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2.6億老年人的養老困境:50歲老人照顧著80歲父母

“老而無子曰獨”,養兒防老,是刻在中國人DNA裡的記憶。孟子是傳統孝道堅定的支持者,然而在兩千多年後的今天,無數的高齡老人正在面臨老無所依的困局。

隨著社會經濟的不斷發展和醫療水平的進步,人類正在面臨前所未有的老齡化考驗。80歲,90歲……許多高齡老人根本沒想到自己能活到這樣的歲數,與長壽伴隨而來的,還有令人措手不及的照護困境。

01

從敬老到恐老

如果一個高齡老人失去瞭自理能力,吃喝大小便都要人照護,不能行走、不能說話……你會想到什麼?

“殘酷”、“絕望”、“還不如死瞭”……社會上對老人的普遍看法,充滿瞭悲觀意味。

但老人的形象並非一直如此。

在平均壽命不到60歲的農耕社會,“長壽”是一個備受尊崇的標簽,高齡代表著睿智,深謀遠慮和經驗富足。在推崇孝道的中國,長壽老人往往掌握著一個宗族的最高話語權,甚至犯下罪行也不會受懲罰。

敬老文化的瓦解始於社會形態的改變。在古代,老人的記憶和經驗彌足珍貴,“老人言”多被人們乃至統治者奉為圭臬;由於長壽老人的稀少,統治者樂於供養高齡人群,以顯示自己的仁德。

但在現代社會,老年人的社會價值就被大大降低瞭:工業發展的日新月異,使得老人很難擁有與時俱進的知識與技能;醫療水平的進步雖然大大延長瞭壽命,卻也造成瞭撫養比的上升,養老的壓力也隨之而來。

2021 年 ,陸曉婭的《給媽媽當媽媽》一書出版。在這本書中她寫道:“我怕的其實不是陪著老媽,而是怕‘耗著’,什麼也不做地耗著,讓時間,寶貴的時間,寶貴的生命,就這麼一點點地耗盡。”

在照護的過程中,五六十歲的子女們,不得不擔任起全職護工的工作。付出的不僅僅是金錢,還有原本屬於退休後的清閑時光。

過去贍養老人,可能隻需要幾年。在高齡老人越來越不稀奇的今天,這個時間變成瞭十幾年、二十年甚至更久,對於經濟能力欠缺的傢庭,“老老照料”不是盡行孝道,而是沉重的負擔。

一個典型的例子是榆林埋母案。2020年的5月,58歲的馬寬樂將79歲的癱瘓老母推入墓穴,“因為床上都是屎尿,臭烘烘的”。

這固然是法律、倫理難容的慘劇,卻也折射出低齡老人撫養高齡老人的困局。當傳統的孝道不再深入人心,誰來為愈加膨脹的老齡人口負責?

02

一直在朝陽裡的養老產業

養老金在一定程度上解決瞭經濟問題,但是老年出行、護理的問題依然暴露在外。

行業人士曾經笑談:“養老產業就像早上四五點鐘的太陽,還是被凍住的太陽”。隨著我國老齡化社會結構的逐漸形成,養老院一直被看作朝陽產業,潛力無限。然而事實卻是,這個市場並沒有多少人入局。

是不賺錢嗎?答案是肯定的。北京大學教授喬曉春在2016年作的一項調查中顯示,北京超過60%的養老院處於虧損狀態。哪怕是實現盈利的養老企業,其利潤率也最多在10%左右。

事實上,全國4萬個養老院,800多萬張床位,實際入住者不超過300w,五成以上的養老院床位處於空置狀態。

小編認為,造成這種局面的原因有二。

其一是老人對於養老院的不認同。在傳統觀念裡,住養老院意味著沒用、累贅和被子女拋棄。養老院護工不專業、管理粗暴不人性,也是老人抗拒養老院的原因。

其二是高昂的護理費用。對於高度失去自理能力的老人,一天的護理費用就超過三位數,猛增的護理費讓許多傢庭望而卻步。

中國有4000多萬的失能老人,隨著老齡化的加深,這個數字正在不斷擴大。一邊是旺盛的市場需求,一邊是半數以上的傢庭沒有相匹配的經濟能力。

這也造成瞭惡性循環:養老院無法盈利,招不到好的護工團體,老人對養老院的成見更加難以消除。

03

科技對抗衰老?

盡管高齡照護已經成為全球性的問題,還是有不少人抱有樂觀的態度。

智能醫療、物聯網、智能養老輔具……融合瞭高新科技和5G技術的照護手段,可能是現階段潛力最大的方案。

用科技取代人力,能有效地解決一部分半失能老人的照護問題。對於完全失能的老人,使用大小便智能護理機器人來解決最不方便和最繁重的大小便護理工作,讓護理人員能花更多時間用於照顧老人的其他需求,同時老人也可以從痛苦和不便中解脫,消除精神壓力,保持愉快的心情。

作為科技大小便智能護理機器人

許多老人無法獨立完成洗澡這一生活中最基本的需要。老人洗澡功能喪失嚴重,不僅給老人自己帶來不便,而且也增加瞭傢庭和社會的護理負擔,用智能洗浴機器人取代傳統洗浴方式,至少可以減少一半的人力成本。

便攜式智能洗浴機

一些尚有自主行動能力的老人,用智能行走機器人輔助出行,這樣也方便護工把精力集中在更需要照顧的高度失能老人身上。

智能行走機器人

智能的健康監測床墊也可以在養老上嘗試。往床上一躺,血壓心率實時發送到監測端,大大減少瞭護理人員的成本。

生老病死,是每個人躲不過的生命旅程。或許隨著科技的發展,人類將會進入全新的照護時代。

赞(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