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傳教士就能毀掉中國的千年瓷業!

公元1712年,即康熙五十一年,法國傳教士殷弘緒寫瞭一封萬言信給歐洲耶穌會奧日神父,正是這封跨越大西洋的信,改寫瞭西方陶瓷史。

殷緒弘

在信中,他寫道:“制瓷原料是由叫做白不子和高嶺的兩種土合成的……精瓷之所以密實, 完全是因為含有高嶺土。高嶺土可比作瓷器的神經……”

殷緒弘給奧日神父的信從此,歐洲人逐漸掌握瞭制瓷秘訣——高嶺土。那麼,高嶺土是什麼?為何能使瓷器潔白如玉?它是如何傳往歐洲的?

法國傳教士殷弘緒1699年來到中國。在景德鎮傳教之餘,殷弘緒通過實地考察觀摩,咨詢當地工匠或瓷商,獲取瞭景德鎮陶瓷制作工藝的第一手資料。並且,他為瞭驗證這些資料的準確性,查閱瞭不少陶瓷典籍,尤其是景德鎮當地文獻,這使他全面準確地瞭解到這些陶瓷技藝。隨後,殷弘緒將這些資料成果整理成兩封書信,分別於1712年9月1日和1722年1月25日發給奧裡神父。

從這兩封書信的內容來看,其涵蓋十分廣泛,不僅詳細描述瞭景德鎮陶瓷的多項制作工藝及其操作過程中的註意事項,如胎釉配制、彩料煉制、成型方法、施釉技巧、彩繪、滿窯、燒窯、烤花等工藝,還記錄瞭當時景德鎮的建置方位、工匠收入、百姓生活、治安管理、商品貿易、窯業“垃圾”的處理方式等,是全面瞭解康熙後期景德鎮各方面情況的重要資料。當然,這兩封書信最重要的價值還是在於它系統描述的景德鎮陶瓷制作工藝,也正因於此,殷弘緒被稱作“西方系統研究中國瓷器的第一人”,可見他在中外陶瓷文化交流史上的重要地位和影響力。

殷弘緒詳細記錄瞭景德鎮“瓷石+高嶺土”二元配方的“奧秘”,解開瞭長期以來令歐洲人感到十分困惑的謎題,即中國瓷器為何如此致密精良。殷弘緒比較瞭瓷石和高嶺土兩者的區別,記載瞭瓷器制作的這一奧秘,還將高嶺土樣本寄到瞭法國,這在歐洲引起瞭極大震動,掀起瞭一股歐洲工匠紛紛尋找高嶺土、仿燒中國瓷的高潮,極大地推動瞭歐洲陶瓷業的生產發展。“高嶺”一詞也因此被法國乃至整個歐洲所知曉,這比德國地質學傢李希霍芬創譯的英文單詞“Kaolin”早瞭157年。

殷弘緒的這兩封書信傳到法國後,先是在《耶穌會士書簡集》中刊發,隨後又被《特雷武論文集刊》《學者期刊》《中華帝國全志》等轉載刊印,甚至連當時法國器物的拍賣目錄中也有摘錄。值得一提的是,1780年法國啟蒙思想傢狄德羅主編的《百科全書》出版,其中“瓷器”一節的大部分內容取自殷弘緒的這兩封書信。不僅如此,這兩封書信傳到法國50年後,法國陶工終於在利摩日找到瞭高嶺土,並成功生產出硬質瓷。隨後,這兩封書信又相繼被翻譯成英文、日文等多種語言,在全世界范圍內產生瞭廣泛重要的影響,尤其是對歐洲陶瓷業的影響是非常直接、有效的,德國、英國、荷蘭、比利時、意大利等國也在這段時間內找到瞭高嶺土,生產出硬質瓷,並各自開辦瞭專門的瓷廠。但是受各種條件所限,殷弘緒所瞭解的工藝都是景德鎮民窯制瓷工藝,對於當時景德鎮禦窯廠和宮廷的制瓷工藝少有記述。即使是有關民窯制瓷技藝的描述,由於多來自工匠口述,其中難免出現錯漏之處。

1978年,景德鎮陶瓷館為瞭響應國傢提出的“古為今用,洋為中用”號召,組織編譯瞭大量國外研究中國陶瓷的資料,其中就收錄瞭王景聖根據小林市太郎譯註殷弘緒這兩封書信的日譯本翻譯的中文版本。由於王景聖依據的日譯本在文本內容上與法文原版有較多出入,因此這個中譯本也存在不少錯漏,不過受當時條件所限,它還是在中國學界被廣泛使用瞭20多年的時間。直到2001年,大象出版社匯聚學者依照法文原版,整體翻譯瞭杜赫德主編的《耶穌會士中國書簡集》,其中就收錄瞭殷弘緒的這兩封書信,糾正瞭以往不少傳譯本之失。

殷弘緒的這兩封書信及其譯本的出現,不僅使景德鎮制瓷工藝在世界范圍內得以更加廣泛的傳播,促使全世界公認“瓷器是中國的偉大發明”,而且促進瞭世界陶瓷業的生產發展和制瓷技藝的整體提高。01| 瑤裡古鎮與高嶺土

