研究顯示,缺乏歸屬感還會增加一個人患抑鬱癥的風險。參加這項研究的有一部分是重度抑鬱患者,另一部分則是社區學院的學生。給他們派發的問卷內容主要集中在心理上的歸屬感,個人的社會關系網和活動范圍,沖突感,寂寞感等問題上。結果指出,是否擁有歸屬感能最準確地預測一個人是否抑鬱。

歸屬感的匱乏也會引發大量的焦慮。研究發現,當人們感到不被社會群體接納時,他們會感到非常焦慮;但一旦再次感受到接納和認同,這種焦慮就會立即消散。

我們該如何增強自己的歸屬感?

有一種十分簡單的、常常被人們用來尋找歸屬感的方式,那就是懷舊。當我們懷舊時,我們懷念的不僅僅是過去的情境與事物,更是那些與我們走過那些地方和經歷那些故事的人(May, 2017)。

當我們去到一個新的環境,被不熟悉的人和事包圍時,也是歸屬感最容易受到威脅的時候。而此時,懷舊就能讓我們與過去的社會關系再次建立起鏈接,這種遙遠的寄托和寬慰,一定程度上緩和瞭我們當下的孤獨感。因此,如果你時常懷念過去,可能是由於在現在的生活中找不到歸屬感。

然而,懷舊的效果是有限的,它隻能為我們提供一種暫時的歸屬感。並且,一些人可能會在從回憶過去的鏈接中得到瞭短暫的慰藉之後,因為意識到自己已經永遠地失去瞭過去,反而在當下陷入更深的孤獨之中。

那麼,有什麼更好的方法,能夠幫助我們增強自己的歸屬感呢?

首先,你需要知道的是,你的身邊至少要有一個能與你建立情感上的深層鏈接的人。有這樣一兩個人存在,可能比擁有一群可以一起吃吃喝喝、休閑娛樂的朋友都要來得重要。

當來到或是身處一個讓你感受不到歸屬感的環境,想要找到這樣一個人,最重要就是先放下自己的各種預設和偏見。

積極主動地去參加一些能夠結識新人的活動是一個很常見的方法。如果你還在學校,那麼可以從加入一些你可能會感興趣的社團或者同鄉會開始;如果你已經工作瞭,也可以找到一些志同道合的人創立的組織或興趣小組。

這樣做的好處是,至少可以保證你們是有一定的共同點的。然後,你需要在一群人之中小心地摸索和試探,他們之中有沒有人是能夠和你進行一些更深度的交流的——Ta可能有著你很喜歡的性格,可能你們有相似的價值觀,也可能你們莫名地信任彼此,都願意在對方面前進行一些自我暴露。

但是,參加這種較大型的社交活動對一些人來說可能是有一定困難的。因此,你可能需要試著從身邊現有的社會關系中找到能夠和你彼此提供情感支持的人,而這恰恰更加需要放下偏見和預設。對此,有一個準則是:尋找你們的共同點,而不是聚焦在你們的不同之上。

比如,你生活中經常會和一個比你年長很多的人接觸,Ta可能是你定時去做義工的敬老院的一位你負責照顧的老人,你預設你們之間可能很難有什麼共同語言 。但對方或許很喜歡跟他人分享自己的人生故事,而你剛好喜歡聽故事,你也享受和這種思想上的差異和碰撞。

當然,維持現有的鏈接也非常重要——和在傢鄉的親人,和在世界各地打拼的朋友,等等。然而,遠方的鏈接能夠填補我們的孤獨感,卻不能替代近在身邊的情感支持。我們的生活中每天都有各種各樣的事在發生,也會遇到大大小小的困惑和挫折,但客觀條件決定瞭你很難每天和千裡之外的他們更新你當下生活中發生的大小事。

此時,往往是身邊的人才能給你提供更加有效和及時的支持,不論是資源上還是情感上。他們會更加瞭解你所處的情況,你要面對的人和你描繪的狀態。隻有當你在當下所處之地覺得自己能夠有可以求助、可以被傾聽、可以及時地陪伴在身邊的人時,歸屬感的種子才能夠發芽。

人與人之間需要建立鏈接,人與地方之間也同樣需要。你很難在完全不瞭解,並且從未探索過一個地方的情況下,就對其產生歸屬感。你不需要熱愛那個地方,就像我們不是每個人都熱愛自己的傢鄉,但它卻總是那個提到“歸屬感”我們會最常想到的地方。

我們要做的是去發現哪怕一點,這個地方的動人之處,它可以是這個城市其實很有人情味,也可以是你很喜歡這裡某個街區秋天的梧桐樹葉。這些動人之處會讓你覺得,縱使這個地方有這樣那樣的不好,但它依然有著溫柔的一面。

還有一件重要的事是,試著制造更多的回憶——與人之間的回憶,以及與這個地方之間的回憶。這種回憶除瞭日復一日、平淡無奇的日常生活之外,還需要有更多特別的、帶有一點儀式感的事情。

最後,自己內心的平靜能讓我們更好地在外界找尋歸屬感。因此,即使是離開瞭讓自己感到安心的地方和人,到瞭一個完全陌生的城市,被素不相識的人包圍,也不要停下去做那些能讓你找到內心平靜的事情。

這件事可能是每天泡澡,可能是讀書,可能是寫字,也可能是看某一部特定的電影。在我們還暫時未能從外界獲取歸屬感之前,我們可以做的最好的事,就是先努力讓自己靜下來,以一顆不那麼浮躁的心,去尋覓歸屬。

以上。

KY作者 / 咯咯

編輯 / KY主創們

瞭解更多與心理相關的知識、研究、話題互動、人物訪談等等,歡迎關註KnowYourself – 知乎

宇宙中最酷的心理學社區,人人都能看懂,但隻有一部分人才會喜歡。

References:

Baumeister, R. F.,& Leary, M. R. (1995). The need to belong: desire for interpersonalattachments as a fundamental human motivation. Psychological bulletin, 117(3),497.

Cacioppo, J. T.,& Patrick, W. (2008). Loneliness: Human nature and the need forsocial connection. WW Norton & Company.

Maslow, A. H. (1943). A Theory of Human Motivation. Psychological Review, 50(4),370-96.

Maslow, A. H. (1954). Motivationand personality. New York: Harper and Row.

May, V. (2017).Belonging from afar: nostalgia, time and memory. The SociologicalReview, 65(2), 401-415.

Uchino, B. N.,Cacioppo, J. T., & Kiecolt-Glaser, J. K. (1996).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social support and physiological processes: a review with emphasis onunderlying mechanisms and implications for health. Psychologicalbulletin, 119(3), 488.

赞(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