膽囊息肉會不會癌變?主要看一個指標,超過瞭就應該盡早手術

體檢的時候,發現膽囊息肉,應該怎麼辦?不做手術會不會癌變呢?

膽囊息肉是很常見的疾病,很多朋友沒有任何不舒服,體檢做一個彩超檢查,就發現自己長瞭膽囊息肉,膽囊息肉應該怎麼辦呢?今天曾醫生來聊一聊這個話題。

什麼是膽囊息肉

往膽囊裡面凸起的腫物,都叫做息肉,所以,息肉是一個泛指,代表瞭很多種情況。就像胃息肉和腸息肉一樣,都是一大類的疾病。

膽囊息肉一般分為兩大類:腫瘤性息肉和非腫瘤性息肉,後者多見。

腫瘤性息肉最常見的是腺瘤,還有平滑肌瘤或者脂肪瘤,比較罕見。

非腫瘤性的息肉,最常見的是膽固醇息肉,其次是炎性息肉和膽囊腺肌瘤病,也叫膽囊腺肌癥。

膽囊息肉有什麼不舒服?怎麼診斷?

大部分膽囊息肉沒有任何不適,是通過體檢發現的,其中彩超檢查是最重要的手段,彩超可以清楚的顯示息肉的部位,數目和大小。CT對於小的膽囊息肉診斷價值不高,但是有助於鑒別膽囊癌和膽囊息肉。

有部分患者可以出現右上腹的疼痛,還可以出現消化不良的癥狀。如果膽囊息肉合並有膽囊結石,可以出現腹痛、腹脹、發燒、黃疸等癥狀。

彩超對於鑒別診斷有重要價值

不同的息肉在做彩超檢查的時候,會有一些差別,有助於鑒別診斷。

膽固醇息肉常為多發、回聲均勻且帶蒂的息肉樣病變,其回聲強於肝實質。可伴或不伴強回聲光點,表面呈桑椹狀。膽固醇息肉通常小於1cm。

腺瘤回聲均勻,與肝實質等回聲,表面光滑,通常無蒂。

腺癌為回聲均勻或不均勻的息肉樣結構,通常與肝實質等回聲,表面呈桑椹狀。

腺肌瘤病位於膽囊底部時可引起黏膜突起,在超聲上表現為息肉樣外觀。這些息肉樣病變的直徑為10-20mm。

腺肌瘤病在超聲上表現為膽囊壁非特異性局灶性增厚(>4mm)。通過仔細檢查是否存在伴圓形無回聲灶(代表壁內憩室)的彌漫型或節段型增厚,可預測是否存在腺肌瘤病。

什麼樣的息肉會癌變?

腺瘤性息肉可以惡變為膽囊癌,而炎性息肉、膽固醇性息肉,一般不會癌變。膽囊腺肌癥是否會增加膽囊癌的風險,目前還存在爭議,即使增加,程度也很低,不超過平均風險的2倍。

息肉大小是預測惡變最有用的指標。大於2厘米的息肉幾乎都是惡性的,並且很多時候癌癥是晚期的。

1至2厘米的息肉應視為可能是惡性的。一些病理學研究支持這一點。研究發現,在大於1厘米的息肉中,癌的發生率為43%-77%,而大於2cm的息肉 100%為癌。

年齡是另一個危險因素。一些研究顯示,50-60歲以上的患者發生惡性息肉的風險更高。

膽囊息肉越多是不是越可怕?

大部分情況下,息肉越多,反而是越安全的,因為多發息肉往往是膽固醇性息肉,通常直徑小於1厘米,一般不會癌變。

而腺瘤性的息肉,通常是單發的,無蒂的,更容易癌變。

哪些患者需要手術治療

膽囊切除是治療膽囊息肉的最主要的辦法,以下患者需要手術:

  1. 有癥狀的膽囊息肉,例如出現腹痛、消化不良的癥狀;
  2. 膽囊息肉合並膽囊結石,膽囊結石會增加息肉癌變的概率;
  3. 直徑大於1厘米的息肉。

首選腹腔鏡下膽囊切除術,手術創傷小,術後恢復快,當天做,當天即可出院。

定期復查

不滿足以上條件的息肉,需要定期復查彩超。

直徑為6-9mm的病變可能是膽固醇息肉、腺瘤或癌。建議對這些息肉的超聲隨訪頻率為,最初1年時為每6個月1次,隨後如果息肉大小穩定,則一年檢查1次。息肉增大的患者需要手術治療。

小於等於5mm的息肉通常為良性,最常見的是膽固醇性息肉。無癥狀的膽固醇息肉患者不需要治療,但在12個月時重復超聲檢查是恰當做法,如果息肉穩定,則後續沒有必要再行隨訪檢查。

總而言之,大部分膽囊息肉不會癌變,也沒有任何癥狀,如果膽囊息肉出現癥狀,合並膽囊結石或者直徑大於1厘米,都應該手術切除膽囊。

赞(0)