瑤裡古鎮,位於景德鎮東郊,最為上等的制瓷原料高嶺土便產自這裡。公園1869年,德國地質學傢裡希霍根把高嶺土音譯為“kaolin”,一個新的英文單詞。

自從有瞭高嶺土,陶瓷的質量工藝都達到瞭一個新的高度,瑤裡與高嶺村成瞭人們心目中瓷的故鄉。早在唐代中葉,這裡的陶瓷產業就非常發達瞭。上千年的制瓷歲月,漫山遍野都是瓷窯,因此稱為“窯裡”。直到20世紀初,瓷窯外遷,“窯裡”的“窯”字才改成瞭“瑤池”的“瑤”字。

瑤裡之所以成為“瓷之源”,與它得天獨厚的瓷土資源是分不開的。國內外陶瓷行業在制作坯胎時,有一種必備的原料,就是高嶺土。而高嶺土正是以瑤裡的一座盛產瓷土的礦山——高嶺命名的。

據說也正是因為有瞭高嶺土,才讓景德鎮的瓷器,“薄如紙,明如鏡,聲如罄”,燒制出中國人理想的美學意境。清朝有一句詩叫做“隻恐風吹去,還愁日炙銷”。意思是說這種陶瓷實在太薄,既怕被一陣風吹走,又怕被太陽曬化瞭,足見胎體之薄薄。

清 乾隆 甜白番蓮紋碗臺北國立故宮博物院

明 永樂 甜白釉蓮紋梅瓶臺北國立故宮博物院同時,也正是因為有瞭高嶺土,青花、高溫顏色釉等工藝得以實現,絢爛繽紛的彩瓷世界得以誕生。那麼,高嶺土為什麼有這麼神奇的魔力呢?02|高嶺土為何能使瓷器更薄、更美?高嶺土中的三氧化二鋁含量很高,使瓷胎可以耐受1280-1300℃的高溫。這樣使得青花、高溫顏色釉等工藝得以實現。

與此同時,高嶺土還提高瞭陶瓷的堅韌性,減少瓷器變形。高嶺土由於含A1203約35%,摻進瓷石制胎,能提高瓷胎中的鋁氧,使制品的燒成范圍增寬,減少變形,從而提高瞭成品率。所以從元代開始,景德鎮陶工無論使用上層或下層瓷石制胎均需加入部分高嶺土。此外,高嶺土還降低瞭瓷器的成本:瓷石為石質原料,采掘困難且需經長時間的粉碎才能使用;而高嶺土為土質原料,僅需淘洗即可使用。隨著土質原料的引進,瓷器的成本必然降低。

古淘洗槽

淘洗池

高嶺古道如果說適宜於制造瓷器的單一的瓷石(上層瓷石)在南宋後期瀕臨枯竭,曾經使景德鎮窯業發生過巨大危機的話,那麼到元代由於高嶺土的引進,則使這個行業轉危為安而再度繁榮瞭。因此,高嶺土的使用是元代景德鎮制瓷業生產力高度發展的標志。03|法國傳教士駐紮景德鎮,高嶺土秘方傳到歐洲。中國瓷器外銷可追溯到唐代末期。當元代精美絕倫的中國瓷器在歐洲甫一出現,便成為上流社會追逐的目標。昂貴的價格隻有王公貴族才有資格享用。1607年,法國皇太子用中國的瓷碗喝湯,成為轟動一時的新聞;法國國王為瞭討好他的寵姬旁帕多夫人,專門在凡爾賽宮修建瞭一座托裡阿諾瓷器宮,用來陳列中國青花瓷。

據不完全統計,18世紀的100年間,至少有6000萬件中國瓷器銷往歐洲,巨大的貿易逆差導致歐洲各國皇室金銀大量外流。為此,歐洲各國不得不謀求“自力更生”,竭盡一切能事仿造中國瓷器以減輕國庫負擔。1712年,佩裡·昂特雷科萊的傳教士來到景德鎮,花瞭7年時間終於弄到“瓷石+高嶺土”的二元配方以及全套燒造工藝,徹底破解瞭這個困擾歐洲的千年謎團。佩裡·昂特雷科萊(1664—1741),漢名殷弘緒,歷經康、雍、乾三朝,凡40餘年。1709年,殷弘緒通過曾為康熙皇帝六十大壽建立“郎窯”燒造賀壽禦瓷的江西巡撫郎廷極的私人關系,進貢朝廷一批法國葡萄酒獲取天子信任,終於在官方庇護下,得以常駐景德鎮,自由進出大小陶瓷作坊,觀察瞭解窯場各道工序。

郎廷極

殷弘緒他發現,景德鎮瓷器之所以“聲如磬,顏如玉”,關鍵在於其坯土的配方與眾不同。康熙五十一年(1712),殷弘緒將其在景德鎮獲得的瓷器制作流程整理出一封萬言信,連同搜集到的原材料樣品,打包寄給瞭歐洲耶穌會奧日神父。這封信從陶瓷原料的選配說起:“制瓷原料是由叫做白不子和高嶺的兩種土合成的……精瓷之所以密實, 完全是因為含有高嶺土。高嶺土可比作瓷器的神經。”10年後,殷弘緒於康熙六十一年(1722)發出第二封信,對之前的報告作瞭17條補充,對金彩、色釉瓷、紫金釉、龍泉瓷、黑釉、紅釉、窯變等技術特點和制作要領作瞭詳盡破解。自此,歐洲瓷界茅塞頓開,紛紛參照所公佈的方法燒制“中國瓷”。

赞(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